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黄河水资源贫乏,水污染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压力.新《水法》的颁布,给黄河水资源保护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依法建立法制化、社会化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保护管理体系,完善法规,建立健全执法体系,以水功能区划管理为重心,实施入河总量控制,建立和完善重大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加强水质监测机制与技术创新,加强水资源保护前期和科研工作,建设水资源保护信息管理系统,采取多部门联合治污等项措施,是做好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任务.  相似文献   

2.
《地球》2015,(3):61
<正>联合国长期以来致力于解决因水资源需求上升而引起的全球性水危机。1977年召开的"联合国水事会议"向全世界发出严重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1993年1月18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宗旨是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水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但是,现代社会的人口增长、工农业生产活动和城市化的  相似文献   

3.
姚鹏飞 《地球》2014,(7):44-47
去年“菲特”强台风使余姚“水漫金山”、各地市民“悬赏”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等事件,造成强烈的社会影响,也给浙江省带来了深刻教训和反思。当今,浙江同时面临几大水问题:“水多了”——洪涝灾害频发,防洪排涝问题不容乐观;“水脏了”——水污染严重;“水少了”——水资源短缺。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基于此,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五水共治”重大决策。“五水共治”事关当前,关乎子孙,功在千秋。  相似文献   

4.
段雯娟 《地球》2013,(4):44-47
正提到"湿地"这个名词,可能大家对它都不会感到陌生,它常常与"绿色的世界"、"鸟的天堂"联系在一起。湿地是与森林、海洋并称的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它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为无数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空间,很多珍稀物种在这儿生活和繁殖;同时它也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赋予湿地"地球之肾"或"自然之肾"这一美称,并不是因为以上  相似文献   

5.
太湖流域水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继昌 《湖泊科学》2005,17(4):289-293
系统回顾了太湖流域自古以来的治水历史和经验教训,详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太湖治理进展和取得成就,分析 了当前流域存在的主要水问题,指出流域仍存在防洪减灾能力偏低、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和水环境 承载能力偏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成为今后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在此基础 上,提出了要加快构建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流域水资源调控体系、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流域现代化管理和调度体系 等四大体系的对策,实现太湖流域水资源“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目标,以太湖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 和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水是地球上万物的命脉所在,它滋润万物、哺育生命、创造文明。在现代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中,水更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随着世界济经的发展,不少地区和国家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正日益突出。我国水资源总量为每年2.8万亿立方米,实际可利用量约为每年8000亿~95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每年2300立方米,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亚洲银行有关研究表明,2030年中国预计有约700亿立方米用水缺口。我  相似文献   

7.
闫玉奎 《地球》2011,(4):125-127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目前,全世界关于水资源普遍认可的概念可理解为:人类长期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需的具有数量要求和质量前提的水量,包括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而水资源又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  相似文献   

8.
耿玉琴  朱威  王同生 《湖泊科学》2003,15(Z1):255-260
太湖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主要体现为"水质型缺水"问题,如何对"水质型缺水"进行定量描述,在太湖流域是一个难题.本文提出了"分质水资源量"的概念,以流域水资源四级分区为单元,以分区水质监测资料结合水资源量进行分析,分别统计分区分质水资源量.分析表明:太湖流域142×108 m3的地表水资源量中,Ⅲ类以上的适合于饮用水源和一般工业用水的优质水为35.8×108 m3,占25.2%;适合于电力冷却用水、农业灌溉的Ⅳ-Ⅴ类水为46.4×108 m3,占32.6%;不可利用的劣Ⅴ类水有59.9×108 m3,占42.2%.流域内优于Ⅴ类(含Ⅴ类)的地表水资源量为82.2×108 m3,占地表水总资源量的57.8%.而浅层地下水己基本被污染.需要指出,Ⅰ-Ⅲ类优质水虽仍有35.8×108 m3,但目前流域内对Ⅰ-Ⅲ类水的需求量己达60.6×108 m3,如将此两数对比,则优质水缺额为24.8×108 m3,但实际上,优质水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流域中下游,而可供优质水水源则主要集中在流域上游地区山区水库和中游太湖湖心区、东部湖区和太浦河,供需两者的空间分布有较大出入,因此优质水资源缺额将更大,由此可见太湖流域水质型缺水形势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9.
直面水危机     
《地球》2013,(10)
正前言水是哺育人类的乳汁!地球上因为有了水,才变得生机勃勃;没有水的世界,将是死亡的世界。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中国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神州大地却变得满目疮痍,今天的中国被联合国认定为"水资源紧缺国家"。"水多了,水少了,水脏了,水浑了"这是目前我国不得不面临的"四大难题"。  相似文献   

10.
翟风梅 《地球》2019,(6):108-108
水是生命之源,它在人类经济活动、生态循环当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问题不仅是全球性的问题,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的关键问题。鉴于此,本研究主要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视角,提出几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建议,旨在希望通过本研究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的重点区域,从水资源承载系统内的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4个子系统中选取24项指标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综合运用改进熵权TOPSIS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定量评价2012-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时空变化过程及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性.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水资源承载力水平表现为:缓慢上升(2012-2015年)、下降(2015-2017年)、再上升的趋势(2017-2018年);(2)水资源承载力的空间差异不明显(仅2016年差异显著),武汉城市圈水资源承载力的空间差异相对较大且呈现低值包围高值的空间分布特征;(3)各城市生态环境子系统承载力得分较为均衡,但其他子系统的承载力均差异较大;(4)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人均GDP、城镇化率、第三产业比重和人均水资源量;(5)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承载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且水资源承载力与耦合协调度有极强的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改善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环天山地带是薪疆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干旱缺水依然是最突出的问题,同时还存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利用率低下,水利工程落后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等间题。在对环天山地带水资源状况以及开发利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节水型社会,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西部大开发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西部开发和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加水资源的有效供给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该区水资源的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在分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节水产业,推广节水技术,加强水资源利用的综合管理,应用地球物理方法勘查地下水资源、采取工程措施增加大气降水等措施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桂春雷  王振兴  高明 《地球》2023,(6):53-56
<正>水——生命孕育之源,浩渺宇宙之结晶。我国作为全球人均水资源贫乏国之一,水资源南丰北枯,分布不均的特点尤为明显。1952年10月30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在视察黄河时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由此,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开始孕育规划。  相似文献   

15.
吴浩云  刘敏  金科  陈红  甘升伟 《湖泊科学》2023,35(3):1009-1021
太湖是流域洪水集散地、水资源调配中心,也是长三角水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其水位高低影响防洪、供水、水生态、水环境等系统功能,使得太湖面临统筹调度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以太湖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多年实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河网水动力模型计算,分析流域降雨、进出湖水量和水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及其与太湖水位的互馈关系,综合考虑不同调度期流域防洪、供水、水生态、水环境目标及其承受风险的时空差异性,优化太湖调度水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太湖调度功能区划图。结果表明,在设计洪水和供水条件下,通过调度水位调整,统筹调控流域水工程,前期预降太湖水位,后期适抬太湖水位,实现太湖多目标调度,可有效保障流域防洪、供水和航运安全,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共绘美丽太湖。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西部开发和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加水资源的有效供给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该区水资源的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在分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节水产业,推广节水技术,加强水资源利用的综合管理,应用地球物理方法勘查地下水资源、采取工程措施增加大气降水等措施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相似文献   

17.
蓝颖春 《地球》2015,(1):26-29
<正>2014年12月15日《日本经济新闻》发表文章称:中国构想多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中国南方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输送到首都北京等北方地区,利用南方充裕的水资源缓解北方长期持续的缺水问题。但是,很多观点指出,水源地和引水渠道等都正在受到污染。实际上,无论工程通水前,还是通水后,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各方关注。对此,国务院南水北调公室主任鄂竟平这样回应:  相似文献   

18.
蓝颖春 《地球》2013,(12):62-63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监测、监督地下水过量开采,防止地下水污染,  相似文献   

19.
格尔木河流域属干旱区,干旱的自然环境决定了水资源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水资源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必需的宝贵资源,也是维持绿洲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制定中、远期流域用水规划,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提高工业水资源重复利用率,是格尔木河流域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探索适合于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确保水资源长期可持续开发利用,对格尔木河流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水资源空间配置的边际效益均衡模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来自区外的水资源被输入到受水区,并在组成受水区的多个子区之间进行分配,以达到整个受水区水资源利用效益最大。为此,提出了基于水资源利用边际效益的空间分水模型,并以河北南部六地区为例进行了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