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旧西区构造形迹可划分为四个构造带,分属五种构造体系。即东西向构造带属纬向构造体系,北东带分属新华夏系和“山”字型构造体系,北西带属“歹”字型构造体系,南北带属经向构造体系。 “歹”字型构造体系的红深断裂及发育其两侧的剪切断裂,是控制铅锌及伴生金银矿的区域性断裂;新华夏系及其与云南“山”字型体系的复合是含银铅锌矿的富集部位经向系及其与“歹”字型复合部位富集金(砷、汞)矿。  相似文献   

2.
我省自19—1978年间区内共发生248次浅震和10次深震。这些地震活动明显地受挽近期活动断裂构造控制,地震震中的分布显示带状及线状的规律性,据此划分了不同方向的地震带。本文分三个方面对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做了初步探讨。一、构造体系概况区内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经过不同构造运动形成的构造体系(带)有: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华夏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华夏式构造体系、山字型构造体系、旋扭构造体系、弧形构造带、北西向构造带。其中纬向构造体系和新华夏构造体系是我省主要的构造体系,它们互相交切,组成了我省的基本构造格架。这些构造体系在  相似文献   

3.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研究区位于秦岭纬向构造体系北亚带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前弧东翼及新华夏系第三隆起西缘的复合部位(图1)(王和平等,2009).  相似文献   

4.
(一) 朱家坝山字型构造的地质概况朱家坝山字型构造位于汉南隆起的东南端,北接秦岭纬向构造带,南邻四川盆地沉降带,东有巴山歹字型构造,西为龙门山隆起褶带。区内出露着一套完整的震旦亚界火地垭群地层,其上覆有震旦统灯影组及下寒武统郭家坝组盖层。当时的岩浆、火山活动较为活跃,因此本区的基性、中性、酸性岩浆或火山岩颇  相似文献   

5.
北秦岭地区的构造体系主要为纬向构造体系,在其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叠加了它的变种首阳山弧形构造和武都山字型构造体系,此外,祁吕贺山字型及北东向构造在本区也有零星分布。本文根据构造体系特征,结合地层、岩浆岩、矿产资料的综合分析,将本区铁、铜、多金属矿产划分为几个构造成矿带:武都山字型东翼反射弧多金属矿成矿带;老厂-红山梁帚状构造控制的铁矿田;首阳山弧形构造西翼北西西向铜(铁)成矿带;沙沟街-老铁厂东西向铁矿带和其它成矿带。以上主要热液-矽卡岩型(或热液复合)矿床或矿体相对富集部位有如下特征:矿床相对富集于反射弧顶部,帚状构造靠近收敛部位,反“S”型曲率最大部位,“入”字型分支交汇处及所夹之锐角区间。  相似文献   

6.
李光勋 《云南地质》1989,8(1):11-23
随着云南省锡矿普查勘探工作的进展,对东南亚锡矿带延入滇西的观点已为广大地质工作者所接受,但对应用地质力学探讨滇西锡矿带控岩控矿构造的认识尚有分歧。作者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及锡矿地质专题研究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强调歹字型构造体系对锡矿带展布(乃至矿床产出)的控制作用。一、构造体系概述有关滇西构造体系的成生及其复合、联合关系已有不少论述。本文在肯定已建立的纬向、经向和歹字型构造体系的基础上又对其作了进一步划分,并初步确定了华夏系和西域系构造在滇西的存在。(图1)  相似文献   

7.
(一) 继续加强构造体系的研究 “许多资料证明,结构面的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研究结构面的力学性质”及其“转化,特别是巨型构造形迹的演化,是一项重要课题”。 “研究同一构造体系成生过程,构造体系之间的复合关系和成生过程中的制约关系(例如早成的纬向、经向等构造体系北东向构造等控制了山字型构造体系的产生)是一项重要课题。” 至于“燕山运动以前形成的构造体系的筛分工作有待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8.
山字型构造为一种复杂的扭动构造体系,自从李四光教授提出以来,已有许多弹性解及数值解。本文以流变学理论研究了山字型构造的非稳定构造应力场,比较实际地反映出山字型构造体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发生、发展及形成规律。 本文在解决混合边界条件的弹性解答前提下,采用对应原理,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得出山字型构造的粘弹性解答。最后给出了山字型构造初期、中期、晚期的构造主应力迹线及等值线图(12幅),据此对三个时期的山字型构造各部位的构造形迹进行分析,并得出几点结论。  相似文献   

9.
庐枞火山岩盆地位于华北地块和下杨子地块的接合部,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和秦岭纬向构造带及郯庐断裂带的交汇地区.主要由晚侏罗一早白垩世陆相火山岩构成,四周为区域性深断裂所控制;地质构造复杂,  相似文献   

10.
构造体系与煤的变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造挤压作用下,当煤系及其下伏地层受到压缩时,岩石内部的颗粒之间发生内摩擦而伴随析出的热量,是引起煤变质的一个普遍因素。后成煤期继续活动着的一些山字型构造,其前弧或反射弧的展布方位往往与高变质煤带相一致。如沿长江中、下游展布的晚二迭世高变质煤带与淮阳山字型的前弧挤压带相吻合;川南~黔西北的弧形高变质煤带与黔西山字型前弧挤压带相一致,黔西南的弧形高变质煤带与云南广西两个山字型构造反射弧的重迭部位相一致,等等。某些挽近时期有强烈活动的经向构造带内,也常出现高变质煤  相似文献   

11.
沙溪帚状构造型式的厘定及其控岩控矿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一、区域构造分析沙溪班岩铜矿位于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中段北西侧,处于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前弧东翼和新华夏构造体系以及东西向构造带的复合部位。三大体系构成矿田乃至长江中下游矿带的基本构造格架。淮阳山字型前弧东翼主体重接于华夏系古褶皱带之上。据构造格局、地貌景观和岩浆岩带、火山岩带及成矿特征,东翼沿长江可分为数个紧密的隆起褶皱带。由弧顶向东边反射弧,可分为五个隆褶体:蓿松-庐枞、庐江-天长、苏家湾-滁县、九江-繁昌及铜陵-宁芜等隆褶体。呈右行左刊多字型展布,组成山字型东翼主体构造带(图1)。西翼亦有瑞昌-灵  相似文献   

12.
黄龙铺地区位于秦岭纬向构造北亚带东段,祁吕贺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与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复合部位。该区矿产丰富,五十年代以来,在其西南部找到著名的金堆城钼矿床,北部有华阳川铀铌铅稀土矿床,区内还有石家湾钼矿床,大石沟钼(铼)多金属矿床及桃园钼矿床等。该区现已成为小秦岭地区一个以钼为主的多金属矿产基地。  相似文献   

13.
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历史中,福建经过多次剧烈的构造变动,每一次构造变动,留下的构造形迹,常组成典型的构造型式或形成有成生联系的构造体系,已经被认识的主要有:纬向构造,经向构造,多字型构造,山字型构造,棋盘格式构造,帚状构造,环状构造,弧形或S型构造等。本文试图从福建境内主要构造型式的组合,结合地质历史中与时间和空间上有紧密联系的沉积槽地、岩浆的喷出和充填方式以及展布型式等特征,对本区地壳运动的方式和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一)区域地质特征 1.岩体产出的地质条件: 岩体位于阴山—天山纬向构造带,北山地区的旱山—凤尾山—小尘包山字型构造前弧东侧。在这里,近东西向展布的向西倾伏的背斜及切断背斜南翼的北东东向弧形大断裂与次一级北西向断裂交汇构成复杂的构造带。构造带内岩浆岩发育,含铷花岗岩位于北东东向弧形大断裂北侧,即北东东向弧形大断裂与次一级北西向断裂交汇处。区内发育有北西向压扭性和北东向张扭性两组小断裂,以及一组近南北向追踪断裂。前两组小断裂构成棋盘格子构造。小断裂中均充填有萤石矿脉和髓石—萤石矿脉,形成萤  相似文献   

15.
<正>1区域地质背景巴基斯坦位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中特提斯造山带上,该构造带是欧亚大陆南部一条全球性纬向展布的重要构造带,其形成与演化对全球构造有着重要的影响(罗建宁,1995)(叶和飞,1999)(鲁银涛,2011)。冈瓦纳古陆裂解漂移始于侏罗纪,此后从冈瓦纳古陆分裂出来的印度板块,不断地向北移动,在白垩纪末(65 Ma)  相似文献   

16.
晚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中国东部及西太平洋大陆边缘发育一系列NNE、NE乃至NEE向(与纬向构造联合)的巨型右行张扭性断陷(地堑、半地堑)在平面上组成平行雁列的多字型构造,其深部发育同走向的上地幔隆起和基底拆离,地表常出现变质核杂岩和大型低缓倾角的伸展剥离断层,它主要是东亚及西太平洋大陆边缘陆缘扩张的产物,其地球动力学过程为晚燕山期以来的后造山期的大陆隆升和水平侧向伸展以及晚白垩世末一早第三纪、45Ma以来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所产生的碰撞效应。   相似文献   

17.
陕西金堆城钼矿田已查明大型、特大型钼矿床及钼铼矿床四个和一些钼、铜、铅、银、稀土和铀矿点,是一个以斑岩型钼矿为主的钼—多金属矿田。本文根据近年来所获地质成果对矿田的构造特征及与成矿的关系进行探讨,错误之处,请批评指正。一、矿田地质概述矿田位于秦岭纬向构造体系北亚带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简称祁吕系,下同)的前  相似文献   

18.
为确定觉罗塔格造山带阿奇山花岗岩的成因和构造背景,并为觉罗塔格造山带在海西期-印支期发生了由后碰撞向板内转化的过程提供证据,对阿奇山地区的正长花岗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两类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271.7±3.1) Ma和(251.0±3.7) Ma;锆石~(176)Hf/~(177)Hf值分别为0.282 785~0.282 952和0.282 761~0.282 918,ε_(Hf)(t)值分别为6.00~11.65和4.63~10.20;岩体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弱过铝质的I型花岗岩。综合分析认为,花岗岩体形成于板内构造环境,且觉罗塔格造山带在海西期-印支期发生了由后碰撞向板内转化,这对深入了解天山造山带碰撞后及陆内构造演化过程、板内岩浆活动起源以及区域动力学背景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地化省的地质特征地化省位于北北东向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变带与近东西向阴山重力梯变带交汇处,是华北地块成矿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北带采凉山区处于阴山纬向构造带南缘的次级东西向构造——阳高破碎带;中部的恒山和南部的五台山则处于祁吕-贺兰山字型前弧东翼临近反射弧部位及其与古北东向构  相似文献   

20.
兴蒙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及古亚洲洋的闭合时限尚存在较大争议,沿缝合带出露的花岗岩的侵位时代和成因对于约束古亚洲洋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乌珠新乌苏花岗岩位于兴蒙造山带西段的索伦缝合带内,其Na_2O+K_2O含量为7.14%~9.36%,Al_2O_3含量为13.18%~13.49%,K_2O/Na_2O为1.10~1.52,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总量富集(174.8×10~(-6)~213.7×10~(-6)),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分异中等[(La/Yb)_N=3.68~5.41],Eu负异常明显。乌珠新乌苏花岗岩富集Rb、Th、Hf,亏损Nb、Sr、P、Ti等元素,符合典型高分异A型花岗岩的低Sr、高Yb、Eu负异常的特点,显示后碰撞花岗岩的特征,形成于造山后地壳减薄阶段。乌珠新乌苏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显示其~(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79±2.7Ma(MSWD=1.6)和276±1.9Ma(MSWD=0.69)。正的全岩ε_(Nd)(t)值(2.1~2.7)和锆石ε_(Hf)(t)值(7.7~10.2)以及相对年轻的亏损地幔模式年龄(Nd的t_(DM2)为826~874Ma;Hf的t_(DM2)为655~931Ma),表明乌珠新乌苏花岗岩母岩浆可能来源于新元古代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综合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年代学及同位素特征,认为兴蒙造山带西段的乌珠新乌苏地区在早二叠世处于后碰撞的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