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地震科技信息的积累和应用是我国地震科学事业发展的基础,我国的地震信息工作在地震预报的探索和研究中以及地震工程应用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认识地震科技信息的重要性,发展这一事业,本文就地震科学研究与地震科技信息的内在联系,地震科技信息的运行机制及地震科技信息工作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崔秋文  王宜 《地震科技情报》2001,(7):44-44,F003
2001年6月23日,秘鱼南部阿雷基帕地区发生了7.9级强烈地震,本文综合介绍了这次地震的地震参数,破坏情况及历史地震记录,简述了秘鲁的地震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马集遐 《中国地震》1994,10(3):251-261
本文依据深部地球物理场、区域大地构造、地表活动断裂、地震活动等,划分了中国大陆的地震构造带,同时分析了地震构造带的活动特征和孕震构造条件,在此基础上,具体地把地震构造带的概念应用于地震危险区分析之中,探讨了地震危险区及地震前兆异常与地震构造带的关系,本文提出以地震构造带研究作为地震监测和预报工作的基础,将地震构造带作为系统性的活动构造条件应用于地震危险区划分之中。  相似文献   

4.
地震信息系统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回顾了中国地震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1966年3月在我国河北邢台发生的灾害性地震的抗震救灾行动,不仅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的先河,而且产生了中国地震信息系统.中国地震信息通信系统的前期是以传递地震观测信号和实时传递地震信号为起始,现在已经为地震观测服务发展成为具有全国规模的行业地震信息平台.全球进入21世纪的信息时代,我国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地震信息系统在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的基础上,同样发展迅速.信息网络通达地震行业各个角落,地震各项工作无不以信息平台为基础.地震信息系统已经彻底改变了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的工作方式、科研方式,同时促进了人们传统观念的变革,使我国地震事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高地震剖面图像信噪比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提出了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高地震剖面信噪比的新方法,首先根据数字图像处理要求的格式,对地震剖面数据进行转换,得到地震剖面图像,分析了地震数据特点和初步地震图像的实验结果后,设计了新的预处理方法——“二维沿层滤波”,在此基础上,利用可以计算帧间运动速度及其变化都较大的改进的光流分析技术,计算出多幅地震剖面对应点的偏移量,然后应用图像积累技术对这多幅地震剖面进行积累,实现对三维地震数据体提高信噪比的处理,该方法充分利用了三维地震信息,不但可以提高整个数据体的信噪比,而且可以减少信号能量的损失,并保持原来的信号能量关系,使地震剖面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为地震解释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定义了地震活动模糊熵概念,计算了唐山地震前地震活动模糊熵随时间,空间的变化,发现唐山Ms7.8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模糊熵值下降,唐山Ms7.8地震发生在地震活动模糊熵值较低的地方,这符合大地震前震源区地震活动从无序趋向有序的规律,地震活动模糊熵反模糊因子与震群活动熵统一起来,比震群活动熵更突出地反映地震活动异常。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永登5.8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并应用秦保燕提出的地震动态空区的原理和地震频次起伏加剧,研究了1995年永登5.8级地震的孕震过程,对地震三要素进行了回顾性预报。结果表明,预测结果与实际地震发生的时间、强度和地点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8.
阴山地震带中强地震的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阴山地震带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条主要地震带,根据多年从事地震预报的工作经验,对阴山地震带与鄂尔多斯其他3个边缘的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阴山地震带自身地震活动演化、周期性、月分布地震及包头西震情窗口等方面的特征,并对阴山地震带的地震危险性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9.
地震灾害经济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专辑所述内容是地震灾害经济学研究课题的一部分,作者简介地介绍了这一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对其主要问题,如地震损失评估的定量经济学方法,地震科研与发展的经济问题,地震长期预报的经济影响,地震危险和地震保险的研究及中国历史地震经济损失的推断等作了概括和分析;着重介绍了作者关于地震经济损失的投入产出分析;石油化工企业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研究以及用于地震保险业务的中国部分地震经济损失估计和世界部分地震经济损失数  相似文献   

10.
1976年4月6日内蒙古和林格尔6.3级地震是华北北部地区1次重要的地震,该地震前出现了明显的地震空段异常。介绍了该地震空段的时空特征,分析了地震空段的形成至解体与中强地震成组活动的关系。认为,地震空段可作为华北北部地区中强地震预测的中期判据,这对该地区地震预测有帮助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连云港体应变仪运行至今的观测资料整理、分析,总结出日常观测中可能出现几种干扰现象,以求更好排除非地震前兆干扰,有效的增强对地震前兆异常的识别,对获得地震前兆异常特征识别有着重大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图象识别方法在工程地震学中应用的现状及前景。首先简略介绍算法的基本原理及对算法的改进,然后作为新研究成果的介绍论述了图象识别方法在确定潜在震源区、砂土液化势方面的应用以及用C-拓扑模糊决策分类系统——一种新的动态分类系统去估计潜在震源区随时间变化发震能力——地震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模糊数学方法从给定地区的地震目录中识别出地震簇.这些地震簇由一系列时空相关的地震组成,每一次强震前都可能有其地震簇出现.两次地震的函数由以下公式来确定:eij=1e-1t+2e-2s计算出某一地区所有 MM0地震相互之间的联系强度,并取一个经验参数之后,就可以根据编网原则识别出地震簇.利用地震簇,可以把强震的地震活动性图象识别得更清楚,简单和定量化.此方法曾用于我国大华北及西南地区的地震簇识别与地震活动图象研究.清楚地识别出了13次大震(M6.5)的地震簇.研究了它们的时空特性.近似建立了 lg△t,lgL,lgS 与震级 M 间的线性经验关系,此处△t,L,S 分别表示地震簇的前兆时间(持续时间)及其震中分布的最大线度与面积.显然,这些关系式对地震预报研究可能有一定用途.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把模糊模式识别的直接方法用于检测日本东海地区地震活动性、体积应变、地下水位、地下水氡含量、地倾斜和潮位中的前兆变化。此方法可消除诸如降雨和气温变化等干扰,使我们能更清晰地识别出地震前兆。此外,还把模糊相似方法和模糊聚类方法应用于识别地震空区及检验地震活动随时间变化的相似性。上述方法在日本其他地区同样有效,即将编入日本气象研究所板内地震预报计划中的计算机系统内。  相似文献   

15.
模式识别法最近已用来进行地震预测.我们用其中一种无监督分类方法--集群或聚类分析法,研究了华北和宁夏两地区,其结果表明:有序聚类比系统聚类结果好,此结果与交替的地震活动高潮与低潮相对应,从数学的角度有效地模拟了地震成组活动的现象;误识率分析及预测检验表明误识率较低且结果较稳定.   相似文献   

16.
对张北6.2级地震深浅构造特征的调查,主要集中在地壳浅表层及深部地质构造调查两个方面,调查内容包括活动构造、地震烈度、地震地裂缝、震源机制解分析、小震精确定位和深部探测。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张北6.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特征和地震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使我们对张北6.2级地震的深浅部构造特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朱兆才  李心顺 《地震研究》1989,12(4):328-336
本文通过对本世纪来东北浅源中强震前地震活动图象的研究,在计算机上建立了“东北浅源中强地震的模式识别综合预测模型”。结果表明:M≥6.0深源地震对东北浅源中强震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地震活动频度增加至一定水平,b值下降至一定水平,地震频度和强度随时间的增强,是重要震兆。地震活动的可公度性在识别中也起到了较强作用。本文采用预选特征的方法和标准,加速了建模过程,提高了模型稳定性和效果。控制实验表明结果是稳定的,可用于中强震监测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用模式识别方法划分辽宁及其邻区的潜在震源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Cora-3修改方法和Hamming方法对辽宁及其邻区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场和地震活动性特征进行研究,划分了6级、6.5级和7级以上潜在震源区,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经k值试验、删除对象试验和删除特征试验,均表明结果比较稳定可靠。这一成果弥补了辽宁地区这方面工作的不足,并为确定辽宁及其邻区的潜在震源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东南部未来地震危险区的模式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综合分析甘肃省东南部地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模式识别方法判定未来地震危险区的可能位置.结果表明,本区易发生地震的地点与全新世断裂强烈活动段相吻合,从而提高了对未来地震危险区判定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20.
高原  吴忠良 《地震》1995,(4):365-371
利用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的地震早期警报系统,通过对数字化地震记录的分析,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对微震的自动识别和计算机实时处理进行了讨论。有关结论对地震的自动识别和震源参数的计算测定精度的提高,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