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水生生态系统中汞-硒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甲基汞是汞存在于水生生态系统(水体、沉积物和水生生物)毒性最强的形态,并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对生物体产生危害,因此有效控制汞的甲基化过程是汞环境化学和毒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生物体内硒对汞的甲基化过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明确汞和硒在水生生态系统的形态特征以及汞-硒相互作用机制,有助于解决汞污染问题。汞在生物体内的毒性与生物体内硒含量紧密相关,汞与硒相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生成不溶的化合物促使汞去甲基化或受生物体内硒相关酶抑制被直接排除于生物体外,从而抑制了汞的毒害作用。本文评述了汞、硒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形态特征,指出在水体中合理添加硒化合物可抑制无机汞在生物体内甲基化过程,深入研究生物体内汞和硒相互作用机制及其生理效应是该领域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水库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水库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主要从基质释汞行为、汞释放对水体的影响、汞在水库水生食物链中的迁移富集和水库对河流汞输送的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指出该领域研究工作的薄弱环节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汞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介绍了目前环境样品中总汞及其各形态汞的分析方法以及大气和水生生态系统中 研究进展,并指出,燃煤,汞齐法采金和人造水库等引起的环境汞污染问题以及汞在热带地区水生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等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4.
鱼类因具有强的硒生物累积效应,是科学补硒的重要食材。博斯腾湖位于新疆博湖县,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吞吐湖。研究查明博斯腾湖各类鱼肌肉中Se含量范围、赋存形态及其分布特征,探讨不同鱼类Se的生物累积效应及影响因素,对于研究区特色鱼类资源开发和助力当地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系统采集并测试了博斯腾湖44件鱼肉中Se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博斯腾湖鱼肉Se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白条鱼五道黑池沼公鱼鲫鱼鲤鱼鲢鱼草鱼,同一种鱼的肌肉Se含量在小湖区高于大湖区;鱼肉中硒代蛋氨酸SeMet占绝对优势,有机硒占比71.54%~94.08%,Se的生物可利用率高。水生生物食物链中Se的累积效应和水层生态环境的变化,造成鱼肉中Se的生物富集系数BAF存在差异:肉食性鱼杂食性鱼草食性鱼,底栖鱼肌肉Se含量高于中上层、中下层鱼。博斯腾湖鱼富硒率高,品质好,应结合已有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天然野生有机富硒渔业。  相似文献   

5.
酒店塘汞矿位于湘黔汞矿带南端,是以汞为主、共(伴)生硒-锌多金属成矿区.近年来的找矿勘查表明:矿床外围的高寨—上关溪地表以浅发现硒汞矿体,其延深部位找到了大中型汞矿床、硒矿床,硒在矿体中的分布与汞相一致,两者呈正相关关系.而酒店塘矿床边深部出现的锌矿则与汞矿化有明显的分带现象.因此,研究汞-硒-锌的成矿关系及分带现象,对于指导找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硒汞矿是自然界一种少见的矿物,我国产地不多,80年代初仅在湖北随南地区和湖南新晃上关溪有所发现。笔者近年在保靖东坪和衡东石峡矿区也发现了硒汞矿。在这三个产地中,又以新晃上关溪规模最大,可形成独立硒矿体,其余两处均与辰砂少量共生。早在80年代,黄金五一六部队就对上关溪硒汞矿作了初步研究。1990年地科院陈殿芬等又进一步作了深入的研究;同一时期,笔者也对三处产地的硒汞矿作了详细的矿物学研究。 1 产出特征上关溪硒汞矿床位于湘黔汞矿带新晃酒店塘大型汞矿床的外围,属典型的层带式层控汞矿床。含矿地层系中寒武统敖溪组顶部硅化白云质灰岩。硒汞矿已形成独立矿体,多呈不规则  相似文献   

7.
漆富成  李治兴  张字龙 《铀矿地质》2014,(3):129-134,167
在扬子陆块东南缘湘西北武陵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海相黑色岩系下部鲕粒磷块岩中,首次发现了似纳米级的硒汞矿和晶质铀矿。通过电子探针化学成分测定和微区解剖,显示海相磷块岩中硒汞矿和晶质铀矿的产出状态、形态特征和占位特征。研究认为,同沉积期伴随火山热液喷出形成海相沉积鲕粒状磷块岩(鲕粒中包含球滴状硒汞矿),似纳米级硒汞矿在海相磷块岩中占位于鲕粒磷结核的内部和中心。其形成后期,海底热液作用持续,磷块岩经部分溶蚀、热液脱碳,在磷块岩的微裂隙中晶质铀矿、石英共沉淀析出。海相磷块岩中硒汞矿和晶质铀矿的发现和空间占位特征的研究,对探讨磷块岩中硒汞矿和晶质铀矿的形成与海底喷流(热水)沉积作用的发生方式和成因联系有启示意义,进一步佐证扬子陆块东缘陆缘裂陷喷气沉积是发生大规模铀成矿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黑辰砂和硒汞矿是HgS-HgSe系列的端员矿物。黑辰砂产于湘黔汞矿带大洞喇、纸坊、茶田汞矿床,硒汞矿产于新晃汞矿床外围的蚀变石英岩中。本文通过对黑辰砂和硒汞矿的物理光学性质、化学成分、X光衍射及红外吸收光谱的研究,表明这两个矿物上述诸方面特征均很相似,但又表现出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湖南新晃上关溪—高寨硒汞矿严格受构造控制,产于硅化岩(微石英岩)内。研究表明,该区高寨地段具有硒汞矿找矿远景,区内的富硒地球化学场,可开展“汞中找金”工作。  相似文献   

10.
包正湘  万溶江 《贵州地质》1999,16(4):321-324
湖南新晃上关溪-高寨硒汞矿严格构造控制,产于硅化岩(微石英岩)内,研究表明,该区高寨地段具有硒汞矿找矿远景,区内的富硒地球化学场,可开展“汞中找金”荼。  相似文献   

11.
汞(Hg)作为一种有毒重金属污染物,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有机汞尤其是甲基汞的毒性比无机汞毒性更大,且易在食物链中积累,因此无机汞—有机汞的转化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之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海洋环境中的Hg甲基化问题,对于淡水环境尤其是湿地环境Hg甲基化的研究相对欠缺。而湿地环境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使其成为突出的甲基汞产出单元,且生物积累作用明显。通过系统总结湿地中无机汞—有机汞转化的途径和机理以及其影响因素和相关生物作用,指出沉积物、颗粒有机碳和周丛生物是重要的甲基汞产生微环境,频繁密切的生物间相互作用成为湿地高甲基化潜力的保障。因此加强各类湿地Hg甲基化研究对保护湿地生态及居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河流潜流带是地表-地下水连通和交换的主要区域, 地表-地下水过程不仅促进了生源物质的迁移转化过程, 还能涵养水源、稳定区域生境, 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因此掌握水生生物活动与地表-地下水交换关系是深刻认知和科学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关键。本文综述了前人有关水生生物活动反馈于地表-地下水交换过程的研究, 例如, 底栖微生物形成的生物膜可以吸收或滞留生源物质, 改变迁移的时间和路径; 水生动物的行为可能通过改变河床渗透系数和孔隙率等物理参数影响各类物质的地表-地下水交换通量; 水生植物对水流的阻滞和扰动也会作用于地表-地下水交换过程。基于目前研究, 本文提出了该领域的3个未来研究方向: 潜流交换和水生生物互馈理论, 水生生态功能与地表-地下水相互作用关系, 河流潜流带生物-地球-化学耦合过程。  相似文献   

13.
湘西—黔东汞矿带硒的赋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湘西-黔东汞矿带中,硒主要替代硫以类持同象的形式存在辰砂中,少部分见于黑辰砂的硒汞矿中,辰砂中硒含量的高低与其颜色,晶形,粒度,生成期以及产出部件有关,硒是湘黔汞矿带标型微量指示元素。  相似文献   

14.
甲基汞很强的亲脂性和高神经毒性会给生物体造成严重的毒害.水生系统食物链中,甲基汞表现出极强的生物富集和放大效应,凶此传统认为以鱼类为主的水产品是人类吸收甲基汞的主要途径.然而最近对贵州万山、务川汞矿区的调查却发现,汞矿区稻米(可食用部分)中甲基汞含量已经远远超过国家食品中汞限量卫生标准(≤0.02 mg/kg,总汞),说明汞矿开采区稻米具有很强的甲基汞积累能力,但稻米富集甲基汞的机制尚小清楚.  相似文献   

15.
邛莫金矿床中的灰硒汞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灰硒汞矿是一种少见的矿物。该文叙述的灰硒汞矿产于西秦岭南亚带邛莫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中。与其共生的矿物有自然金、灰硒铅矿、硒锑矿、硒镍矿、硒-辉锑矿、硒-块硫锑铜矿、硒-辉砷镍矿等。  相似文献   

16.
植物中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植物生态系统中汞的环境过程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与整个生态系统中各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介绍了植物中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进展,包括汞对植物的生物毒性、植物中汞的来源、分布与迁移转化、植物大气间汞的交换过程及其研究方法,以及植被在生态系统间汞循环中的重要作用,最后简要介绍今后的研究重点和热点。  相似文献   

17.
在自然界中硒与碲经常共生,因此考虑在同一份取样中进行硒与碲连测比较合理。利用砷作共沉剂、在1∶1盐酸介质中用卑磷酸盐将硒、碲还原沉淀富集,可与伴生杂质分离。此时金和汞也被定量沉淀下来。若采用焙烧法分解试样,可将大量汞挥散除去。只有金与微量硒、碲的分离,手续比较冗长。  相似文献   

18.
辰砂HgS是汞矿物中最主要的工业汞矿物。辰砂的理论成份是:汞86.2%;硫13.8%。常见杂质元素有:砷、锑、铋、硒碲等。这些痕量元秦的特征与含量对辰砂的成矿形成阶段,世代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对辰砂单矿物的分析不仅需要测定主元素,而且对这些痕量元素也应进行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变化与陆地-海洋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评述了土地利用变化通过对河流的水文学、营养元素、悬浮物、沉积物、水生生物的影响,进而对海洋产生的重要影响,土地利用变化是陆地—海洋相互作用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介绍了当前北海沿岸的英国及其它一些国家实施的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计划的研究内容和进展,提出今后应加强海岸带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与陆地—海洋相互作用研究的结合,提高对全球变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江西赣南地区是典型的硒缺乏地理分布区,但近年来研究成果表明该地区稻谷富硒率高,土壤与稻谷富硒存在不一致的原因尚不明确,探讨土壤和稻谷硒含量特征和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对赣南地区富硒土地资源利用和富硒农产品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赣县清溪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发射光谱(ICP-MS/OES)等方法测定了研究区1734件表层土壤、57组稻谷及配套根系土硒等元素含量及硒形态地球化学指标;系统分析了区内土壤硒含量和分布特征、稻谷硒含量特征,探讨了根系土硒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以足硒、富硒区为主,土壤硒含量与成土母岩关系密切,不同成土母岩区土壤硒含量规律为:古生代变质岩中生代花岗岩新元古代变质岩中生代陆源碎屑岩新生代第四系。根系土硒含量均未达到富硒土壤标准,稻谷富硒率为64.91%,稻谷对土壤硒的富集能力强(富集系数20.05%),当根系土硒含量≥0.25mg/kg时,水稻富硒率高达70.83%,能够稳定产出优质富硒水稻。硒的赋存形态是影响土壤硒生物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土壤总硒含量较低时,水溶态、离子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硒的占比高,从而提升了硒的生物有效性;有机质含量低,对硒吸附能力弱,也是硒生物有效性高的重要原因。本研究认为,赣县清溪地区富硒、足硒土壤开发利用时,综合考虑土壤硒含量、土壤理化指标、硒形态对土壤硒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有利于科学指导天然富硒土地划定和富硒水稻产业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