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引入变性水团概念,用聚类分析确定黄、东海浅海海域变性水团的边界及其变化。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聚类,确定了水团的个数、边界及混合区。 由聚类方法所得结果看出,在该海区中有八个变性水团。根据温、盐相对指标,将这些水团分为九种不同的特征。也可以把这些水团划分为三种盐度类型。在温—盐点聚图上,不同变性水团的温盐点,分布于一条曲线附近,它体现出逐级变性的特点。各变性水团的变化范围都很大,这说明该海区中水团变性强烈。在暖季中的增温降盐和冷季中的降温增盐,可认为是整个黄海和东海水体变性的特征。所有季节性水团都经历一个形成与消亡的过程。 文中讨论了变性水团和海洋环境的相互关系。水团变性是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通过变性水团的分析,作者认为,在该海区水团的变性中,热力因素起着主要作用。变性水团界线的舌状分布与流向之间的关系是很明显的,可作为分析环流的旁证。最后描述了变性水团和底层中心渔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散乱体数据可视化:海洋水团分析的新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冠杰  耿震  孙菁 《海洋通报》2000,19(2):66-74
应用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于海洋学研究在中国尚不多见。本文试图将这一技术引入物理海洋学领域。文中详细介绍了应用散乱体数据可视化划分和分析海洋水团的方法,包括适于水团分析的数据建模,可视化水团及温、盐度场总体分布及特征分布的体绘制法等值面绘制法。最后,给出也这些方法在黄、东海毗邻海区5-6月份水团及温、盐度场分布研究中的实际应用。结论显示了科学计算可视化在海洋学研究中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一、概述 所谓水团分析,主要是指划分水团的边界,确定水团的基本特征以及分析研究水团的消长变化规律。本海区大多属于浅海区域。浅海水团易受海洋外部因素的影响,变性显著,因此,浅海水团的分析实际就是水团的变性分析。所谓水团的变性,主要是指水团特征的示性水平从高向低的过渡,并逐渐丧失其示性特征的这一过程。例如一个具有高盐特征的水团,受到大陆径流和降水的影响,导致盐度降低,并逐渐丧失高盐特征的  相似文献   

4.
模糊数学方法在南海北部海区水团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将模糊数学的多种方法,用于南海北部海区的水团分析.在用模糊聚类方法划分水团时,提出了基于欧氏距离的相似关系,同时提出了基于F-检验而决定水团个数的方法.以模糊聚类划出的水团为基础,再用软划分方法,对水团边界和测样归属进行合理调整.根据上述结果及区域海洋学的分析,在该海区划出了8个水团:沿岸冲淡水团F、近岸混合水团M、暖表层水团WS、表层水团S、表次层混合水团SU、次层水团U、次中层混合水团UI和中层水团I.将各类水团在-S图解上的点集,归结为变形椭圆凸点集、半无界凸点集和单侧凹点集3种类型.分别提出了建立相应隶属函数的方法,并给出了拟合结果.计算了各季节各水团的熵,讨论了高熵和低熵水团的特征及形成原因.计算了各季节不同水团之间的格贴近度,借以讨论水团变性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将8个水团归纳为3种类型:径流冲淡型(F),浅海变性型(M、WS、S和SU),深海大洋型(U、UI和I).  相似文献   

5.
渤、黄、东海水型分布与水系划分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用多年(1958~1990年)温盐资料分析整个渤、黄、东海水型分布,阐明本海区上层水均为混合变性水.冬季水型分布形如“λ”字,可视为本海区的初始水型分布,亦即各水团形成的开始.其他季节水型分布向“川”字形转化;明显反映本海区存在3种水系,即外海水系、混合水系和沿岸水系.指出根据水型分布划分水系边界的合理性.依照水型分布划分了水系.外海水系与混合水系的界限,低温部分的分界盐度值为34.20;高温部分的分界盐度值,随温度季节性增高而降低,即从2月的33.80降至8月的32.50.混合水系与沿岸水系的划分均以盐度为标准,随季节不同变动于29.50~31.00之间,一般取30.00为界.分析了水系边界的季节变动.在本海区,表层外海水系冬强夏弱;底层水系边界冬、夏季则互为交错.根据水系边界变动可以为本海区海水运动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黄、东海域春季水团的模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对黄、东海毗连海域1987年春季的水团,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的基础上,对各水团的点集进行必要的处理,分别建立它们的隶属函数。根据隶属度的分析,用图示给出各水团的核心、本体和边界。本文还计算了各水团的熵以及水团之间的贴近度。据此划分水系,分析它们之间的逐级变性与相互关系,取得了满意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用模糊集合观点讨论水团的有关概念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将划分水团的基本原则,概括为水团内部特征的相对均一性及其与外部海水的明显差异性。用模糊集合观点讨论了水型、水团和水系等有关概念。提出了用模糊集合观点定义水团及其核心、本体、边界与混合区的建议,并以1979年8月黄海和东海表层为例,给出了各水团的隶属函数。计算了其核心、本体、边界、混合区及贴近度,按其模糊性排出了顺序。  相似文献   

8.
用模糊集合观点讨论水团的有关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划分水团的基本原则,概括为水团内部特征的相对均一性及其与外部海水的明显差异性。用模糊集合讨论了水型、水团和水系等有关概念。提出了用模糊集合观点定义水团及其核心、本体、边界与混合区的建议,并以1979年8月黄海和东海表层为例,给出了各水团的隶属函数。计算了其核心、本体、边界、混合区及贴近度,按其模糊性排出了顺序。  相似文献   

9.
水团的概念,一般是指在海洋中由同一源地形成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运动状态基本一致的水体。水团本身是均匀、稳定的,但彼此之间则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划分水团的方法,概括起来,国内外主要有地理学分析法(也有人称为综合分析法)(方法1),浓度混合分析法(2),以及概率统计分析法(3)。在方法(1)中,水团的边界,一般是通过某些海洋学要素的分布图,如温度平面分布图,温、盐度点聚图,垂直稳定度分布图等,  相似文献   

11.
黑潮源区海域水团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水团划分是深入了解一个海域海水生化性质的重要方式。它对于进一步的海水动力环境要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黑潮是一强西边界流,黑潮源区海域一直以来都是海洋学家研究的重点。根据1995年中日合作副热带环流调查的资料,应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黑潮源区海域的水体进行了水团划分,并对水团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黑潮源区海域存在5个主要水团,分别是:表层水团(S)、次表层水团(U)、次一中层混合水团(M)、中层水团(I)和深层水团(D)。  相似文献   

12.
应用T-S关系定量地分析浅海水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自1916年Helland-Hansen首次将“水团”一词导入海洋学以后,几十年来,水团的分析研究,一直是海洋学上的重要问题之一;而Helland-Hansen所创立的T-S图解法,迄今亦仍被认为是分析水团最主要的工具和最有成效的方法。其后,Defant(1929年)又参用气象学上定义“气团”的办法,将水团的定义进一步明确化,按照他的定义,“水团是具有明确而比较恒定(或保守)的理化特征(如温、盐度)、体积有限或无限的水体”。根据  相似文献   

13.
应用Argo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冬、夏季水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Argo剖面浮标观测的温、盐度资料,分析了西北太平洋海域冬、夏季的温、盐度分布、水团结构及其分布。首先采用T-S点聚图法分析了该海域水团分布的基本情况,由点聚分析结果可知,该海域至少存在6种以上水团;再用模糊聚类软化法对水团作进一步划分,分别计算了该海域6至11类水团的F和△F值,结果表明,冬、夏季的△F值都以划分为8类时为最大,这与大洋水团的稳定性是一致的,因此,该海域冬、夏季水团以划分为8类最佳,它们分别是北太平洋热带表层水、北太平洋次表层水、北太平洋中层水、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北太平洋深层水和赤道表层水,以及南太平洋次表层水和南太平洋中层水。  相似文献   

14.
应用Argo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冬、夏季水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Argo剖面浮标观测的温、盐度资料,分析了西北太平洋海域冬、夏季的温、盐度分布、水团结构及其分布。首先采用T-S点聚图法分析了该海域水团分布的基本情况,由点聚分析结果可知,该海域至少存在6种以上水团;再用模糊聚类软化法对水团作进一步划分,分别计算了该海域6至11类水团的F和△F值,结果表明,冬、夏季的△F值都以划分为8类时为最大,这与大洋水团的稳定性是一致的,因此,该海域冬、夏季水团以划分为8类最佳,它们分别是北太平洋热带表层水、北太平洋次表层水、北太平洋中层水、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北太平洋深层水和赤道表层水,以及南太平洋次表层水和南太平洋中层水。  相似文献   

15.
浅海变性水团的软划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简要介绍了应用模糊聚类方法划分海洋水团的基本原理和步骤;提出了基于欧氏距离的标定公式和用F检验客观地确定水团个数的方法.给出了利用模糊软划分方法划分浅海变性水团的原理和具体步骤.通过计算各测样对每个水团的隶属度,方便且定量地确定出水团核心、边界及混合区.最后给出实例,与黄、东海水团划分的已有研究成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水团的概念,一般是指在海洋中由同一源地形成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运动状态基本一致的水体。水团本身是均匀、稳定的,但彼此之问则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在文献[1]中,我们基于海洋水文观测站(层)上的温、盐度资料,利用模糊聚类方法作了水团的划分,初步结果是比较好的。但对于它们的具体边界及混合带(层)的位置,该文没有涉及。本文旨在文献[1]的基础上,试图用隶属函数法,对水团的边界及混合带(层)的宽(厚)度的具体位置的确定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78—1980年渤海及北黄海70个测站的表、底层温、盐资料,用预先给定控制临界值的聚类方法,在该海域划分出5个水团。分析结果表明。1.渤黄海暧水团在冬季为高盐特征,夏季为中盐性质;其分布范围在冬—春季较小而夏—秋季较大。2.渤海水团为中温中盐性质:其温、盐度变化较小而冬—春季范围较大。3.黄海冷水团是一个高盐水团,它在5个水团中保守性最强,而从5月至8月范围较大。4.渤海沿岸水是一个不稳定的水团,其盐度较低,温度变化较小,春季和秋季范围较大而夏季和冬季较小。5.江河冲淡水是温度变化较大的低盐水,其范围夏季大而冬季小。水团的分布,在地理位置上是从该海区之东向西,一层套一层,而各水团在不同季节有自己的模式。此外,本文还探讨了水团消长变化和渔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1998年夏季南海水团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 1 998年夏季“南海季风试验 ( SCSMEX)”期间所获的 CTD资料 ,使用系统聚类、Fuzzy模式聚类、Bayes判别分析和 Fuzzy分析等水团分析方法 ,对南海水体的结构和水团配置状况等进行了分析 ,划出了南海存在的 9个主要水团 ,并对各水团的温、盐度特征进行了初析。在调查期间 ,南海本地水 (南海水 )几乎控制了整个调查海区 ,而黑潮水仅出现在台湾岛的西南海域 ;海水强烈混合发生在吕宋海峡附近 ;在中南半岛以东和吕宋岛以西海域 ,表层水明显下沉 ;在南海东南部可能有来自苏禄海的海水 ,其温、盐度特征类似于吕宋海峡中的黑潮水  相似文献   

20.
以南海夏季不同深度层次的各站位的温度,盐度,pH,O2,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磷酸盐,硅酸盐等水化学参数作为变量,实施Q型多维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南海的水团可划分为南海表层水,南海次表层水,南海中层水,南海深层水和南海深海盆水等5种类型,聚类分析结果与温盐点聚图解所得的结论完全一致,南海夏季调查的多维聚类分析及T-S点聚图一致表明,南海的海水有着良好的成层结构,自海面至海底的水体运动自然形成了化学性质各异的五个水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