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刘锡芬 《气象》1975,1(6):25-25
这个奇晕是阳光通过薄幕卷层云时,受到云中冰晶的折射和反射,进入人目所形成的现象。图中各晕段的形成简答如下: a是围绕太阳S,其半径为22°的圆晕。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晕,色彩呈内红外紫。当太阳光线在冰晶中的光路是进入冰晶的一个侧面,而在隔开一个侧面的另一侧面上射出时(每一个冰晶有上下两个底面和6个侧面),就会出现这种22°的圆晕。  相似文献   

2.
1996年2月11日12时至12时3分,在阿勒泰地区青河县上空东南方向出现一奇晕,如图所示,以太阳为中心出现一较完整的大晕圈,内红外紫。在这个大晕圈的左右两侧,对称出现了两个圆形亮一(假日),其亮度稍次于太阳。这两个假日均带有向外发射的明亮的圆锥形光柱。在大晕圈的上方有三条光弧,其亮度相对较低,其中a光孤内紫外红,与大晕圈相切。另外两条光孤b和c在a光派的上方,并且b与c相切。b内红外紫,c内紫外红。这一奇景色泽艳丽,分外好看。这是大气光学现象之一——晕。当时,天空为10的毛卷层云,云层在发展阶段,云逐渐在加厚。这一…  相似文献   

3.
王鹏飞 《气象》1981,7(12):28-34
当薄绡似的高云掩盖天空的时候,在日月光轮的周围,往往会出现形状奇幻的晕象,有时还带有彩色,特别引人注目。 晕具有各种形状,常见的环形有22°圆晕、46°圆晕、假日环等,常见的弧形晕有各种切弧,有的晕形似直带(如日柱),有的晕呈光斑状(如假日)。有时好几种晕一起出现,有时单独出现,出现时各部分明显程度不同。在色彩方面,有的有色,有的无色。就出现的天空部位来说,有的出现在太阳或月亮的近旁,有的却出现在日月相对一侧的天空中,千种百样,十分复杂。但是就其主要形成过程来分,则不外乎分为反射晕和折射晕两大类。有些晕象的形成过程,兼有反射和折射,也还有些晕象,在形成时穿插有衍射过  相似文献   

4.
今年三月十五日,马尔康天气晴朗,十一点左右,太阳周围出现了与往常一样的日晕。十一点三十分左右,人们惊奇地发现太阳周围的日晕由原来一个变成两个,呈双环状,东西两侧出现一片五彩缤纷的色带,且南北交叉部位特别明亮,五光十色,绚丽多彩。过了二十分钟,在太阳正北方又  相似文献   

5.
王荣波 《山东气象》2000,20(3):58-58
1999年 1 2月 2 3日上午 8时 3 0分至 9时 ,我县县城上空出现“假日”现象 ,在太阳的左右各 1个 ,右边一个这度特别明显。县电视台拍了录相 ,并在陵县电视台新闻节目和中央电视台《新闻 3 0分》同时播出。1 假日形成过程2 3日上午 7时 3 0分左右 ,太阳从东方缓慢升起 ,此时我县上空天气晴朗 ,能见度 2 0km ,仅有几丝几缕的卷云 ,太阳强度较弱 ,气温 -8℃ ,相对湿度 60 %。 8时整云量达到 3成 ,为密卷云。太阳周围有几块不完整的晕 ,气温 -7 3℃ ,太阳左右分别出现一个亮点 ,呈对称分布 ,确切地讲是该点的云仅是比较明亮 ,假日不太明显。 …  相似文献   

6.
农谚浅释     
李志超 《气象》1975,1(8):9-9
天空中有薄薄的云层时,在太阳或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个淡淡的彩色光环。有经验的老农看到了这种现象,就很有把握地说:“天气就要变坏了,你们看天上起阴圈啦!”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围绕太阳或月亮的光环在气象上称之为晕或华。晕一般出现在卷层云上,是日月光通过冰晶发生折  相似文献   

7.
胡波 《大气科学》1995,19(6):741-746
本文首次提出了22°晕的折射—衍射理论,计算了几种冰晶大小平均值ā和标准差σ情况下22°晕的径向光强度分布和色品坐标,给出了相对光强度曲线和色品曲线。探讨了冰晶大小及其分布对22°晕光强度和颜色分布的影响。理论计算的22°晕光强度分布与实测结果基本相符。事实上,22°晕是一种折射—衍射晕。  相似文献   

8.
分析虹、晕等现象的特点。运用菲涅耳公式给出其偏振度。结果表明: 各种现象的偏振度相差较大, 主虹、二次虹分别为0.93和0.81, 多次虹的偏振度也较大, 在0.75以上; 46°晕的偏振度为0.16, 22°园晕的偏振度很小, 仅为0.04。  相似文献   

9.
苏茂 《气象》1982,8(5):39-39
(一) 1981年5月4日正午,天空中有Cs fil(毛卷层云),太阳有晕,但颜色较淡,晕圈不完整。在西部天空距地平线约20°的地方,有一长条略带弧形的彩色光带。此光带呈南北向,太阳在弧心方向。彩色光带色彩鲜艳,内红外紫,出现在比较薄的Cs fil上,在Cs fil下有少量的Ac tra(透光高积云),光带穿过Ac tra时,其颜色较淡,但仍能分辨出色彩的排列和整个光带的连续性。其他方向也有Cs fil,但没有类似这样的光带出现(见图1)。长条彩色光带维持半小时以上。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的资料,通过谱分析和时序迭加分析发现:(1)全国普遍存在着22年左右的干旱周期,在30°—40°N 、105°E以东的长江和黄河流域之间表现得较为稳定。(2)太阳磁活动周对22年干旱周期影响很明显,其位相因地有所不同,一般在双周高值年后6—10年出现干旱极大值。(3)五十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绝大多数出现在双周高值年前后3—4年。  相似文献   

11.
2012年4月19日,日本天文台宣布,太阳同步卫星"日出"观测到太阳北半球磁场开始由负转正,这比预期提早了1年左右,但是太阳南半球磁场仍维持正极。这样就可能出现4极现象:太阳南、北两极的磁场均为正极,  相似文献   

12.
包头农发行固阳支行办公楼2005-07-07 T14:30左右遭雷击。办公楼东北角外墙墙体击毁脱落长1.5m左右,宽0.4m左右,同时楼内供电线路损坏,部分线路短路,计算机机房供电UPS击坏,网络交换机设备击坏,直接经济损失近20万元。  相似文献   

13.
日食过程中的太阳辐射观测及其各分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1981年7月31日日食过程中在漠河(最大食分为97%)得到的太阳辐射各个分量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1.太阳短波辐射随太阳被遮面积的增加而迅速减弱,太阳紫外辐射则随太阳直接辐射的减弱呈线性减弱;长波辐射在日食过程中减弱较缓慢,而且长波辐射的最低值不在食甚时出现,而是稍有落后(约10分钟左右);地表面辐射平衡在日食过程中两次通过零点,出现了与日变化完全相仿的过程。气温在整个日食过程中的最大降温约为2.5℃,亦是在食甚以后出现。2.在历时160分钟的整个日食过程中,到达地面的净能量损失达59.2卡/厘米~2。若按东经60°至160°,北纬50°以北地区考虑,总能量损失可达4.8×10~(18)卡。 文中还简要地讨论了日食过程中太阳辐射各分量减弱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语见宋朝苏洵《辨奸论》。晕,起源于月亮或太阳的光源而在卷层云上形成的光环;础,指柱子底下石墩;润,即湿润。“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这句气象谚语指天气变化,本意则是月光照射在云层上而出现了光环就要刮风;础石湿润了就要下雨。为什么会出现晕?又为什么“月晕而风”呢?晕,有月晕,日晕。不同的是月晕出现在夜间,日晕出现在白天。相同的是,无论月晕还是日晕,都是伴随着天空的卷层云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15.
龙思朝 《气象科技》2010,38(6):838-839
<正>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介于103°37′~109°35′E、24°37′~29°13′N之间,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 m左右,以高原山地居多。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省成为我国出现覆冰现象较重的地区之一。资料显示,1972  相似文献   

16.
1概述(1)什么是极光?极光是一种发生在地球极地大气高层罕见的自然现象。极光的产生是由太阳发出的高速带电粒子受地球极地磁场影响偏向两极,并使大气中的分子、原子激发或电离而形成绚丽多彩,奇异壮观的彩色发光现象。由于漠河位于北半球,在漠河出现的极光是地球北极发出的极光,所以在漠河看到极光称为“北极光”。(2)磁场的作用。由于地磁场的作用,这些高能粒子转向极区,故极光常见于高纬地区。在大约离磁极25°~30°的范围内常出现极光,这个区域称为极光区。在地磁纬度60°~45°之间的区域称为弱极光区,地磁纬度低于45°的区域称为微极…  相似文献   

17.
陈英仪 《气象学报》1982,40(2):175-184
本文应用一个非定常的二维能量平衡气候模式,用数值解方法研究了极冰-温度-反照率的反馈对气候的影响问题。计算表明,定常解是确实存在的。与国外一维模式的结果不同,对应于观测的太阳常数,只能得到唯一的现在气候解。若出现小冰河期(即冰界在50°N左右),则太阳常数要比现在的值减小17%左右。同时发现各种参数值即使改变±20%,这种冰界纬度对太阳常数的变化也不敏感。这表明,现代气候对于太阳常数的变化,是处于相当稳定的状态,而气候状态对参数的依赖性,以热量的垂直湍流交换系数和对辐射的吸收系数为最重要。这也说明了能量的垂直输送过程在决定气候状态中是起重要作用的,而这恰好是国外一维能量平衡模式所没有考虑的过程,因而必然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南海台风状况下海气界面热量交换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的Marex(马瑞克斯)数据浮标观测资料、南海断面线 调查资料和西沙海洋站资料,计算了南海海气界面热量交换值。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夏季还是秋季,在台风环流内海气界面热量交换均非常强烈,主要贡献来自潜热通量(Qv),位于(20.49°N,114.14°E)附近海域。夏季台风环流内显热通量(Qk)出现负值,海面有效反射辐射(Qe)出现减弱现象;秋冬季节台风环流内Qk量值增加显著均为正值,Qe有加强的现象。分析实测资料发现:1961~1989年8次ElNino事件过程中,西沙海洋站水温比赤道太平洋水温提早出现增暖现象的有4次,水温推迟出现增暖现象的也是4次。西沙海洋站水温增暖出现在12月的仅有1次。ElNino事件发生后,南海水温异常增暖,但是海气界面热量交换反而减弱。  相似文献   

19.
陈英仪 《大气科学》1984,8(1):75-82
本文设计了一个热力—动力耦合的理论模式,所得到温度场和运动场的平均气候状态基本上与实况接近.分析表明,温度场和速度场是相互制约的,温度分布在纬向上的不均匀形成了垂直经圈环流,此种流场又把赤道的热量往极地输送,其结果与没有运动场耦合的情况相比,可使赤道温度降低而极地温度升高. 研究模式气候对太阳常数变化的敏感性后指出,要使冰界线从现在的72°N南移到冰河期的50°N,太阳常数要减小15%左右.这在考虑或不考虑流场耦合的模式中都是差不多的.  相似文献   

20.
赵瑞金  张进 《气象科技》2014,42(6):957-963
利用CINRAD/SA雷达与探空实况资料对2013年4月3日和7月3日石家庄雷达的异常回波进行了分析,发现由于雷达伺服系统故障,扫描线方位角出现错位,形成了2013年4月3日的"丝状"回波;2013年7月3日的异常回波中包含云的回波和超折射回波,出现1.5°回波面积大于0.5°的原因是由于维修人员在4月6日利用太阳法进行雷达波束指向标校时没有准确校时,使用了错误的计算结果对雷达系统进行标校所致。给出了利用太阳法标校雷达方位角和仰角的相关参数的算法,并对故障现象进行了模拟。指出雷达硬件故障和系统标校错误导致的异常回波直接影响预报员对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的分析和判断,提出了"丝状"回波的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建议为雷达站配备高精度的授时设备。为超折射回波的识别及雷达运行保障提供经验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