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根据农业生态经济学原理,结合山西省雁北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提出了农业综合开发的生态经济学原则,明确了农业综合开发的系统目标体系,并从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建设高效农田、延长食物链和发展加工业等方面阐述了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西北干旱区生态农业建设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西北干旱区的开发进入一个新时期西北干旱区是资源大区、农业大区,更是一个生态高度敏感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冲突尤为突出。为谋求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根本保障。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充分表明,西北干旱区生态农业的实践模式集市场农业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综合发展于一身,是干旱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  相似文献   

3.
苏州地域开发适宜性分区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陈雯  孙伟  段学军  陈江龙 《地理学报》2006,61(8):839-846
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地域开发过密和无序的状况,导致自然生态及农业发展受到较大破坏,可持续性受到威胁。以生态-经济为导向的地域开发适宜性分区,强调让开发成本低、资源环境容量大、发展能力强的地区承担高强度社会经济活动;而让生态价值高、开发难度大的区域承担农业和生态维护功能,以此促进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及空间秩序的协调。在借鉴已有区划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了评价单元划分、评价指标选择与处理等技术方法,通过生态和经济重要性指数的矩阵分类分析,将苏州地域划分为优先开发、适度开发、适度保护以及禁止开发等四大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提出分区管制要求。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调整方向。依照资源潜力和生态地质环境特点,特色农业开发是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但特色农业的生产布局必须与生态地质环境进行空间耦合,只有按照生态地质环境的空间分异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才能使贵州省特色生态环境和优势农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农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吴树兰 《中国沙漠》2000,20(Z2):187-190
河南省通过10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实践,使试验示范区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主要开发措施有:在项目区建立健全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多渠道、多层次筹措开发资金,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建立高标准试验示范园区,这样充分发挥了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鄂尔多斯高原乞盖淖为例,利用地下水与湖水的动态数据研究了湖水和地下水的补排关系。结果表明,地下水与湖水的补排关系存在着高度的动态性,6~9月间地下水与湖水的水动力关系多次发生变化。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作为建立地下水与湖水耦合数学模型的基础,为预测地下水开发对鄂尔多斯高原湖泊的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贵州省为例,借鉴传统农业开发模式,充分挖掘岩溶区资源优势,通过改造传统养鱼业,提升产品质量,将生态农业开发、特色冷水鱼养殖、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业“串并”结合,实现融合互动,提出岩溶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岩溶流水养鱼生态沟驱动模式.进而阐述其概念和内涵,在此基础上,从资源依托性、经济价值、生态效应、交通和市场角度,分析该模式在岩溶区实施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岩溶流水养鱼生态沟驱动模式是有别于岩溶区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模式,在岩溶区具有推广的可行性以及生态和经济价值,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使农业增产,农民  相似文献   

8.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湿地资源,促进湿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阐述湿地形成与自然变迁的一般过程,回顾湿地农业开发的成就和成功经验,分析湿地农业发展的教训。湿地农业的发展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需要,扩大农业湿地,改善或增强湿地有关生态功能,提高湿地产出。湿地农业过度发展,改变原有水文环境,影响湖泊蓄水量,造成局部严重水灾,损害水生生物资源。当代工业化、城市化和生活方式转变,带来湿地衰减和环境污染。最后提出普及湿地知识,认识湿地价值;实行全面保护,突出重点保护;明确保护内容,建立保护制度;实施生态修复,建立生态补偿;保护利用并重,合理利用湿地5项湿地保护与利用的综合对策。  相似文献   

9.
生态位理论在沙地农业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国雄 《中国沙漠》1995,15(3):278-282
在回顾生态位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其在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应用基础上,总结了生态位理论在沙地农业开发中的应用。主要途径有:引进新的生态元、组装高效生态元、开拓潜在生态位、定向改变基础生态位。  相似文献   

10.
松嫩平原资源开发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文章论述了松嫩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资源潜力和生态功能,针对资源开发存在的诸多问题,探讨了不合理资源开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表明:松嫩平原湿地生态系统对区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合理开发湿地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后果,只有合理开发利用湿地才是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区域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鄂尔多斯高原螺旋藻产业崛起的背景和发展现状,提出了在鄂尔多斯高原发展螺旋藻产业的方向和发展优势,这对于当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沿黄八省区在我国农业和生态中占有重要位置,横亘北方,地理地貌地质差别很大,发展极不平衡,但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发展生态大农业的广阔空间.改革开放30年中,沿黄各省区科技支农取得可观成效,但农业滞后和生态问题仍然相当突出.需要重新认识农业的基础性和弱质性矛盾,廓清利用高科技特别是生物技术开发生态大农业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采取有力措施,使之成为构建生态型大农业的巨型试验田.从现在起需要正视和克服沿黄地带的观念、体制、实力等方面一系列矛盾,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攻克发展生态型大农业的技术难关,使之成为具有多样化的生态富民之乡.  相似文献   

13.
新疆除额尔齐斯河为最终注入北冰洋的外流水系外,其他河流均为典型内陆河流域。长期以来,由于灌溉农业大规模发展,人工绿洲不断扩大,用水量不断增加,绝大多数内陆河流都处于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状态,对自然绿洲及水生态安全已构成严重破坏和威胁,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面临严峻的水资源瓶颈制约。系统分析了新疆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特征、水资源利用情况及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并对生态需水量进行了分析预测;针对涉水的水源涵养区及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大坝建设与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土壤盐碱化改良与灌排调控保障、地下水资源超采区治理及开发利用与保护、乌伦古湖和额尔齐斯河河谷林生态环境保护、库鲁斯台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艾比湖等其他重要湖泊及湿地生态环境保护10大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研究提出了具体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对策措施。认为,在当前贯彻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调控新疆灌溉农业发展规模,破解用水结构与方式不合理、用水效率效益低、生态用水被挤占、地下水超采、农业用水不断增长等问题是核心;经济社会总用水量的持续增加对新疆水生态环境已造成了严重影响。研究结果对于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优化水资源配置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冯海燕 《山地学报》2003,21(6):775-775
自西部开发战略提出以来,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新世纪西部开发战略的核心,西部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所具有的特殊优势愈加明显。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研究工作引起了有关学科领域专家的关注,相关研究报道频多,但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缺乏生态意识,往往只是被动地注意生态环境的治理,将生态环境治理和产业经济发展分割开来,结果是西部大部分农民依然面临贫困,生态环境建设的效应依然难以持续,人与地、经济与环境的矛盾依然是一道难解的命题。针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个层面,《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转变发展战略,实…  相似文献   

15.
发展广州市湿地经济对改善当地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广州市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包括湿地水资源、湿地动植物资源和湿地旅游资源。目前广州市湿地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为水产养殖模式、农业耕种模式、供水蓄能模式和生态旅游模式,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过度围垦、河流破坏、过度捕捞和盲目养殖、生态旅游开发不成熟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生态优先为原则、以统一规划为前提、以复合农业为重点、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的湿地经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针对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同性研究滞后的现实,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通过对安塞县1995–2014年相关数据的分析,明确了其协同效应。退耕还林工程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对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系统产生作用的同时,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改变也反作用于退耕还林工程,明确了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系统之间存在协同互馈的效应。在这一协同过程中,退耕还林工程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贡献率达34%,明显高于退耕对农业经济系统、农业社会系统的贡献率;农业经济系统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影响程度最为明显,贡献率最高点达55.3%且常年稳定,这些都与现实状况相一致。基于此,为了推进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优化耦合,需要在增强生态功能基础上,通过发展碳汇产业促使生态功能的经济显化,构建以提高区域内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为核心的农业产业–资源链。  相似文献   

17.
本文据雪峰山区山间盆地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特点,在分析与评价资源利用现状及其生态经济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模式,设计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及其空间布局型式,论及了系统的“整体效应”、“边缘效应”,并设想了雪峰山区经济开发的串珠状网点模式。  相似文献   

18.
韩旭  张瑞军  康艾 《西部资源》2014,(2):117-119
在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漠腹地选择有代表性湖泊——布寨淖尔湖为研究区,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典型剖面详细研究优势植被与地下水的关系,系统总结湖盆周缘地形地貌、包气带岩性结构、地下水水位埋深、水化学特征与植物类型和植被种群的关系,分析影响植被生态的主要因素,揭示湖盆周缘生态水文地质分带规律,划分四个生态水文地质区,提出湖盆周缘优势植被沙蒿(Artemisia)、沙柳(Salix psammophila)和苔草(Carex)的适生地下水位埋深。  相似文献   

19.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及分区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针对传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缺少空间数据、无法充分体现空间的差异性特征等问题,将“双评价”作为基础工作,充分利用遥感监测成果、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开展陕西省南泥湾景区生态保护重要性、农业生产、城镇建设适宜性的集成评价,并采用“三维魔方”模型将其划分为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最终通过与土地利用现状矢量数据叠加,揭示南泥湾景区的发展潜力及风险空间。结果表明:①南泥湾景区以生态保护空间为主,面积为1 270. 87 km2;其次为农业生产空间,面积为68. 28 km2;城镇建设空间最少,面积为14. 69 km2;。②南泥湾景区城镇建设开发、农业生产潜力空间分别为9. 42,53. 55 km2,临镇镇东南部有较大的农业拓展开发空间。③南泥湾景区城镇建设对生态破坏可能性较低。农业生产风险空间较大,为92. 79 km2,多位于临镇镇东北部。该区域生态敏感性较强,未来建议提高耕地种植效率,恢复生态空间建设。  相似文献   

20.
社区互助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多功能性综合开发与城市多元文化传承需求相交融的实践模式,这种非主流的农业模式近年来在国内主要大中城市相继出现并发展迅速。通过系统分析近年来国内的实践,探索社区互助农业的发展脉络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促进社区互助农业在国内健康发展的建设性建议。社区互助农业作为一种非主流农业模式,是城市沟通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生产者与消费者建立和谐关系的一种有益尝试,符合健康生态理念,适合中国的家庭农场及中小规模农业企业运营,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