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利用EAR5再分析气象数据,分析了两次昆明准静止锋天气过程的高低空环流形势、锋面结构、锋面位置、以及相关要素场等基本特征及其异同。结果表明:中高纬度地区阻塞形势的存在是昆明准静止锋形成的背景环流。当冷暖气团均强且势均力敌时,更有利于锋面的维持;冷空气较强时,锋面会向西移动,越过云贵高原地形的阻挡;反之,锋面则会向东移动。当锋面维持在高原地形东侧时,冷空气被地形阻挡时,锋面的移动缓慢,此时锋区最为明显。当锋面维持在地形东侧时,风场的最大水平切变、温度的最大水平梯度和相当位温的密集区,描述的锋面位置几乎相同。两次过程寒潮爆发时冷空气均只能维持到700hPa附近,且水平风场也均为600hPa以下的低空切变,说明昆明准静止锋为浅薄系统。昆明准静止锋与一般冷锋锋后不同,两次个例昆明准静止锋锋后低空为湿区,而锋前水汽是否充足则要看南支槽所处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新书架     
《气象》2017,(12)
<正>《昆明准静止锋》段旭等著该书介绍了昆明准静止锋的命名和形成,研究了昆明准静止锋结构、锋面位置客观判定和锋面位置与云贵高原地形的关系;统计了锋面频次、位置、强度分布特征,以及冬春季锋面频次异常年海、气特征,统计分析了寒潮、暴雨、大雾和强对流天气与昆明准静止锋的关系。利用锋生函数诊断了昆明准静止锋生消和进退成因。数值模拟了昆明准静止锋进退与地形和冷暖气团之间的关系,并对昆明准静止锋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锋面客观分析资料计算分析了南岭准静止锋锋面附近加热场的分布特征及非绝热加热锋生(以下简称加热锋生)对锋面维持和锋面移动的作用。结果表明:大尺度凝结加热主要分布在锋区附近,在经向剖面上呈带状分布,并反映锋面结构的中尺度特征。加热的锋生作用不仅对锋面形成和维持是重要的,而且对锋面的移动与准静止也有重要作用。分析还表明,凝结加热的锋生作用不利于南岭静止锋水平稳定层的维持。  相似文献   

4.
段旭  张亚男  梁红丽 《大气科学》2018,42(2):301-310
针对2008年1~2月昆明准静止锋天气过程,讨论了位温、相当位温和广义位温三个温湿参数及其对应的锋生函数,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广义位温因其湿度因子权重过大,不适用于分析以温度梯度定义的昆明准静止锋锋面位置和强度;(2)理想状态下的干大气位温和饱和大气相当位温仅与气压和温度有关,均能较好地反映大气温度场特征,适用于昆明准静止锋的分析,比较而言相当位温对温度锋区的描述更为显著;(3)用位温或相当位温计算锋生函数所得结果直接表达了因温度场变化导致的锋面生消状况,而用广义位温计算锋生函数所得结果同时包含温度锋生(消)和湿度锋生(消)两种情况,不能简洁地判断昆明准静止锋锋面生消状况。  相似文献   

5.
昆明准静止锋客观判识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云贵高原1961-2010年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 0.125°×0.125°再分析资料,根据昆明准静止锋(KQSF)的天气学特性,综合考虑热力场、动力场和锋面系统空间尺度等要素,开展昆明准静止锋锋线的客观判识研究。经过典型天气过程分析和气候资料统计的验证,客观判识方法是合理的。在用客观判识方法计算50年全部昆明准静止锋样本的基础上,统计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这一客观判识方法为统一、客观、定量地描述昆明准静止锋的特征及其在气象业务中精细化和数值化的应用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6.
昆明准静止锋结构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段旭  李英  孙晓东 《高原气象》2002,21(2):205-209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 选取1993-1995年冬、 春季节中10个昆明准静止锋典型个例作了合成计算, 分析了昆明准静止锋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 锋面呈准南北向, 平均位于103.5°~104°E附近, 垂直高度约700 hPa。受云贵高原阻挡作用的影响, 昆明准静止锋低层的温度场、 湿度场和风场等的结构与一般冷锋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利用水平分辨率为1°×1°逐6小时FNL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FY-2E观测资料,诊断分析了2015年10月9日云南极端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此次云南极端暴雨是由孟加拉湾低压和昆明准静止锋共同作用造成;孟加拉湾低压登陆后长时间维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700 hPa切变线和昆明准静止锋使水汽辐合明显增强;在高低空急流和锋面抬升作用下上升运动得到强烈发展;受地形和锋面抬升,在潮湿大气中存在倾斜上升运动有利于条件性对称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相似文献   

8.
昆明准静止锋也称西南准静止锋,早在20世纪40年代已被中国学者所发现。这是在东亚冷空气爆发并向南扩展时,受西南高原地形阻挡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锋面系统。在北美等地虽然也有类似现象,但昆明准静止锋在形成原因、活动规律和天气影响上都十分不同。在青藏高原大地形、低纬高原和横断山脉的作用下,昆明准静止锋沿地形呈准南北走向,具有东西摆动和跳跃式西进的独特活动规律。若静止锋转变成冷锋西进,往往伴随着西南地区寒潮等转折性天气出现;若静止锋长期稳定维持,不仅在冬季会造成冻雨等灾害性天气,还会在春季带来雷暴、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从昆明准静止锋的发现开始,全面的回顾和总结相关的研究进程,对该领域研究的未来方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展望:1)昆明准静止锋的定义仍需明确;2)锋区强烈逆温的成因和水汽来源;3)昆明准静止锋的气候结构和环流特征;4)昆明准静止锋的气候变率及其影响因子;5)昆明准静止锋的维持和进退机理;6)昆明准静止锋的可预报性和数值预报能力研究。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数据、2008年1月10日至2月15日和2013年12月10-20日ERA-Interim 0.125°×0.125°再分析数据以及DEM地形高度数据,研究了昆明准静止锋(Kunming Quasi-Stationary Front,KQSF)位置、云贵高原地形和锋面附近大气要素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云贵高原以乌蒙山脉(103°E)分为东、西两部,云贵高原东部地区昆明准静止锋出现的频次为61.5%,西部地区出现频次为38.5%,大部分冷空气被阻挡在了云贵高原东部地区,仅有少部分较强冷空气能越过乌蒙山脉进入云贵高原西部,高原大地形对冷空气的阻滞作用显著;(2)昆明准静止锋的进退与锋面前后地面温压场关系有较好的相关性,锋后冷气团越强、锋前暖气团越弱,锋面位置越偏西,反之越偏东,其相关的显著性主要体现在云贵高原西部,而在高原东部地区,地形作用降低了锋面位置与温压场的相关性;(3)高原地形阻挡作用使冷空气移动速度缓慢甚至停滞而形成准静止锋,抬升作用使局地近地层形成顺时针的次级环流,导致逆温层的出现,一旦冷空气越过高原,抬升作用减弱,逆温层消失;(4)东西风零线能较好地描述锋面位置和冷气团厚度,体现了KQSF呈准南北向和云贵高原地区的冷空气由东向西路径特征;(5)锋后冷高压的位势高度可表示冷气团的厚度,在云贵高原东部锋面位置取决于冷气团的厚度,当锋面到达云贵高原西部后,地形的阻挡作用显著减弱和消失,锋面位置取决于冷暖气团之间势力的强弱对比。  相似文献   

10.
昆明准静止锋转变成冷锋向西(南)移动往往伴随着西南地区的转折性天气出现,且具有很强的随机性,预报难度较大。在天气学分析基础上,采用最优化方法对影响昆明准静止锋移动变化的因子进行了非线性规划;应用计算机图像识别的观点,依据Bayes理论得对预报准则,建立了准静止锋特变成冷锋西进(南下)的非线性统计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11.
鲁西北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环境场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柳林  张国胜 《气象》2000,26(11):40-44
通过对鲁西北一次典型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环境物理量场特征分析,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鲁西北MCC生成、发展的环境条件。结果表明:MCC发生在副高西北侧深厚的高能级、准饱和、潜在不稳定的气层中,500hPa东移的中支短波槽是MCC的触发系统;高、低空急流和低层辐合流场对MCC的生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改变三维强风暴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中电场参量的引入条件,将电场带入积云运动方程及水凝物下落末速中,模拟比较了有无电场影响下模拟云的主要差异。在考虑电场的作用下,由于初期电活动并不剧烈,降水强度与云内风速变化较小;随着云中起电活动的增强,考虑电场影响的模拟云内上升、下沉风速均有所增加,对应时段的降水强度有明显起伏,但累计液态与固态降水量增加微弱;同时,闪电数目增多,闪电发生得更早,持续的时间更长,电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模拟发现:雷暴成熟时期,由于电场力的作用,雹粒子瞬时落速变化的极值均超过10 m s-1,霰粒子瞬时落速变化极值也超过了7 m s-1。但强电场的区域较小,粒子下落时经过强电场区域的时间较短,所以落速极值变化不大,相比之下电场力对半径较小粒子的下落末速的瞬时改变更显著。电场通过对粒子下落速度的影响,改变了水凝物粒子主要源项的生成率,增加雨滴、冰晶粒子的生成率,减小霰、雹粒子的生成率,调整了三相水凝物粒子的时空分布,使云中水汽总量增加9%,释放潜热增加7%,为云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内能。  相似文献   

13.
河西走廊大气扩散试验结果表明,河西地区冬季低空风场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温度场具有逆温频率高,逆温层深厚,逆温生消规律强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沂蒙南部山区冬季大气边界层风、温场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现场低空探测所获得的实测资料,分析了沂蒙南部山区冬季大气边界层内的风、温场垂直分布特征以及随时间的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5.
西北太平洋台风风场和波浪场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庄丽 《气象》1998,24(7):20-24
通过对西北太平洋1986~1996年7~11月有代表性的西行及转向北上的35个台风(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强台风)发生时船舶气象报告中的气象和波浪场资料的统计分析,说明不同强度的台风和在不同的天气形势配置下,由台风引起的风场和波浪场的分布特征是有明显差异的。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给出了台风引起的风场和波浪场分布特征的统计模型。此模型对船舶有效的避离恶劣的台风天气和不利的海况,提供更好的海洋气象导航服务,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利用改进的 T42L10模式,以1992年8月31日12时为初始场,分别以瞬时初始场和平均初始场,作30天长期数值预报,以对比研究初值精度对月长期数值预报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高度场还是风场,瞬时初始场所作月预报的相关系数要比平均初始场的高约9个百分点.(2)从瞬时初值出发所作的500hPa 高度场及流场中,对东亚地区较深的槽,里海至乌拉尔较强的脊区,以及维持在东亚40°N 左右的急流都作了较好的模拟,而平均初始场的月预报结果与实况的差别较大.(3)用平均初始场所作的预报,其系统过于平滑,使预报结果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7.
应用AVHRR资料,在形成土地利用分类图的基础上,判定耕地的受灾范围,同时在春播前通过增处理,进一步判别可播种耕地,提交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雷电是电荷聚集到一定程度的放电现象,当雷暴云中电荷累积,在地面附近大气就会有相应的感应电场,因此通过大气电场脉冲波形变化,结合雷达回波资料,可以判断雷暴云的发展阶段。本文分析了2010年8月11~12日陕西省有闪电定位监测网络以来最强的一次雷电天气过程。该过程全省范围内共发生闪电23 570次,8月11日单日闪电14 470次,整个过程以负闪为主,闪电频数高,同时伴随强降水发生。分析发现,此次强雷电天气过程与大气环境场具有以下对应关系:强雷电的发生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盛控制陕西大部分地区且呈东西带状分布、西风槽东移南压关系密切;另外还与潜在对流性稳定度指数、抬升指数、能量场和位势稳定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高雷电密度区域与区域性暴雨的强降水落区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强雷电往往先于强降水出现,雨量最大区域与雷电强度最大区域并不对应。  相似文献   

19.
速调管作为雷达发射机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雷达整机的性能;由于其腔体构造的稳定性和昂贵的价格等原因,使技术人员在检修中一般不怀疑其性能不佳而进入维修上的误区.通过对万州CINRAD/SB雷达故障报警信息进行跟踪,故障回顾,结合故障发生所伴随的工作环境与工作状态、测试数据,从发射机的工作原理出发,梳理了其功能模块,然后加以分析,探寻其发射机功率持续下降的原因,并加以总结,给出了雷达建设、维护维修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方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北部一次大雾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面观测和探空资料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年12A25-27日河南省北部大雾的成因,结果表明:由于降水后低层相对湿度较大,大气层结稳定,地面处在均压场里,风速较小,且大气低层为弱的上升运动、中高层为强的下沉运动,有利于低层水汽聚集,使湿层达到一定的厚度,从而使垂直能见度变差,雾的浓度变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