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992年3月6日,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简称沙坡头站,下同)在兰召开了第三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兰学术委员九人出席。会议议程是听取站负责人1991年科研工作汇报、审议1992年站科研工作计划和基金申请。委员们一致认为:沙坡头站开放一年来,在基础研究、试验场地建设、国际合作、培养和吸引人材等方面均取得很大进展,充分肯定成绩,也指出课题分散、经费不足、缺乏年轻科技人员等问题,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2.
金炯 《中国沙漠》2010,30(5):0-0
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沙漠分会承办,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和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奈曼沙漠化研究站、临泽内  相似文献   

3.
金炯 《中国沙漠》2012,32(5):1184+1507
<正>由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承办,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成立30周年暨纪念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学术讨论会"于2010年7月30~31日在山东省烟台市鲁东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沙漠分会承办,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和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奈曼沙漠化研究站、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以及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协办.  相似文献   

5.
在 2 0 0 2年 6月 1 7日联合国荒漠化防治日 ,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人事部和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奖” ,它将极大的鼓励全站科研工作者进一步宏扬为沙漠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 ,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不断求实、创新 ,为沙漠治理和西部生态环境的建设做出新的贡献。被国内外学者赞誉为“世界沙都”和“沙漠明珠”的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是新中国成立后 ,中央政府从开发和建设大西北的战略出发 ,在 2 0世纪 50年代制定了修筑包兰铁路的宏伟蓝图 ,中央的决定召唤了一大批风华正…  相似文献   

6.
积累、管理和共享科学数据是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科研、监测的日常工作之一。基于“沙坡头站动态监测数据库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沙坡头站荒漠生态环境长期定位监测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在系统结构、后台管理、数据共享服务方式及Web页面与用户的交互性等方面均有优化提高,用户将更加快捷、直观地了解沙坡头站监测数据的管理与集成,有效使用和共享数据。该信息系统将为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搭建长期、综合的数据与信息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7.
鲁作民 《中国沙漠》1992,12(2):69-69
1987-1989年,我们与日本鸟取大学合作开展黄豆水分平衡研究。试验地点在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主要探讨黄豆水分平衡与生理指标以及沙地水分张力PF值的关系,以便为节水灌溉提供依据。灌水方式为滴灌。现将研究结果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沙漠人工植被和流动沙丘的小气候特征观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利用1992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治沙试验研究站沙漠人工植被防护体系和流动沙丘下垫面近地面层的微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其小气候特征,效应的物理机制及实际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包兰铁路沙坡头地段铁路防沙体系的建立及其效益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沙坡头地段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包兰铁路沿线,属草原化荒漠带。在这严酷的条件下不灌溉的人工植物固沙及铁路防护,能否成功成为多年争论的问题。 沙坡头沙漠科学研究站与铁路单位合作30余年;建立了200毫米以下年降水量人工植物固定流沙的典型区;开创了草原化荒漠带治理沙漠的研究站;总结出"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的铁路防沙体系及措施。为沙区修筑铁路提出了效益显著、易于推广的示范区;成为国际治沙合作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基地。  相似文献   

10.
陈云峰 《中国沙漠》2018,(6):I0001-I0002
2018年10月26-27日,由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主办,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简称西北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国家站、奈曼沙漠化研究国家站及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国家站共同协办的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2018年学术研讨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建站60年来,服务于国家需求,推动了沙漠科学的发展。在沙害治理、沙漠生态重建与恢复、荒漠生态系统长期生态学、沙地生态水文学\,人工植被稳定性及干旱胁迫生理生态学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解决了在降水量小于200 mm的干旱沙漠地区植被建设的关键技术,证实了通过人为促进生态恢复是可行的,创造了人类活动(治理和利用)与沙漠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模式;探讨了干旱沙区土壤水循环的植被调控机理,提出了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模式;理论上探明了人工植被稳定性维持的生态学机理,提出了荒漠系统生态恢复的理论模型;揭示了荒漠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引领了生物土壤结皮的生理生态功能及其水文学研究;拓展了干旱逆境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沙坡头站已成为国际沙漠科学与荒漠长期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2.
沙坡头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及水量平衡自动模拟监测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中国科学院野外站网络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下,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建成了以36台大型称重式蒸渗仪为主体的中国北方不同气候带沙区水量平衡自动模拟监测系统——Lysimeter群。概述了沙坡头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介绍了Lysimeter群建设的科学目标、构建思路、建设内容和预期研究方向。Lysimeter群由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各类探头、移动大棚和降水模拟器等组成,具有集成性和唯一性。该平台可全自动模拟控制降水和地下水位,量化植物水分来源;自动监测蒸散发、植物蒸腾、土壤水渗漏、土壤水分、温度和电导率等。该平台的建成将提升在不同尺度上认知中国沙区生态和水文过程、植被重建的生态水文学和环境胁迫生理生态学机理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能力,回答不同沙区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和人工植被稳定性维持的生态水文阈值等国家在防沙治沙实践中所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3.
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防护体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兰铁路是中国第一条穿越沙漠的铁路,其中沙坡头段风沙危害最严重,防护体系对铁路的建设和安全运营至关重要。在综合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研究区防沙措施及效果、防护体系结构特征、合理宽度设计等方面,总结了60余年来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防护体系的研究成果,并指出防护体系当前存在的问题(生态环境脆弱,局部地段土壤水分条件恶化、人工固沙植被退化、防沙措施破损、风蚀“活化斑”现象严重等),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及今后的研究重点,以期为防护体系的养护、完善及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网络)和科学数据中心建设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立80年来,十分重视野外台站(网络)和科学数据中心的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研究所建立了4个野外观测研究网络,引领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建设与发展;成立了2个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1个中国科学院数据中心,1个数据出版系统并于2016年加入了世界数据系统;拥有2个国家级野外观测研究站,1个中国科学院野外研究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野外观测研究平台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本文回顾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络、中国物候观测网和禹城站、拉萨站、千烟洲站以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生态科学数据中心、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和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的发展历程。地理资源所台站(网络)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引领了中国野外观测研究事业的发展,支撑了地理学、生态学等重要科学成果产出,科技支撑能力和示范能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撑了华北平原、青藏高原以及南方山地丘陵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地球系统科学、野外台站、资源环境等学科和领域最大的科学数据汇聚中心,数据共享服务成效显著,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在未来发展中,地理资源所将充分发挥野外台站(网络)综合中心作用,强化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物候等观测研究网络的能力建设,稳步提升野外观测研究站条件保障能力和科学数据中心的数据汇聚能力、分析挖掘能力以及共享服务能力,持续推动和引领中国科学数据的共享,在科学研究和支撑国家需求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科技支撑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修复及可持续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河流域地处我国西北新疆,面积约102×104 km2,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在过去50 a里,塔里木河流域经历了大规模的水土资源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河道断流,湖泊干涸,沙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受损,生态隐忧日益加剧,已威胁塔里木河流域绿洲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严重影响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针对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了长期的生态监测与科学研究,基于多年监测调查数据,解析了塔里木河荒漠河岸林植被与地下水的关系,揭示了生态系统退化过程和机理,提出了塔里木河下游合理/胁迫/临界地下水位与流域生态需水量,研发提出的退化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关键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提出的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方案,被纳入《南疆水利规划》;提出的流域水资源管理建议被国家采纳并实施。科技支撑塔里木河流域生态修复及可持续管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和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16.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及其演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定性分析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针对黄河流域不同的地理特征与生态环境特征,从气候环境、水文环境、土地覆盖、土壤侵蚀、土地利用和地形地貌等方面选择评价指标,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首先通过一系列的模型计算与遥感影像解译,分别生成黄河流域1980年代末期与1990年代末期数值型的生态环境背景因子,而后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了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反映黄河流域1980年代末期与1990年代末期生态环境质量的分级图,并对黄河流域近10年间的生态环境演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在地球系统科学 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地球系统科学是以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 重点研究各圈层、各要素以及自然和人为现象 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是在科学技术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共同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 地球系统科学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需要, 是地球科学向综合集成 方向转变的重要阶段。目前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指导下, 在全球规模上已经组织了一系列重要 国际联合研究计划, 企图组织全球的科学家协作推动地球科学的发展。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离不开 对地球系统要素和圈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综合观测工作的支持。自20 世纪80 年代以 来, 一些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项目都纷纷建立了国家、区域甚至全球尺度的观测、监测和信 息共享网络。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ILTER) 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建设, 其目的是对生态过程 进行长期的监测, 研究各种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及生态过程, 从而揭示出生态系统和环境的长期 变化, 为生态系统评价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 始建于1988 年, 在中国生态系统动态观测、科学研究和试验 示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 年在CERN 的基础上, 由国家科技部组织开始建立中国国家生 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N) , 目前已经遴选出了53 个台站, 开始对农田、森林、草地( 含荒漠) 和 水体( 湖泊和海湾) 的动态进行观测研究, 该网络必将成为全球地球观测系统(GEOSS) 的重要组 成部分, 在我国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历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发展地球系统科学角度, 讨论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在地球系统科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邹悦  张勃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5):625-631
生态需水是当前水问题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对于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内陆干旱区来说, 这一研究尤为紧迫。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导致水文变异, 进而改变了当地生态系统的水文及生态平衡状况。文章采用黑河流域莺落峡站1947-2006 年月径流序列资料, 运用差积曲线-秩检验联合法来识别水文过程变异点并分析变异成因, 然后对各月平均流量序列用线性矩法推求GEV分布参数, 求出概率密度最大流量, 将其视为相应月河道内生态流量, 可以得到黑河莺落峡站河道内生态需水情况。结果表明, 基于水文变异情况分析河道内生态需水的计算方法在黑河上游是可行的;水文变异前后, 站点满足生态需水频率会发生显著变化, 因气候原因而导致的径流量变化是很难避免的, 科学合理计算生态需水对干旱区河流生态管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监测网优化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下水监测网优化的总体目标是用最少的投入最大化地获得满足一定精度要求的地下水动态信息。一个高效的监测网,不仅能够提供动态实时的地下水信息,而且可以为地下水环境的科学研究提供可靠来源,同时也是决策者有效管理的辅助工具,故地下水监测网布局的合理与否意义重大。关于地下水监测网的优化问题,主要包括监测密度、监测位置、监测指标以及监测频率的优化,现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已提出并尝试了一些定性(如水文地质分析法)和定量(如克里格插值法和信息熵等)的优化方法,取得了诸多成效,但基本上都是针对单一目标的优化,多目标的综合时空分析较少,且各种方法的组合优化不多,使得方法间的优势未充分发挥出来,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研究。本文目的旨在综合分析比较地下水监测网各种优化方法,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方法融合的多目标优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