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宋超辉 《气象》1984,10(11):29-29
海平面气压指的是1厘米~2面积上从海平面到大气上界空气柱的重量。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是气候及天气分析研究中的一项基本资料。平均海平面气压,与其他气候要素一样,本是可以用各定时海平面气压统计得出的。但是,通常气象台站(除发报站外)不计算海平面气压:虽然发报站要计算定时海平面气压,但也不抄入气象报表,而只记在观测簿上,也不做月平均和多年平均统计。所以,如要按定时海平面气压来统计各时段平均海平面气压,就要作大量整理、统计工作。可否不用定时海平面气压统计各时段平均海平面气压(以下简称“按定时值统计”),而直接用本站气压和其它要素来计算(以下简称“直接计算”)呢?这两种计算结果会有多大差异?下面作一些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2.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第九章综合评估了与海平面相关的最新监测和数值模拟结果,指出目前(2006—2018年)的海平面上升速率处于加速状态(3.7 mm/a),并会在未来持续上升,且呈现不可逆的趋势。其中低排放情景(SSP1-1.9)和高排放情景(SSP5-8.5)下,到2050年,预估全球平均海平面(GMSL)分别上升0.15~0.23 m和0.20~0.30 m;到2100年,预估GMSL分别上升0.28~0.55 m和0.63~1.02 m。南极冰盖不稳定性是影响未来海平面上升预估的最大不确定性来源之一。区域海平面变化是影响沿海极端静水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末次间冰期有着丰富的重建和模拟资料,为研究未来温暖气候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参考.然而,关于末次间冰期的东亚气候,模拟与重建的结果间长期存在着不匹配的情况,模拟结果普遍较重建结果更为冷干.本研究利用挪威地球系统模式(NorESM1-F),探讨了在末次间冰期模拟试验中纳入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能否减少模式-数据的不匹配.该试验结果表明,海平面上升情况下东亚地区会产生一定的增温增湿效应,但不足以消除模式-数据不匹配.基于这些结果,作者探讨了其它可能造成不匹配的因素以供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陈特固 《广东气象》1998,(3):44-45,27
自1985年10月奥地利气候变化会议以来,国际社会对海平面变化研究方面极为重视,中国也不例外。1995年广东省科委批准重大科研课题“海平面上升对广东沿海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立项(以下简称省海平面课题组),由中科院广州分院组织有关研究所、高校、职能部门共12个单位、数十名专家开展研究,至1997年底,该课题全部通过验收。这里简介作者参予研究部分主要结果。1 近百年来理论海平面变化趋势  近百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出现上升趋势。气候变化存在60~70年周期[1],这就要求人们在分析海平面…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近15年海平面变化特点及其与强咸潮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珠江口30多年相对海平面和近15年绝对海平面变化的研究,比较1992年12月~2008年12月南海卫星观测和珠江口验潮站观测的海平面变化趋势,认为珠江口的相对海平面(RSL)上升最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所致;通过研究29个冬季各月西、北江冬季径流量、海平面、表层盐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强咸潮月份的径流、海平面、盐度的对应关系,得出海平面上升是加大咸潮影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在过去的20年中,所罗门群岛一直是研究海平面上升的一个热点地区。自从1993年以来,该地区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几乎为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达到每年大约7~10 mm。该地区局部海平面上升速度较快,在某种程度上这是由气候变化造成的。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海平面上升,这种较快的上升速度跟研究人员对太平洋大部分地区在21世纪下半叶的预计情况是相符的。若非执行最低的排放方案,许多地区将会长期经历类似所罗门群岛所经历的上升速度。  相似文献   

7.
一项新研究表明:到2050年,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会比1961—1990年平均值高1.4~3.0℃。这项新研究的目的是要解决当前气候模拟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这个上升幅度比其他气候分析得出的估计数据要高得多,因而说明  相似文献   

8.
<正>由于全球海平面的变化与海洋热容量的变化和海洋与陆地冰盖(或冰川)的融化密切相关,因此全球海平面变化是衡量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IPCC第五次科学评估报告继续强调,全球变暖和全球海平面上升密切相关[1]。但是,由于海洋观测资料的获取困难和气候模式的不确定性等因素,提出对全球变暖与海平面上升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近年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召开了海平面变化研讨会[2],给出了自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以来的进展,由于研究涉及的领域宽  相似文献   

9.
程也 《气象科技》2006,34(3):325-325
由NCAR与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 of Arizona)研究人员Bette Otto-Bliesner与Jonathan Overpeck分别进行的两项综合计算机模拟与古气候资料的研究表明,南、北极冰原都可能会融化得比预计的快。该研究表明,到2100年北极夏季可能会像约13万年前一样温暖,当时海平面比现在高6 m。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近40年的中国近海验潮站资料海表面高度的线性变化趋势,并与卫星高度计资料进行了对比。通过对验潮站资料的分析发现,中国海域无论是近40年(1970~2013年)、还是近20年(1993~2013年)海平面均显著上升。各海区近20年的海平面上升有加速的趋势,且各时段上升速率大于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率。但是,受到海平面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影响,近10年海平面上升趋势放缓。同时,本文也分析了不同季节海平面变化的趋势,北部海域秋季最大,冬季最小;南海海域春季最大,秋季最小。通过AVISO资料和验潮站资料的对比可以发现,AVISO资料在描述近20年海平面变化的线性趋势上与验潮站资料接近,较大的差异主要是由验潮站地表发生升降引起的。同时,通过对比也发现了用验潮站资料估算海域平均的海平面高度变化会有一定的误差,在黄海、渤海、东海海域验潮站估计的数值偏高,而在南海海域则偏低。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海平面上升作为上海地面沉降防治策略研究的一个考虑因素,主要通过分析对比黄浦江外滩防汛墙沉降监测结果与工程沿线区域地面沉降监测结果,以及海平面上升对防汛墙防御能力的影响,得到区域地面沉降对防汛墙沉降作用明显、地面沉降叠加了海平面上升因素将进一步降低城市防洪(潮)排涝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考虑海平面上升因素下的未来地面沉降防治策略,包括重大市政工程地面沉降监测预警机制建设、实施地面沉降分区管控、加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建立完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等。  相似文献   

12.
基于模式约束三维变分技术的连续循环同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梁旭东  王斌 《气象学报》2010,68(2):153-161
由于模式约束三维变分同化技术中考虑了模式的动力和物理过程,因此能保证各物理量间的平衡关系,从而滤除由于观测资料引入导致的高频波动,减小模式与初始场的协调时间.由于能在较短时间调整到稳定状态,采用模式约束三维变分同化进行连续循环同化可用较少的计算量达到同化多时次的多种观测资料的目的.该研究利用模式约束三维变分技术,针对2006年"桑美"台风个例,进行了连续循环同化卫星云导风、QuikSCAT海面风、Bogus海平面气压的试验.在台风数值预报中往往需要使用经验构造的台风信息(如Bogus海平面气压,Bogus风场等),该研究采用了模式约束三维变分同化技术同化Bogus海平面气压.由于模式约束三维变分同化技术充分考虑了各物理量间的约束,因此通过同化Bogus海平面气压也调整了初始场中相应的高度场、温度场、风场等变量,使得初始场中的台风涡旋具有较强的协调性,提高了对台风的模拟能力.采用AVN模式6小时间隔的分析场作为侧边界,2006年8月8日20时的分析场作为初估场,文中对8月8日20时到9日05时"桑美"台风的观测资料进行了连续循环同化.采用连续循环同化后台风路径的模拟精度得到了显著提高,对台风降水结构等的模拟也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3.
WCRP 《气象知识》2019,(2):42-42
全球气候研究计划(WCRP)全球海平面收支研究组发表的最新报告中,给出了1993年以来全球海平面的变化。报告显示,25年来全球海平面在加速上升,平均每年上升了3.1毫米,25年累计升高了约8厘米。图中给出7个不同数据来源代表的过去25年全球海平面变化(图中剔除了年信号,给出相对于1993年数值的6个月滑动值)。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51~2000年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风场、比湿和海平面气压资料,得到南海区域的整层水汽通量。根据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水汽通量的特征分析,定义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指数IVIMT,并确定出1951~2000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日期。通过分析发现,利用该指数可以合理地确定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时间。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的几年中,预测因温室效应引起气候变化一直是人们广泛专注和思考的主题。预测温室空气浓度增高的效应之一就是到2050年全球气温将上升3—5℃(Riebsame1990)。升高3—5℃将引起海平面的升高,到2100年海平面将上升0.55—1.28m  相似文献   

16.
现在许多台站都已经配备了PC-1500计算机,使用计算机观测发报能大大地减少错情,提高测报质量。但是如使用不当,结果就会出错,而且这些错误不容易被发现。例如三次观测站2时要素的反查计算在14时前进行和14吋后进行,海平面气压计算结果就会不一样。我站曾发生过这样的一次错误,原因是14时前或后进行计算在求算T_m时结果不一样。因为求算T_m时用到2时的气温和前一天14时的气温(前12小时气温)。反查计算如果在14时观测前进行T_m求算不会出错,在14时后进行就会出错,计算机会将当日的14时气温当作前12小吋气温(计算机取最近一次14时的气温资料),使T_m发生错误而导致海平面气压计算出错。  相似文献   

17.
忻贤华 《气象》1982,8(2):41-43
世界气象组织执委会人工影响天气专家小组于1981年5月发表了《人工影响天气现状声明》(以下简称《声明》),对目前人工影响天气的能力,各类人工影响天气诸如影响冷、暖云降水,消除冷、暖雾,消雹,削弱热带气旋,消闪电等的方法、效果和问题做了简要的总结和评述。 《声明》的序言指出,通过直接与大气中的能量相抗衡来大范围影响天气,现在还是做不到的。但是,可以找到天气系统中的一些不稳定因素,通过较小的扰动来影响自然演变过程。例如层状云里往往有大量云滴能长时间存在,但它们既不长大,也不沉降。在这类云里若引进凝结核或水滴,就会加剧碰撞,使水滴迅速长大,由此产生降水。又如在冷云中引进冰核或冰晶,可以使大量细小的过冷却水滴消耗,而导致冰晶的迅速增长,并释放出大量的潜热,从而增加云中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利用1961—2015年贵州省逐日雨凇观测资料,NCEP/NCAR海平面气压场和500 h Pa高度场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 ERSSTV4逐月海表温度资料,初步构建了贵州省冬季雨凇灾害预测模型。模型主要量化为以下指标:雨凇灾害偏强/弱时,对应500 h Pa位势高度异常场正/负(50~70°N、40~80°E)和负/正(20~40°N、60~100°E),对应海平面气压异常场正/负(45~65°N、40~80°E),对应前期秋季北大西洋关键区(25~35°N,60~40°W)的海表温度异常为负/正异常。且强雨凇年时,该模型的可信度更高。利用该模型,本研究展开了对2016年冬季雨凇强度的试报,试报结果为强度偏弱,与实况场吻合,表明该模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已经成为全球沿海国家普遍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1].全球海平面上升是由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水增温膨胀、陆源冰川和极地冰盖融化等因素造成的.1901—2018年,海洋增温膨胀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贡献为29%;冰川和冰盖质量损失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贡献分别为41%和29%,且近40年来已经增加 [2]...  相似文献   

20.
利用全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以及海表温度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REOF)、Morlet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及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亚洲—太平洋地区(20°N~70°N,40°E~120°W)冬季海平面气压异常的空间结构与时间演变特征,并进—步分析了该地区冬季海平面气压异常与全球海温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亚太地区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