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洋世界》2008,(3):7-7
谈到恐惧。通常我们会想到那些长期的负面感觉,比如焦虑,有时甚至可以困扰人的一生。事实上,大脑中已经形成的关于恐惧的记忆是可以彻底清除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婴儿的大脑以一种不同于成人大脑的独特方式处理关于恐惧的记忆。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基姆和理查德森在实验中发现,生命早期的“恐惧记忆彻底清除”与大脑中的扁桃核结构有关;随着大脑的继续发育,  相似文献   

2.
《海洋世界》2014,(12):53-53
我们知道人类是生活往陆地上的,但有没有人生活在海洋上呢。也许你会先想到的是“美人鱼”.其实,还有很多类似的传说。 在爱沙尼亚的半明达海滩上.人们发现了一个“哈蟆人”:鸡胸扁嘴、圆脑壳……当人们走近它看得更清楚时,它却一溜烟地跳入了海里,速度快得让人都没看见它是不是有脚。  相似文献   

3.
《海洋世界》2009,(10):8-8
眼睛不仅是心灵的窗口,它还有更为实际的作用。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眼部细胞可以提醒我们危险正在靠近,这个提醒并不需要大脑的帮助。瑞士弗里德里克·米斯切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研究了小鼠的眼部细胞,他们发现:当一个外来物体靠近时,一种视网膜细胞会变得“活跃而敏感”,如神经元一样被激发起来。研究者认为,人类很可能也有类似的眼部细胞。  相似文献   

4.
《海洋世界》2008,(11):9-9
最近,一项新研究表明,斑马鱼幼仔有一种神经节拍器,这使它们可以躲开捕食者的攻击。在实验中,研究者用闪烁的灯光照射斑马鱼幼仔:每次灯光照射时,它们都会摆动尾巴,其大脑中处理视觉信息的部位开始活动;当关闭灯光时,它们继续摆尾,其大脑活动继续进行。斑马鱼幼仔大脑活动的变化与灯光闪烁的节奏渐趋一致。在灯光闪烁结束后,它们对这种照射方式的记忆时间达20秒。  相似文献   

5.
屠强 《海洋世界》2008,(6):42-44
1977年的某一天,美国科学家毕肖夫博士等3人一起乘坐“爱尔文”号潜艇下潜到了东太平洋海隆,准备在那里开展海底热泉考察。潜艇下潜到了水深2500~2700米的海底附近,在通过水下观察镜进行环境观察时,毕肖夫意外地发现,在海底的热液溢口周围,“伫立”着许许多多长柱状、短柱状的“烟囱”,乍一看,就像一片“烟囱森林”。这些烟囱,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那样,  相似文献   

6.
《海洋世界》2008,(6):7-7
来自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那些以自杀来结束生命的人的大脑与正常人的大脑有很大不同。即使“自杀者”大脑和“非自杀者”大脑在基因序列上差别不大,它们在“表观遗传标记”方面却存在明显不同。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是基因功能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并不涉及DNA序列的变化。遗传自父母的DNA,其序列在人的一生中不会改变,身体各部位的DNA序列相同。  相似文献   

7.
《海洋世界》2005,(12):1-1
澳大利亚日前推出一款新型水下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可以下潜到海平面以下700米,并连续工作8小时以上,研究人员称之为“21世纪人类海洋探险秘密武器”。 这款新型水下机器人是高新技术的结晶,它结合了声呐技术和视频成像技术的优点。人们可以利用它传递回来的图像信息,来修建大堡礁模型。水下机器人能够到达人类以前所无法到达的海域,因而可以拍摄到  相似文献   

8.
西方有谚语,叫做“笨得像只鱼”。在美国,人们也常常将那些笨笨的新人菜鸟称做“fish”。在人们印象中,鱼类确实是一种傻傻的动物:你喂它多少食,它就会吃多少,甚至于会自己把自己撑死;以前的某些实验表明,它们只能记住最近3秒内发生的事。但根据最新研究结果显示,鱼类甚至比一些狗的学习能力更佳。鱼儿们可以互相学习,具有长期的记忆能力,而且能够辨识对方。他们通过水中的窃听获取各类信息,一些种类的鱼甚至会使用工具。鱼类“聪明”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  相似文献   

9.
采用多斜ADC可以获得比双斜ADC更高的转换速度,本文介绍一个实现多斜ADC的电路方案,在考虑抑制工频干扰的条件下,实验结果证明,其转换时间不大于21ms,远小于双斜ADC的转换时间,可广泛用于转换精度较高非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中。  相似文献   

10.
《海洋世界》2008,(7):7-7
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科学家们现在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人在精神压力增大时会将注意力转向食物,结果导致进食过量。科学家们发现,当一个人的精神压力增大时。其体内的“饥饿激素”ghrelin的水平会增大;他的进食量随之增加,从而可能会引发肥胖。但是,ghrelin水平升高有一个好处:由精神压力引发的抑郁和焦虑的症状会减轻。这项研究的带头人的迈克尔·鲁特博士说:“从我们的研究中可以看出.饥饿激素同时发挥着几个作用;它协调着精神压力引发的各类行为.进而改变着情绪、压力和能量水平。”  相似文献   

11.
《海洋世界》2009,(6):7-7
有10%的癌症患者的癌细胞会扩散至脑部并发展成脑部肿瘤。一个一直困扰着学术界的问题是:癌细胞是如何通过血脑屏障的?血脑屏障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细胞结构,它可以限制化学物质和微观物体(如细菌)通过血管进入神经组织,大部分细胞都被血脑屏障阻挡在外,无法进入脑部。最近,美国纪念斯隆-凯瑟琳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癌细胞具有进入大脑的“单程票”。  相似文献   

12.
“数字地球”时代的海岸带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现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规划与决策。依托数字地球,人们可以很方便的获取信息、存储信息、交换信息、处理信息,及时地得到海岸带规划、管理、决策所要求的基本信息。通过它的分析功能,可以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数字地球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框架。  相似文献   

13.
在南太平洋的一些小岛上,有一与众不同的当地风俗,就是小孩在未成年之前,不能有自己正式的名字,必须使用俗名,如“臭猪”、“狗眼”、“小猫”、“公鸡”、“海豚”、甚至“海参内脏食家”等一些稀奇古怪的非正式的名字。这些俗名一直要使用到成年后,才能换一个音义得体的正式名字。在南太平洋的库克群岛上,曾出现过叫“火车头”、“金刚(大猩猩)”、“断手断脚”、“爹妈倒霉的一晚”等俗名。从这些俗名中,人们可以了解俗名拥有人的性格、生理特征和他们出生时所发生过的大事。在南太平洋的萨摩亚群岛上,有一个在妈妈送往医院途…  相似文献   

14.
《海洋世界》2009,(2):8-8
人们喜欢称眼睛为“心灵的窗口”,现在,眼睛证成为通向大脑的“窥镜”。在视觉超声的帮助下,医生可以定位和检测脑肿瘤,追踪多发性硬化、阿兹海默症、帕金森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展情况。在光学干涉断层成像技术的辅助下,一切通过眼部检查即可完成。人类的每只眼都通过视神经与大脑相连,因此任何由疾病导致的大脑退化都会损伤视神经细胞和视网膜细胞。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上总共350多种鲨鱼中,对人类构成威胁的不到10%。其余的都不会攻击人类,有许多是以浮游生物为食。人类对鲨鱼的恐惧更多地是源于对它们的无知。这种动物早在4亿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它们的生存历史比人类长100倍。虽然我们不能称它们为“人类的朋友”,但约有一半种类的鲨鱼可以用来制作鱼粉或供人食用。鲨鱼是“海中强盗”,它们能够出色地维护海洋中的生态平衡。当它们偶尔攻击人类的时候,它们并不是为了捕食,而是出于保护自己的地盘,就像狗会冲着走近自己家门的陌生人吠叫一样。与人们认为的相反,鲨鱼是一种十分聪明的动物。研究表明,鲨鱼的大脑比大部分鱼类,许多鸟类和一些哺乳动物还大。这些海洋中快速而灵巧的捕食者,大脑重量占体重的比例是鱼类中最高的。对人类最危险的三种鲨鱼是大白鲨、虎鲨和牛鲨。这三种鲨鱼会主动攻击人类。其中大白鲨可以长得比一辆公共汽车还长,体重超过三辆小汽车在捕食时,大白鲨通常用它锯齿般的牙齿将猎物一下撕成两半。世界上鲨鱼袭击人类事件发生最多的是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几内亚海岸其他比较频繁的地区是加勒比美国、南非和地中海海岸。这种动物在海洋中用鳍游泳用鳃裂呼吸,但和其他由硬骨组成骨架的鱼类不同,鲨鱼是软骨鱼类...  相似文献   

16.
科学家们通过长期的潜心研究探明,鱼类有着奇特的“语言”一一声音信息。鱼的“语言”相当复杂,不同的鱼类有着不同的声音信息。成群的青鱼会发出小鸟一样的叽叽声音,沙丁鱼群会发出如同海浪拍岸的哗啦哗啦声,小鲶鱼发出的声音像蜜蜂发出的嗡翁叫,冷球鱼则会发出犹如人打鼾的呼噜呼噜声,其他的如黄鱼发出咕咕叫,黑背鲲会发出沙沙沙声,驼背鳟的声音咚咚响等。最早人们认为鱼类发声是靠发声器官。但是,研究结果发现,鱼类没有专门的发声器官,而是利用它们躯体上的其他器官来“兼职”发声的。如产于长江  相似文献   

17.
海獭是一种生活在海洋里的哺乳动物,其个体不大,头脚较小,全身长有厚而密的毛,尾部有一条占体长四分之一以上的尾巴。一般成体的雄性海獭体长1.47米左右,重45公斤,雌性体长仅1.39米,重约33公斤,它属于海洋哺乳动物中最小的一个种类。海獭并非纯肉食性动物,其基本食物是鲍鱼、牡蛎、蛤、章鱼以及其他一些鱼类和藻类。它性喜群栖,白天常常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在海里嘻闹、觅食,到了晚上,有时睡在岩石上,但更多的时间是躺在漂浮于海面的海藻上。遇到海面刮大风暴时,它们就成群地跑到岸边躲起来。海獭不像其他海兽那样,一般不作大范围的回游,喜欢过定居生活。海獭是一个匠心独具的“工程师”,当它上岸时,会把一块块石头搬来构筑一个个漂亮的巢穴。它那个细小的“手”,挺会使用工具。当它捕食海胆、贻贝等硬壳动物时,首先潜入水底,把捞到动物全部挟于两前肢下松驰的皮囊下,还顺便捡起一块约有拳头那么大的石块,游到海面后,把胸腹作为“餐桌”,石头作为“餐具”,用前肢将所捕到的动物撞击石头,直到壳破肉出,方才吞食。饱餐后,便认真的清洗“餐桌”,同时把“餐具”收拾好,藏在胸部里,以备后用。早在250年前,人们就发现了海獭皮的珍贵价值。有人曾在航海探险途中,...  相似文献   

18.
在鱼的“王国”里,有许多鱼在许多方面与人相似,具有“人味”。它们或象人那样娓娓而歌,或象人那样彬彬有礼,或象人那样争强好胜,或象人那样见义勇为等等,不一而足,难以说尽。娓娓而歌的鱼:在茫茫大海中,有一种会唱歌的黄花鱼。每当夜幕垂临,明月当空,万籁俱寂时,人们在海湾荡舟,便能听到水下传来的黄花鱼的“歌声”。歌声时强时弱,富于节奏感,并  相似文献   

19.
一提起海浪,人们总是想到海面上那波涛汹涌的景象。可是海洋中还存在着另一种人们不易发现的波浪,这就是发生在海水某一深处的“波动”,因而有“内波”之称。第一个发现海洋内波现象的人是南森。在1893年,他在北极探险。当船行驶到挪威海上时,他发现海面有一层冰块融化,产生的很淡的海水,他的船航行到这里,就好象被海水“粘住”一样,几乎不能前进。后来人们又在其他  相似文献   

20.
传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求长生不老仙药,几次派人到蓬莱仙境去采药,但都无结果。所谓“蓬莱仙境”其是一种光线折射后形成的海上幻景,过去统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现在已统一称为“蜃景”了。蜃景不单在海岸边能见到,船在海中航行时也能见到。我们可以做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把一只筷子斜插入装有半碗水的碗里或半杯水的杯子里。我们就会发现,筷子入水后似乎在水与空气的界面上打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