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通过对内蒙古中部新太古代似斑状含榴石花岗岩进行岩相学及岩石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并与黑云片麻岩进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发现两者在宏观地质特征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上具有紧密的继承性,因此认为该花岗岩为新太古代区域变质岩在高级变质作用条件下经历原地经深熔作用、混合岩化作用所形成。  相似文献   

2.
陈曼云  金巍  郑常青 《岩石学报》2009,25(8):1749-1752
变质岩分类的三要素是:变质岩的物质成分(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变质岩的组构(结构、构造)和变质岩的成因(变质作用类型和形成变质岩的物理化学条件).由于变质岩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组构特征和形成变质岩的地质环境十分复杂,致使至今尚无以变质岩分类三要素为基础的、内容比较完善的分类方案.本文中主要变质岩的分类是以其分类三要素为基础编制的,首次将不同成因的变质岩类并列于同一表中、将鉴定变质岩的主要标志性矿物成分和组构特征列入同一分类表中.该分类对鉴定变质岩石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分类表中涵盖了自然界主要的变质岩石.  相似文献   

3.
我们引用“张家坟群变质岩系地地层层序研究”三条实测剖面资料,运用数学地质方法进行化学分层与地层对化等。其基本指导思想是:除各种交代蚀变岩石和混合岩外,变质岩基本是原岩在相对封闭条件下变质作用的产物,其成分变化基本是等化学的。一些变质岩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基本反映了原岩的特征,并受原岩形成作用。特点的制约。张家坟  相似文献   

4.
变质作用是一种重要的地质作用。它所形成的变质岩在地壳上分布很广,组成了各种类型的变质区,包括大陆的结晶基底,各个时期的变质活动带和一部分大洋地壳,甚至还包括了部分上地幔岩石。这些变质区往往由结晶片岩所组成,它们是由原有的地壳岩石经过温度的升高或压力的加大,或二者联合所产生的变化而形成的。通过分析和归纳不同变质区的特征,诸如结晶片岩的岩石组合、构造变形、区域分布、原岩建造及其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变质作用可定义如下:  相似文献   

5.
陈能松  夏彬  游振东 《地球科学》2021,46(9):3049-3056
为建立一个较严密、系统的常见变质岩石的岩相学分类,采用既反映岩石结构构造特征又蕴含岩石基本组成的变质岩组构组分作为岩石分类的一级分类指标,以岩石结构、构造和组构组分的成分依次作为二、三和四级指标,划分了归属于造山区域变质岩、接触热变质岩、断层动力变质岩、蚀变交代变质岩和混合岩这5个大类变质成因的基本岩石.如岩石的地质产状已知,可用对应于地质产状的成因类型变质岩替换组构组分,升级为一级分类指标,然后用同样程序进行划分.本分类方案中,造山区域变质岩与接触热变质岩因具有相同组构组分,因此,大部分基本岩石名称相同,但可借助其地质产状和一些特征变质矿物的特殊显微构造的有无将它们区分开来.本分类方案的分类效果优于国内外现有的岩相学分类方案.   相似文献   

6.
建造学及其分类近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以一定地质体和共生岩石为基础的建造理论研究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如果说岩石是矿物的共生,那么地质建造就是岩石的共生。具体的变质岩就组成了具体的地质建造。它可以指示出具一定的年龄、产地和界线的地质体和体系。而总的典型变质岩组合则组成抽象的建造类型,它反映的是许多同样的或成分相近的具体杂岩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田忠华  刘福来  许王  冀磊  刘利双  董永胜 《地质通报》2017,36(11):1942-1952
论述了构造解析在变质岩专题填图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意义。主要围绕以下5个方面:(1)构造解析在高级变质岩区地质调查中对重大地质边界的识别作用;(2)通过构造解析区别变质岩区不同岩石和/或构造单元因构造发生的堆叠作用;(3)通过构造解析识别并区分不同岩石单元的构造类型、期次和组合样式;(4)变质岩填图区剖面测制及地层原始厚度恢复需要在构造解析工作基础上进行;(5)变质岩区地质填图工作实际上是构造解析和变质岩石学的有机结合过程。总之,构造解析对变质岩填图区内地质情况的客观表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哀牢山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重要的边界构造带,其内出露的深变质岩系一直被认为是古老的变质基底岩石。利用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技术对哀牢山深变质岩系锆石进行U-Pb年龄、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深变质岩系的原岩有728±8Ma、727±3Ma、231±4Ma的花岗质岩石和其它年龄的碎屑岩,变质时代为27.8~23.7Ma。综合野外地质特征和分析结果,我们认为哀牢山深构造带在晚渐新世27.8~23.7Ma发生了大规模的地壳深熔作用,现今所见深变质岩系是由不同时代、不同岩性的原岩在晚渐新世(27.8~23.7Ma)变质形成,不全是古老的变质基底岩石。深熔过程中熔/流体发生了明显的迁移。哀牢山变质带具有混合岩化特征的岩石很可能是峰期变质作用后减压熔融的产物。晚渐新世地壳深熔作用与左行走滑剪切是哀牢山深变质带折返过程中近似同时发生的两种不同变质表现形式,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相似文献   

9.
相山主体岩石碎斑熔岩在岩石成因、岩相归属上长期以来有多种不同的看法,原因在于碎斑熔岩边缘相具有熔结凝灰岩甚至是凝灰岩的特点,过渡相具有熔岩的特征,中间相具有潜火山岩的特征,并且各种相之间呈渐变过渡关系。笔者从碎斑熔岩的岩石矿物组成,稀土、微量元素及同位素特征,提出了碎斑熔岩是由基底变质岩重熔而形成的观点。从斑晶钾长石的低结构态和出溶机理,认为碎斑熔岩的形成环境接近于火山岩和潜火山岩,而与深成岩差别较大。碎斑熔岩中斑晶多呈碎裂状,与火山口内隐爆作用有关,因此将该岩石归属于火山侵出相。  相似文献   

10.
“碎裂变质岩是指矿物和岩石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破裂粉碎以及重结晶和新矿物所成的岩石。”不论矿物还是岩石发生破裂都有一个过程,从产生裂隙,到完全粉碎,碎裂到一定程度,就会从量变发展到质变。物质性质发生了改变,就会构成新相矿物和岩石。这一过程相当复杂。碎裂变质岩在数量上可能不多,但分布却十分广泛。随着地质力学的推广,碎裂变质岩的研究,已为许多地质工作者所重视,并取得了不少进展。笔者等在从事煤田地质工作时,体会到,正确辨认碎裂变质岩对研究地质构造,确定断裂的存在及其力学性质有着相  相似文献   

11.
闽北前寒武纪变质岩的P—T—t轨迹和其形成的动力学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华林  庄建民 《福建地质》1993,12(3):182-194
闻北前寒武纪变质岩是华夏古陆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闽北麻源群和马面山群变质岩详细的变质变形关系的研究和石榴子石环带测定P-T-t轨迹的应用,结合构造地质和同位素年代学的资料,证实了麻源群变质岩形成于早元古代或更老年代,在早元古代末期遭受过中压、中高温变质,但在晚元古代晋宁期与中元古代形成的马面山群岩石一起经历了强烈的变质变形作用,表现为早元古代麻源群岩石遭受强烈改造,具有早期地壳再活化特点。麻源群岩石完整的晋宁期变质P-T-t轨迹不支持正常大陆碰撞的假说,它的形成与异常的地幔热流有关,很可能为一种地壳增厚和地幔减薄的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地学前缘》2017,(2):40-53
研究发现,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基本都发育于全球或区域规模的大型构造带,产于强烈构造变形带中相对较弱应变的部位。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岩具有明显的构造变形,这成为追索构造应力-应变作用和探讨形成构造环境与演化过程的重要线索。本研究用成岩成矿深度的"构造校正测算方法",进行野外观察、岩石变形-应力测算及构造校正测算。其结果显示,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深度在23~55km之间。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岩的锆石SHRIMP年龄显示,具有环带的内核高压矿物年龄大于680 Ma,而其含柯石英幔圈里超高压变质矿物在(231±4)Ma形成,角闪岩相等退变质矿物形成在(211±4)Ma,可见超高压变质发生在陆缘和陆内的地质环境。综合研究其岩石矿物的Sr-Nd、O和He同位素含量,有力证明了岩石的壳内成因特征。深钻孔岩心的岩石矿物学系统显示,超高压变质岩及其几公里宽范围里的各类围岩普遍含有柯石英等高压-超高压矿物包体。上述实际资料,用超高压变质的"深俯冲-折返"模式已经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本文提出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岩"构造增压壳内成因模式",认为这些超高压变质作用可能发育在陆内地块之间的强烈构造挤压环境。在230Ma左右,由于构造压力与重力压力叠加致使局部达到超高压及相应温度等条件,特别是当p≥2.8GPa时,变质的物理化学条件得到满足,可以在23~55km深处发生超高压变质作用,之后经应力松弛和拆离构造,岩石又逐步抬升并发生退变质作用。也可以说,该超高压变质岩具有构造物理化学成因。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满洲里南部地区基底岩石的变质时代,笔者对满洲里南部阿敦楚鲁地区基底变质岩中条带状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开展了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变质岩总体上属于硅过饱和型,富碱、富铝(10.76%~12.61%),贫MgO(1.50%~2.26%)、 Fe_2O_3(0.46%~1.38%),轻、重稀土元素具有一定的分馏现象,铕负异常明显,富大离子亲石元素。锆石SHRIMP U-Pb法测得变质岩年龄为(378.0±3.8)Ma和(295.6±7.2)Ma,这是在该区首次发现的晚古生代变质岩年龄数据,说明本区在中泥盆世和早二叠世发生了两期区域变质作用。阿敦楚鲁地区变质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具有碎屑沉积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推测其原岩是以砂岩为主的碎屑岩。区内晚古生代变质岩的发现,反映了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拼合过程中的两次热事件,同时也指出满洲里南部地区基底变质岩成岩时代偏新,不利于火山岩型铀成矿。  相似文献   

14.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地球动力学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王清晨  林伟 《地学前缘》2002,9(4):257-265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形成和其中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折返具有统一的动力学过程。对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形成 -折返的研究表明 ,大别山的超高压变质作用是冷大陆地壳被前导洋壳下拽而持续俯冲的结果。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是多阶段的。第一阶段 (2 30~ 2 10Ma)在低地温梯度 (约10℃ /km)下发生同俯冲折返 ;第二阶段 (2 10~ 170Ma)的折返由深俯冲板片的断离引发 ,浮力开始起作用 ;第三阶段 (170~ 12 0Ma) ,以区域性岩浆活动、穹隆伸展构造活动和深剥蚀沉积为特征。从分析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折返过程入手 ,以侏罗纪末作为时间参照点 ,以合肥盆地的侏罗系顶界作为当时的地理参照点 ,根据不同岩石单元中岩石的形成深度和碰撞造山中的位移状态 ,可把大别山碰撞造山带划分为原位系统、准原位系统、异位系统和热穹隆改造系统等结构单位。陆陆碰撞造山带形成的物理学前提是俯冲陆壳物质的低密度 ,而最终形成造山带的直接动力学过程则是深俯冲板片的断离及其引发的一系列近垂向运动的地质过程。  相似文献   

15.
攀枝花红格地区变质岩成因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5万区调发现,红格地区变质岩不是前震旦系区域变质岩,它与邻近的会理群变质岩特征有明显的不同,而与把关河地区震旦系上统把关河砂岩、观音崖组和灯影组在岩性组合特征、岩石化学特征和稀土元素特征方面比较,则有惊人的相似。它们是震旦系的沉积岩受华力西-印支期岩浆作用的影响而变质的热接触变质岩。  相似文献   

16.
部分熔融作用与高级变质岩变形作用是相互制约,变形作用能够提高岩石部分熔融程度,降低熔融温度。熔体存在影响和制约岩石强度和变形机制。大青山高级岩经历了下部地壳构造层次变质变形和深熔作用改造,形成了复杂构造要素组合。宏观与微观构造特点表明:高级变质岩变形机制主要为熔体增强颗粒边界扩散和颗粒流动,使岩石发生大规模的塑性流动。在宏观上形成了不对称流动组构、熔融线理、岩石和矿物条带、层内底辟褶皱和大型穹窿构造。但是,在微观上矿物颗粒变形不明显,晶内变形组构不发育,表现为三边平衡结构,与静态结晶变质岩结构相似,形成了地壳深部构造层次上变质构造岩-构造片麻岩。  相似文献   

17.
陈蔡群变质岩铀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陈蔡群变质岩铀的丰度及其赋存形式进行了研究。铀主要以分散吸附状态的方式存在。少量的铀以微粒、超微粒的铀矿物或含铀矿物的方式赋存在矿物裂隙或粒间,铀在变质作用中发生了重新分配。U-Pb同位素的研究表明岩石中的铀在变质作用及后期的其它地质作用中有大量的丢失,原始铀含量高。含矿火山岩与陈蔡群变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表明,两者的地球化学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作者认为,陈蔡群是形成铀矿床的可能铀源层之一。  相似文献   

18.
尹光候 《云南地质》1996,15(2):124-137
本文从区调资料的分析和总结入手,较详细的论述了该变质带的主要变质期形成的主要岩石类型、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原岩恢复;由特征变质矿物和单矿物分析及其共生组合的研究,对变质带进行了相带、相系的划分;对叠加糜棱岩比及其退变质岩石(带)特征进行了讨论;由同位素年龄测定资料,结合地质特征探讨了变质带原岩及主变质期时代;最后运用构造解析方法,对变质岩变形进行了期次划分,阐述了各期次变形特点及相互关系,并与变质作用作了配套讨论,结合地质特征探讨了各变形期次的时代和变形机制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老王寨金矿区韧性变质带变形特征和岩石组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文信 《云南地质》1992,11(2):153-161
老王寨金矿区在构造上是哀牢山韧性剪切带的一部分,为以韧性剪切变质岩加坚硬原岩块体组成的变形-变质地质体,发育有各种韧性变形特征和以糜棱岩、千糜岩为主的岩石组合。金矿化在空间上和形成机制上明显受控于韧性剪切带,老王寨金矿床属含金剪切带类型。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东部早元古宙辽河群变质岩系底部硼矿床,是我国已知的大型热液矿床.通过对矿床地质、矿物岩石特征研究表明,辽东硼镁矿是层控热液交代矿床.其基底混合花岗岩强底劈上涌作用,促使其近接触带的矿物岩石产生热液交代作用,地层中的电气石分解重组,硼酸根交代蛇纹石、镁橄榄石、大理岩,形成硼镁矿,这一成矿化学反应特征的发现,为辽宁东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