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沿海滩涂资源港口-工业开发的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以广西沿海滩涂为研究对象,以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从生态适宜性、区位适宜性和经济发展适宜性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ArcGIS识别研究区潜在可开发的滩涂资源,分析其港口-工业开发的适宜性程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将研究区划分成限制开发区、适度开发区、适宜开发区3个等级,并提出相关开发和保护建议。结果表明:研究区潜在可利用滩涂共39 958hm2,其中25%为限制开发区,21%为适度开发区,54%为适宜开发区。适宜性分区结果呈现差异显著的区域性空间特征,可为广西沿海地市发展港口-工业产业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庄河沿海12个乡镇岸线利用情况的走访调查,搜集工业投入强度、产出效益、居民出行、服务便利情况和生态环境治理情况等多方面数据;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3个维度建立岸线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和GIS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庄河沿海岸线进行适宜性评价,将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适宜性分为一般适宜、较适宜、适宜3类;在"三生"空间利用适宜性评价与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的基础上,确定庄河沿海岸线利用的生产适宜区、生活适宜区、生态适宜区,为大连庄河沿海岸线利用提供重要依据,为辽宁乃至全国沿海岸线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通过海岸自然条件、海洋生态、开发利用现状、社会经济等条件的调查与分析,选取水深、岸线距离、各级居民点距离、沿海支持区域距离、各级道路距离等为主要评价指标,海洋保护区、河口区、天然岸线、重要旅游资源作为限制指标,建立围填海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使用基于 GIS 的适宜性评价方法,将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范围内海域分为适宜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等5类。其中,围填海适宜开发区面积为701 km2,主要分布于沿岸行政中心和沿海经济带重点支持区域周边;另有部分条件一般的适宜开发区域,总面积3764 km2,大部分分布于沿海水深10 m 以浅海域;其他海域因为各种因素制约,建设开发的条件有限。  相似文献   

4.
通过海岸自然条件、海洋生态、开发利用现状、社会经济等条件的调查与分析,选取水深、岸线距离、各级居民点距离、沿海支持区域距离、各级道路距离等为主要评价指标,海洋保护区、河口区、天然岸线、重要旅游资源作为限制指标,建立围填海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使用基于GIS的适宜性评价方法,将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范围内海域分为适宜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等5类。其中,围填海适宜开发区面积为701km2,主要分布于沿岸行政中心和沿海经济带重点支持区域周边;另有部分条件一般的适宜开发区域,总面积3 764km2,大部分分布于沿海水深10m以浅海域;其他海域因为各种因素制约,建设开发的条件有限。  相似文献   

5.
无居民海岛开发适宜程度取决于对其生态重要性与开发可行性的综合评价.本研究从表征生态重要性的物种、生境和自然历史文化遗迹,以及反映开发可行性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构建无居民海岛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在评价指标量化与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建立生态重要性-开发可行性互斥矩阵确定无居民海岛的开发适宜程度.对厦门海域的实际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其18个无居民海岛的开发适宜性总体偏低,中度适宜开发的海岛共有7个,低适宜开发的海岛有8个,不适宜开发的海岛有3个,评价结果与国家海洋局2011年发布的可供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录中厦门海域部分基本吻合.作者建议对厦门海域中度适宜开发的无居民海岛可据其资源特征进行适度开发;对低适宜开发的无居民海岛应优先保护海岛生态,维护海岛自然属性;对不适宜开发的无居民海岛应重点加强海岛生态保护,必要时进行生境的重建和修复.  相似文献   

6.
适宜性评价是开展海堤生态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针对缺少海堤生态化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问题,本研究遵循系统性、代表性和可度量性原则,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海堤灾害防御能力和海堤周边生态环境两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指标量化处理标准;引入海堤灾害防御能力指数SDI和海堤周边生态环境指数SEI并进行等级划分;建立防御-生态互斥矩阵,将海堤生态化建设适宜性划分为优先建设、适度建设和维持现状;最后将指标体系应用于平潭岛裕藩海堤,对其灾害防御能力和周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裕藩海堤灾害防御能力差,海堤周边生态环境一般,属于优先建设类型;构建的指标体系可用于海堤生态化建设适宜性评价。  相似文献   

7.
生态适宜性评价是城市开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而滨江城市的土地生态适宜性和开发利用合理性也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文章以江苏省镇江市新民洲港区总体规划区土地为例,基于GIS空间数据分析和层次分析法(AHP法),对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该方法首先依据选择城市的区位、气象、水文和地质条件,以及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建立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再采用AHP法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值;然后对各种用地类型进行因子生态适宜度评价;最终通过地图叠加,生成综合的城市用地生态适宜度分布图。新民洲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可为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生态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生境系统重要性和开发利用可行性是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托。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针对研究区域特点,建立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在各因子分值量化处理后,定义相应指数,利用互斥矩阵定位无居民海岛开发适宜性类型分级。研究表明:长三角的生态屏障——九段沙岛,为低度适宜开发型海岛,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九段沙海岛。在开发利用方面,遵循可持续开展角度原则,九段沙应该保护和修复生境系统环境、从严把控开发强度、开展湿地保护。  相似文献   

9.
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全域全要素互动互联的“陆海统筹”理念为沿海地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基于陆、海系统“三类空间”(农业/渔业、城镇/港口、生态)功能和多要素集成评价思维,构建了陆海统筹视角下沿海地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类空间’功能评价—冲突识别—统筹修正”的三步走集成评价方法。嘉兴实证案例结果表明,该集成评价方法可以科学、准确地识别沿海地区陆海空间开发和保护的矛盾区。并通过冲突区域评价结果统筹,确定未来适宜进行建设、生产以及生态保护的陆海空间总规模,实现陆海统筹理念下沿海地区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一张图”,进而提升沿海地区空间管制的科学性和有序化。  相似文献   

10.
海岸作为海洋资源开发、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大量人口、产业向海岸带区域聚集,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导致海岸带环境日益恶化、自然岸线严重受损、海岸带资源锐减。海岸整治修复成为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恢复海岸带资源的重要技术手段。为评价人工海岸生态化改造及整治修复工作效果,基于国内外学者对海岸生态修复的研究成果,综合考虑生态指标、经济指标和功能指标三方面,筛选出50项产出性指标构建人工海岸生态化改造及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力求科学全面、客观合理地评价人工海岸整治修复效果,为人工海岸生态化改造及整治修复工作的检查、考核以及验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江苏沿海滩涂开发生态化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根据实地调查,指出了江苏沿海滩涂开发的优势,阐明了滩涂开发生态化的意义,并提出了积极可行的滩涂开发生态化的构想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胡聪  尤再进  毛海英 《海洋科学》2016,40(8):150-156
为了拓展发展空间,围填海已经成为沿海国家海洋开发活动的重大举措,围填海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对海洋资源会产生许多不利影响,要确定围填海对海洋资源影响程度,急需采用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受围填海开发活动影响的海洋资源及其影响程度评价指标和权重的确定方法,构建了用于评价围填海开发活动对海洋资源产生影响程度的层次结构指标体系。利用德尔菲法通过三轮专家咨询给出了影响评价指标的权重。研究结果表明:围填海开发活动影响的海洋资源可划分为港航资源、旅游资源、渔业资源、空间资源和其他资源5个方面,在20个评价指标中,浅海滩涂损失率、自然岸线损失比例和珍稀物种资源损失价值的权重较大,陆域空间利用率、人工岸线增加比例、游客增长率、旅游开发投资和海域使用金的权重较小。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我国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文章在梳理相关定义和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沿海滩涂开发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潮间带和潮下带,其开发利用的综合效益为从全社会角度出发,以多项指标体现的,可识别和可量化的全部效益的总和;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统筹性原则,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4个方面,选取自然岸线保有率等28项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递阶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综合评价值,从而评价沿海滩涂开发利用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经济-产业综合分析的平潭岛开发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平潭岛生态、经济和产业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建立了海岛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方法,对平潭岛生态-经济适宜性进行评价并进行适宜性分区,将平潭岛分为不适宜开发区域、限制性开发区域和适宜开发区域,面积分别为61.87、107.48和112.19 km~2,分别占全岛面积的21.98%、38.17%和39.85%。而后通过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和产业发展分析进行了产业适宜性分析,将11个乡镇分成产业一类和产业二类两大类:其中产业一类主要包括芦洋乡、中楼乡和岚城乡,主要分布于中部平原区域,适宜发展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二类主要包括潭城镇、苏澳镇、澳前镇、流水镇、北厝镇、敖东镇、平原乡和白青乡,主要分布于沿海丘陵区域,适宜发展渔业、旅游业。本研究评价结果可以为平潭岛综合开发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江苏盐城沿海滩涂湿地生态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城沿海滩涂湿地区域是我国重要海岸开发区域之一,滩涂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也不断凸显。论文分析了盐城沿海滩涂湿地生态修复原则,包括整体性与主导性原则、区域性原则、效益最优与协调发展原则、可持续原则;明确了盐城沿海滩涂湿地生态修复的目标,并从自然条件、生态功能和产业发展三个方面确定了生态修复类型划分的依据。最后,将盐城沿海滩涂湿地生态修复类型分为护岸修复、生态系统修复、环境修复和产业修复,并分析了不同修复类型所对应的生态修复方法及典型案例区,对促进盐城沿海滩涂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滩涂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程度,充分发挥围填海存量资源的综合效益,本研究提出围填海存量资源梯度开发模式,从集约节约用海情况、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资源环境条件4个方面构建围填海存量资源梯度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温州9个区域用海规划区开展梯度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瑞安市丁山三期西片高涂围垦养殖用海规划等4个区域适宜开展围填海梯度开发。研究结果可为温州市优化围填海空间布局,推动围填海开发活动科学有序地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象山港地处浙江东北部沿海,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拥有发展海水增养殖良好的自然环境。文章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象山港实际情况确定渔业养殖的适宜性指标,然后利用岩石工程系统(RES)方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ArcGIS软件将象山港划为4个区域,即极适宜养殖区域、适宜养殖区域、较适宜养殖区和不适宜养殖区域。最后对所得结果进行评价,并对未来研究提供一个初步思路。  相似文献   

18.
考虑到海岛环境的特殊性、资源承载的有限性,从海岛旅游开发适宜性角度,利用专家打分模型与层次分析模型构建海岛功能分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海岛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根据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综合评分结果以及海岛旅游开发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海岛功能分区类型。  相似文献   

19.
象山港地处浙江东北部沿海,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拥有发展海水增养殖良好的自然环境。文章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象山港实际情况确定渔业养殖的适宜性指标,然后利用岩石工程系统(RES)方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ArcGIS软件将象山港划为4个区域,即极适宜养殖区域、适宜养殖区域、较适宜养殖区和不适宜养殖区域。最后对所得结果进行评价,并对未来研究提供一个初步思路。  相似文献   

20.
沿海滩涂是江苏省未来发展的重要后备土地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环境、生态等价值,开发利用潜力很大。结合最新的江苏"908"调查成果,分析江苏沿海滩涂的数量及空间分布,在历史资料调查基础之上,通过总结江苏沿海滩涂自11世纪以来的开发历史、开发模式,指出当前江苏沿海滩涂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滩涂开发层次低、管理机制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滩涂资源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及科技拉动不足。最后针对沿海滩涂开发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江苏沿海滩涂可持续利用的5项对策建议:多元资金投入,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科技兴滩,转变滩涂经济增长方式;走生态之路,海涂开发与保护并重;理顺机制,强化滩涂资源综合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制定严格的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