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津及邻区1999~2000年地震震源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使用的是天津市、河北省地震台的 P,Pn波初动方向资料 ,研究了 1 999~ 2 0 0 0年发生在天津及邻区的 4个地震的震源机制。其中 1 999年 8月 1 1日河北省大城县 ML 3.1地震发生在大城断裂上 ,震源机制解的节面 (走向 2 0 8°,倾角 54°,滑动角 1 2°)与大城断裂的走向一致。2 0 0 0年 1月 2 6日蓟县 ML 3.3地震发生在蓟县 -邦均断裂上 ,震源机制解的节面 (走向 2 85°,倾角 77°,滑动角 1 38°)与蓟县 -邦均断裂的走向一致。表明这两个断层在活动 ,这两个地震发生在多年来 (有感 )地震不多的地区 ,并且是发生在首都圈中部 ,应该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2.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分析了渤海中部与胶辽海峡的地震周期模式。结果表明,时间可预测模式比滑动可预测模式更接近胶辽海峡历史地震的时间序列特征。按时间可预测模型外推,胶辽海峡下次强震可能发生在21世纪初期,渤中地区历史地震序列特征复杂,一些关键地硅的震级修订造成预测模型改变,使渤中地区地震发生时间的不确定性增大,不利于渤海盆地地震的长期预测。影响长期预测准确性的主要因素是历史地震震级的可靠性、准确性、直接  相似文献   
3.
定义了地震活动模糊熵概念,计算了唐山地震前地震活动模糊熵随时间,空间的变化,发现唐山Ms7.8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模糊熵值下降,唐山Ms7.8地震发生在地震活动模糊熵值较低的地方,这符合大地震前震源区地震活动从无序趋向有序的规律,地震活动模糊熵反模糊因子与震群活动熵统一起来,比震群活动熵更突出地反映地震活动异常。  相似文献   
4.
(赵根模,姚兰予,马淑芹)Thestressfieldvariationcausedbyfaultingandthepredictionforseismicrisk¥Gen-MoZHAO;Lan-YuYAOandShu-QinMA(Seismolog...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评估场地效应的经验转换函数方法需要有一个小孔径台阵,布设若干地震计,其中须有离软土台不远的基岩台,但因北京市位于很大部分无基岩出露的大面积平原地区,所以无法实现.我们用Nakamura方法对北京地区进行场地效应评估.北京市"十五"期间建立了数字地震观测台网,位于不同场地上的强震观测点清晰完整地记录了若干有感地震.本文利用近场地面自由场强震三分向地震记录,通过Nakamura方法研究了北京地区的场地效应.并与1679年三河.平谷Ms8.1地震时北京地区实际遭受的宏观地震烈度相对比,结合北京地区的地下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用Nakamura方法所获得的反映震害的指标(Nakamura谱比率)有3个高值异常区,分别在北京东北部的怀柔县(值11.1、北京昌平区西部(值1O.1和市中心区(值8.1,这与三河.平谷Ms8.1地震时实际震害和观测点的地下局部构造基本一致.说明Nakamura方法在与北京地区地质构造类似的城市(平原、第四纪沉积层覆盖)如上海、成都、天津具有推广应用价值.我国正在建设大量自由场、数字化、宽频带、大动态强震观测点,该方法对于工程安全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杨港生  赵根模  马淑芹 《地震》2000,20(4):69-73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分析渤海中部与胶辽海峡地震周期模式。 时间可预测模式比滑动可预测模式更接近胶辽海峡历史地震的时间序列特征。 按时间可预测模型外推, 胶辽海峡下次强震可能发生在 21世纪初期。渤中地区历史地震序列特征复杂,一些关键地震的震级修订造成预测模型改变。使渤中地震发生时间的不确定性增大,不利于渤海地震长期预测。影响长期预测准确性的主要因素是历史地震震级的可靠性、准确性,直接影响复发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根据验潮记录研究中国海岸地壳构造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 4 8个验潮站记录 ,计算出相对海平面年均值长期变化速率 ,经全球气候型海平面变化因子校正 ,获得了中国海岸现代地壳构造变形速率。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海岸构造变形的平面和纵断面图象与海岸构造格局一致 :北方海岸大面积升降区比较完整 ,分界明显 ,表现出大范围块体运动特征 ;南方海岸比较复杂 ,升降差异变化快 ,呈现以上升为主、局部下沉的特征。在升降差异分界地区均有活动断裂通过 ,这些地区也是近海地震活动强烈地区  相似文献   
8.
地震前海平面异常变化和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国内外沿海大地震前后海平面变化的实例,分析海平面变化的前兆意义。资料证实,大部分近海大地震前存在局部海域可以识别的海平面异常变化。19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验潮站记录了大量与地震有关的海平面变化实例,为定量分析提供了可能。最有代表的标准震例是1941年11月葡萄牙亚速尔群岛8.3级大地震,我国渤海1969年7月在8日7.4级地震前后烟台站的验潮记录也显示出显著异常。海域构造环境和地震发生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9.
天津台网地处燕山隆起与陆架海过渡带的华北平原,燕邻渤海湾,地形差异很大,台网为混合式,跨基岩山地和沉降平原,地壳上部结构复杂。直属子台蓟县台、宝坻台为地面记录,其余均为井下摆记录,各子台所在位置沉积覆盖层厚度差别较大,从0~4000m不等,速度结构差异极大。过去,天津台网定位采用北京地区均匀地壳速度模型,定位结果与全国地震月报目录相比,存在较大误差。  相似文献   
10.
用传统的经验转换函数方法评估场地效应需要有一个小孔径台阵,布设若干地震计,其中须有离软土台不远的基岩台。这种方法在天津市这样的大面积平原多震地区无法实现。天津市辖区面积11000km2,只有北部的蓟县是山区,市区是平原,南部的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是滨海第四纪巨厚沉积区。天津南部滨海区在1976年唐山MS7·8地震时受灾最重,死亡人员超过20000。天津是1949年以来我国唯一遭遇麦卡利地震烈度达到Ⅷ震灾的直辖市,也是此间我国遭遇地震最大(1976年宁河MS6·9)的城市。十五期间投巨资建立了数字地震观测台网,位于不同场地上的地震观测点清晰、完整地记录了若干有感地震。本文利用近场地面自由场地震三分向记录和Nakamura技术研究了天津地区的场地效应。并与唐山地震时天津地区实际遭受的宏观地震烈度相对比,结合天津地区的地下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Nakamura技术所获得的反映震害的指标(Nakamura技术的放大倍数)与实际震害基本一致。说明Nakamura技术在与天津地区地质构造类似的城市(平原、第四纪沉积层巨厚)如北京、上海、成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我国正在建设大量自由场、数字化、宽频带、大动态地震观测点,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