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对平凉地区的暴雨现象作了一些统计,从而揭露了陇东地区暴雨活动的某些特征,其次从天气图形势和单站能量入手分析了1970—1983年8月份平凉暴雨过程,并建立了短期预报指标。发现暴雨形成的大形势背景绝大多数为“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而且与青藏高原影响槽以及其前部的浅脊出现有关。另外单站能量铅直廓线分析表明:潜在不稳定正能面积的存在、能量平衡高度、地面消差总比能温度和中上层的饱和能差等因素对暴雨的产生具有较佳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卢氏站1952-2005年汛期7-8月暴雨日资料,分析了暴雨发生时的单站要素和能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强降水开始前,单站气温高、气压低、饱和差大,降水开始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饱和差减小;强降水开始前,低空西南急流不断为暴雨区上空输送高温、高湿空气,使这一地区积聚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暴雨一般出现在高能舌附近850 hPa θse较密集的能量锋区上.根据上述要素变化特征及不同影响系统,筛选出不同系统影响时的预报指标,建立了卢氏单站暴雨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以多种物理量诊断分析大尺度环境场有利于产生暴雨的基础上,采用本站地面湿有效能量A_(mk)及其饱和能差A_(mk)~3—A_(mk),进行点面结合预报本站降水(暴雨)。结果发现,饱和能差逐日演变给判别未来降水的有无与估计降水起讫时间提供了参考依据,饱和能差演变曲线峰谷点位相一般要超前于能量演变曲线,两者配合分析,对由晴转雨的转折性暴雨具有明显的预示性,经业务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李跃清 《气象》1984,10(12):23-24
一、湿有效位能A_(mk)与暴雨的关系 从大气能量学的观点看,暴雨的孕育、产生和结束也就是能量的积累、爆发和转换的过程。通过对1983年汛期暴雨过程的分析,我们发现:(1)暴雨发生前12—24小时,已有大量不稳定能量和充沛的水汽在暴雨区聚集,这就是暴雨前期出现的增能效应。(2)在不同的影响系统和流场条件下,暴雨前期能量及其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有较大的差异,尤其在垂直方向更加明显。(3)降水的性质、时间和强度与能量场的配置有关。由此,我们又进一步分析了湿有效位能Amk与暴雨的关系。现分述如下: 1.A_(mk)能量场:经普查分析看出,在暴雨前12—24小时,发生暴雨的地区受自南向北伸出的A_(mk)高能舌(带)控制。高能舌一般来自云贵高原和西藏高原西南部,并随高度增加逐渐向北倾斜。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单站资料以及对流层低层等压面上的饱和能差分布对浙江省九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定义单站上空饱和能差≥12℃为浙江干暖盖范围。结果发现,强对流发生前,位于对流层底层的浙、闽沿海地区往往有一个饱和能差的大值中心。强对流发生在850毫巴饱和能差为10—15℃的西北侧区域。单站上空饱和能差最大中心出现在降雹前一天,当单站上空的饱和能差迅速减小到12℃时,最易爆发强对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004年6月18日,济南局地大暴雨过程的单站能量廓线,以及850hPa湿静力能量场的分析,结果表明:6.18大暴雨是在有利的环境场下,由强对流运动所引发的.而强对流运动的发生、发展,主要是因为单站前期积累下来的大量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集中释放所促成的.其中,潜在不稳定能量的积累和释放在这次强对流运动中有着突出贡献.暴雨落区上空对应着明显的能量锋区,随着能量锋区的消失,暴雨天气过程结束.说明高空能量锋区是本次过程产生局地大暴雨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大—暴雨是三度空间各种要素场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从分析每日08~s 500mb 温压场关键区指数着手,配合单站指标,运用概率统计方法,建立预报单站未来24小时大—暴雨的多元回归方程。由于大—暴雨出现前24小时气象要素呈现“量变到质变”的明显转折,把起报日建立在这一关键时刻,在汛期短期预报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一、预报思路:环流背景,不稳定能量贮备及源源不断地水汽供给是产生大—暴雨的重要条件。我  相似文献   

8.
用溃变理论做暴雨预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溃变理论的第一道防线—溃变图分析了 1 999-0 8-1 1~ 1 2日出现在山东省境内的暴雨过程 ,发现溃变图不仅在暴雨的发生时间上有明显的指示信息 ,而且在判断暴雨的维持时间上也有明显的反映 ,并且配合天气图不仅可用于单站的落时预报 ,也可通过分析控制环流的稳定性预报暴雨的落区及暴雨的维持与否 ,从而可判断特大暴雨出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运用常规高空资料和NCEP 1°×1°的6 h分析资料,选取2006-06-02—03陕北南部、关中出现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通过对此次大降水过程的高低空环流、物理量场特征分析,发现此次暴雨过程的高低空天气形势符合陕西暴雨特征,即此暴雨产生的前期干冷空气反映明显,基本物理量反应出低层有湿舌和水汽辐合,暴雨前有明显的能量聚集。  相似文献   

10.
一、思路: 近年来对大—暴雨分析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实验统计指出,造成大——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是西风槽、副高、锋面、中低层切变线和西南低空急流。本文通过地区台统计分析历史天气图资料,以产生大—暴雨的500MB基本形势为背景,反映地面冷锋路径,在850MB高空图上分型,建立模式(地区台讯号),县站建立高空、地面指标站和单站资料(点上)结合的短期大—暴雨预报工具。  相似文献   

11.
和卫东 《气象》1992,18(12):33-35
参用可降水量计算公式,结合单站铅直能量廓线及层结特征的分析,对丽江区(26.00—27.55°N,99.22—101.30°E)强对流暴雨个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况值较为接近。因此,在一定的前提下,可供实际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持续性暴雨定义及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961—2014年四川省158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定义了四川省单站和区域持续性暴雨的标准,分析了近54年四川省持续性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盆地单站持续性暴雨多发生在9月,主要出现在盆地西北部、西南部和东北部,一般持续3天,一次持续性暴雨事件降水量一般可达150~200mm。而攀西地区单站持续性暴雨发生的次数一般为1~3次,6月发生范围最大,最长持续时间为4天,主要发生在攀西地区东部。区域持续性暴雨多发生在7月,降水中心主要分布在盆地西部沿山一带及盆地东北部,这与单站持续性暴雨频次高值区的分布基本一致。区域持续性暴雨在2001年后发生频次较前期频繁,特别是持续3天的持续性暴雨事件发生频率较高,但是强度略有减弱。  相似文献   

13.
对1996年9月16~18日连续性大~暴雨过程从环流形势、能量、稳定度、物理量场、单站要素和地面触发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初秋季节暴雨、连续性暴雨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贺州市八步区1971~2000年4~6月逐日14时的单站压、温、湿资料及其变量进行分析总结和分型,找出一套较为实用的暴雨中期预报指标,用找出的预报指标对2001~2005年4~6月的暴雨过程进行预报检验,预报效果也较好,可见用单站要素资料做前汛期暴雨中期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和效果,对暴雨短期预报也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1996年9月16~18日连续性~暴雨过程从环流形势,能量,稳定度,物理量场,单站要素和地面触发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初秋季节暴雨,连续性暴雨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6.
廖铭燕 《广西气象》2007,28(A01):71-73
通过对贺州市八步区1971-2000年4~6月逐日14时的单站压、温、湿资料及其变量进行分析总结和分型,找出一套较为实用的暴雨中期预报指标,用找出的预报指标对2001-2005年4~6月的暴雨过程进行预报检验,预报效果也较好,可见用单站要素资料做前汛期暴雨中期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和效果,对暴雨短期预报也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用局地不稳定能量预报盛夏暴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贤德 《气象》1981,7(6):20-21
强暴雨过程就是在合适的大尺度环流条件下,不稳定能量从产生、积聚到爆发式释放的过程。我们从:(1)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积聚和释放的环流形势特征;(2)暴雨前中低层局地不稳定能量,尤其是潜在不稳定能量的条件;(3)不稳定能量爆发式释放的触发条件等三方面着手,在普查分析17年资料的基础上,建  相似文献   

18.
单站暴雨预报的一种有效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复基 《气象》2000,26(5):57-57
引 言  云的形状、数量、移动和发展 ,与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和移动有密切的联系。在降水天气系统即将影响时 ,云状往往能预兆暴雨的出现。但是 ,在同一降水系统云系影响下 ,有时会下大~暴雨 ,有时会下小~中雨 ,这就与当地的地形条件、水汽条件和热力条件等差异有关 ,就必须从单站要素来考虑。单站要素虽然反映的是局地情况 ,但是 ,单站要素既受大尺度天气形势的制约和影响 ,又有它本身的特殊性。笔者是先归纳出现暴雨前的天云模型 ,然后用单站指标进行过滤消空 ,建立不同云天模型下 ,结合单站指标的暴雨预报方法。1  5月份暴雨预报…  相似文献   

19.
欧善国 《广东气象》1995,(2):34-35,25
本文引入湿静力温度物理量和运用能量天气学方法,对9405号热带风暴登陆前后我省中部和南部出现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夏季暴雨落区和单站暴雨产生的能量特征,提出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结论。1湿较大温度含义1.1湿份力温度单位质量空气的湿静力能量是湿热能、位能、潜热能之和巴一C。T+gZ+LqE.称为湿静力能量。为了能用观测资料直接简便地计算能量,引入与能量相当的温度——湿静力温度T.一E。/C。。T+gZ/C。-+L。/C。由于T。综合表示了压、温、湿各要素,故分析其局地演变对于掌握气团属性的演变和本地天气的关…  相似文献   

20.
1998年广东省三次暴雨过程的湿有效能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湿有效能量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发展和维持等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利用改进的计算湿有效能量表达式, 计算了1998年5月14—15日、5月23—24日和6月8—9日广东省三次暴雨的湿有效能量, 分析了暴雨区湿有效能量的时间演变特征、空间演变特征、水平积聚以及与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暴雨过程前后湿有效能量有显著差异, 暴雨开始时湿有效能量高, 暴雨过后湿有效能量低, 前后相差6×105 J/m2以上; 三次大降水时段都是在南北湿有效能量差最大值附近, 在大降水前, 南北湿有效能量差数值的增大主要是由于长江中游的低能区的加强和南扩造成的; 长江中游的低能区对三次暴雨大降水有重要影响, 这说明中纬度对广东省暴雨的重要性; 大降水时段处于湿有效能量平均积聚量最强的时候, 此时, 广东省的积聚量远高于长江中游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