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一阳 《海洋科学》1981,5(3):33-35
海洋中铀的地球化学研究,一向为世界各国学者所重视。特别是自六十年代以来,研究工作无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从六十年代起开展了海洋中铀的地球化学的研究。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文献拟就海洋中铀的地球化学问题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2.
在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的研究中,铀及其铀系元素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人们可以利用铀系元素探索地球发展史、海洋沉积速度、海水混合速度以及海——气交换等问题。虽然世界上不少国家投入一定力量研究这一问题,并且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其中有些问题并未彻底搞清楚。例如铀的平衡及影响平衡的正负因子,至今并未获得统一的看法就是一例。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简单概述,以供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由于海水提铀研究的开展,促进了海水中铀的富集机理和溶存形态的研究,这也是近年来国际上在海洋化学方面引起注目的一个研究课题.深入研究这个问题不仅对筛选海水提铀富集剂起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阐明海洋中铀的转移机理及其成矿作用,对铀的海洋地球化学的研究都有重大意义.国内外已有一些学者研究了海水中的铀的富集机理和溶存形态[1-9].  相似文献   

4.
北美太平洋沿岸海洋阶地珊瑚的铀系年龄以及与末次间冰期海平面历史的关系D.R.Muhs等虽然少数铀系研究在有限的几个地区确定了海洋阶地的年代,但整个北美太平洋沿岸的铀系测年数据仍很缺乏。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们从俄勒冈、加利福尼亚、下加利福尼亚和南下加利...  相似文献   

5.
海洋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资源,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存在于水体中的铀,按每升海水含3.3微克铀和海水体积为1.4×10~(21)升计算,则海洋中铀的储量约有46亿吨。因为铀是海洋中许多天然性元素的母体,含量又很高,所以在海洋地质学、放射化学和资源开发的研究工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本文试就海洋中的铀含量、存在形态和~(234)U/~(238)U  相似文献   

6.
周仲怀 《海洋科学》1985,9(2):57-58
海洋放射化学是研究放射性元素(或核素)在海洋中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海洋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在能源资源、海洋环境放射性污染、地下水源的确定、地质年代的测定,以及海洋  相似文献   

7.
澳大利亚海洋产业计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伟 《海洋信息》2006,(2):21-23
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开展了海洋产业统计和计量方法研究。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澳大利亚海洋产业分类方法和计量方法,包括海洋产业发展概况、定义以及海洋产业贡献计量方法和海洋产业的计量方法等,介绍了澳大利亚海洋产业的统计指标、统计内容以及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8.
铀系不平衡方法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利用自然界中放射性核素测定地质年龄的方法,在海洋学、地质学、考古学、古气候学、古地理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到现今为止,铀系不平衡测年方法已经非常成熟。本文介绍了碳酸盐测年方法及实验流程,并对两个国内铀系碳酸盐标准物质进行测试,把结果与标准值进行比较,获得的数据均在不确定度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海洋大气化学是一门海洋化学与大气化学交叉的新兴学科,是研究海洋大气中化学物种(Chemical Species)含量、迁移变化、来源辨别及海气交换通量,以及预估人为和自然影响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科学。海洋大气化学的进步也得益于海-气系统观测体系建设及其工程技术的创新,其中包括对微量要素的测量、复杂形态的辨别和原位探测等技术的突破。我国的海洋大气化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中国沿海观察站、近海和大洋走航线和断面站以及南北极建立考察站等的立体观测平台,针对海洋大气化学关键过程即大气-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开展碳、氮、硫、磷、铁等的迁移变化及其海气通量的观测。在碳、氮的海-气循环及海洋酸化机制,硫的海-气交换的气粒转化及气候效应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新的认知和引起国际学界关注的成果,促进了学科进步,建成了一个从近岸、大洋到极区的立体观测体系。  相似文献   

10.
海洋沉积物中微量铀、钍分离流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南海沉积物为对象、进行若干条件实验、拟出适合海洋沉积物中微量铀、钍分离的化学流程。用加入铀、钍同位素示踪剂~(282)U-~(228)Th的方法,测定了南海陆坡水深1,600米的沉积岩芯的铀、钍含量及其同位素的比值。  相似文献   

11.
渤海的海冰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本文根据渤海海冰研究和来自卫星遥感、飞机和船舶航测、岸站观测、野外现场实验以及历史记载等,概述渤海冰形成、类型、物理力学性质和冰情、漂移等。  相似文献   

12.
一次春季黄海海雾和东海层云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苏平  刘飞  孔扬 《海洋与湖沼》2014,45(2):341-352
结合多种观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对2011年3月12—13日的一次黄海海雾过程进行分析。观测数据分析表明:此次黄海海雾过程与东海层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地面高低压位置为水汽从层云区向北输送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黄海上空天气尺度下沉运动,加强了海洋大气边界层(MABL)层结的稳定性,MABL顶自南向北高度降低,有利于水汽在向北输送过程中不断向海面聚集;下沉导致的干层以及逆温层对海雾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模式结果进一步证明天气尺度下沉运动与MABL内的下沉在29°—30°N附近同位相叠加,使得该海区上空的下沉运动明显增强,边界层高度迅速下降。下沉可能会导致气块温度升高,云滴蒸发,来自层云区的水汽随流场向北向下输送逐渐接近冷海面凝结成雾,近海面水汽的平流输送使海雾进一步向北发展。本研究为海雾预报提供新的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3.
NUMERICAL EXPERIMENTS OF SEA ICE IN THE BOHAI SE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rather complete sea ice model is given, which deals with not only thermodynamic and dynamic processes commonly used in previous models of sea ice but also a melting process of ice driven into warmer waters. A series of numerical experimen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search after a mechanism of the growth and decay of sea ice in the Bohai sea, and the principal result shows that the melting process of sea ice driven into the warmer waters must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the ice condition in such a partially frozen sea as the Bohai Sea is calculated.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sound velocity in the first few ten meters of the sea floor measure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12 stations) and the Huanghai Sea (2 stations) by reflection and refraction methods.The apparent characters of the sediment samples and the velocities estimated from the sample porosities by Anderson's empirical equation basically coincide with the measured velocity structures.A new method called "total reflected ray method" has been used to interpret the reflection data.  相似文献   

15.
东海西部海域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东海西部海域浅部地层的成因、地质年代及沉积层序,将晚更新世末以来的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Ⅰ、Ⅱ、Ⅲ、Ⅵ工程地质层。又根据所遇地层的岩性、厚度,埋藏条件及物理——力学性质的不同分若干亚层。东海西部海底不稳定因素有:地震、浅层气、滑坡、崩塌、侵蚀与沉积作用、海底地貌形态。综上因素将东海西部海域划分为:长江水下三角洲工程地质区、浙东海域工程地质区和陆架平原工程地质区。  相似文献   

16.
对渤、黄海14个主要海湾的原始验潮记录进行了分析,从中筛选出水位变化幅度大于或等于50cm的54个假潮个例,着重分析了伴随假潮过程的天气形势,把可能引发假潮的天气形势归纳为4种基本类型。分析结果显示:绝大多数(92%)引发假潮的天气个例都与锋面活动有关;所有个例中低层大气基本上都是弱静力稳定,且都具有较强的垂直风速切变。根据观测事实和稳定度理论分析认为,低层大气的弱静力稳定层结构以及由垂直风速切变引起的剪切不稳定性,是假潮气象学成因的一种必要条件和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渤海近岸海水扩散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业和科学的迅速发展,研究和解决近岸海水扩散及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广泛的注意,许多国家相继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六十年代初,考虑到美苏核试验的影响,我国就开展了海洋放射性污染的调查。七十年代又开展了石油和重金属污染的研究。目前,这项工作已成为国家的重点研究项目之一。研究污染物质的通量、变化、形态和海水对污染物质的容量,及其稀释扩散规律都是这项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渤、黄海海冰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现有的观测资料,对影响海冰的各种因子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筛选出对海冰影响较大的因子,通过多种常规统计方法的分析比较,并将一些新方法首次应用于海冰预报,取得了良好的预报效果,为今后的海冰预报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南海北部一连续观测站的春季海流资料进行功率谱分析、潮流调和分析及统计分析,得到南海北部春季海流垂向结构的基本特征为:(1)实测平均海流偏W向流动并随深度的增加稍作逆时针方向偏转,平均流速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实测海流的日周期明显,在垂向上,近底层(300m)的功率谱峰值明显比其它水层的大,表明该层海流包含的日周期波动最强;(2)海区的日潮流相当强,其最大流速(WK1 WO1)在近底层最大;日潮流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其椭圆长轴基本上为偏NW—SE向;(3)海区的平均余流呈偏W向流动,在200m层相对较稳定,随深度的增加其方向略呈逆时针方向偏转,量值呈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20.
渤、黄、东海水温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7-1989年渤,黄,东海水温周日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水温日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就平均状况而言,不温日变幅以渤海为最大,北黄海次之,南黄海和东海最小;在1a中,夏季最大,秋季最小,研究海域水温日变化大致可分为太阳辐射,潮流和内振动3种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