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麻粒岩相变质流体及麻粒岩相岩石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能  金巍  龙晓平 《世界地质》2004,23(4):321-325
流体在麻粒岩相地钵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有争议的。麻粒岩相变质流体目前的研究成果可归纳为碳变质模式、无流体变质模式和高盐度流体变质模式。碳变质模式强调幔源CO2在麻粒岩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模式在许多麻粒岩相地体得到了肯定。但碳、氧稳定同位素的不均一现象、峰期矿物组合热力学计算结果以及富CO2流体对硅酸盐的搬运能力低使碳变质受到了质疑。无流体变质模式强调部分熔融降低H2O活度的绝对重要性,但却无法解释普遍存在的麻粒岩相原生富CO2包裹体。而高盐度流体变质模式的确有潜在的优势,如低H2O活度、较强的碱金属、LILE及硅酸盐的搬运能力,但这一理论需要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
通过脱碳反应的平衡热力学计算,推导出碳酸盐岩石变质流体中CO2活度αCO2的估算公式,将其用于内蒙古集宁群孔兹岩系的大理岩,得出在麻粒岩相变质峰期前进变质阶段流体已具有较高αCO2的值(>0.5),此结果与已有研究结果吻合,表明在进变质过程中随脱碳反应规模加大,析出的CO2使流体中αCO2值相应增大,至变质峰期此值达0.8以上,不同样品中αCO2值有一定变化(537-0.643)也进一步表明变质过程中CO2为内部缓冲,并非深部来源。  相似文献   

3.
脱水反应的热力学计算确定本区太古宙麻粒岩系变质峰期水活度很低,太平寨地区富铝片麻岩和紫苏黑云片麻岩麻粒岩中aH 2O值一般均在0.10~0.20之间,娄子山地区相对稍高,一般为0.15~0.25.全区峰期氧逸度lgfO2在-8~-14之间.(μH2O/XBt Mg)和(μO2/XBtMg)系数平均值太平寨地区分别为- 0.293和-1.60,娄子山地区分别为-0.364和-1.42.全区aH2O很低,同一地区上述各种数值相当均匀,不同地区则有一定差异,这些特征与"碳质变质"机理相符,说明峰期水活度可能受深源CO2流渗透的控制,属于外部缓冲性质.  相似文献   

4.
自从在挪威南部麻粒岩中首次发现原生富CO2流体包裹体以后的三十多年里,发现麻粒岩和紫苏花岗岩中普遍含有富CO2流体包裹体.由此改变了麻粒岩是通过脱挥发分作用形成的"干"岩石的传统观念,提出了碳变质成因模式和脱水-部分熔融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5.
成矿环境中的高密度碳质流体:以阿尔泰南缘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碳质流体(CO2-CH4-N2体系流体)常见于地幔橄榄岩和下地壳麻粒岩中。近期研究表明,阿尔泰南缘晚古生代成矿环境中的碳质流体极为丰富,不仅在造山型金矿中赋存大量与成矿有关的碳质流体,而且在VMS型矿床中也存在同造山期的变质碳质流体。由共生的富CO2包裹体(LCO2-LH2O型)和H2O-CO2包裹体(LH2O-LCO2型)的均一温度推测,造山型金矿的碳质流体捕获温度大于254~394.5℃,压力大于150~320MPa;VMS矿床的变质碳质流体捕获温度大于209~430℃,压力大于180~300MPa,两者具相似的捕获温度压力条件。碳质流体的捕获温度压力条件与变质相带相平衡计算的变质温度、压力范围相当。碳质流体源于区域变质作用,并参与了与造山型金矿有关的构造-变质-流体-成矿作用和对VMS型矿床的变质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6.
河北遵化英云闪长质(灰色)片麻岩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迁西群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的变质岩石中可以识别出一套具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质片麻岩。这种浅色的英云闪长质岩石和暗色的基性变质岩在野外构成清楚的“双峰式”岩浆分布特征。根据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化学成分可以把英云闪长质(灰色)片麻岩分成:(中性)斜长岩、斑点状英云间长岩、中—细粒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质片麻岩、(富钾)花岗质片麻岩及含榴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其中以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质片麻岩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7.
内蒙集宁群变质岩系U-Pb和Rb-Sr协同位素年龄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宁群变质岩系按其岩性共分上、下二个岩组;下岩组以二辉斜长麻粒岩,紫苏斜长片麻岩为主,原岩为基性-中酸性火山岩-沉积岩建造;上岩组主要由硅线石榴钾长片麻岩,透辉石大理岩等组成,原岩为含碳半粘土质岩及碳酸盐建造。变质程度已达麻粒岩相,形成温度800—900℃,压力(8-10)×108Pa。采用锆石U-Pb法和全岩Rb-Sr法进行变质岩的年龄测定文中介绍了集宁群上、下岩组锆石原岩样和锆石的特征以及年龄的测定方法、测定的原始数据并对测得结果进行了讨论。得出集宁群的最大年龄值为2467±2554Ma(下岩组),经  相似文献   

8.
印度南部 Tamil Nadu,Madras 地区典型紫苏花岗岩产地的太古代麻粒岩是由一套基性和酸性两种形式的正片麻岩组成的,并伴随有沉积变质片麻岩(孔兹岩系).紫苏花岗岩是一种主要的岩石类型。基性麻粒岩表现出一种具有明显富铁拉斑玄武岩的特点,伴随着稀土元素(REE)浓度的增加,并出现了铕(Eu)负异常.这些特点被认为是反映了辉石——斜长石组合在氧逸度(fo_2)低的条件下的低压分离结晶作用。超 Fe—Mg 质麻粒岩可能代表着这个过程的堆积物.酸性麻粒岩(紫苏花岗岩)一般是富 K_2O 的,而在大多数麻粒岩相地段占主要地位的酸性片麻岩则显然不同,K_2O 都低。然而,紫苏花岗岩中 REE 丰度具有在富 K 和贫 K 的两种太古代片麻岩中所观察到的整个范围。在这个地区大量前麻粒岩相钾质伟晶岩的出现,表明在原来钾含量较少的岩石组合中产生了钾质交代作用。微量元素产生了这样一个模式,即在麻粒岩相变质事件之前产生了酸性片麻岩的交代作用和局部熔融。这种事件的顺序是与地壳深部变质流体的成分的波动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位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南迦巴瓦岩群经历了高压麻粒岩相、中压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三期变质作用.在高压麻粒岩中含有复杂的流体包裹体类型,按照捕获先后顺序有:H2O-CO2±CH4包裹体(Ⅰ型);CO2±CH4±N2包裹体(Ⅱ型);高盐度多相包裹体(Ш型);中.低盐度H2O包裹体(Ⅳ型)和极低密度气体包裹体或"空"包裹体(Ⅴ型).在基性麻粒岩中,被石榴石包裹石英中孤立分布的H2O-CO2 4-CH4包裹体,以及部分沿石榴石晶内裂隙分布的H2-CO2±CH4和H2O包裹体轨迹未穿过围绕石榴石的辉石 斜长石后成合晶冠状体,表明它们有可能是在麻粒岩相变质阶段捕获的.然而,所有流体包裹体的等容线均从麻粒岩相变质峰期P-T区间下方通过,说明麻粒岩相变质峰期捕获的包裹体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包括部分爆裂、渗漏和流体-矿物相互作用等.现存的富CO2流体包裹体均具有较低密度,并且往往含有明显数量CH4和N2组分,不可能是麻粒岩相变质峰期捕获的包裹体.根据富CO2包裹体与具有不同相比的H2-CO2包裹体共存推测,大部分CO2包裹体是通过H2O-CO2包裹体中H2O的选择性泄漏而形成的.Ⅲ型高盐度盐水包裹体很可能是角闪岩相退变质过程中捕获的,因其等容线与退变质轨迹近于平行,这些包裹体很可能保存了其在角闪岩相阶段捕获时的原生物理化学特征.沿矿物颗粒裂隙分布的大量Ⅳ型和Ⅴ型包裹体,应该是角闪岩相或更晚期形成的次生包裹体,代表了浅成(近地表)环境的循环流体.与世界许多地区麻粒岩相岩石普遍舍高密度纯CO2流体包裹体不同,南迦巴瓦岩群高压麻粒岩以富含H2O-CO4±CH4和H2O包裹体为特征,这可能与高压麻粒岩与高温麻粒岩产出于不同的构造环境和经历的退变质轨迹有关.  相似文献   

10.
荣成地区的M类榴辉岩特别富集18O,这样富18O的榴辉岩在大别山-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还尚未见报导。异常高的δ18O值表明M类榴辉岩与围岩-大理岩在变质过程中发生过强烈的氧同位素交换。稳定同位素、流体包裹体等证据揭示氧同位素交换可能发生在超高压岩石的折返过程中,由于叠加的麻粒岩相退变质作用使同俯冲的新元古代海相碳酸盐岩发生了去碳酸盐化作用,产生了富CO2的变质流体。这种退变质流体特别富18O,成为M类榴辉岩与围岩碳酸盐岩交换的媒介。所观测到的M类榴辉岩内矿物之间,以及榴辉岩与围岩大理岩之间都基本达到了高温下的氧同位素平衡。由于荣成地区各类榴辉岩记录的变质温度普遍高于大别山和苏鲁南段的榴辉岩,因此这一地区的榴辉岩在折返过程中一般都叠加有麻粒岩相和/或角闪岩相的退变质作用。退变质流体,特别是麻粒岩相退变质期间产生的富CO2流体,是造成这一地区M类榴辉岩有别于其它地区M类榴辉岩-特别富18O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宿松群、红安群、海州群的时代归属与讨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系统介绍了分布于大别山—苏鲁造山带南部的原红安群、原宿松群、原肥东群、原海州群的最新研究进展,在将其分别解体为变形变质侵入体及含磷变质火山沉积岩系的基础上,对有关地层时代及其中磷矿层位归属提出了新的论证。  相似文献   

12.
在西秦岭泥盆纪、三叠纪地层中普遍存在着叠加褶皱,由于覆盖和两期褶皱的近共轴特征,使得这种叠加褶皱的识别和填绘长期未能得到合理解决。多期面理的识别和空间关系、小褶皱枢纽和轴面产状统计,为叠加褶皱的存在提供了依据。地质体平面形态的透镜化和走向弯曲,是两期叠加褶皱干涉图象的平面特征。有效解析叠加褶皱,合理建立构造模型,不仅对区域构造发展的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在指导地质填图工作的进行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甘肃西秦岭地区大面积分布的泥盆纪西汉水群和三叠纪隆务河群,以浅变质和砂板岩夹灰岩的沉积建造为特点,地质填图中厚度巨大的假象是叠加褶皱构造叠置所成,是构造复合的结果。多期面理关系的研究和小褶皱枢纽产状的统计分析,认为有两期近共轴、小角度的褶皱叠加。  相似文献   

13.
利用最新古生物、磁性地层年代学资料对鸡西群、龙爪沟群进行了年代地层划分.确定了两群形成时间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阿尔布中期。同时采用层序地层、盆地形成动力学、事件地层学、盆地湖(海)平面升降曲线与全球海平面升降曲线对比等方法.对两群进行了综合对比.证实两群为同一构造-沉降旋回背景下的等时异相关系。笔者认为龙爪沟群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组,即裴德组、七虎林河组、下云山组、朝阳组,其在横向上分别对应鸡西群滴道组、城子河组、穆棱组、东山组。这一研究结果将对进一步讨论黑龙江东部中生代海陆变迁机制、地层、构造格架建立及煤矿预测等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冀东双山子群及朱杖子群时代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山子群和朱杖子群为一套变余组构保存较好的低角闪岩相-高绿片岩相变质岩系,分布于河北省青龙县双山子一带,东西宽14km,南北长40km。过去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在晚太古代末期-早元古代初期,双山子地区出现裂谷式下陷带,控制了双山子群和朱杖子群的沉积,东部的安子岭杂岩区和西部的迁西群分布区是古隆起区,笔者认为双山子群和朱杖子群是晚太古代生成的,因为,双山子群和朱杖子群与安子岭杂岩和界岭口闪长岩是侵入接触关系,两岩体的Rb-Sr全岩等时年龄分别为2452Ma和2446Ma。在双山子东南28km的庙沟也出露面积约2km2的朱杖子群,在安子岭杂岩和界岭口闪长岩中见有大量两群表壳岩的包体,作为朱杖子群底砾岩的老爷庙砾岩,砾石成分主要是闪长岩、火山岩和粉砂岩,从未见到片麻岩。说明砾石来源于下伏双山子群而不是安子岭片麻岩和迁西群片麻岩,因此,晚太古代末期-早元古代初期,双山子一带不是断陷盆地,安子岭地区不是隆起区,双山子群和朱杖子群是晚太古代沉积的。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北缘达肯大坂群与滩间山群的接触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元祁 《地层学杂志》1996,20(2):123-127
柴达木北缘古元古界达肯大坂群片麻岩系与上奥陶统滩间山群绿片岩系之间先存的角度不整合已经受到后期滑脱构造变形的强烈改造,是一种变质岩区特有的构造接触关系——隐蔽不整合,从而明确"过渡带"片岩系实质上是一条变质滑脱带,是伸展体制下低角度正断层沿不整合面滑脱拆离的产物,其主体应划归达肯大坂群。  相似文献   

16.
东秦岭中段宽坪群秦岭群地层厘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秦岭中段商州地区下元古界宽坪群,秦岭群经1:50000区调研究,宽坪自下而上建立了竹林沟组,四岔口组,广东坪组,麻街组,谢湾组等五个有序地层组和层位不确切的五峰山岩组。秦岭群属无序岩群,可分为变基性火山岩夹黑云变粒岩组合,黑云变粒岩夹条带状斜长角闪岩组合与浅粒岩夹大理岩组合,推断三种岩石组合可依次由老至新。  相似文献   

17.
草滩沟群、丹凤岩群火山岩对比及其构造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德耀 《西北地质》2002,35(3):59-66
通过北泰岭造山带西段凤县地区1:5万辛家庄、红花铺幅区调填图及前人成果,对位于秦岭岩群南北两侧的丹凤岩群和草滩沟群火山岩的岩石类型、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认为二者均属亚碱性岩系之钙性-钙碱性系列;前者为中-基性岩组合,显示了岛弧外侧-边缘海型的构造背景特征;后者为中-酸性岩组合,具弧后盆地拉张裂谷活动背景特征。为探讨北秦岭造山带的地质发展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北淮阳东段卢镇关群和佛子岭群地层含矿性地球化学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柴广路  李双应  谢伟  魏星  程成 《矿床地质》2018,37(5):1111-1123
卢镇关群和佛子岭群广泛分布于北淮阳成矿带内,但是对其含矿性研究一直较为薄弱。文章通过对卢镇关群和佛子岭群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评价地层含矿性。成矿元素富集系数(K)分析表明卢镇关群和佛子岭群各组中Mo元素均富集,W、Pb、Ag、Cu元素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存在潜在成矿可能;成矿元素后期叠加强度(D)分析表明本区的Mo、Ag、Cu等元素存在不同程度的后期叠加作用;成矿元素变异系数(CV)分析表明本区成矿元素具有一定的成矿潜力。对卢镇关群和佛子岭群成矿能力评序得出最优势矿种为Mo元素,并且卢镇关群和佛子岭群是北淮阳钼矿的理想矿源层,为区内钼矿提供了成矿物质。成矿元素与主微量元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Cu、W、Ag、Pb、Zn等元素受碎屑岩特征和氧化还原环境控制。  相似文献   

19.
论五台群的地质时代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五台群是我国早前寒武纪典型地层之一,主要出露在山西省五台山地区。经过一百多年来中外学者的研究,对五台群的认识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对其层序的划分和地质年代的归属仍有不同意见。作者在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根据高凡亚群、淬沱群底界和侵入五台群岩体(特别是同构造早期的侵入岩)等年龄资料,认为五台群的顶界年龄大致为25亿年左右;根据金刚库组斜长角闪岩的Nd平均模式年龄、便入金刚库组石佛岩体小马蹄沟处片麻状花岗闪长岩残余锆石的TIMS法年龄和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的Nd模式年龄,提出五台群的底界年龄为2800Ma。因而五台群的地质年龄为2800~2500M2,属新太古代。  相似文献   

20.
芝罘群介绍     
王沛成 《地层学杂志》1995,19(4):291-293
芝罘群介绍王沛成(山东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山东胶州,266300)关键词芝罘群,粉子山群,元古界,烟台,山东芝罘群分布于烟台市北芝罘岛、峨峒岛及其附近岛屿,出露面积10km2。芝罘群主要岩性为比较单一的石英岩。1950年赵家骧将其作为一个组——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