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陆架科学钻探"项目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起、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实施的基础研究计划,于2011年启动。该项目拟根据不同的科学目标,分别在黄海、东海和南海陆架区实施晚新生代以来地层全取心钻探,建立黄海、东海及南海陆架区晚新生代以来的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地层层序,开展我国陆架区晚新生代以来地质事件的高精度记录、古气候与古环境演化及东亚地区源汇过程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藉此全面提升对中国陆架边缘海沉积与环境演化的认知水平,推动中国陆架海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方面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2011年8月26—27日,海洋地质杂志社第五届编辑委员会扩大会议暨大陆架科学钻探项目学术研讨会在青岛黄海饭店召开,编委员会顾问、委员、学术专家、以及特邀代表等70余人出席会议。26日下午至27日上午,大会围绕中国陆架海研究与大陆架科学钻探计划进行了大会报告和研讨,10位专家介绍了各自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次会议还是海洋地质保障工程大陆架科学钻探项目的启动会议。  相似文献   

3.
南海表层黏土矿物组合主要包括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和蒙皂石,这些矿物在不同地区不同水深有着不同的分布特征,而物源区的不同是导致分布特征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结合在南海西部和北部的工作以及近年来其他学者发表的南海表层黏土矿物资料将其大致分为东南西北4个部分,并确定各自的物源区。台湾和吕宋岛是南海东部表层黏土矿物的主要来源;湄公河、婆罗洲、巽他陆架和印度尼西亚岛弧是南海南部的主要物源区;南海西部表层黏土矿物主要来自红河、湄公河、珠江、台湾、巽他陆架、印度尼西亚岛弧以及婆罗洲;珠江、台湾、长江和吕宋岛则是南海北部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4.
南海与大洋钻探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起开始执行的国际大洋钻探计划,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领域最大的国际联合领域研究计划,是地球科学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了大洋钻探计划的组织,运行机制,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其科学意义,提出了南海开展大洋钻探的重要性、迫切性及其可望解决的与南海相关联的7个地球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正在进行并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航次任务。这次南海大洋钻探航次是在前两次钻探的基础上,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科学钻探建议IODP 878号建议书,并通过国际评审后开始实施的。由于这次设计的钻井更深,难度更大,需要四个月才能完成,因此安排为IODP 367和IODP 368两个航次,于2017年2月8日至6月11日在南海北部海域执行(图1)。这次钻探的科学目标将聚焦在南海扩张之前的大陆破裂,  相似文献   

6.
大洋钻探与中国的海洋地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大洋钻探开始于20年前南海的ODP184航次。20年来,中国在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中的作用大幅度提升,最近5年里在南海实现了三个半IODP航次以探索其裂谷与扩张过程。积极参加国际大洋钻探合作为中国的海洋地质学科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不但将研究区域从近岸扩大到深海,而且壮大了中国深海科学研究队伍。边缘海构造和气候变化低纬驱动两方面的研究进展,就是成功的例子。现在中国为了增强在大洋钻探国际合作的作用,制定了三步走的方针。作为第二步,中国将提供执行钻探航次的钻井平台,从而进入大洋钻探的核心层。与此同时,中国提出在2020年主办国际学术大会,准备制定2023年以后的国际大洋钻探科学计划。对于中国深海科学界来说,这些新任务都将是空前的挑战,是否能够成功将取决于我们在科学上的准备程度。  相似文献   

7.
在科技部的支持下, 中国在1998年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nternational Ocean Drilling Program, IODP), 迄今为止已组织了4+1个航次的大洋钻探。通过IODP-CPP (complimentary proposal project)项目, 我国科学家主导完成了349、367/368/368X多个钻探航次, 实现了对南海张裂—破裂—扩张发育历史的钻探和取样, 对南海生命史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约束作用。本文系统总结了367/368/368X航次在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带钻探取得的最新成果, 证实南海北部陆缘不同于伊比利亚型陆缘, 具有陆洋转换迅速的特点, 洋陆过渡带地壳内有一定程度的同张裂岩浆侵入和底侵。钻探航次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钻探结果提升了对陆洋转换过程和机制的认识。航次期间, 广泛而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极大提升了中国科学家对钻探平台管理、国际大团队合作管理以及人才培养和科普互动等各方面的认识, 加快了中国海洋科考国际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正>由同济大学李春峰教授牵头,中国科字家于2008年10月提交了IODP735号建议书(南海张裂过程及其对晚中生代以来东南亚构造、气候和深部地幔过程的启示),在国内外众多科学家的积极支持和推动下,通过4年多的努力,该建议书经过多轮严格评审,最终于2012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IODP建议书评审会议上通过国际同行评审,并于2013年初正式安排为IODP 349航次,将于2014年1月29日从香港起航,3月30日在基隆靠港。该航次同时也是新十年科学大洋钻探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第一个航次,备受国际同行关注。中国科学家期待已久的南海第二次大洋钻探即将实现!  相似文献   

9.
"深海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学术研讨会"是地球科学领域以中文作为主要交流语言,大幅度跨学科交叉的学术会议,由中国综合大洋钻探计划专家委员会(IODP-Chin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国际中国地球科学促进会(IPACES)和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10.
<正>一艘蜚声国际的大洋钻探船,一支122人组成的国际团队,64个日日夜夜,我们同舟共济,寻梦南海!我们完成了与南海大洋玄武岩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我们探寻了南海"母亲海"的"芳龄";我们感受到了南海深部的"动荡"和"宁静";我们为南海演化的历史画卷进行了"编年";我们解密了埋藏在南海深部的"磁性条形码";我们试图揭开南海深部微生物世界的"神秘面  相似文献   

11.
<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2014年度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月16—17日在同济大学(上海)成功召开。来自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27个单位,以及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等4个海外单位的共268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为期两天的会议共进行53个口头报告及41个展板报告。与前三届年度学术研讨会相同,会议仍由"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办公室主办(图1)。  相似文献   

12.
正日前,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大陆架科学钻探"项目组在南黄海第四纪年代地层学研究中取得了新突破,通过对采自南黄海陆架的钻孔(CSDP-1,孔深300.1m)进行高分辨磁性地层学等研究,最终建立了钻孔的磁性地层年代框架。该项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上(IF=4.572)。这为该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年代  相似文献   

13.
<正>为服务于同家南海战略的重大需求,中国科学院学部于2012年12月批准设立"南海资源环境与海疆权益"项目,由王颖院士牵头,集中近30{立中科院院士、国内专家和在地球环境资源与疆域沿革的多学科优势,通过现状分析和关键问题的梳理,直接为卫护南海海疆权益提供科学咨询和建议。两年时间里,项目组召开了三次咨询工作会议和一次学术研讨会,对西沙群岛和北仑河口进行了实地考  相似文献   

14.
<正>为服务于国家南海战略的重大需求,中国科学院学部于2012年12月批准设立"南海资源环境与海疆权益"项目,由王颖院士牵头,集中近30位中科院院士、国内专家和在地球环境资源与疆域沿革的多学科优势,通过现状分析和关键问题的梳理,直接为卫护南海海疆权益提供科学咨询和建议。两年时间里,项目组召开了三次咨询工作会议和一次学术研讨会,对西沙群岛和北仑河口进行了实地考  相似文献   

15.
<正>为服务于国家南海战略的重大需求,中国科学院学部于2012年12月批准设立"南海资源环境与海疆权益"项目,由王颖院士牵头,集中近30位中科院院士、国内专家和在地球环境资源与疆域沿革的多学科优势,通过现状分析和关键问题的梳理,直接为卫护南海海疆权益提供科学咨询和建议。两年时间里,项目组召开了三次咨询工作会议和一次学术研讨会,对西沙群岛和北仑河口进行了实地考  相似文献   

16.
<正>为服务于国家南海战略的重大需求,中国科学院学部于2012年12月批准设立"南海资源环境与海疆权益"项目,由王颖院士牵头,集中近30位中科院院士、国内专家和在地球环境资源与疆域沿革的多学科优势,通过现状分析和关键问题的梳理,直接为卫护南海海疆权益提供科学咨询和建议。两年时间里,项目组召开了三次咨询工作会议和一次学术研讨会,对西沙群岛和北仑河口进行了实地考  相似文献   

17.
学术活动     
△“1985年南海石油开发环境国际研讨会”于去年12月4—7日在广州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工程设计、高校和管理部门共41个单位的66位代表。会议由该研讨会主任委员刘昭蜀主持。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月12-13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2012年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同济大学成功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43个国内单位,以及美国缅因大学、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等6个海外单位,共298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口头和展板报告摘要92份,包括3个大会邀请报告和58个分会场口头报告。会议由"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办公室主办。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4月,中国陆架区第1个科学深钻——南黄海CSDP-2孔科学深钻正式开钻。钻探工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承担,山东省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第三地质大队负责钻探工程,预计施工工期为6~10个月。2013年,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曾在南黄海陆架区成功实施了CSDP-1科学钻孔(孔深300.1m),获取了完整的第四纪沉积记录。而本次科学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历史水文观测数据研究了南海西南部巽他陆架水团特征,结果表明:(1)巽他陆架纳土纳群岛周围底层存在着低温高盐的冷水,该冷水沿地形爬升分为两支,一支可延伸至泰国湾,另一支伸向卡里马塔海峡;(2)巽他陆架底层冷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该底层冷水在春季开始形成,夏季达到最强,秋季开始衰退,最后在冬季完全消失;(3)巽他陆架底层冷水来源于南海次表层水的涌升。夏季西南季风使陆架表层水向南海流动,有利于南海次表层低温高盐水沿地形向陆架爬升,此时底层冷水与表层水温差超过8°C。冬季东北季风,使南海表层水向陆架流动,海水在陆架堆积,从而阻止了南海次表层低温高盐水的爬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