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艳民 《地下水》2009,31(5):89-90
结合当前国内外地下水修复研究现状,简要地介绍了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四种典型技术(物理法、水动力控制法、抽出处理法和原位处理法)进行概要介绍,分别论述各种修复技术的修复机理、修复对象及其技术特点,以期能对我国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开发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三氯乙烯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源区的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现代工业中广泛使用的氯代溶剂,三氯乙烯(TCE)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普遍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关于其处理方法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对化学氧化、热修复及生物修复3种原位修复TCE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源区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Fenton氧化、过硫酸盐氧化、蒸汽强化提取法及电阻加热法等原位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土石油类污染修复技术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油工业在开采、加工、运输、储备过程中石油及其初加工产品泄漏,进入环境造成污染。本文根据国内外现有异位修复技术和原位修复技术研究成果,提出“加强场地调查,有效控制污染源,阻断污染途径,同时开展受污染地下水土修复,优化组合多种修复技术方法”路线,表明可修复地下水土石油类有机污染。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循环井修复技术(GCW)是通过为地下水创造三维环流来进行地下水修复的新型原位修复技术。本文阐述了该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介绍了真空气化井系统、气流提升井系统和密度驱动对流井系统的特点、优势和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实际工程的应用情况。针对地下水循环井修复技术目前存在的修复范围小、修复时间长、场地要求高、抽注不平衡等问题,提出需要在大范围水力调控、原位生物修复、多相同步修复、一体化智能设备等方面对该技术进行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电动力学技术在受污染地下水和土壤修复中新进展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电动力学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受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方面的应用.电动力学技术利用电渗析、电迁移和电泳使土壤孔隙中的水和荷电离子或粒子发生迁移运动.大量研究表明,电动力学技术能够高效地去除土壤和地下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最新研究表明电动力学技术也能够直接去除有机污染物,其与生物修复优化组合有可能成为高效"绿色"修复技术.这种技术具有安装方便、操作简单和成本低廉的特点,而且不影响生态环境,是非常有发展前景的一种环境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污染场地风险管理与修复技术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上对于地下水污染场地的控制与修复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已有成功的修复实例。我国虽然起步晚,但非常重视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地下水污染调查,并进行了地下水污染的防治规划。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已经逐渐进入示范性研究阶段。面对地下水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的不同方法,以及众多的污染修复技术,如何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如何在各种各样的修复技术中筛选合适的技术或技术组合,对于地下水污染场地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分析了发达国家地下水污染风险管理策略,结合在地下水污染场地研究方面的经验,对一些主要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进行了分析论述,提出了考虑污染物特征、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筛选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中国地下水污染调查和修复日益受到科学界的重视,了解和掌握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法和技术有助于对污染场地进行科学修复.[研究方法]:本文在系统分析国内外地下水污染修复案例的基础上,对中国地下水污染修复现场实施的技术方法进行总结.[研究结果]: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和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成果认为,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8.
生物修复描述了在地下水和土壤中进行的微生物自然降解过程,该过程是在厌氧(缺氧)条件下进行的。自然降解过程既需要电子给予者(如氧),也需要电子接收者(如氢)。多数情况下由于这些基本要素的需要(氧或氢),土壤很快会变得贫乏,氧或氢会以最快的速度阻止自然微生物污染的扩散并达到降解目的。通过固有细菌和自然土壤过程(固有衰减)使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衰减的很大优势在于避免了昂贵的泵吸系统、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9.
张海斌 《地下水》2012,(3):92-93
针对地下水污染对环境尤其是对人类自身的严重危害。以往常见的治理方法主要是隔离法、泵提法、吸附法、化学栅栏法、电化学法等,采用生物修复技术与上述方法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由于地下水深埋于地下,生物修复技术的实施一般应结合污染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污染物事故性排放、工矿企业搬迁后遗留的污染场地修复面临各种问题,给地下水资源的使用带来严重威胁。地下水VOCs污染,具有易扩散迁移、毒性高、风险大的特点,修复难度较高。本文结合典型深层地下水修复案例,充分分析场地地质背景、水文地质条件等,根据污染物的特性、污染范围和分布特征,探讨各种修复技术的修复机理、修复对象和技术特点,针对VOCs污染修复进行性能比较及适用性分析。同时通过两个阶段的试验综合研究,原位和异位技术相结合,为开展类似地下水VOCs污染修复实践和管理提供了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污染控制修复技术研究趋势及热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地下水污染控制修复技术SCI论文及专利数据进行检索统计,使用Cite SpaceⅢ数据可视化软件,对地下水污染控制修复技术研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索潜在研究前沿及热点问题。结果显示,抽出处理等传统污染控制修复技术的研究关注度不断下降,原位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等为现阶段研究和应用的重点。针对砷、铀等典型污染物的修复技术,包括纳米技术、微生物技术等为目前研究的前沿,针对药品、MTBE等污染物的控制修复技术研究可能在未来成为新的研究前沿。中国地下水污染控制修复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12.
某废弃煤矿竖井经倾倒有机废液,导致环境污染事件,造成巷道及采空区内地下水污染。本文结合场地实际情况,选取倾倒竖井(事故井)及周边区域为中试区域,采用“抽出处理+原位氧化循环”两阶段联合修复技术对污染场地开展中试研究。本文介绍了场地污染概况、地下水修复中试方案设计和实施,以及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中试处理后地下水中COD和二氯甲烷最高去除率分别为97.88%和99.74%。中试试验表明, “抽出处理+原位氧化循环”两阶段修复技术,对处理矿区内巷道及采空区等复杂地层结构下深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可以结合现场实际情形对整个污染场区进行规模应用。  相似文献   

13.
宋刚  岳豪康  李恒超  钟贵莉 《地下水》2022,(1):9-13,108
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形式严峻,在污染含水层修复的手段中,地下水循环井技术(Groundwater Circu-lation Well,简称GCW)作为原位修复技术的一种,因其对含水层扰动小,成本较低,结构简单,可与其他技术灵活联用,逐渐成为修复污染含水层的重要手段.GCW技术在国外已经广泛,但在国内处于引进阶段,缺乏系统...  相似文献   

14.
水平井技术在地下水和土体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平井技术目前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例如原位生物处理,原位曝气,真空抽取,土壤冲洗和游离物质回收等,根据资料显示,这项技术最适合应用于浅层土壤或地下水污染原位治理,在导水系统较低的情况下治理效果也较理想。  相似文献   

15.
纳米零价铁地下水修复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纳米零价铁(NZVI)是粒径在1~100nm之间的铁颗粒,它的比表面积和反应活性远远大于普通铁屑和铁粉,可以直接注入到含水层的重污染区,形成一个高效的原位反应带,灵活、高效、低成本地治理地下水污染。NZVI不仅可以降解各种卤代烃,还可以降解部分不含卤族元素的有机污染物,吸附或降解地下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多种无机阴离子。NZVI地下水修复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工程应用并正在迅速推广,原位场地因素对NZVI地下水修复效果的影响是今后该领域重要发展方向。NZVI在含水层中的有效分散和运移是今后NZVI用于地下水修复的主要突破点。  相似文献   

16.
植物修复技术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活的植物对污染土、污染地下水等介质进行修复。植物对金属元素的净化机理是植物积累、根系过滤、植物根系对土的稳定作用;植物对有机物的净化机理是植物降解、生物刺激和植物的蒸发作用;此外植物的水力控制也是控制污染的主要途径。目前国外在利用植物修复卤代烃、农药、汽油、柴油、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废旧炸药、处理污染填土淋滤液、利用植物分解处理空气中的污染物质或将氧化氮转化为氮气等多方面的研究已取得很多重要成果,而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利用杂交植物对卤代烃污染地下水进行修复和研究利用转基因植物吸收土壤中的甲基汞。我国在植物修复技术方面的研究也取得重大成果,如利用凤眼莲修复污水中的某些农药、利用蜈蚣草叶片富集砷,利用印度芥菜对土壤中难溶态镉的吸收等。  相似文献   

17.
针对非饱和带中油类污染物时空分布的研究,室内实验很难定量分析运移机理,野外检测成本高且破坏地层。数值模拟法作为一种应用广且成熟的方法,可以用来分析油类污染物在非饱和带中的运移规律。为了研究单井抽提及原位冲洗修复时,含单裂隙非饱和带中轻非水相流体(Light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LNAPL)的时空变化规律,建立了数值模型,分析不同条件下LNAPL的修复效果及时空变化规律。模拟结果发现,LNAPL注入时优先流入裂隙,停止注入时优先流出裂隙。单井抽提修复模拟表明,抽提流量越大,修复效率越高。原位冲洗技术能有效补充地下水,防止产生新的环境问题;注水井起到“冲洗”及稀释污染物的作用,模拟最优方案修复面积达到96%,修复率达到75%,LNAPL饱和度控制在约0.05;对比分析发现,注水井布设在污染物范围的上边界时修复效果最好,能有效“冲洗”污染物并携带至抽提井中抽出地表。该研究为受轻油污染的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及有效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8.
氯代烃(CAHs)是工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重要化工原料,其处置不当或意外泄漏使其成为土壤和地下水中最常检测出的有毒有害污染物之一,对人体和生态环境危害巨大。生物修复技术因具有绿色、经济、高效和无二次污染等优势,是氯代烃污染治理的理想技术手段。文章在分析CAHs的理化性质、在环境中的迁移特征和生物降解机制的基础上,对实验室小试、中试等不同规模的微生物修复研究实例、联合修复的进展和降解转化机制进行梳理,同时对CAHs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的影响因素进行概述,最后,对CAHs污染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行展望,未来应在采用微孔芯片与极限稀释技术开展低丰度降解菌的挖掘与解析、研发太阳能加热-生物原位修复等高效联合修复技术并分析修复效果影响因素等方面开展研究,以期为CAHs污染的高效、绿色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被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周国华 《物探与化探》2003,27(6):473-475,489
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吸收、降解、挥发、根滤、稳定、泵吸等作用机理,达到去除土壤、水体中污染物,或使污染物固定以减轻其危害性,或使污染物转化为毒性较低化学形态的现场治理技术.植物修复对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在累积与超累积植物的寻找筛选、植物对重金属等有害物的耐毒和解毒机理、植物修复现场环境调控及根际处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现代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技术发展有可能使植物修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0.
郭莹  张佳  张明轩 《地下水》2022,(1):5-8,68
苯系染料中间体废水具有污染成分复杂、可生化性差、色度深、盐度高、毒性大等特点,由于其生产过程中的不合理排放以及通过地面下渗等已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地下水污染.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于苯系染料中间体污染地下水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原位处理技术中的原位曝气和原位化学氧化;抽出-处理技术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法,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