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惠麟  蒋志文 《地质学报》1991,65(4):367-375
本文简要报道了1987—1988年间对梅树村剖面在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学等方面深入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重点对产于梅树村阶顶部的拉普渥斯壳(Lapworthella)进行了显微结构研究,特别是在中谊村段发现具有对比意义的遗迹化石Phycodes pedum Seilacher,玉案山段发现激江动物群的蠕形动物,水母和节肢动物.对梅树村阶的化石带作了补充。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的最新结果,提出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年龄值为597Ma。进一步讨论了“B”点仍是划分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基本重要性目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成为颇专门的研究课题以来,所提出确定界限的建议是根据其地质或物理特征,而不是纯粹根据古生物准则。然而,很明显,只有生物地层准则可导致问题得以解决,用这种晚前寒武纪和寒武纪的生物区系之间意义深长的差异,有必要采用“前寒武系—寒武系层型点放在实际上接近产生托莫特(广义的)化石组合的最老地层单位底部”的原则,这是基于界限应沿着产生大量骨骼化石的最早一个带组合底部的想法建立的。既然是这样,古杯纲、腹足纲、软舌螺纲、托莫特壳类和鳃足亚纲即属此带组合。  相似文献   

3.
系统观察研究蓟县剖面、辽南苏皖北部的上前寒武系,参照湖北三峡震旦系标准剖面,将华北地台西南缘冰碛层与扬子地台南沱冰期相对比;崔家屯组至兴民村组和史家组至望山组划归青白口系,进而在青白日系与震旦系间建立准南系,确认淮南动物群,建立金州动物群,将后生动物出现时限提前至1000Ma.我国上前寒武系可划分为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淮南系和震旦系,可与美国西部、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部和俄罗斯地台相当层位相对比.淮南系与金州动物群的建立.完善了上前寒武系地层柱.具有地层学、古生物学上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4.
吉林通化地区寒武系底界时代及下寒武统沉积环境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昭  高林志 《地质论评》1990,36(3):229-237,T001
本文依据产于华北地台北东部的吉林通化水洞剖面水洞组的小壳化石,论证了该动物群在时代上应与徐淮地区猴家山组与三叶虫Hsuaspis共生的小壳动物群相当。从而证实在华北地台,已知寒武系最低层位为沧浪铺阶。所谓华北地台的下寒武统“梅树村阶”是不成立的。根据通化地区下寒武统沉积特征,笔者认为华北地台北东部与南部具相同沉积序列,均为低纬度局限海环境沉积。并认为目前呈北北东方向的膏盐成矿带在早寒武世应沿大致同一纬度呈近东西向分布。  相似文献   

5.
<正> 35亿年前,地球上开始有生物存在,主要是兰藻和细菌。距今10亿年左右,开始出现软躯体动物所形成的遗迹化石。9亿年有蠕形动物的实体化石——淮南生物群保存。7亿年软躯体后生动物——埃迪卡拉动物群(西陵峡生物群、高家山生物群)大量繁殖,使晚前寒武纪的生物演化进入一个新阶段。6亿年左右,骨骼化动物——梅树村动物群(或托莫特动物群)的出现,开创了生物发展、演化史上的新纪元。使更多的生物能够以化石  相似文献   

6.
系统观察研究蓟县剖面,辽南苏皖北部的上前寒武系,参照湖北三峡震旦系标准剖面,交 北地台西南缘冰碛层与扬子地台南沱冰期相对比;崔家电组至兴民村组和史家组至望山组划归青白口系,进而在青白口系与震旦系间建立准南系,确认准南动物群,建立金州动物群,将后生动物出现时限提前至1000Ma。我国上前寒琥系可划分为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淮南系和震旦系,可与美国西部,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部和俄罗斯地台相当层位相对  相似文献   

7.
陕西西乡河西地区早寒武世早期小壳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壳化石是继依迪卡拉软躯体动物群之后,首先在地史上出现的多门类带壳动物化石。本世纪60年代以来,苏联和欧美等许多国家对小壳化石的研究工作进展很快。我国许多单位和地质科学工作者(陈孟莪、钱逸、余汶、何廷贵、蒋志文、刘第墉、陈忆元、罗惠麟及湖北地矿局三峡地层研究组等),通过对扬子地台区小壳化石的研究,建立了我国寒武系第一阶——梅树村阶,并划分出三个化石组合带。近年来,将小壳化石的出现作为震旦系—寒武系  相似文献   

8.
扬子地区寒武系烃源岩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中国南方扬子地区早寒武世早期,低等(水生)植物及动物群发育,沉积了一套富含黑色碳质泥岩、页岩及石煤的地层,为该区古生界最好的烃源岩层系之一.中上寒武统也有一定的暗色石灰岩烃源岩发育.估计扬子地区寒武系烃源岩的总体积至少可达4000×104km3.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属好-较好烃源岩.虽然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普遍较高,属成熟-过成熟,但仍具有较大的生烃能力.如果有较好的保存条件,扬子地区寒武系则具有较好的勘探远景.根据石油地质条件综合分析,中下扬子的长江沿线地区是最为有利的勘探前景地区.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华北型寒武系可划分为3统9组26个化石带。华北地台早寒武世辛集期海侵来自扬子浅海北部。华北海与扬子海中、晚寒武纪时彼此分离。通过与澳大利亚、北美、西伯利亚等地的寒武系对比,认为在寒武纪华北海与澳大利亚海相连,与北美海相通,与西伯利亚海先远而后近。上述海域都位于赤道附近的远洋区。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了华北地台区较完整的晚寒武世及早奥陶世三叶虫组合带序列,并记述了一些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附近的有关三叶虫。据本区笔石与三叶虫动物群层位关系的研究,表明特马豆克阶的底界应在笔石 Dictyonema flabelliforme sociale-Staurograptus 带之下的三叶虫 Richardsonella (Richardsonel fa)-Troedssonia组合带的底部。鉴于本区这一实证,国际寒武系与奥陶系的分界,似也应划在 Mictosaukia 组合带与 Richardsonella (Richardsonella)-Troedssonia 组合带之间。  相似文献   

11.
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换时期小壳化石的突然出现是世人瞩目的重要演化事件之一,它见证了动物的爆发式快速演化过程,标志着以两侧对称动物为特征的寒武纪生态系统的开始。湖北三峡地区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处于幸运阶—第二阶这一关键层段,是研究上述问题的理想地区之一。岩家河组小壳化石研究最近取得的进展,为寒武系纽芬兰统幸运阶/第二阶界线的标定,和寒武纪早期软体动物和刺胞动物的演化及个体发育提供了重要的化石依据,本文对其进行了总结。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寒武系第二阶底界划分标志的Watsonella crosbyiAldanella attleborensis在岩家河组第5段底部的同时出现,意味着岩家河组第5段已归属寒武系第二阶。这两类软体动物化石均广泛分布于华南、蒙古、西伯利亚和北美等大陆碳酸盐岩相寒武系第二阶地层中,它们均是定义寒武系第二阶底界的有力竞争者。另外,W.crosbyi壳顶下方一对肌肉附着结构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软组织结构信息,证实了W.crosbyi为内腹型壳,归属为未扭曲的软体动物太阳女神螺类。新发现六方锥石类Septuconularia yanjiaheensis具侧向压扁、两辐射对称的、14个等大锥面的围鞘,是迄今所描述的六方锥石类中锥面数最多的类型。根据横肋疏密程度,围鞘由下向上可分为三部分,可能代表胚胎期、幼年期和成年期不同的生长阶段。Septuconularia显然由寒武系幸运阶Hexaconularia通过扇面扩增演变而来,证明Hexaconularia可能是ArthrochitesSeptuconularia之间的中间过渡类型。新发现的橄榄蛋类Octapyrgites elongatus与幸运阶OlivooidesQuadrapyrgites十分相似,围鞘由方形的壳顶区和波纹状倒宝塔形的远顶区组成。然而Octapyrgites只有8个口折叶,有别于具12个口折叶的Quadrapyrgites。通过与幸运期水母类多种对称方式对比,发现在寒武系第二阶橄榄蛋类数量减少和五辐射对称骨状壳类缺失,表明在幸运期/第二期转换时期,底栖固着型的刺胞动物水母类多样性发生了明显衰落,甚至部分绝灭,而同期的两侧对称动物则迅速辐射演化。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苏联在研究寒武系下界方面获得了许多新的资料,研究界限问题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只有生物地层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目前认为,当丰富的硬壳动物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时候,就是寒武纪的开始。这些动物系指古杯,软舌螺、腕足类、托莫特动物、三叶虫和介形虫等。关于解决寒武系与前寒武系界  相似文献   

13.
陕西汉中地区南部扬子地台区震旦纪—寒武纪地层发育,是研究我国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的理想地点。本文记述了该区中部(城固县大盘、南郑县白玉等地)原上震旦统灯影组顶部灰岩中新发现的最早期骨骼动物群及所在地层的分布特征。动物群化石计有软舌螺类、似软舌螺类、球壳类、单板类、开腔骨类、管壳类、原牙形类、棒形骨类、锥石类、刺棒类、齿棒类和小盾类,主要为Anabarites—Protohertzina至Paragloborilus—Siphogonuchites组合带中的分子。同时描述了两类奇特的化石新属种Dentlavula trischa Li(gen、et sp、nov)和Clypecella hexinsis Li(gen、et sp、nov)。新化石产地的发现与研究不仅为区内划分地层,确定时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且填补了区内中部地区早寒武世早期在生物地层学上的空白。新属种的发现既丰富了当时生物界的内容,又为研究最早期骨骼动物群的产生及演化规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新疆乌什—阿克苏地区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的小壳化石丰富,已描述了近50属90种,包括1个新属,15个新种。计有软舌螺类、似软舌螺类、单板类、腹足类、骨针类及分类位置未定的化石,还有节肢动物门的高肌虫类。按小壳化石在地层纵向出现的次序及其代表性,可将玉尔吐斯组小壳动物群的比石划分为3个带,即1.Anabarites trisulcatus带;2.Cambroclavus-Aurisella带;3.Adyshevitheca-Xinjiangella带。其中1带可与梅树村阶I.Anabarites-Protohertzina带对比;2—3带大致可与梅树村阶Ⅱ.Paragloborilus-Siphogonuchites带—Ⅲ.Sinosachites-Lapworthella带对比。因Aanbarites trisulcatus的发现,证实玉尔吐斯组的下界可与梅树阶的底界对比;玉尔吐斯组顶部发现的高肌虫有别于筇竹寺阶的高肌虫。前者与大量梅树村期小壳动物共生,可以认为梅树村期已经出现高肌虫的先遣分子。  相似文献   

15.
亚洲地区前寒武纪地层出露广泛,最发育的地区有西伯利亚地台,中期地台,印度地台及其周边褶皱带。本文只介绍国外部分,中国的前寒武系情况留待以后专题介绍。一、西伯利亚地台西伯利亚地台太古宇分布在阿尔丹地盾、阿纳巴尔地盾及古老的叶尼赛的坎斯克地块中(见萨洛普《北半球前寒武纪地质》一书附表表Ⅱ—1,图Ⅱ—1)(一)阿尔丹地盾阿尔丹地盾位于西伯利亚地台东南部,面积30万平方公里,太古宙地层最早是由在伊彦格尔及适普河流域工作时划分的地层表,后来这一地层表扩  相似文献   

16.
扬子地台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地层对比的新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前言 1984—1985年,笔者等在加深云南晋宁梅树村(以下简称梅树村)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研究程度的过程中,于云南江川侯家山剖面渔户村组旧城段采集了丰富的宏观藻类化石。1985年4月,考察了扬子地台有关的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地层剖面,包括贵州织金五指山、戈仲伍,清镇阿坝寨,湖北宜昌天柱山、黄家塘、泰山庙,房县西蒿坪矿硐坡,陕西宁强宽川铺石中沟及四川峨嵋麦地坪等9条界线剖面。在房县西蒿坪剖面发现新的化石层位,于西蒿坪段首次发现有绞纲腕足类。在宁强宽川铺石中沟剖面灯影组宽川铺段中部发  相似文献   

17.
引言这里考虑的早前寒武系包括太古界(35—26亿年)和早元古界(26—16.5亿年),整个早前寒武系大多是经受了各种变形和变质的上地壳岩和深成岩类。而晚前寒武系(比16.5亿年年青)主要是由广泛发育的地台型沉积覆盖物组成,因此,早前寒武系的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是以造山幕为根据的,而对于晚前寒武系则用岩性和生物地层标志则更为合适。在苏联研究早前寒武系的主要地区是欧洲的波罗的地盾和亚洲的阿尔丹地盾(东西伯利亚),它们的上地壳岩层序可作为古老的前寒武系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单位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了确定我国华北寒武系苗岭统鼓山阶和芙蓉统排碧阶的底界,对豫北沙滩剖面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组成演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寒武系δ13C演化表现出3次正漂移和2次负漂移,正漂移分布于张夏组下部、中部和炒米店组上部,δ13C分别达到最大值2.0‰、1.0‰和3.0‰;负漂移分布于张夏组底部和中下部,δ13C分别降到最低值-3.4‰和-1.0‰.炒米店组上部的δ13C正漂移起始于三叶虫Chuangia带底部,相当于美国、澳大利亚、西伯利亚及我国华南地区的芙蓉统排碧阶的SPICE正漂移.张夏组底部的δ13C负漂移对应于三叶虫Bailiella-Lioparia带,相当于鼓山阶底部的DICE负漂移.这2次δ13C漂移事件不仅可作为区域地层对比的依据,还可作为我国华北寒武系苗岭统鼓山阶和芙蓉统排碧阶底界确定的标志.寒武纪δ13C漂移事件与海平面变化、古生态环境演化密切相关,因海侵作用导致的古生态环境扩大及海洋初始生产力的繁盛可能是海相碳酸盐岩δ13C正漂移演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这里主要介绍三个方面的资料,一是前寒武系的划分,二是前寒武系和寒武系的界线,三是几个地方前寒武系的柱状剖面。一、前寒武系的划分前阿特拉斯的前寒武系可划分为六个系,前五个系都是以重要的造山运动而结束的。造山运动形成了褶皱和花岗岩化带,而第六系造成了显生宙的基底,并被显生宙早期褶皱带所复盖。这六个带由下至上为: 1.克杜斯系(Kerdous system)(太古界),花岗岩化的时代为26亿年,主要是混合岩、花岗岩,以及片岩等。该系的造山带是扎哥里德斯(Zagorides),造山带,走向东西。  相似文献   

20.
梁其中  方武 《地质学报》1990,64(3):264-274
梅树村剖面,已被推荐为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本文论述了对该剖面进行的古地磁研究,在剖面的碳酸盐及磷酸盐台地相地层中,依次采集了159块古地磁样品。热退磁结果表明:剖面中的大多数岩石已被现今地磁场强烈重磁化,但仍有57块样品保存有呈互为对踱的剩磁方向(平均D/l=4.2°/7.1°,K=9,α_(95)=6.6。),并计算出古地磁极位置为68.8°N,270.7°E。这与华南年轻的显生宙岩石所得到的极位置皆不一样。该项研究的结果构成一极性带,至少有9次倒转。此极性带与苏联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及美国西部所获得的资料对比,都共同显示出以频繁的极性倒转为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