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耿峰 《地理教学》2013,(9):38-39
正在我们的课堂中,常常见到这些现象:面对教师的提问,当学生不会回答时,教师会说"请坐下来再想一想";当一位学生回答不全时,教师会说"谁能够帮帮这位同学";当学生的回答不在教师的课前预设中,或者一下子不知道对还是错时,教师会说"他的想法对不对呢?有没有道理呢?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去研究研究";当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会提醒"再想想,老师提的是什么问题"……然而不知道我们的教师注意到没有:这些学生会很"识相",这节课就一直低着头,再也没说过一句话。长此以往,课堂氛围逐渐沉闷,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于是我们不由佩服那些名师在课堂上的沉稳、睿智,感叹为何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总是能兴  相似文献   

2.
正高中地理"说题"是一种教学教研活动,以试题为载体,通过对同学和老师或教研人员说命题立意和能力水平考查、说考点和考纲要求、说审题、说试题讲解过程、说错误答案剖析、说答题规律总结、说试题价值拓展,指导学生如何从地理视角出发,获取图文资料中的有效信息,运用地理知识对地理事物或者现象进行合理描述和阐释,促进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提高学生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进行地理"说题"的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3.
一次,我去校外听区级公开课,讲的是八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一节的第一框题一“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课堂上老师神采飞扬,传授知识思路清晰;手中的鼠标点击频率也相当快,图片一张替换着一张。身为专业地理教师的我,有的答案还没思考完整,但同学们的反应却完全不同:个个对答如流,师生配合相当默契,讲课环节进展十分流畅,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们这些听课的老师,个个佩服同学们的反应。离授课结束还有几分钟,老师出了几道练习题,目的是检测本课学生的掌握情况,但结果只有几个同学能做出答案,气氛很沉闷,  相似文献   

4.
今年高考地理最后一题是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内容设计的。试题灵活又不超纲,但由于学生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知识了解甚少,致使部分同学做题遇到相当大的困难。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正高考地理非选择题中读图题是必考题,体现地理学科"无图不成题"的一大特色,尤其广东考题,可以说是"十题九图",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运用图像获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同学在解答地理非选择题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而且切入点也不太精准,考试时丢分的情况很是严重。那么,如何使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给出圆满的答案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教给学生不同类型读图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对读图题进行分类,总结其一般的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6.
去年,笔者所教的高一年级学生中有两位地理发烧友,王鑫尉同学与奚采华同学。他们不仅课堂上回答问题很有见地,而且课后经常找机会和老师交流自己对某地理问题的看法,积极主动地给老师提出教学建议,热情地帮助老师做一些教学辅助工作。于是,我把"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演示实验任务交给了他俩。  相似文献   

7.
肖萍  黄小龙 《地理教学》2013,(17):14-15
正在课堂上有时会碰到这种情况,教师的问题提出后,学生没有回应。几次提问后,学生都不能够回答出令老师满意的答案。这时,师生双方都避免不了会产生疑惑、心急、烦躁的情绪,老师怪学生"简单问题不会",而学生怨老师"难的问题谁会"。几节课较量下来,课堂气氛就越来越沉闷,学生有的心不在焉,有的  相似文献   

8.
吕新美 《地理教学》2009,(12):40-41
初到一所新的学校——枣庄市实验学校,感觉这里的学生很活,孩子们敢于思维,敢于发言,但也给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老师正讲着课,有的同学不明白或有不同观点,就直接打断老师讲课大声说出。例如,在学习中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时,课本最后有一活动是将汽车牌照与他们所属的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用直线连接起来,我首先给学生讲清楚,车牌照上的汉字是该省简称,字母A代表该省省级行政中心。  相似文献   

9.
胡岩 《地理教学》2012,(21):1-1
教学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自己学,教学生从"学会"提升到"会学"和"能学"。聪明的学生之所以聪明,在于他们善于独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高明的老师之所以高明,在于他们善于放开学生的手脚,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下面的这则事例是笔者亲历所为,今记述下来,以资各位地理同行在参考之余能有所启迪。半年前,到学校视导时与一位高三学生谈心,得知其地理学得不好,感知她很郁闷。她说,老师,地理好难学啊!何以见得呢?我问道。不是吗,大家都说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她反问道。是的,有这种说法,我答道,地理你最怕做什么题?她说,我最怕综合题。你语文学得怎么样?我又问道。语文是我学得最好的,她无不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们经常遇到坐标图的试题,需要读取其中的数据,特别是读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据,求其差或和,但往往得出的数据有一定误差,引起学生和老师们的争论。在此我向大家介绍一种非常简洁、实用、读数准确的读图方法。【例题1】读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历史变化示意图,回答第1题。  相似文献   

11.
高考地理试卷中,选择题的分值已占百分之五十。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是高三地理教师关注的问题。对于选择题的训练和不外乎三个环节:一、精选题日,二、组织练习,三、认评真讲。评讲是这三个环节最重要的一环,在这一环中很多老师只是以题论“题”,并没有真正了解到学生做错的原因,这也与选择题不能直接获得学生思维推理过程的信息这一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2.
正"翻转课堂"是美国的学校从2011年起逐渐流行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颠覆,也称"颠倒课堂"。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的。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学生运用网络、教师制作的微视频以及其它的学习资源在课前完成知识的学习,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平台,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以学定教,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  相似文献   

13.
张文军 《地理教学》2014,(18):31-33
正在地理考试中,考生在选择题方面的失分往往是硬伤——会则得分,不会则失分;相对而言,综合题方面的失分则大多是软伤——会而未必得分。面对地理综合题,考生若在审题方面出现偏差,在答案组织方面又不够科学合理,其得分情况很有可能是"惨不忍睹",甚至"全军覆没"。因而在平时复习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综合题解答方法的指导。笔者认为,选取好答题角度,确定好答题要点是地理综合题拿下高分的保证。所谓答题角度,指的是学生为完成正确答题所持  相似文献   

14.
覃纯乐 《地理教学》2012,(17):18-21
地理学科的空间性特点决定地理高考试题的最大特色是"无图不成题"或者"无图考图"。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解读地理题目中的图形信息,但这正是大部分学生感到困难之处,从而成为制约其解题的一大瓶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逻辑推理强、空间跨度远、理解难度大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黄振中 《地理教学》2013,(13):61-62
正在小高考复习冲刺阶段,根据备课组的工作安排,本人承担考前模拟试题的命制。依据小高考考试说明,认真选题、改题、创题,经过反复校对,组成一份自己认为较为满意的试卷。后来在评析试卷综合题41题第2小题时,我让几位同学分析一下答题思路,结果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发现  相似文献   

16.
学生已有经验是指学生以往的生活与学习经历,以及他们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体验、认识和观点,它们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前认识”,对学生学习新知的影响深刻。多数地理老师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基于他们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新知,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盲目化、粗浅化、片面化、绝对化等使用倾向,引发了一些低效的教学行为,值得关注、需要改善。  相似文献   

17.
张玉红  张国 《地理教学》2014,(10):17-18,51
正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科书P13有一道情境式活动题,题目如下:读图1,在同一时刻,北京的畅畅和远在美国纽约的姨妈打电话时,应该如何问候呢?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这道活动题看似难度不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的初期,学生的认识却不易到位。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年  相似文献   

18.
王寒生 《地理教学》2010,(13):58-59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书本上给的图是从秋分位置,从北半球上空看,地轴是向右倾斜,地球公转是逆时针方向。但在练习题、测试题有的地轴向左倾斜。当我国神州七号10月升空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什么位置(图略)。以前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理解不透彻,做题时常问这类题,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找出规律,必须自制公转仪来演示。  相似文献   

19.
在“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中,锋面气旋历来是一个重、难点知识,也是一个贴近生活的实例。但在教学中,很多老师总是直接给出南、北半球的锋面气旋图,然后要求学生记忆锋面的位置和天气状况,致使学生对此知识点不理解,经常会出现比较多的疑问,比如什么是锋面气旋的前方和后方,为什么锋面气旋的前方是暖锋后方是冷锋等。这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对各种锋面气旋图不够熟悉,很难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将其形成过程分成了六大步骤,依据设  相似文献   

20.
当学生课外问问题时或当课堂上有疑问时,笔者往往不急于告诉学生这道题该如何如何,而是先听听学生怎么说,于是会常对学生说:“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想的”,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能即时生成许多资源,其中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错误的;有些是老师意想不到的,有些甚至是离奇荒唐可笑的。教师善于捕捉并收集这些信息,找出其中易混点、易错点、难点、疑点、盲点,形成二度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