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晋冀蒙交界地区小震动态图像扫描识别,发现该区存在3个相互交叉的ML2.0和ML3.0地震空区。通过对该区的构造背景、空区特性、演化过程以及震例进行分析,来综合判定空区的危险性。结果表明,ML2.0地震空区分别被打破已经8个月和18个月,表明其已失去对中强地震的短期预测意义,ML3.0空区可能为孕震空区,对晋冀蒙交界地区的中强地震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2.
焦远碧 《内陆地震》1993,7(2):106-113
对地震活动性进行层次结构分析可划分出不同的地震区带,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可分为9个地震区带,分析各个区带的地震活动性可作出某一活跃期强震发生主体地区的判别,对某一个地震区带的地震活动进行层次结构分析可作出地震危险区预测。用震源面投影图代替点投影的震中分布图可更合理地解释一个构造带上强震的发生过程,更清楚地勾画出未来强震的孕震范围。对强震破裂区闭锁段、背景空区、孕震空区的关系用实测震例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3.
几年来,我们通过对我国三十多个中强震和强震前的地震空区的分析,对地震空区与“逼近地震”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总结了应用地震空区估计地震趋势的设想,提出了判别孕震空区的标志和“逼近地震”的特征及其识别方法。 近年来豫北、鲁西南一带的地震活动性有所增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我们根据孕震  相似文献   

4.
地震空区与大震关系的不唯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一定的标准,对华北、川滇和甘宁地区1970至1981年震级为M_L≥3.0的地震空区进行了普查和分析,在25个地震空区图象中,在空区或其边缘发生中强以上地震(华北、甘宁取Ms≥5.0;川滇地区取Ms≥6.0)占空区总数44%,其余空区均因发生了一系列中小地震而瓦解。分析画出的空区外围环形带内地震频度变化特征,将有助于寻找与中强以上地震有关的空区。但是,无论如何,空区与未来中强以上地震发生的关系不是唯一的。  相似文献   

5.
用R-T图方法研究了甘肃及邻近地区发生的19次中强地震前震源及附近地区出现空区的现象以及空区的时空参数.结果表明其中16次震前都出现了明显的空区.根据空区时空参数拟合出了空区的最大空间尺度和持续时间与主震震级的关系,为研究"区域-时间-长度"算法(RTL算法)对甘肃及邻近地区中强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异常特征(平静和活跃)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六安附近空区区域近期的地震活动性进行了分析,得出该区的地震活动趋于平静;判别孕震空区的两项指标逐渐趋于正常;其它一些地震活动性参数如波速比、b值、C值等和前兆观测未发现明显的趋势异常。讨论了该空区形成以及至今未发生中强震的实际演变过程,指出该空区形成是由于中强震后在同一地震带上的应力调整所引起的,有可能该空区因周围中强震的综合卸载作用而成为无震空区。  相似文献   

7.
滇西南地区龙陵—澜沧断裂带地震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邵延秀  袁道阳  梁明剑 《地震学报》2015,37(6):1011-1023
龙陵—澜沧新生地震断裂带位于地震活动强烈的滇西南地区, 该地区历史上曾发生多次MS≥7.0大地震, 已知的历史地震破裂几乎覆盖了整条断裂带. 本文首先对滇西南地区主要断裂的最新构造活动特征进行分析; 然后通过该区域地震活动b值图像的空间扫描计算, 圈定出高应力集中区, 并结合历史地震和现今小震的分布情况以及晚第四纪以来断裂的活动强度、 古地震最晚离逝时间等定量参数, 综合分析龙陵—澜沧断裂带的未来大震危险性; 最后基于地震空区理论, 识别该断裂带存在的地震空区. 研究结果表明, 龙陵—澜沧断裂带内的龙陵、 永德、 沧源、 澜沧及孟连断裂中东段在未来10年内均存在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危险性, 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8.
根据目前对空区的认识,将空区的特征归纳为九个定量判别标识,并发展了一套相应的计算机自动识别空区的程序。本文是文章的进一步发展。故着重讨论计算机自动识别空区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改进程序中的一些处理技巧,给出实用程序、框图和使用说明,并附以分析实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在前兆性地震现象的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可概述如下:1.地震空区和地震条带。在判定空区和条带时,除了震中分布以外,必须同时考虑区、带内外地震频度,能量释放率以及 b 值等的变化特征。2.地震的相关性。近期的研究表明,在中国某些特定地区间,地震的发生在时间上具有同步性,在空间距离上亦有优势分布,优势距离约为400—600公里。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地震“窗”或地震发生的“敏感”点。3.地震序列性质的判别。提出了描述地震序列能量分布均匀度的参数 U 值和 K 值,对华北地区地震序列应用的结果表明,高 U 值或高 K 值(归一化熵值),可作为判别前兆性地震序列的参考指标。如果将它们与 h 值联合使用,有可能提高判别地震序列的概率增益。4.介质参数。利用尾波和 P 波,都观测到大地震前后,震源及其周围地区介质 Q 值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文中还从统计的观点出发,对前兆性地震活动预测大地震的能力,作了估计,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数字图象处理方法在确定地震空间分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锦标  沈萍 《地震学报》1994,16(4):504-510
本文提出了用数字图象处理方法确定地震空间分布图象的实用方法及其计算结果。该方法能克服通常在确定地震空间分布时难免的人为随意性。还讨论了地震空区的表现形式和识别孕震空区的方法。必须指出, 本方法是个创新。但确定地震空区还不唯一, 要识别真正的孕震空区还需要综合分析其它有关参量(例如b值等)的变化。结果表明:被低地震活动区包围起来的高地震活动区现象──地震丛集图象, 是地震空间分布的普遍形式;而被高地震活动区围起来的地震活动弱区──地震空区图象, 只是地震空间分布的一种重要形式。地震往往发生在某一地震丛集区内或其边缘地带。   相似文献   

11.
对滇西南1970年以来所有M≥4.6级地震前的空间活动图像进行研究,用地震频度作为参数描述地震前区域的地震活动增强与平静现象,用空区、条带描述地震的孕震过程,得到以下认识:①地震频度增加是滇西南地区5级以上地震前的共性特征;②滇西南地区M≥4.6级地震前出现空区的比例随着地震震级的增加而有所增加,4.6~4.9级地震前只有60%的地震出现空区,5.0~5.9级地震前有90.9%的地震出现空区,而6.0级以上地震前全部出现空区;③空区平均持续时间也随着震级的加大而增加,空区平均持续时间为13.58个月,最短为3个月,最长为37个月;④主震位置(27/33)多发生在空区边缘(含长轴端12次、短轴端8次)。震前出现条带的规律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华北未来 50—100年强震潜在震源区的判别可归结为地震活动高潮幕强震发生地点的预测。七级以上强震的发生与块体边界强闭锁区的破裂相联系。分析表明:(1)一个地震活动期有相应的活动块体,强震只发生在其边界地带。(2)块体边界长期地震活动的空段可以看作是强闭锁区的形成标志,它可能是高潮幕强震的长期前兆。根据一个活动期前期的地震活动图象有可能确定活动块体的边界位置,从而为预测未来强震发生地点和排除某些地区强震发生的可能性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13.
川西安宁河断裂上的地震空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综合分析区域地震活动图像随时间的演变、沿断裂的历史强震背景以及精定位的小震时-空分布特征, 结合已有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和形变测量分析结果, 探讨了川西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地区最近30 a来地震平静的含义. 结果表明: 研究区自1977年1月以来ML≥4.0级地震的平静一直持续, 并伴有第二类地震空区—安宁河地震空区的形成与演化. 安宁河地震空区具有第一类地震空区的背景, 其形成是由于安宁河断裂在最近30 a中发生闭锁以及显著应变积累的结果. 目前, 该空区内沿安宁河断裂存在2个小震空段, 指示出2个紧邻的闭锁断裂段: 冕宁以北段和冕宁-西昌段, 长度分别为65和75 km, 最晚大地震的离逝时间分别为527和471年. 安宁河地震空区的第一类地震空区背景与第二类空区的图像、以及现代小震的深度分布特征等分别与2001年可可西里8.1级地震前和1989年加州Loma Prieta 7.1级地震前的相似, 反映该空区可能正趋于“成熟”, 因而其强震或大地震的中-长期潜势值得重视. 已估计出安宁河断裂2个闭锁断裂段潜在地震的最大可能震级均为7.4级.  相似文献   

14.
区域应力场在一定时期内是比较稳定的。尽管大陆地壳存在着不均匀性,存在着断裂带和破碎区,但在稳定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很难由地震活动显示出局部介质强弱区的差异。但是,在一次大地震发生之后,它的能量就会向邻近地区传递,在这种附加力源的作用下,周围不同地区就会显示出地震活动的差异。在介质强度低、岩石较破碎的地区就会发生较多的中、小地震,而在介质强度高、岩石较完整的地区就不容易发生中、小地震,这样就可能形成地震空区或空段。根据这些地震空区或空段我们可以初步确定未来大震的危险区。地震危险区确定之后,我们还可以利用附近再次发生的中、强地震对空区或空段进行检验,以检查地震空区或空段存在的真实性,提高可信程度。本文总结了1966年邢台地震之后中国发生的几次大地震资料,结果表明,用上述方法确定地震危险区比较客观,可靠性较强。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系统科学的观点以及重正化群方法研究了地震孕育的组合模式中应力积累单元进入非线性阶段后,一维和二维震源体的破裂问题,得到了震源体破裂概率的临界值分别为0.2063和0.1707。进一步我们得到了空区的围空震能量之和与参考能量之比为0.1872,这是一个关于地震空区危险性的新的定量化指标。我们检验了大华北地区1967—1980年的十个地震空区和1982—1986年大华北地区所有起始震级为M_L=2.3级的地震空区,检验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初步认为空区的能量的临界值0.1872可以作为空区危险性的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16.
分析探讨了浙江鄞县4.2级地震历史上浙北中强震前的地震前的地震空区现象,认为孕震空区可能是浙北中等及中强震的中期前兆,并提出浙北孕震空区的特征及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把重整化群方法引入孕震空区研究,定量地给出了孕震空区识别的临界指标。结果表明,其临界概率值介于0.480—0.618之间。并对21个孕震空区的相关概率值进行了回顾性的预报检验,有20个地震空区的相关概率值都落入上述的临界概率值之间。因此,重整化群方法可作为识别孕震空区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祁连山地震带地震活动特征及序列类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祁连山地震带中强地震具有成组活动特征,震前地震活动图象表现为地震空区、前兆地震、区域地震活动增强等。地震空区以中期异常为主,中期向短期过渡的标志为空区边缘或内部出现前兆地震、空区停止围空1~3个月或空区内发生小地震而导致空区解体。前兆地震一般于震前1~6个月出现,多数前兆地震与主震之间距离小于30 km,震级差1.5~3.0。通过序列类型及参数的统计分析,为震后趋势判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苏乃秦 《内陆地震》2004,18(3):193-201
在乌恰地区地震活动呈现长期平静异常的背景下,通过多种方法对2002年12月25日乌恰5.8级地震进行了1-3年的中长期预测。应用“模糊地震活动度”和“空区参数法”两种方法进行了1年和半年的中期预测,结合对该地区小震活动动态的分析与震例分析,尤其是预警地震的分析判断,提出了3个月的短期预测意见,较好地预测了这次地震。最后对预测情况进行了正反两个方面的总结和反思,提出了七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1974年以来我国华北、西南地区15个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的地区时段和20个没有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的地区时段作为模式识别研究的对象,用地震空区、条带、b值、集中度、密集、平静、安全域等地震活动性方法构成问题征询表。采用修改的CORA-3算法进行模式识别。消除等效特征与弱特征,进行广泛的K阈值、对象及参数变化的控制试验。计算结果表明,识别较稳定,地震条带、b值、集中度、安全域等组成的地震活动性图象特征具有重要的前兆意义。综合模式识别能力明显高于任一单项方法。本文改进了一般的识别准则,采用综合决策方案,提高了模式识别结果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