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10篇
自然地理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震是地壳介质受应力作用而发生的应变释放的一种快速地壳运动形式、在特定结构的地壳介质中应力集中促成了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因此,探索地壳中的应力状态,研究在大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各局部地区应力场的时空变化特征,寻找高应力背景区,对潜在震源区的确定及未来地震危险性分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对应力场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由中、小地震平均断层面解所得到的主压  相似文献   
2.
川西南滇北接壤带(北纬26°—29°,东经101°—104°)位于中国南北地震带的中段,是古今地震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之一。据地震目录统计,自公元625年以来,其发生5级以上的中强地震43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15次,7级以上大震4次。由于  相似文献   
3.
在四川地区新的危险区划图的编制工作中,我们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近10年来新增补的大量资料,通过对四川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的再研究,对四川地区可能的强震潜在震源区及其未来地震危险性进行了研究。1.四川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图1和图2分别给出了四川地区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小地震综合断层面解的主压应力轴的空间分布,同时给出了应力场分区情况。从图1和图2可以  相似文献   
4.
川滇地震滑坡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乔建平  蒲晓虹 《地震研究》1992,15(4):411-417
本文主要从宏观角度讨论了川滇地区地震滑坡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地震滑坡灾害在空间上可分为四种不同程度的地区。地震滑坡不但受到地震强度、频度的控制,而且与各震区所处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川滇地区的滑坡生成环境可分成三类。在这些环境因素的制约下,形成了自北而南地震滑坡灾害逐渐递降的发育趋势。从时间分布的讨论中可见,川滇地震滑坡自1870—1976年的百年内为高潮期。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茂汶台(距1989年小金6.6级地震震中约130km)多年小地震综合断层面解求解得出,1989年小金北6.6级强震前,茂汶台小地震综合断层面解给出的P轴方向相对于多年区域平均主压应力方向发生了90°左右的转向,这个演变过程自震前两年开始,最大转动角度出现在1988年;与此同时,小震综合断层面解的矛盾符号比值也经历了震前持续下降—震后回升的变化过程,下降幅度最低点(=8.7)也出现在震前一年的时段内。通过对小金6.6级地霞孕发过程中震源区外缘局部地区应力场变化过程的研究认为,P轴转向及矛盾符号比下降现象是比较可靠的震兆判据之一。  相似文献   
6.
蒲晓虹  乔建平 《内陆地震》1992,6(2):138-142
通过对四川地区近百次地震震源机制结果的分析,研究了现代构造应力场对区域断裂类型及其活动方式的作用和影响。结果表明,四川地区强震的发震机制与区域断裂类型及其活动方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攀西地区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编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八五”和“九五”期间取得的新资料,新成果,研究了我国西南地区的地震构造环境,地震活动性,划分了地震区带及潜在震源区,确定了地震活动性参数和地震动衰减关系,用多参数,多方案方法编制了攀西地区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1982年6月16日在四川省甘孜县西北的下扎科一带发生了一次中强地震。根据四川省地震台网资料测定的参数为:发震时刻(北京时间):07点24分29秒;震中位置:北纬31°50′,东经99°51′;震源深度:17公里,震级:6.0(Ms)。宏观考察的结果表明:木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在甘孜县下扎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由P波频谱及合成地震图等方法研究鲜水河断裂带9次中强地震(含强余震)破裂过程时得到的震源参数,采用最小二乘法求出该带上震级与地震矩等几个主要参数的线性回归关系式。据此,分别计算了鲜水河断裂带及其各段的地震平均滑动速率和地震矩发生速率,进而推求了各段及总带上的地震重复周期,并结合该带错动势累积的程度对地震危险性做了粗略的估计。  相似文献   
10.
岷山断块由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自西向东的推覆逆掩运动所形成 ,处于我国南北地震带的中段。受区域NWW向主压应力场的控制 ,岷江断裂带第四纪以来表现为明显的推覆逆掩运动并具有一定的左旋走滑分量 ,岷山断块则处于强烈的隆起抬升状态。航片解译及野外地质考察结果表明 ,岷江断裂带由数条次级断裂呈羽列组合而成 ,其中尕米寺 -川盘右阶羽列区的羽列距达3km ,控制了低序次的地震破裂单元。第四纪地貌发育过程及断错地貌研究结果表明 ,岷江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 0 37~ 0 53mm/a ,水平位错量与垂直位错量大致相当 ;岷山断块第四纪以来的平均隆起速率为 1 5mm/a左右。地震活动特征表明 ,该地区 6级以上强震丛集于强烈活动的断块边界断裂上 ,中强地震及小震发生在新构造隆起区及近东西向断裂带上 ,与断裂的活动性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