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维明  陈兆恩 《地震》1993,(1):1-4,20
本文研究了中国大陆活动断裂的性质、分布、活动量、活动时代及活动断层分段等的基本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亚板块边界和其内部断块边界断层的活动习性,这就为大陆板内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应用安丘台跨断层定点形变的水准观测资料进行一般多项式曲线分段拟合,结合周边的地震活动背景.研究断层活动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断层活动和周边的地震活动在频度上存在对应关系。可利用断层活动与地震活动的对应关系,为台站周边地区的地震预报提供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四川是我国多地震的省份。史前地震、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资料表明,四川的强烈地震无不沿晚第四纪以来有强烈活动的断裂带发生。不同强度的地震带在很大程度上与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性程度相对应。活动断裂的区域特征表明,四川的活动断裂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性。强活动断裂分布在晚第四纪运动断块的边缘及断块内部,四川盆地内部的断裂活动性甚微。不仅如此,地质资料和断裂活动年代样品的测定结果反映了四川的活动断裂不仅具有向西部活动强度明显增大的特点,而且断裂活动的时代也有向西部逐渐更新的趋势。这种现象揭示四川断裂运动的动力来源主要来自西部印度板块的推挤,但这种推挤作用有减弱之势。活动断层上的断陷盆地,拉分盆地及断错地貌现象的研究表明,四川的主要活动断裂在中、晚更新世发生过断层性质和断层运动方向的改变。这一改变使断块的水平移动变为晚第四纪以来的主要地壳运动方式,对四川及西南地区的构造应力场,断裂运动及地震活动性产生重要的影响。联系到我国西部广大地区断层运动学特征的区域性同步变化,高原物质的横向扩展可能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西藏高原南部广泛发育的南北向拉张构造及其控制的第四纪盆地以及西藏高原中部的大型共轭断裂系所控制的第四纪盆地沉积物时代  相似文献   

4.
王凯英  马瑾 《地震地质》2004,26(2):259-272
对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地震活动性的分析表明 ,该区主要活动断裂间存在地震活动的相关性 :1)强震活跃期沿着鲜水河断裂、小江断裂、红河断裂、龙陵 -澜沧断裂及NE向的龙门山 -瑞丽断裂依次迁移 ;2 )鲜水河断裂与龙陵 -澜沧断裂不仅在强震活动上 ,而且在b值变化上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是平行断裂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3)龙门山 -瑞丽断裂与上述川滇地区其它近NW向断裂间存在地震交替活动的现象 ;4 )龙门山 -瑞丽断裂的地震具有分段活动的特征 ,是断块差异活动的体现。有限元分析显示 ,上述断层相互作用现象是块体非均匀运动过程中应力场调整的反映 ,是块体运动的结果。研究表明川滇地区主要断层地震活动间存在 3种相互作用的现象 ,即块体边界迁移型、旋向相反平行断层交替型和交叉断层交替型  相似文献   

5.
四川断裂活动的区域性差异及其与区域地壳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洪 《地震研究》1995,18(1):49-55
断裂活动的区域性研究表明,四川的活动断裂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差异性。强活动断裂分布在晚第四纪运动断块的边缘及其内部,四川盆地内部的断裂活动性相当微弱,仅盆地西部边缘有晚第四纪断层活动显示。不仅如此,地质资料和断层活动年代测定资料反映了四川的活动断裂不但具有向西部活动强度明显增大的特点,而且断裂活动的时代也有向西部逐渐更新的趋势。本文通过研究喜马拉雅运动不同期幕在四川不同地区的表现,发现四川活动断裂的  相似文献   

6.
小江断裂带中段的北东向断裂与断块结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军  俞维贤 《地震地质》1997,19(3):12-210
小江断裂带中段东西支断裂间存在的NE向断裂是在第三纪NE向断裂的基础上,于第四纪中晚期开始新的活动,并具有左旋走滑运动的特征,有些在全新世仍有活动。它们的活动从属于小江断裂带的整体左旋走滑运动,其运动幅度和速率比近SN向小江东西支断裂小得多,但是由于它们的运动,使主断裂产生弯曲或阶区,形成有利于应力和应变集中的障碍。夹于东西支断裂之间的断块被NE向断裂切割为多个次级菱形和梭形断块,这些断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对断裂分段和地震孕育过程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珠江三角洲属于断块型三角洲,断块差异运动方式及受断块运动影响的应力场特征尚不明确.建立研究区的三维地质模型,采用热-力学耦合的黏弹塑性材料有限单元方法,模拟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近10 Ma以来的断块运动特征.结果显示:五桂山、番禺台地和伶仃洋三个块体的地表平均垂向位移受控于莫霍面起伏和断层运动,垂向位移差异与目前基底面埋深对应;应力场表现为垂向应力最大,水平应力场方向受远场边界条件控制,两个水平主应力值差异较小;应力场方向在断层附近发生了明显偏移且量值增加,在断层交汇区出现极大值.  相似文献   

8.
西南地区近代构造应力场和地壳运动特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南地区近代构造应力场的特征是决定该区近代地壳运动,断层作用和地震活动的首要因素。李坪等人〔1、2、3〕对该区的地壳运动特征和构造应力场已有过详细的叙述。并讨论了本区构造应力场与周围板块运动的关系。本文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地质资料讨论川滇菱形断块的向南运动作为主要动力来源对西南地区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山西中条山断裂带的晚第四纪分段模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绍平  杨桂枝 《地震地质》2002,24(3):289-302
山西南部的中条山断裂是鄂尔多斯断块周边活动断裂系东南部分的 1条断裂。有关断层活动性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 ,中条山断裂的活动性水平较低且重复间隔较长。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 ,根据构造不连续性、构造地貌学、探槽古地震学和断层运动学证据 ,进一步提出了晚第四纪中条山断裂的分段模型及其定量参数  相似文献   

10.
四川西部地区第四纪以来抬升,平均幅度达3500米左右,成为年青的青藏高原块体的一部分。在整体抬升运动的背景下沿部分边界断裂发生了不同幅度差异运动和水平运动。本文研究了本区的新生代建造特征、活动构造地貌、新构造发育历史、主要断裂特别深大断裂带的差异活动和水平运动幅度、速度进行了活动断块结构动态分析,进行了断块划分。指出:四川东部和西部的大面积快速抬升运动幅度有明显差,强烈的抬升是强烈差异运动的基础,差异运动表现都集中在西部,东、西分界带即青藏高原块体东边界,差异活动最强,也是我国南北地震带上的重要地震地质标志。新构造活动的方式在时间进程上有交替活动的趋势,即一个时期以差异抬升运动为主,另一个时期则以挤压水平滑动为主,主要表现在边界断裂上,前者控制断陷谷、断陷盆地的发展,为物质堆积期,后者控制断裂带走滑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为物质变形期,断块区内部,一般表现为整体活动,是相对稳定区。边界断裂表现了明显的继承性,差异活动主要沿深大断裂带展开,但继承性又不是完全重复,运动的性质、规模、方向等又表现了新生性特点,如断裂活动的分段性、迁移性等。断块活动随着时间进程变化,空间范围也发生一定变化,并受着区域应力场的严密控制,指  相似文献   

11.
上海覆盖区活断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大正 《地震地质》1994,16(2):160-166
应用物、化探相结合的方法,首次证实了广为第四纪松散沉积层(平均厚度达240m)所覆盖的上海地区存在着第四纪活断层,并对其基本特征和活动情况作了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12.
张景发  王四龙 《地震地质》1995,17(3):259-264
鲜水河断裂带的构造几何特征及其地质背景是进一步研究鲜水河断裂带的孕震性的重要基础资料。从收集、处理、解释航磁资料着手,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了鲜水河断裂带的几何形态特征及鲜水河地区的地质背景,特别是深部构造情况,揭示了断裂带的几何形态结构特征与深部构造之间的联系,并发现了一个可能与孕震有关的环形构造(岩体)。  相似文献   

13.
六棱山北麓断裂新活动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段瑞涛  方仲景 《地震地质》1995,17(3):207-213
通过对六棱山北麓活动断裂的几何结构、分段活动特征及段落边界等方面的地质地貌调查与研究,认为该活动断裂可分为4段,除东段在早更新世有过活动外,其他3段均为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活动段,段落长度10~39km。该断裂在晚中生代表现为逆冲性质,至新生代随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变化而转变为倾滑正断层。各段落上垂直位移量分布呈包络线状,而且各段平均滑动速率不同,西大东小,显示断裂新活动强度自西向东变弱  相似文献   

14.
甘肃古浪、景泰活断层上的树木地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斌  刘百篪 《地震地质》1995,17(2):139-147
在树木地震学测年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沿古浪活断层西段鉴定和评价了数百棵树。对树木生长速率及年轮比率低值偏离的3种类型进行了有效的识别。结果表明:断崖上被破坏的青海云杉中,记录的结构和生长速率异常,可以归因于1927年5月23日古浪8级大地震的影响。从而为古浪地震断层的判定提供了准确的年代证据。并将前人认为的古浪地震断层位置向冷龙岭北麓南移了30余公里。用该方法在老虎山活断层上对1888年11月2日景秦61/4级地震破裂带定年,再次获得成效  相似文献   

15.
2005年12月和2008年6月,新疆防御自然灾害研究所对乌鲁木齐市鲤鱼山南侧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科技楼场地、第二病房楼场地的碗窑沟断层进行探测,通过系列的地球物理探测和排钻孔地质验证,基本确认鲤鱼山南侧医科大学院内地下存在隐伏的碗窑沟断裂形迹。断层的垂直断距约20~25 m,北盘抬升,南盘下降,断层的上断点埋深约35 m。为晚更新世活动断层。  相似文献   

16.
河北宣化盆地南缘断裂的古地震遗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开挖,在宣化盆地南缘断裂上揭露出3次古地震事件,发生的年代分别距今约8.54、7.08和5.31ka,平均重复间隔1615±360a。事件位移量分别为0.55~0.74m、0.52~0.7m和1.63~2.2m。但距今5.31ka以来断裂未发生过断错地表的运动,意味着其古地震重复不是简单的准周期型  相似文献   

17.
新的野外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六盘山东麓断裂是一条第四纪以来的活动逆断裂构造带。根据断裂走向、活动时代及活动性质的变化,可把该断裂带分为北、中、南3段。北段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中、南段以倾向逆冲运动为特征。活动时代北新南老,水平位错北强南弱。晚第四纪以来断裂活动特征的这种变化与西华山 六盘山条形地块东向滑移受阻及断裂走向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8.
郯庐活断层的分段及其大震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3,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家灵  晁洪太 《地震地质》1994,16(2):121-126
郯庐活断层长360km,通过系统的填图可将其分为3个独立的活断层破裂段。对每段的几何形态、最新活动时代、大震复发间隔、现今活动状态以及分段障碍体等作了介绍,并对各段未来的大震危险性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华南沿海主要活动断裂带的比较构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南沿海地区,发育3组不同方向的断裂构造。以北东~北北东向的断裂规模最大,地表迹象最明显;以北东东~东西向断裂切割最深,发育历史最长;而以北西~北西西向断裂的新生性和近期活动性最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上述3组断裂构造的特征,在宏观表征和显微构造特点方面都有表现,说明各组断裂都有各自类同的形成、发育过程,并受控于类似的构造力源,它们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壳运动的演变史  相似文献   

20.
岷山断块由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自西向东的推覆逆掩运动所形成 ,处于我国南北地震带的中段。受区域NWW向主压应力场的控制 ,岷江断裂带第四纪以来表现为明显的推覆逆掩运动并具有一定的左旋走滑分量 ,岷山断块则处于强烈的隆起抬升状态。航片解译及野外地质考察结果表明 ,岷江断裂带由数条次级断裂呈羽列组合而成 ,其中尕米寺 -川盘右阶羽列区的羽列距达3km ,控制了低序次的地震破裂单元。第四纪地貌发育过程及断错地貌研究结果表明 ,岷江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 0 37~ 0 53mm/a ,水平位错量与垂直位错量大致相当 ;岷山断块第四纪以来的平均隆起速率为 1 5mm/a左右。地震活动特征表明 ,该地区 6级以上强震丛集于强烈活动的断块边界断裂上 ,中强地震及小震发生在新构造隆起区及近东西向断裂带上 ,与断裂的活动性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