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CH20040793 基于数码相机的孔群定位与数控钻孔= Positioning of Screw Holes Group by Videophotogrammetry and Digital Drilling Holes/冯文灏,李建松,阎利(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测绘学报.-2003,32(3).-229 -233 提出基于数码相机摄像、螺孔影像中心定位、多站摄像、自检校光束法平差、螺孔群的一次定位以及数控钻孔  相似文献   

2.
数码相机实施摄像测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提出像方几何量均取像素为单位处理,以直接使用现有摄影测量程序并使检校过程简化,给出α值的检校要求关系式,罗列主距的锁定方式,总结数码相机所摄影像的多种处理方法并充分利用数码相机功能。  相似文献   

3.
基于DLT的数码相机检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普通数码相机逐步应用于近景摄影测量、低空摄影测量,影响其成果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相机的内参数,因此相机参数的检校是保证成果质量能否满足精度要求的关键问题之一。提出了数码相机的检校理论和方法,利用直接线性变换模型法进行实验,采用反复迭代的方法,获得相机像主点坐标、主距以及畸变系数。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精度和可靠性,获得了较好的检校精度。  相似文献   

4.
由于普通数码相机属于非量测相机,无法直接得知其内方位元素和畸变系数,因此使用数码相机获取测量数据前,需要对相机进行检校。采用2维DLT方法进行普通数码相机的检校,对已有的方法作出改进,采用反复迭代的方法,获得相机像主点坐标、主距以及畸变系数。  相似文献   

5.
CCD相机二维几何检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CD相机检校是CCD输入影象处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本文对CCD成象系统的几何性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测定CCD影象象素比例因子和象主点初值的简易实验方法。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一种同时顾及光、电误差的二维检校方法,并进行了相机检校实验。最后对检校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非量测的中、高端普通数码相机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航空、近景等摄影测量领域[3]。影响摄影测量成果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相机的技术参数,因此相机技术参数的检校是保证成果质量能否满足精度要求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着重讲述了在以单像空间后方交会为基础的相机检校中,受制于实践环境,当控制场各控制点的几何分布通常被布置离一个平面不大的范围内,则会使未知数的解极不稳定,甚至有不定解得可能。为防止出现错解以及不定解,先通过试验场检校给出像主距f和像主点(x0,y0)初始值,从而避免上述情况发生,文中给出了方法、原理及实践数据、结果。  相似文献   

7.
近景摄影测量中人工标志点及其定位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中人工标志点的识别和子像素定位是进行同名点匹配和三维重建的基础。通过对目前常用的圆形标志点、方形对顶角标志、十字形标志的特点和常用子像素定位方法及定位精度的分析,总结出了上述各种人工标志点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非量测型相机检校及可靠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大面阵CCD技术以及数码相机的出现、应用和发展,数码相机开始应用于摄影测量生产,但是数码相机镜头畸变差很大,内方位元素无法直接量取,属于非量测型相机,这就使得数码相机无法直接在摄影测量中使用。文章通过对数码相机的检校和精度分析,说明了数码相机通过检校具有较高精度,并通过具体实践,证明了经检校的数码相机用于摄影测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对相机光学畸变精确检校是提高摄影测量精度的手段之一。常规的相机检校方法一般是利用检校场,对相机检校模型的畸变系数进行估算进而校正相机畸变误差。由于引起各类相机畸变的原因千差万别,目前尚无法找到能对各类相机都适用的理想模型。为此,本文在对现有相机检校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相机检校迭代处理的思路。首先,利用现有条件快速建立简易的室外检校场。其次,利用现有相机检校模型按照迭代处理的思路通过多次应用检校模型进行迭代检校来消除影像畸变。最后,在无控制点情况下,结合自由网平差理论进行无控制点的相机迭代检校处理。本文通过对两种非量测相机进行检校试验,比较分析了常规检校方法和迭代检校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相机检校迭代处理的思路能在常规检校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非量测相机检校的精度。  相似文献   

10.
CCD 相机检校是 CCD输入影象处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本文对 CCD成象系统的几何性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测定 CCD影象象素比例因子和象主点初值的简易实验方法。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一种同时顾及光、电误差的二维检校方法,井进行了相机检校实验。最后对检校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任锴  杨力 《全球定位系统》2009,34(4):25-28,36
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RAIM)是卫星导航系统完好性监测的方法之一。一定时空条件下的RAIM可用性,可以通过RAIM空洞直观的反映出来,可以为飞行提供预警;利用不同期GPS、GLONASS实际星座,仿真分析了单星座以及GPS/GLONASS组合星座RAIM可用性,绘制了RAIM空洞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红柳林矿三井贯通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强  王林 《北京测绘》2010,(1):69-70
通过全站仪和陀螺仪等测量仪器在贯通测量中的广泛应用,对各项误差指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现代矿山测量中广泛使用先进仪器设备,对于保证成果的精度及降低矿山测量人员劳动强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贯通实际误差和理论预计误差对比得出结论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面向带洞面状对象间的拓扑关系描述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带洞面状对象间的拓扑关系,提出了一种25IM(25交集模型)。以点集拓扑理论为基础,对带洞面状区域的内部、边界和外部进行定义。分析了9IM(9交集模型)在表达带洞面状对象间拓扑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将带洞面状对象分为内部、外边界、内边界、外边界外部、内边界外部共5部分,提出了一种5×5的矩阵模型,即25IM。基于点集拓扑理论,定义了8条规则来排除不符合逻辑的拓扑关系。基于25IM,对8种基本拓扑关系:相离、相接、重叠、覆盖、包含、相等、被覆盖和被包含,进行细分描述。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25IM能够更为详细地表达带洞面状对象间的拓扑关系。  相似文献   

14.
带孔洞面域间的拓扑关系的组合推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波  李大军  邹时林  阮见 《测绘学报》2011,40(2):262-267
空间对象间拓扑关系是GIS中空间要素间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是进行空间查询和分析的基础,因而空间对象间拓扑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对拓扑关系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简单对象间拓扑关系方面,而对于带空洞的复杂面域间的空间拓扑关系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因而对它的进一步研究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在文献[11]的基础上,根据点集拓扑学理论,对带孔面域进行了定义。通过分析简单对象间拓扑关系的演变过程,提出一种能描述带一个孔的面域间的空间拓扑关系的方法,并用该方法详细推导了带一个孔的面域间有意义的拓扑关系。通过实验验证,证明该方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对提高GIS对现实世界的建模和分析能力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城市地下电缆工井是发挥城市功能和确保城市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但地下管线结构复杂、信息量大,对其进行三维显示、管理与分析具有一定的难度。激光雷达技术出现后,因其快速、不接触、高密度、高精度等特征,被逐步应用于建筑物逆向重建,基于激光雷达点云数据的地下电缆工井三维重建也逐渐成为主流方法。提出了一种针对具有孔洞的地下工井的三维模型拓扑重构算法,以地下工井三维激光点云为数据源,建立具有孔洞的地下工井三维模型,可解决直接采用点云进行构网时模型不完整及速度较慢的问题。三维模型的构建采用与常用的管线化地下管网结构不同的CSG-BREP(constructive solid geometry-boundaryrepresentation)拓扑模型结构,整体上将工井分为墙面、电缆、井筒等,此模型可更加细致地表达地下电缆工井模型的内部拓扑结构。实验证明,该算法可以对多种类型的墙壁进行拓扑重构,在表达模型拓扑关系时突破了传统管网中单一的管孔与管线的点线关系及管线间的线线关系,增加管孔与墙壁的点面关系以及管线与墙壁的线面关系,更加细致准确地对模型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6.
基于数据融合的SRTM数据空洞填补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总结国内外对SRTM数据空洞的填补方法,指出基于内插的填补方法无法满足大区域SRTM数据处理的需求。提出在内插的基础上进行数据融合的空洞填补方法,并以实例验证了该方法是一种获取完整地形数据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the developing tendency of present China‘s basic GI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signing idea for scales of 1∶10 000,1∶50 000,1∶250 000 and 1∶1 000 000 pyramidlike multilayer and multiresolution of the basic GIS.A technical lin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c GIS of the whole country and various provinc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put forward.And some important theoretical GIS issues touched by the technical proces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王之卓教授关于“数字图象处理将是摄影测量的一个新的作业领域”的观点出发,介绍了用数字图象处理的方法解决摄影测量问题方面的某些进展,主要是:快速数字微分纠正,影象增强与镶嵌,数字立体正射影象图,LANDSAT和SPOT卫星图象的参量估计与星历数据的利用。  相似文献   

19.
对数字正射影像图的定义及其产品的制作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通过数字城市这一实例来说明正射影像图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The Z/I Imaging Digital Camera Syste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rket needs for airborne and spaceborne imagery used in photogrammetry and GIS applications are changing. Fundamental changes in sensors, platforms and applications are currently taking place. Most recently, new high resolution spaceborne sensors have become available. Besides classical photogrammetry, new thematic applications will drive the future image market. Savings in cost and time, together with the need for higher and reproducible radiometric resolution or spectral information will push forward the change from analogue to digital imagery. High resolution satellites will compete with airborne film-based photography and digital camera systems.
With the availability of a digital airborne camera, it is possible to completely close the digital chain from image acquisition to exploitation and data distribution. The key decision regarding the camera design in this case is whether a linear or area array sensor should be used. In view of the high geometric accuracy requirements in photogrammetry, Z/I Imaging has focused development on a digital camera based on an area sensor. An essential aspect of this decision was not only the aerial camera system, but also the entire photogrammetric process to the finished photographic or mapping product. If this point of view is adopted, it becomes clear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a digital camera involves more than simply exchanging film for silicon. Aspects such as data transfer rates, in-flight data processing and storage, image archiving, georeferencing, colour fusion, calibration and preprocessing have the same influence on the economic assessment of a digital camera system. This paper describes current development activities and application aspects of a digital modular airborne camera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