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总结了十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的研制工作。介绍了安装调试情况以及对该望远镜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检测的结果。结果表明六项主要技术指标均大幅度超过了原设计任务书的要求。通过一年多来的试观测,得到了一定数量的有用资料。该望远镜从1980年开始论证,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用较少的经费研制成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云台射电室的前身是新技术室里的一个小组,1972年开始活动,最初只有2—3人。1975年自行研制成功一台3.2厘米波长的场强仪,在选择太阳射电观测站址和培训技术队伍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1977年安装了波长3.2厘米的太阳射电望远镜(北台研制),开始了太阳射电试观测。1978年经上级决定成立射电天文研究室,同年按照全国天文规划的建议把陕台的太阳射电工作合并到云台,陕台的二台太阳射电望远镜运来云台,其中一台波长8.2厘米的太阳射电望远镜重新安装调试后投入常规观测,直到今日。1979年的电室开始进行声光型太阳射电频谱仪的实验研究,建立了声光实验装置和宽频  相似文献   

3.
本文给出了北师大,云南天文台和华北光电所共同研制的近红外光度计在云台1米望远镜上试观测的结果和一些初步分析。指出该仪器能在77K温度下连续稳定工作6小时以上。在2.2μ波段可探测到5.5等星。并对云台的近红外大气消光进行了初步观测。  相似文献   

4.
中科院光学天文联合实验室昆明基地“1m望远镜Coudé系统观测终端改造”项目于1999年4月9日通过台级验收。经测试鉴定,验收组一致认为改造后的Coudé终端天体光谱图像数据化观测处理系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天体的高色散分光观测和谱线的精细结构测量分析提供了一套稳定可靠的观测设备。云台1m望远镜Coudé摄谱仪是从前东德Zeiss引进的,于1980年6月完成安装调试并投入使用。1989年前,该系统一直采用天文照相干板进行分光观测。此后,以谭徽松研究员和赵昭旺高级工程师为主的研制组成功地研制出国内…  相似文献   

5.
斑点干涉成像技术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该技术在双星天文观测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上海天文台研制的一台斑点相机安装在1.56 m望远镜上,主要用于双星、三星以及延展目标的斑点干涉成像观测.重点介绍斑点相机的设计、调试以及图像重建工作,并结合双星和三星目标的观测情况,给出高分辨率重建图像及角距离测量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1.56 m望远镜上开展斑点干涉观测实验,能够接近望远镜衍射极限分辨率水平.  相似文献   

6.
云南天文台26cm高分辨真空太阳光球色球望远镜于1986年建成安装,1989年3月通过技术鉴定正式投入观测使用。该望远镜有光球和色球两个镜筒,物镜口径均为26cm,可同时观测太阳视面上同一活动区光球和色球两层次中的细节。光球太阳象直径300mm,画幅24×36mm,视场为2′.6×3′.8,最佳分辨为0″.7。色球太阳象直径85mm,画幅16×22mm,视场为3′.6×7′.3,最佳分辨为1.″2。色球观测所用滤光器的透射带中心波长6562.8,带宽0.46和0.24互换使用,谱线可位移±1.5。 本文简述提出研制该望远镜的学术依据、研制简史,描述它的总体性能指标、光学系统以及提高分辨本领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文章简介该望远镜的安装调试和试观测期内发生的各种问题及其技术处理。最后提及正在进行中的望远镜性能完善和改进工作,展望在第22周太阳活动峰年期内在国内和国际联合观测研究中能发挥的作用。 选刊若干照片作为该望远镜取得的光球和色球现象的观测示例。  相似文献   

7.
云南天文台的厚片CCD光谱观测系统筹备于1986年4月,1987年10月正式开题研制。经过两年的艰苦工作,终于研制成功,并于1989年10月在云台一米望远镜折轴摄谱仪上进行试观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该系统读出噪声低,暗流小,无干涉条纹,大大提高观测极限星等,是天文光谱观测研究的理想仪器,也是我国第一套厚片CCD系统。 本文主要从使用者角度出发,描述了仪器的结构、特性及其应用软件,并给出部分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云台Ⅱ号CCD系统在云南天文台一米望远镜上进行照相测光试观测的初步结果。通过对观测结果的分析,对云台Ⅱ号CCD的实用性能进行了讨论并与云台Ⅰ号CCD的实用性能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了用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与阿根廷San Juan大学合作观测与研究的一个高精度卫星激光测距(SLR)系统.该望远镜口径为60cm的SLR系统由中国研制,于2005年秋被运往阿根廷,安装在阿根廷国立San Juan大学天文台,San Juan大学建立了观测室.准备了工作条件.该系统于2006年2月底完成调试并开始运行.在过去的两年阃,该系统保持了良好的工作状态,由于San Juan具有良好的天气条件,该系统取得了丰富的高精度观测资料.国际激光测距服务认为该仪器的工作对国际激光测距系统是重要的,希望对其增加白天测距的功能.文章也简单介绍了该SLR站未来升级改造和发展的计划.  相似文献   

10.
一句话新闻     
《天文爱好者》2008,(11):16-16
2008年9月27日夜,LAMOST在调试中一次观测得到1000余条天体的光谱开始,到至今的调试观测中,LAMOST都不断地获得每次约2000多天体的光谱。用于调试观测的天体一般是亮于17等,光谱是在无云观测夜曝光至少5分钟后获得的。与国际上迄今最多一次观测只能得到600多条天体的光谱相比,LAMOST已经成为世界上光谱观测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  相似文献   

11.
光学/红外望远镜和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天文望远镜和技术在20世纪末取得了空前的辉煌成就,并将取得更辉煌的成就(1)大型望远镜的研制口径10m的两架Keck望远镜已分别在1994年和1996年投入工作.ESOVLT四架8m望远镜中的第一架已在1998年Firstlight,最后一架也将在今年内Firstlight.两架Gemini8m中的一架和一架Subaru8m望远镜都已完成.HET9m望远镜正在最后调试.由两个8m望远镜组成的LBT将于2004年完成,一架10m(复制的Keck)和一架9m(复制的HET)望远镜正在研制中.这些望远镜已配备或将配备先进的光学、红外CCD照相机和光谱仪,如Keck的NIRSPEC、VLT的FORS、ISAAC等.巡天计划中SDSS、2dF、2MASS和DENIS仪器已完成,都已投入观测.LAMOST正在积极研制中,VISTA即将开始研制.现在CalTech等已开始研制口径30m的极大望远镜(ELT),ESO和NOAO已开始了口径100m望远镜的预研,中国和英国也提出了很好的ELT方案.(2)探测器的改进当前CCD的量子效率QE蓝片已达70%~80%,红片已达90%,已投入使用的最大的拼接的CCD为12k×8k,几个8k×8k的CCD已用在望远镜上.当前20k×18k的拼接的CCD正在研制中.天文观测上CCD已取代了照相机底片.红外波段HgCdTe1k×1k的CCD已投入工作,2k×2k的正在研制中.(3)光干涉系统的进展多个光干涉系统已投入观测并取得了一系列天文成果,如GI2T,COAST、IOTA,NPOI,PTI、ISI、SUSI、MIRA;一些光干涉系统正在发展中,如CHARA、MRO、LBT;特别是两架Keck望远镜、四架VLT都配以一些较小的望远镜组成巨大的干涉阵,前者最长基线140m,后者200m,将在今后的数年内完成并投入观测.(4)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应用许多3~4m级的望远镜已配置或正在研制相应的自适应光学系统,红外和可见光波段的衍射极限的像已在3~4m级的望远镜上获得,Keck和ESO都正在发展用于10m和8m望远镜的自适应光学系统.正在研制和预研中的30m到100m口径的望远镜也都配有自适应光学和光干涉系统.注本报告以McleanIS等执笔的IAUCommission9三年进展报告(见ReportsonAstronomy1996~1999,IAUTransaction,Vol.24A,p.316~327)为蓝本,补充扩大而成.  相似文献   

12.
首架南极天文望远镜CSTAR的光学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月中国自行研制的首台南极小望远镜阵CSTAR成功安装在南极内陆最高点DOME A,用于天文观测.正如天文学家预言,南极是个极好的天文台址,CSTAR传回的清晰图像,为我们进一步证实了在南极展开天文科考的可能性与优越性.在此重点介绍我国首台南极望远镜设备CSTAR的光学系统,以及为保证在南极低温环境下望远镜保持高质量成像所采取的措施,最后给出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13.
1m红外太阳塔是我国未来重点发展的地面太阳观测设备 ,本文的所有工作均围绕着与此相关的红外波段太阳观测技术方法展开。1 .针对望远镜实验平台—云台太阳光谱仪 ,建立了光谱仪分光流量模型 ,并用多种实验手段验证了其可靠性。利用该模型计算了FeⅠ 1 .56μm红外太阳光谱的分光流量 ,分析了实验观测的可行性及改进方案。2 .针对探测器实验平台—PtSi红外焦平面阵列相机 ,建立了FeⅠ 1 .56μm光谱观测信噪比模型 ,模拟了各种噪声对观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在国内首次成功进行了FeⅠ1 .56μm红外太阳光谱的面阵观测实验。3 .在红外观测实验所处的高背景低对比度条件下 ,讨论了红外太阳光谱观测的图像处理方法 ,分析了观测中出现的干涉条纹的来源及解决办法 ,初步建立起了一整套红外太阳光谱与成像的定标方法和图像处理方法。4 .首次利用PVA材料 ,设计研制了一套FeⅠ 1 .56μm近红外Stokes参量偏振仪 ,并将该偏振仪安装在美国国立天文台McMath望远镜上进行了观测实验。针对一太阳黑子 ,通过扫描进行了二维的Stokes参量观测。同时建立了一套从Stokes参量反演磁矢量场的方法 ,并将反演的结果与怀柔太阳磁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比对。5.针对 1m红外太阳塔的太阳光谱仪系统 ,给出了垂直多波段光谱仪和红外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第三台无圆顶太阳望远镜(Domeless Solar Telescope简称DST),于1978年末在座落于日本歧阜县吉城镇上宝村大雨见山的京都大学飞驒天文台建成。今春正式投入太阳表面活动的观测。 这台望远镜,采集了世界各国最新太阳望远镜的优点,应用先进技术,独立创建的。 该镜于1970年开始酝酿,提出研制技术方案,随即获得日本财政部的批准。1973年派船越赴美、法、西德、意大利等主要太阳望远镜的国家进行考察。考察后基本确定了  相似文献   

15.
结合中学生天文教育实际,设计了一套远程望远镜系统安装于新疆阿克苏市,能够用作天文教学中的准专业观测和业余天文观测及摄影.系统提供了实时操作的功能,同时也具有自动化功能,通过新设计的TABLET语言,能够以批处理方式执行观测任务.在安装调试时,利用此系统测量了系统所在地阿克苏三中的白光和Sloan g'r'i'通道下的天光背景.另外提供了一次自动化测光观测实践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6.
伽马暴与光学暂现源观测系统(Burst Optical Observer and Transient Exploring System,BOOTES)旨在建设覆盖全球的多台软硬件配置相同的全自动望远镜网络,继而实现对γ射线暴和其他瞬变源的快速自动观测。BOOTES-4是该网络中的第4号站,安装在云南天文台丽江观测站。作为中国首个专业程控自主天文台,回顾了BOOTES-4的建设和安装历程,重点介绍其硬件组成和远程望远镜控制系统RTS2的技术特点和优势,最后介绍了该望远镜运行情况和观测成果。  相似文献   

17.
26厘米高分辨真空太阳光球色球望远镜华家骏26厘米高分辨真空太阳光球色球望远镜,又称太阳精细结构望远镜,由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和云南天文台联合研制(紫金山天文台参加协作)。1985年底,第一台在云南天文台安装,并交付试观测;中国科学院组织厂科学技术成...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40m天线面板安装调试及检测的过程,分析了反映望远镜面板指标的吨性能检测结果。结果表明天线面板精度优于原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9.
1m红外太阳塔是我国未来重点发展的地面太阳观测设备,本文的所有工作均围绕着与此相关的红外波段太阳观测技术方法展开。1.针对望远镜实验平台-云台太阳光谱仪,建立了光谱仪分光流量,工用多种实验手段验证了其可靠性。利用该模型计算了Fe Ⅰ1.56μm红外太阳光 谱的分光流量,分析了实验观测的可行性及改进方案。2.针对探测器实验平台-PtSi红外焦平面阵列相机,建立了FeⅠ1.56μm光谱观测信噪比模型,模拟了各种噪声对观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在国内首次成功进行了FeⅠ1.56μm红外太阳光谱的面阵观测实验。3.在红外观测实验所处的高背景低对比度条件下,讨论了红外太阳光谱观测的图像处理方法,分析了观测中出现的干涉条纹的来源及解决办法,初步建立起了一整套红外太阳光谱与成像的定标方法和图像处理方法。4.首次利用PVA材料,设计研制了一套FeⅠ1.56μm近红外Stokes参量偏振仪,并将该偏振仪安装在美国国立天文台McMath望远镜上进行了观测实验。针对一太阳黑子,通过扫描进行了二维的Stokes参量观测。同时建立了一套从Stokes参量反演磁矢量场的方法,并将反演的结果与怀柔太阳磁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比对。5.针对1m红外太阳塔的太阳光谱仪系统,给出了垂直多波段光谱仪和红外大色散光谱仪的光、机初步设计。6.针对1m红外太阳塔的科学目标,提出了多波段光谱仪探测器系统方案,对红外大色散光谱仪所使用的红外探测器也进行了初步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空间目标的地基红外观测能够与传统雷达和光学观测形成互补,完善空间监测机制。红外具有宽阔的波段范围和特有的热辐射波段,在光谱分析和白天观测方面蕴藏着更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美国开始征用大型的红外望远镜,或者通过改造光学望远镜,研究空间目标在红外波段的特性。综述了参与空间目标地基红外观测的望远镜工作状况,以及近10年来空间目标监测在红外巡天、白天观测、测光和光谱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对空间目标的地基红外观测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