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獭是一种生活在海洋里的哺乳动物,其个体不大,头脚较小,全身长有厚而密的毛,尾部有一条占体长四分之一以上的尾巴。一般成体的雄性海獭体长1.47米左右,重45公斤,雌性体长仅1.39米,重约33公斤,它属于海洋哺乳动物中最小的一个种类。海獭并非纯肉食性动物,其基本食物是鲍鱼、牡蛎、蛤、章鱼以及其他一些鱼类和藻类。它性喜群栖,白天常常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在海里嘻闹、觅食,到了晚上,有时睡在岩石上,但更多的时间是躺在漂浮于海面的海藻上。遇到海面刮大风暴时,它们就成群地跑到岸边躲起来。海獭不像其他海兽那样,一般不作大范围的回游,喜欢过定居生活。海獭是一个匠心独具的“工程师”,当它上岸时,会把一块块石头搬来构筑一个个漂亮的巢穴。它那个细小的“手”,挺会使用工具。当它捕食海胆、贻贝等硬壳动物时,首先潜入水底,把捞到动物全部挟于两前肢下松驰的皮囊下,还顺便捡起一块约有拳头那么大的石块,游到海面后,把胸腹作为“餐桌”,石头作为“餐具”,用前肢将所捕到的动物撞击石头,直到壳破肉出,方才吞食。饱餐后,便认真的清洗“餐桌”,同时把“餐具”收拾好,藏在胸部里,以备后用。早在250年前,人们就发现了海獭皮的珍贵价值。有人曾在航海探险途中,...  相似文献   

2.
微笑章鱼     
《海洋世界》2008,(12):7-7
全球海洋生物普查项目的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种外貌独特的章鱼Megaleledone setebos。它生活在环南极海域的浅水地区。从最近发布的一张照片来看,它的样子十分可爱,眯缝的“眼睛”让人感觉它正在微笑。专家解释说,那并不是眼睛,而是皮肤褶皱,真正的眼睛在两边。研究表明,这种章鱼是世界上许多深海章鱼的祖先。  相似文献   

3.
随着饱和潜水技术的问世,海底居住室应运而生。它为人类在海底生活提供了一个舒适而幽雅的人工环境,成为潜水员和海洋科学家在海底居住、工作和娱乐的场所,被人们称为潜水员的水下基地。世界上第一座水下居住室“海中人”号于1962年9月6日在法国的里维埃拉附近海域60米深处试验成功,一名潜水员在海底生活了26小时。9月14日,法国的“大陆架1”号海底居住室  相似文献   

4.
《海洋世界》2008,(7):9-9
产于西非的synsepalum dulcificum乍看起来稀松平常.样子很像红色浆果,比葡萄大不了多少。除了“红色皮肤”有些吸引力外,它的外貌相当平庸。但是,人们称它为“奇迹之果”,它是水果中的精英,厨房里的明星。一切皆源自它的奇异能力——让发酸的食物拥有甜甜的口味。“奇迹之果”含有一种独特的糖蛋白,它可以让你的味蕾暂时体会不到酸味和苦味。当你的嘴经过“奇迹之果”的“洗礼”之后,柠檬瞬间尝起来像加糖柠檬水,醋有一种特殊的甜味,爱尔兰啤酒的味道居然与巧克力奶昔惊人相似!在英国,“奇迹之果”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以至人们不得不耐心等待数周后才能买到。  相似文献   

5.
《海洋世界》2009,(8):8-8
浮游有孔虫是一种漂浮在海面上的浮游生物,它是许多海洋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专家发现,浮游有孔虫并非如人们想象得那样“随波逐流”,它们过着截然不同的双重生活,这种适应性使其历经生物大灭绝事件存活至今。英国诺丁汉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分析浮游生物Streptochilus globigerus和生活在海底沉积物中的有孔虫Bofivina variabilis的遗传信息,发现二者其实是同一物种——浮游有孔虫。研究者表示,在白垩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中,  相似文献   

6.
《海洋世界》2008,(8):7-7
FTO是在白种人中第一个发现的肥胖基因,它与人类肥胖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人们在以前的研究中便发现了这个基因,但对它的作用机制还不甚了解。最近.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通常情况下,进食后食欲“开关”将关闭,饱腹感随之产生;但是.FTO将阻止饱腹感的产生。FTO基因的类型因人而异,对于那些有双拷贝高危型FTO基因的儿童来说,他们的食欲即使在进食后也不会受到抑制。这项研究的带头人简·瓦德尔表示.携带高危型FTO基因的人更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辽阔的海洋中,生活着一种喜欢“旅游”的小型鱼类———鱼印,它时常吸附在大型的鲨鱼、鲸、海龟的腹部或船底,自由自在地周游四海。由于鱼印的旅行是靠吸附在其他物体上前行,自己是毫不花气力的,故人们称它为“免费旅行家”。鱼印在旅行过程中,若遇上饵料丰富的海域或见到大型鲨鱼捕捉食物时,便留下来享受一顿鲨鱼吃剩下来的“美味佳肴”。然后再另找新的航“船”,继续它的旅行,如一时搭不上“航船”,便吸附在礁石或固着的物体上,作暂短的“休息”,等待良机,继续搭“船”前行。鱼印为什么能享受“免费旅行”呢?这是由于它的身体结构所致。鱼印的第一背鳍已变成了强有力的吸盘,位于头部上面,形似一只鞋底,因此,我国沿海渔民叫它“鞋底鱼”。鱼印的吸盘上有许多带齿状边缘的横皱褶,它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吸附在船底上就像胶粘一样牢固,渔民给它取了个美名叫它“船底鱼”,或叫“粘船鱼”。鱼印的这一奇特习性,为渔民所用。渔民捕到活的鱼印后,就把它当作一种工具来捕获海洋动物。他们把鱼印的尾部扎透,用结实的绳索穿过去,再缠上几圈把它系紧,然后栓上船尾或放在活水舱里,一旦发现海龟,立即把数条鱼印抛出去,鱼印立刻会吸附在海龟身上,渔民只要拉紧绳索,把鱼印拖到船边,海...  相似文献   

8.
胡婷 《海洋世界》2004,(10):45-46
提起海豚,大多数人们眼前浮现出的会是,大海中不断跃动的身影,但在实际生活中,又有几人能够幸运地在野生环境中目睹这种“海洋精灵”的庐山真面目呢?北京海洋馆则为所有的普通人提供了这样一个亲自观察海豚的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莫知 《海洋世界》2010,(11):36-37
大堡礁是世界七大自然景观之一,也是澳大利.亚人最引以为豪的天然景观。它可谓是地球上最美的“装饰品”,像一颗点缀在海洋中的天然明珠,即使在月球上远望也清晰可见。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昆士兰省巴布亚湾与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海域,太平洋珊瑚海西部,绵延于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外的大陆架上。沿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线绵延2000余千米,东西宽20—240千米。  相似文献   

10.
维京人生活在1000多年前的北欧,如今那里已经成为了挪威、丹麦和瑞典。“维京”是他们的自称,其实当时的欧洲人更喜欢称呼他们为“Northman”,意为“北方来客”。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约有14种海狮,其中南海狮是人们知道得最少,也是最离奇的一种。关于南海狮有许多新奇有趣的知识,尤其是它们的“家庭婚姻”生活。  相似文献   

12.
海洋科学钻探与大陆边缘──认识由大陆至海洋的基本过渡带JamesA.Austin,Jr.从滨海至陆隆基底的大陆边缘水域是人们非常熟悉的“海洋”,这些地方是人们的娱乐场所,在这些水域捕捞的鱼维持着人类大部分人的生存。供给现代文明活动的剩余碳氢化合物的大...  相似文献   

13.
《海洋世界》2011,(11):8-8
科学家们发现,那些经常“一心多用”的人,往往事倍功半。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埃亚勒·奥斐认为:当人们始终在接受眼前的所有信息时,就难以令头脑中已存储的信息保持独立。研究人员利用层析X线照相法,观察大脑的活动,发现人们在处理多件事情时,是大脑额叶前部皮层在发挥关键的作用。额叶前部皮层能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但它只是在迅速调节两件事先后处理的顺序,有时这种转换速度可以快到让我们产生“同时进行”的幻觉。大脑处理两件事的转换需要时间,人们可以通过练习缩短转换时间,却不可能将其缩短到任意小的数值。  相似文献   

14.
莫知 《海洋世界》2009,(1):46-50
从人类将海洋作为重要的贸易通道时起,海盗就开始在大海上神出鬼没了。最早被记录下来的海盗,是公元前13世纪的时候,一群在爱琴海和地中海海域威胁当地居民生活的“海民”。在历史记载中,伊特鲁里亚人和色雷斯人被公认为海盗。由于利姆诺斯岛长期以来都抵制希腊的影响,因而成了色雷斯海盗的天堂。腓尼基人似乎也曾经“客串”过海盗,他们在航行的过程中专门抢掠男童和女童,  相似文献   

15.
“阿波丸”的谜中之谜公元1945年4月1日深夜,一艘巨大的日本籍运输船在夜色茫茫的东海海面上急速行驶着。这艘在夜幕里急驶的运输船就是日本的“阿波丸”。船上搭载了2009人,多数是日本军政要员、高级商人和外交官,装有近万吨橡胶块和锡锭,还有大量的黄金和钻石。“阿波丸”怎么也没想到,美国海军的一艘潜艇早就紧紧盯上了它。此时,“阿波丸”一片寂静,人们在颠  相似文献   

16.
在高纬度海洋里,除了大鲸之外,海象可谓是最大的哺乳动物了,有人称它是北半球的“土著”居民。十九世纪,由于对海象肆意捕杀,使它遭灭顶之灾,动物学界还曾经郑重地宣布:海象在地球上已绝迹了。也许由于逃过大捕杀劫难的幸存者,具有五年翻一翻的繁殖力,近百年来海象又昌盛起来。如离旧金山100千米的海面有个仅3平方千米的小岛上,就生活着13万只的海象。海象那巨大的身躯,古怪的相貌和奇特的生活习性,不仅使人们惊讶,也使科学家迷惑不解。它圆头,短而阔的嘴巴,粗大的鼻子,上犬  相似文献   

17.
鲸是生活在地球上最庞大的动物 ,其“大横海吞舟 ,出则水溢 ,入则潮涨”。完美的非常符合流体力学原理的纺锤形体型 ,使之能信步万里海浪 ,遨游千米水底 ,难怪古人曾幻想“骑鲸遁沧海”(苏轼 ) ,做“海上骑鲸客”(李白 ) ,或“欲跨长鲸临弱水 ,神州东去访蓬莱”(王枢 ) ,“此日骑鲸去 ,它年化鹤还”(赵蕃 )。人们对鲸的神往由此可见一斑。到了近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世界各地相继建起了许多水族馆 ,其中最引人入胜的便是鲸豚、海豹、海狮等海兽类的展示和表演 :顶球 ,跳舞 ,飞越障碍物 ,与人握手或同游 ,等等。然而 ,最令人难忘的体验却…  相似文献   

18.
滨海采捕对岸带生物资源的影响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每当退潮的时候,在海滨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三三两两的妇女或孩童,握铲扛锄、提篮挎篓,在沙滩上挖挖刨刨,在岩石间戳戳凿凿。渔民们谓之“赶潮”,赶潮由来已久,它历来是海滨渔民获取食物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滨海渔村一道风景线。 过去的滨海采捕往往只是满足渔民自己生活所需,所采捕的量很少,对沿海岸带生物资源也几乎没有什么影响。然而,时至今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海产品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特别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海鲜为特色菜肴的滨海饮食业也分外红火,而原汁原味的野生海产品更成了游…  相似文献   

19.
风雨雷电变幻无穷,不仅给人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给人的精神以强烈的震撼。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欧洲国家军队的战机都以这种威猛的自然现象命名,借以形容它们出色的飞行性能。其中,以瑞典的“雷”式和英国的“闪电”式战斗机颇具代表性。尤其是瑞典在20世纪70年代初研制成功的“雷”式战斗机更是开创战斗机设计的新思路,至今欧洲战斗机的设计思想无不受它的影响。“雷”式战斗机有如一声“惊雷”,震惊了全世界。  相似文献   

20.
范振刚 《海洋科学》1981,5(3):64-64
当我们漫步在潮水退下露出松软的海滩时,除了那美丽、奇姿争艳的生物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外,同时还会发现许许多多大小不一、型式各异的洞洞,它更能吸引起人们的好奇心。有的人会蹲下来,将手伸入洞内试一下它的深浅,更有的人干脆来个彻底挖掘,想发现其中的奥妙。殊不知这些同志竟不自觉地充当了拆除房合的“破坏者”。因为这些洞洞是许多小动物经过长时期辛勤劳动而筑建起来的“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