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油气储层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与新动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于兴河  李剑峰 《地学前缘》1995,2(4):213-220
近年来,随着全球油气生产从勘探向开发转移,储层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出现为其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成为石油地质学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本文评述了国内外油气储层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与研究动向,阐述了我国储层当前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我国油气储层的特色提出了今后石油地质学科研究的总体技术路线及储层研究的中心内容。  相似文献   

2.
油气是国家的战略资源。1993年我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需求日益增加,油气供需矛盾加大。中国油气勘探工作面临勘探目标日趋复杂、勘探难度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如何正确判断中国当前油气勘探面临的关键问题,拓宽石油地质学研究新视野与油气勘探开发新领域,尝试从新的途径、新的方法技术寻找大油气田,是中国广大油气地质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钱奕忠  李昌月 《安徽地质》2003,13(4):261-264
分析了周口坳陷阜阳地区油气勘探现状和较好的石油地质条件,指出它是在东部地区实施古生界勘探的新领域,并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同时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所需要解决的石油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4.
石油地质动力学的内涵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石油地质动力学的本质特征是在现代地质理论基础之上,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理论和方法,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和实验测试、模拟技术,定量地研究沉积盆地油气生、运、储、聚和保的机制、速率和过程。石油地质动力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沉降作用,二是流体压力系统形成与演化,成藏动力是石油地质动力学研究的纽带。石油地质动力学现行研究方法可分为盆地动力学、石油地质动力学(狭义)和地质作用过程动力学,重点介绍了成岩过程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及当今研究的前沿领域,即热流体与有机/无机成岩作用。最后,笔者展望了石油地质动力学研究在我国那些具有多旋回叠合性含油气盆地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油气资源是油气工业的基础,随着油气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油气勘探形势发生了明显变化,亟需评价落实国内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明确剩余油气资源的重点勘探领域与有利勘探方向,夯实油气资源家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近十几年来油气勘探成果、地质认识成果与资料积累成果为基础,攻关形成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技术体系,系统开展了第四次油气资源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常规石油地质资源量1 080.31×108 t,技术可采资源量272.50×108 t;常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78×1012 m3,技术可采资源量48.45×1012 m3.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非常规石油地质资源量672.08×108 t,技术可采资源量151.81×108 t;非常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284.95×1012 m3,技术可采资源量89.3×1012 m3.其中,致密油地质资源量125.80×108 t,油砂油地质资源量12.55×108 t,油页岩油地质资源量533.73×108 t;致密砂岩气地质资源量21.86×1012 m3,页岩气地质资源量80.21×1012 m3,煤层气地质资源量29.82×1012 m3,天然气水合物153.06×1012 m3.我国陆上常规剩余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岩性-地层(碎屑岩)、复杂构造(碎屑岩)、海相碳酸盐岩、前陆冲断带四大重点领域.其中,陆上剩余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岩性-地层(碎屑岩)、复杂构造(碎屑岩)两大领域,陆上剩余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海相碳酸盐岩、前陆冲断带两大领域.海域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构造、生物礁、深水岩性3个领域.   相似文献   

6.
石油地质学在资源地学方面的发展是很快的,但在油气勘探领域不断扩展演化和勘探对象更趋复杂的情况下,面临着更多的石油地质理论与技术的挑战,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或深化。  相似文献   

7.
尼泊尔境内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勘探程度和投入及油气地质认识程度很低,但其低喜马拉雅带及以南地区具丰富的油气显示。为了进一步探讨尼泊尔山前带的油气勘探潜力,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新认识,对尼泊尔低喜马拉雅带及以南的区域油气地质特征进行了梳理、总结与分析。结果表明,尼泊尔低喜马拉雅带及以南发育多套潜在的规模性烃源岩,具有潜在的生、储、盖组合;新构造运动是控制区域性油气运移与调整成藏的关键;丰富的地表油气显示及静态石油地质条件预示着尼泊尔低喜马拉雅带及以南,尤其是MBT以南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与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8.
赤水石油地质条件与油气遥感信息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赤水工作区石油地质条件作为油气遥感信息关系分析的基础,依据烃类微渗漏理论及油气遥感信息,分析了研究了赤水工作区油气藏和油气遥感异常之间的相应关系,用构造控油理论重点研究了赤水工作区构造圈闭的分布特点及规律,对比分析多源信息,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对研究赤水工作区构造圈闭的形成与发展极为有利,可为圈出有可能的油气远景区和赤水油气的进一步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我国中西部地区发育有16个前陆冲断带,油气资源总体较为丰富。前陆冲断带在天然气加快发展中地位与作用重要,是近期勘探突破发现、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和补充。2011年以来前陆冲断带勘探获得塔里木盆地库车深层天然气及柴达木盆地西南缘石油两项重大突破、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石油及四川盆地西北缘天然气两项重大进展、准噶尔盆地南缘及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和鄂尔多斯西缘油气3个重要苗头,进一步夯实了西气东输资源基础,推动了前陆盆地大油气区勘探进程。前陆冲断带地质研究在盆地原型恢复和晚期构造改造、深层结构刻画与构造解剖、储层演化与油气充注机制、断-盖控藏模式与油气有效聚集3-R评价方法、区域成藏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5个方面形成创新认识,发展了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油气聚集理论。前陆冲断带勘探配套技术研发在复杂构造建模技术、复杂构造深度域地震成像技术、复杂油气藏综合评价技术、前陆深层钻完井和储层压裂改造技术4方面取得进展,推动了前陆核心技术形成和油气勘探发现。前陆冲断带近期勘探显示出较大增储潜力与挑战共存的局面。展望了前陆基础地质、油气勘探、勘探技术研究3方面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了近期勘探的3点启示与增储潜力,针对未来前陆冲断带在勘探生产、地质研究、配套技术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4方面勘探研究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周卓铸 《云南地质》2000,19(4):406-415
通过对楚雄盆地石油地质及重、磁、电、地震等勘探方法的综合分析研究,总结各种勘探方法在不同历史时期完成的地质任务,且有各自的特点和发现,指出各种勘探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提出针对适用于构造运动频繁、褶皱相对强烈、地表地质条件复杂的楚雄盆地的勘探方法,强调在该盆地的勘探方法综合分析研究上的重要性,对油气勘探突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高陡地貌地区的石油地质详查中,将遥感技术和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构造细测相结合,可放宽测线间距,避开险要地形,节省大量经费和人力,加快油气勘探进程。  相似文献   

12.
武明辉 《吉林地质》2015,(1):112-115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钻机数量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的高峰期;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低谷期;第三阶段21初至今钻机数量逐渐恢复形成又一个高峰期。同期钻机数量与油价、与石油地质理论和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存在内在联系。钻机数量的多少受同期油价和勘探开发技术条件双重影响。石油价格与钻机数量有正相关关系,石油价格对钻机数量增长的刺激作用受客观石油地质条件与勘探开发技术的限制。  相似文献   

13.
南堡凹陷是一个典型的富油气凹陷,近年来在多个勘探领域获得新发现,展现出良好的勘探前景。目前的勘探实践与盆地第三次资评结果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难以有效指导勘探部署。通过南堡凹陷基本石油地质特征解剖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建立了不同勘探领域油气成藏模式,明确了油气富集规律。基于地质风险评价,优选评价方法,重新开展南堡凹陷资源量计算,明确了剩余资源分布及未来有利勘探领域。资源评价结果显示:南堡凹陷常规石油地质资源量为12.20×108t,非常规石油地质资源量为2.19×108t,剩余常规石油地质资源量为7.10×108t。依据"深浅兼顾、油气并举"的原则评价,指出了高柳、南堡1号、南堡2号和老爷庙等4个构造带是未来重点石油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近年来有关资料和研究成果,首先介绍南海的油气勘探现状和区域地质情况,然后简要叙述南海几个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珠江口、北部湾和莺歌海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海相油气地质理论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近年来中国海相油气勘探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一批大型海相油气田被发现,海相油气的地位也愈来愈受到重视。特别是在海相石油地质新理论的指导下,海相油气勘探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这也将会极大缓解东部陆相盆地老油区的勘探开发压力。海相石油地质新理论包括三个方面:在成烃方面,研究认为中国海相不缺乏高有机质丰度的泥质烃源岩,纯碳酸盐岩生烃能力有限;深埋高温下原油裂解成气和高演化阶段的海陆过渡相煤系烃源岩是海相天然气的主力气源;在低地温梯度和晚期深埋条件下,原油的稳定性较高,塔里木盆地液相石油可以赋存在9000m以上的储集层中,因此,塔里木盆地深层石油的勘探潜力很大。在储层方面,TSR溶蚀改造储层在深部更强烈、层间岩溶和顺层岩溶不受埋深限制或影响不明显,将解放深部碳酸盐岩的勘探。在油气成藏方面,大面积、准层状、连续型、缝洞型等油气富集模式的提出,拓展油气勘探的范围、降低了勘探成本;一批古老油藏的发现,提高了在构造复杂区寻找原生型海相油藏的信心。研究认为,近期海相勘探,围绕隆起斜坡部位勘探为主,主体勘探深度可以下移至9000m。  相似文献   

16.
焉耆盆地经历了20多年的勘探开发,取得了一系列认识,但目前急需开辟新的油气勘探领域来缓解增储上产的压力。焉耆隆起区是盆地的油气远景区,通过新焉参1井钻探,初步分析了研究区石油地质条件,明确了其缺失中生界大部分地层,缺乏油源和有效的油气运移通道。讨论后认为应继续探索隆起区油气成藏的可能性,加强焉耆隆起区与博湖坳陷构造演化关系的研究,寻找有效的油气运移通道及隐蔽型油气藏。这些认识对今后焉耆盆地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石油地质学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关学科的进展促进了石油地质学的发展;构造地质学和沉积学的进展从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油气的勘探开发,油气地球化学研究丰富了陆相生油理论。油气运移机理研究仍是今后石油地质学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焉耆盆地经历了20多年的勘探开发,取得了一系列认识,但目前急需开辟新的油气勘探领域来缓解增储上产的压力。焉耆隆起区是盆地的油气远景区,通过新焉参1井钻探,初步分析了研究区石油地质条件,明确了其缺失中生界大部分地层,缺乏油源和有效的油气运移通道。讨论后认为应继续探索隆起区油气成藏的可能性,加强焉耆隆起区与博湖坳陷构造演化关系的研究,寻找有效的油气运移通道及隐蔽型油气藏。这些认识对今后焉耆盆地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北地区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展望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东北地区发育50多个盆地,规模大小不一,较大的盆地包括松辽、二连、海拉尔盆地和5个跨境盆地。东北地区油气资源潜力巨大,油气储量增幅显著,同时面临油气上产、稳产难度仍然持续加大的现实。本文在深入分析东北地区构造与沉积古地理演化过程的基础上,总结了东北地区构造与沉积协同作用下的成藏组合差异发育特征。进一步结合勘探实践,针对油气勘探中存在的问题,围绕着新领域新层系的工作思路,提出了东北地区油气勘探的方向,包括: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带中浅层油气精细勘探,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火山岩油气勘探,松辽盆地西斜坡和北部倾末端油气勘探,东北地区古生界油气勘探,大三江盆地群油气勘探,东北地区页岩油和油页岩资源勘探。为未来东北地区油气资源的勘探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一世纪的石油工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为拓宽我国海相油气勘探的研究领域,了解与掌握国内外在海相地层油气勘探方面所取得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思路,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委员会、杭州石油地质研究所和《海相油气地质》编辑部于2000年10月31至11月3日在杭州共同举办了第二届“海相地层油气勘探与技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