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蒋干清  徐元恺 《现代地质》1995,9(2):170-178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地区下二叠统大石寨组火山沉积岩系的作用相类型主要包括爆发相、溢流相、爆发进流相、爆发沉积相、火山碎屑、陆屑风暴岩相、震积岩相;环境相类型主要包括滨海海滩、潮坪、浅海及近岸陆相。本文对它们的特征及识别标志进行了简述,并以达尔罕敖包东剖面为例,讨论了作用相与环境相序列演化的规律及其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松辽盆地东南缘营城组二段两类火山碎屑岩(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火山碎屑粒度特征、碎屑组成和火山碎屑岩相研究.结果显示, 火山碎屑搬运除受火山作用激发控制外, 还受牵引流、重力流以及牵引流和重力流的双重机制影响.火山碎屑微观特征、成因分析和岩相分析认为, 本区火山碎屑堆积主体为热基浪堆积和热碎屑流堆积, 部分为空落堆积.火山碎屑组成特征为晶屑含量多, 玻屑和岩屑含量少, 且岩屑仅在较粗粒级颗粒组成中存在.研究认为, 本区发育的火山碎屑为沉积环境中的再搬运火山碎屑, 共识别出4种火山碎屑岩相, 河流故道上的热基浪, 河流故道上的热碎屑流, 冲积平原上的热基浪和空落相.建立了松辽盆地东南缘露头区营城组二段河流-冲积平原沉积环境的再搬运火山碎屑岩相模式.   相似文献   

3.
以松辽盆地东南缘营城组二段两类火山碎屑岩(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火山碎屑粒度特征、碎屑组成和火山碎屑岩相研究.结果显示,火山碎屑搬运除受火山作用激发控制外,还受牵引流、重力流以及牵引流和重力流的双重机制影响.火山碎屑微观特征、成因分析和岩相分析认为,本区火山碎屑堆积主体为热基浪堆积和热碎屑流堆积,部分为空落堆积.火山碎屑组成特征为晶屑含量多,玻屑和岩屑含量少,且岩屑仅在较粗粒级颗粒组成中存在.研究认为,本区发育的火山碎屑为沉积环境中的再搬运火山碎屑,共识别出4种火山碎屑岩相,河流故道上的热基浪,河流故道上的热碎屑流,冲积平原上的热基浪和空落相.建立了松辽盆地东南缘露头区营城组二段河流-冲积平原沉积环境的再搬运火山碎屑岩相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露头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钻井和地震资料,提出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发育碳酸盐岩斜坡相沉积。其典型岩性为深灰色砾屑灰岩,砾屑成分以生物碎屑泥晶灰岩为主,局部地区见亮晶生物碎屑灰岩、造礁生物和重力滑动变形构造,砾径变化范围大;次要岩性为含钙屑浊积岩的深灰色薄层泥晶灰岩。中二叠统从栖霞组开阔台地相到茅口组斜坡相的演化,说明茅口组沉积时期构造活动加强,导致盆地北部及其他区域都有可能发生相带的分异。茅口组地震剖面上的厚度由南向北明显增厚,且具有楔形反射的特征,印证了盆地北部斜坡相的南区发育有台地边缘高能相带,这一认识有利于对四川盆地茅口组构造-岩相古地理的重建以及有利相带和储层的预测。  相似文献   

5.
火山碎屑风暴岩是一种新的风暴岩成因类型,是内、外力地质事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它不仅具有陆屑、钙屑风暴岩所具有的古环境和古气候意义,而且是活动大地构造单元——火山岛弧带滨、浅海环境中的标志性事件沉积类型。文章以东、西准噶尔泥盆系火山碎屑风暴岩资料为基础,阐述了火山碎屑风暴岩的成因类型、特征、形成机理及其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不同岩性、岩相条件从根本上决定了储集空间的发育程度与规模,所以找火山岩的储层集中表现为火山岩相、亚相的识别。文中以松辽盆地庆深气田为例,重点研究了深层火山碎屑熔岩形成机理及其在火山岩地质相和测井相识别中的意义。研究表明,火山碎屑熔岩类火山岩常见火山碎屑流、泡沫熔岩流、岩流自碎作用、近地表隐爆作用、再熔结(胶结)型5种成因类型,且不同成因火山碎屑熔岩具有明显不同的矿物岩石学特征和测井响应特征。根据其形成机理、矿物岩石学特征和FMI成像特征,认为上述5种成因类型的火山碎屑熔岩分别发育于爆发相热碎屑流亚相、介于爆发相和喷溢相之间的爆溢相、喷溢相、火山通道相隐爆角砾岩亚相、火山通道相火山颈亚相或近火山口相。该研究成果对于促进火山岩相、亚相的准确识别和优质储层的有效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火山碎屑浊积岩产于阿尔泰造山带南缘萨勒布尔山地区上志留统克克雄库都克组 ,分布面积约 14 8km2 ,其类型复杂 ,以往资料较少 ,研究程度低。“九五”期间 ,笔者等在参加该区 1∶5万区调时 ,根据其基本层序、岩石组分、沉积旋回和沉积环境等特征 ,确认该组为一套巨厚的火山碎屑浊流沉积。与西邻区前苏联塔尔巴哈台上志留统和东准噶尔上志留统考克赛尔盖组可以对比。其主要特征如下 :(1)岩性组合特征 :浊积岩自上而下分五个岩性段 :第一段 ,含大量凝灰岩、粉砂岩、砾岩 ,以经典浊积岩相的相C及相D为主 ;第二段为砂砾岩、粗砂岩和砾岩 ,分…  相似文献   

8.
龚一鸣 《沉积学报》1993,11(2):75-83
新疆北部泥盆系火山碎屑浊积岩包括粗粒、中粒和细粒火山碎屑浊积岩三大类,后者尚可进一步划分为粉砂质、泥质和生物成因浊积岩。岩性上以含火山物质有别于陆屑、钙屑浊积岩。在火山碎屑浊积岩中识别出20种层序结构,它们可归并为完整鲍马序列、连续不完整鲍马序列和间断不完整鲍马序列三类。文章认为:间断不完整鲍马序列是多个浊流事件或浊流事件与其他事件相互叠加、干扰的产物,为活动构造环境,特别是火山岛弧海中非单源、单方向浊流沉积或火山碎屑浊积岩或细粒浊积岩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魏海泉  白志达  刘永顺 《地质论评》2022,68(5):1918-1941
火山碎屑岩是爆破性火山喷发行为的直接产物,不同的碎屑成分、粒度及结构反映了不同岩相的堆积动力学过程,对火山碎屑岩岩石学和岩相组合的研究发展成了以物理火山学为代表的现代火山学研究体系。作为火山爆发碎屑物质的集合,其中不同成因类型的火山碎屑物往往可以直接对应不同阶段火山作用动力学参数特征。火山碎屑物3个最基本的堆积物成因类型是火山碎屑降落物、火山碎屑流和火山碎屑涌浪。火山喷发时碎屑化过程主要涉及挥发分的出溶和岩浆碎屑化过程以及不同火山流体内部的碎屑化过程。对于岩浆喷发、射汽岩浆喷发以及射汽喷发的直接产物,火山碎屑岩在组成上都包含了岩浆破碎的同源碎屑、火山通道裹进的异源碎屑以及火山流体在地表流动时捕获的表生碎屑。火山碎屑定义为爆破性火山喷发的直接行为产物,而包括坡移、滑坡体、火山泥石流等火山降解过程的表生碎屑与熔岩流在自生、淬碎碎屑化过程产生的碎屑则被定义为火山质碎屑。火山岩岩相的建立,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向火山学研究阶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在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探索火山活动过程和控制机制的经验模型、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其中流体动力学的介入对理解火山喷发的基本过程具有里程碑式的推动意义。由此形成的火山学是研究火山与火山喷发的形成机理、喷发过程和产物特性的科学。  相似文献   

10.
魏海泉  白志达  刘永顺 《地质论评》2022,68(3):2022052009-2022052009
火山碎屑岩是爆破性火山喷发行为的直接产物,不同的碎屑成分、粒度及结构反映了不同岩相的堆积动力学过程,对火山碎屑岩岩石学和岩相组合的研究发展成了以物理火山学为代表的现代火山学研究体系。作为火山爆发碎屑物质的集合,其中不同成因类型的火山碎屑物往往可以直接对应不同阶段火山作用动力学参数特征。火山碎屑物3个最基本的堆积物成因类型是火山碎屑降落物、火山碎屑流和火山碎屑涌浪。火山喷发时碎屑化过程主要涉及挥发分的出溶和岩浆碎屑化过程以及不同火山流体内部的碎屑化过程。对于岩浆喷发、射汽岩浆喷发以及射汽喷发的直接产物,火山碎屑岩在组成上都包含了岩浆破碎的同源碎屑、火山通道裹进的异源碎屑以及火山流体在地表流动时捕获的表生碎屑。火山碎屑定义为爆破性火山喷发的直接行为产物,而包括坡移、滑坡体、火山泥石流等火山降解过程的表生碎屑与熔岩流在自生、淬碎碎屑化过程产生的碎屑则被定义为火山质碎屑。火山岩岩相的建立,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向火山学研究阶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在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探索火山活动过程和控制机制的经验模型、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其中流体动力学的介入对理解火山喷发的基本过程具有里程碑式的推动意义。由此形成的火山学是研究火山与火山喷发的形成机理、喷发过程和产物特性的科学。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常规地质手段与测井解释相比较的研究方法。根据7个实测剖面和66口探井的沉积相研究成果,总结出松辽盆地内可被明显识别10种测井—沉积相类型:①大段齿化箱—菱形冲积扇相、⑦多阶梯状冲泛平源相、③中高幅齿化漏斗—钟形扇三角洲相、④连续进积或退积武三角洲相、⑤低幅背景或见中高幅指状峰的滨浅湖相、⑥低幅背景间夹中幅齿状峰的湖岸盐坪相、⑦大段低幅曲线偶见中幅齿—菱形峰的半深湖及深湖相、⑧中幅齿化箱—菱形水下沉积物重力流相、⑨低幅齿形沼泽相、⑩高幅似箱形火山(沉积)岩相。  相似文献   

12.
大地构造相调研技术路线与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足于准噶尔、天山地区的古亚洲多岛洋具有典型的多旋回、软碰撞、弱造山的特点 ,应用“比较解剖学”的原理 ,从全球动力学角度出发 ,从历史分析入手 ,运用多学科、多层次的剖析 ,准确把握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区域地质背景。通过野外对地质露头的有效观察 ,对各构造相单元的时态、相态、位态和序态进行研究 ,揭示大陆造山带的形成演化 ,从而建立造山带演化模式的“四维蓝图”  相似文献   

13.
地震相和测井相联合预测火山岩相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火山岩的基本地质特征、测井特征与测井相及其地震相特征与地震相分类为基础,依据测井相所建立的火山岩相模式,时地震相进行标定,形成由火山岩相、测井相和地震相组成的"三相"技术.该技术建立起"三相"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揭示火山岩相空间展布规律及变化特征.将"三相"技术应用于某盆地北部地区的营城组火山岩相研究.把营城组一段的地震相转换成火山岩相,得到火山岩相的平面分布,有效地预测出某盆地北部地区营城组一段火山岩的空间展布规律和火山岩储层有利相带.钻井证实:火山岩相之通道相岩石的物性最好,侵出相和爆发相次之,火山沉积相最差;火山岩相以火山颈岩物性最好,溢流相顶部次之.  相似文献   

14.
田培仁 《矿产与地质》1992,6(3):169-176
伊犁亚板块是自元古代发展起来的一个不同时期的裂谷带,被NE和NW向两组构造线左右,及海西期NWW、NNE和SN向构造叠加,构成伊犁亚板块格状、菱格状构造格架。区域主要金属矿产具有明显时空分布特点,受控于时代、岩性、构造和岩浆岩,并分出海相和陆相两个生成系列,对该区主要矿带作了划分,推荐了区域有望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5.
两广交界地区花岗岩中包体的类型,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庞保成 《矿物岩石》2001,21(1):8-13
据包体岩相学及矿物学研究,包体岩石为角闪岩相到麻粒岩相的副变质岩,岩石类型有麻粒岩,变粒岩,片麻岩和富云包体,角闪岩相包体形成的温度为633度,压力为460Mpa-550MPa,麻粒岩包体形成的温度为781-883度,压力为530MPa-710MPa,包体为部分熔融形成寄主花岗岩岩浆的源区岩石列余,其中大容-十万大山地区角闪岩相- 麻粒岩相包体岩石为区域动热变质成因;云开大山地区麻粒岩包体岩石为热穹隆变质成因。  相似文献   

16.
塔中地区中及上奥陶统沉积相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及上奥陶统是塔中地区主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系之一。在综合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塔中地区不同沉积相的分布规律。礁滩沉积和斜坡沉积构成了台地边缘相的主体。碳酸盐台地上不同期次发育的边缘相是重要的油气储集体。它们主要分布于塔中I号断裂构造带和TZ10井构造带和塔中南缘断裂构造带上,沉积厚度相对较大。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分布状况代表了塔中地区构造对沉积相带的控制作用。通过大量二维及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分析,发现在塔中广泛分布的丘状隆起地震相、楔状前积反射地震相和杂乱反射地震相相同样多沿主要构造线延伸,内部反射杂乱,成乱岗状反射。把已经认识的沉积相类型和这些地震相的分布特征相比较,可以确定这种地震相就是碳酸盐台地边缘相沉积体。这样,就有可能利用丰富的地震资料,预测有利油气富集的储集体的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17.
王文祥  张鹏飞 《地质科学》1995,30(3):259-267
通过对湘中牛马司、保和堂、洪山殿、笠山和桥头河等矿区晚二叠世龙潭组含煤建造的研究,建立了南部三角洲沉积相区和北部湖-潮坪沉积相区,详尽的论述了两相区的差异。指明了同沉积构造是控制两个相区的重要因素,同沉积构造与聚煤作用的关系。沉积相区的建立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湘中涟邵煤田龙潭组含煤建造中同沉积构造普遍存在,而且具有控煤作用。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洛河组至环河华池组沉积相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研究构造背景、野外露头、岩性组合、沉积构造、古生物特征和测井曲线特征,分析和总结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洛河组至环河华池组沉积相、相带分布范围和沉积特征。洛河组主要沉积了冲积扇相、风成沉积相、辫状河相和沙漠相;而在环河华池组主要沉积了湖相、三角洲相、曲流河相及风成砂岩夹层。平面上沉积相带的变化规律性较强,由盆地边缘的冲积相、冲积—河流相砾岩向盆内渐变为河流相—滨浅湖—半深湖相泥岩。沉积特征受构造运动影响和沉积相带控制,洛河组是从山缘向盆地内砂岩厚度迅速变薄、尖灭;环河华池组岩性变化表现为北粗南细、东粗西细,在北部砂体呈现东薄西厚,东北向西南增厚,在南部砂体呈近南北向展布,东薄西厚,南薄北厚。  相似文献   

19.
凌贤长 《吉林地质》1995,14(2):37-44
抚顺东部地区紫苏花岗质岩石形成于晚太古宙,以包体形式产于黑云长英质片麻岩中。许多特征均说明,它并非由紫苏北岗质岩浆直接结晶形成的,而是源岩在部分熔融与分凝过程中产生的残留相、后经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及构造变形改造所致的再造岩石。  相似文献   

20.
鄂东南地区早三叠世大冶群为一套以碳酸岩为主的地层。在发育较全的阳新龙港新屋铺剖面可以划分出10个岩性段。本文着重探讨早三叠世中、晚期的沉积相特征。早三叠世鄂东南地区为下扬子海域的一部分,推测早三叠世早期奉区与赣西北为统一的开放海,可能与分隔华北和扬子大陆的秦岭-大别山海域相连。沉积物以深水盆地相和陆棚相泥质页岩和灰岩为主,夹风暴成因的砾屑灰岩和重力流成因的碎屑灰岩。早三叠世中期,大别山、九岭山古陆成为局限盆地,发育潮坪、渴湖、障壁丘和鲕粒滩;晚期因周期性的海平面变化导致形成局限浅水盆地、蒸发岩沉积和深水盆地泥岩和重力流沉积。这些变化与Haq等人(1988)提出的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