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李岩 《辽宁地质》1998,(4):303-309
根据河北某难选冶金银多金属原生矿的矿石基本特点,经多种选冶技术方案对比及试验研究,采用全泥氰化工艺流程提取金、银,氰化浸渣采用浮选法分离铜、铅、锌、硫,从而达到就地产出金、银和分别综合利用铜、锌、硫的目的。尤其是对该类型含铜高的矿石采用碱预处理浸出工艺,收到良好的效果,最终取得了一个技术上可行、经济效益显著的选冶工艺流程,为建厂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院对西藏冲江低品位含钼混合铜矿石进行选矿试验研究,针对氧化铜矿物的特性,使用螯合捕收剂B-135,采用的硫、氧混合浮选工艺使铜的回收率从77%提高至80%,同时采用铜钼混合浮选—精矿抑铜浮钼工艺流程,获得含铜20%、回收率79%的铜精矿和含钼48%、回收率87%的钼精矿。本研究使硫、氧混合浮选工艺在选别含钼混合铜矿石中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生物氧化技术和化学方法,利用堆浸工艺分步提取,对含Au 140~150 g/t、Ag 900~1 000 g/t、B i 9.0%~10.0%、Cu14%~17%的多金属浮选金精矿的综合回收工艺进行了研究。经小型搅拌试验,确定了生物氧化浸铜—氰化浸金、NaC l-FeC l3-HC l体系(氯盐法)浸出铋和银的技术方法。通过柱浸试验,研究了利用该方法分步浸取Au、Ag、Cu和B i在堆浸工艺中的可行性。在10 t精矿的扩大试验验中,验证了柱浸试验所取得的工艺指标和参数。试验中掺入骨架材料,解决了精矿在堆浸中的渗透问题;生物氧化过程中,菌种在含高浓度铜离子浸出液中反复驯化,对铜的耐受力提高到30 g/L;在NaC l-FeC l3-HC l体系浸出B i和Ag时,用H2O2将浸出液中的Fe2+氧化成Fe3+,使浸出液能循环使用,且B i和Ag同时浸出。Au、Ag、Cu和B i的最终浸出率分别为92.98%、65.09%、45.33%和53.49%。  相似文献   

4.
尝试反浮选法和酸浸法去除粉石英矿中的红柱石、水铝石和铁等杂质。结果表明,采用反浮选法可去除粉石英中的红柱石杂质,最佳浮选条件:油酸钠作为捕收剂,其浓度为3.3 mmol/L,磷酸氢二钠作为抑制剂,其浓度为4.7 mmol/L,浮选液pH为8.5。采用酸浸法可去除水粉石英中的水铝石和铁杂质,最佳酸浸条件:盐酸(浓度为18%)与粉石英质量比为3∶1,在60℃酸浸30 min后,再在室温酸浸8 h。经过反浮选和酸浸处理后,粉石英中二氧化硅含量由80.02%上升至98.49%,白度由76.0%上升至89.3%,铝含量由9.86%下降至0.26%,铁含量由182μg/g下降至56.3μg/g。  相似文献   

5.
含有机碳、粘土物质、砷、铜较高的难处理原生硫化金矿石广泛分布于石棉西部地区。多年来该区该类型金矿的选矿一直采用混汞法收金或原矿浮选、产品销售冶炼厂的办法。本文根据矿石特性选择原矿氢氧化钠碱浸预处理→次氯酸钙氧化处理→氰化提金工艺进行探索性试验,获得金浸出率86.9%的结果,为石棉地区该类型金矿石的开发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郎淳慧  李伟 《吉林地质》2006,25(2):61-66
根据赤柏松铜镍矿石中含泥量大,品位低,嵌布粒度细的特点,通过试验研究,选取了中矿再磨再选和粗选尾矿再磨再选的浮选工艺流程,用纤维素抑制矿泥(脉石),JY 406作为铜、镍分离的抑制剂,两种工艺流程均获得到了较理想的试验指标。  相似文献   

7.
针对印尼加里曼丹岛坤甸铜多金属矿中各有价元素含量低、矿物嵌布粒度粗细不均、锌难以抑制、精矿产品质量差的问题,在抑制锌时用硫化钠配合抑制剂使锌得以有效抑制。同时也对该矿进行了不同选矿工艺比较,最终确定采用铜铅混合浮选→铜铅分离→锌浮选工艺流程对其进行选别,采用该工艺获得了良好的选别指标。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碳酸盐型磷矿,采用反浮选工艺流程进行试验研究,获得了低镁优质磷精矿。反浮选工艺具有药剂种类少,分选效率高,选矿技术指标先进,操作控制容易等优点,是选别碳酸盐型磷矿的先进浮选工艺。  相似文献   

9.
根据对铜矿的工艺矿物学分析,制定了先混合浮选后铜硫分离的工艺流程。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混合浮选粗选丁基黄药与丁铵黑药最佳用量为180 g/t+90 g/t,二段磨矿最佳磨矿细度为-0.045 mm含量为80%,铜硫分离粗选捕收剂Z-200最佳用量为30 g/t。采用响应曲面法对铜硫分离抑制剂用量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抑制剂的最佳用量分别为Na2S 119.43 g/t、CaO 1874 g/t、KG 498.26 g/t,在该条件下软件模拟得到Cu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8.47%、95.67%,与实际优化浮选试验结果相近。采用上诉最佳药剂制度进行闭路试验,最终获得Cu品位23.64%、Cu回收率92.54%的铜精矿和S品位43.45%、S回收率82.86%的硫精矿。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对硅钙质胶磷矿采用反正浮选或正反浮选流程的试验研究有了很大突破,克服了单一正浮选磷精矿质量低、磨细度要求高等缺点。根据保康磷矿的反正浮选试验实践和安宁等几个磷矿的试验结果,表明以反浮选为基础流程的工艺是硅钙质胶磷矿矿石性质所决定的。采用此工艺具有矿浆浮选温度低、磨矿粒度较粗、工艺简单且操作稳定、精矿易过滤且尾矿易沉降、精矿质量高等5大特点。此工艺流程易于实现工业化。  相似文献   

11.
苏继泉 《云南地质》2009,28(3):254-258
矿床为典型的层控砂岩铜矿,重新估算铜矿床资源量,提出难选氧化矿石的“氨浸搅拌浸出→萃取→电积→浸渣浮选”加工处理流程,综合回收率提高至80%以上,并对矿床资源经济进行有效评价,为资源开发及回收利用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滇中中晚元古代铜铁矿带成矿规律与找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琳 《云南地质》2011,30(3):255-260
滇中元古代铜铁矿带集中分佈东川、武定、易门、元江等多个大、中型矿床。中、晚元古代昆阳古陆间裂谷,在演化过程中发生火山喷流沉积、热水沉积、蒸发成岩、炭泥质吸附、热液改造和碎屑堆积等成矿作用,形成"四楼一梯"的裂谷成矿系列和矿床组合模式。深入分析"裂、火、构、盆、层、相"等成矿条件确定远景区,找矿方法应重视基础、分析差异、综合找矿。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南江县红山铁矿矿石除主要有用矿物磁铁矿外,尚含大量磁黄铁矿、黄铁矿和黄铜矿等,这一方面为选矿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另一方面因为这些金属硫化物中常含Cu、Co等有用元素可供综合利用,所以选矿工艺和选矿流程的确定很重要,本文对选矿特征、流程及综合回收有用元素等问题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邹海俊 《云南地质》2011,30(4):443-448
简述地质技术管理概念、内容、注意事项,重点探索资源潜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矿点(床)考察工作内容、专家会诊及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难点。提出地质技术管理对云铜集团实施资源战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条山西南段中生代热液成矿系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条山西南段铜镍、铜铁、金矿与中生代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成因类型为高-中低温热液型.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不同矿产形成与矿源岩有关,铜镍矿、铜铁矿和金矿分别产于变基性侵入岩、变基性火山岩和片麻岩中,构成了中条山西南段中生代构造-岩浆-热液成矿系统.这一成矿系统是同一能量场和流体场、不同矿源场之间耦合的结果.根据成矿系统分析,该区具有很好的找矿前景,预测在不同矿源复合叠加地段,还有铜铁金、铜镍金、铜铁镍矿床产出,地质找矿应部署在中生代中酸性岩体的分布区.  相似文献   

16.
牟定大湾山磁铁矿成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定安益地区元古界变质岩地层出露广泛,“大湾山式”贫磁铁矿产于元古界龙川群路古模组第三段浅变质含磁铁绿片岩中,地面高精度磁测异常与含矿地层吻合较好,矿床类型属中基性火山—沉积变质型贫磁铁矿.经多年工作,该类矿床规模已达中—大型,区内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7.
北山地区植被属戈壁荒漠植被类型,主要植物群落为红沙,红沙中多数元素特别是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的含量和变化系数矿区大于背景区,元素含量背景区呈对数正态分布,矿区呈偏对数正态或多峰分布,红沙中的元素组合分类背景区为Au,Cu,Pb,Zn,As,Sb,Mo,V,Mn和Ag,Sn,Sr,Ba及Ti,Cr,Co,Ni,金矿区为Au,Ag,As,Sb,Mo,Mn,Sr和Cu,Pb,Zn,Sn,Ba及Co,Ni,Ti,V,Cr,铜矿区为Cu,Pb,Zn,Mo,Au,Ag,Ba和As,Sb,Sn,Mn及Ti,V,Cr,Co,Ni,Sr,矿区红沙中浓集系数较大的元素多数在矿区岩石中的浓集系统亦较大,金,铜矿床红沙和岩石中的特征元素分别都有Au,Ag,Ag,Sb,Mo,(Mn)和Cu,Pb,(Ba,Ti,Cr)。在金,铜矿床(体上方分别发育有良好的Au和Cu的生物地球化学异常和元素组合及分带,根据红沙的地球化学特征能,判断金或铜矿种类型,并能对掩埋,隐伏金,铜矿床(体)进行定位预测。  相似文献   

18.
西藏谢通门县德新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新铅锌矿位于西藏自治区谢通门县,地处西藏冈底斯Cu、Mo、Pb、Zn、Au、Fe成矿带中段。矿体主要赋存于岩浆岩与第三系火山岩的接触带,地层、岩浆岩控制了矿体的总体展布方向和空间位置。早期东西向构造对成矿起了导矿作用,晚期近南北向、北西、北东向构造是主要的容矿、储矿构造。属标准的地层、构造、岩浆岩"三位一体"的成矿模式。矿床成因可能属火山隐爆角砾岩型。本文提出了区内8条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9.
刘斌 《地质与资源》2003,12(2):72-77
吉林东部(延边地区)中生代以来不同方向的断裂构造发育,火山活动强烈,岩浆侵入频繁,与中生代火山-岩浆活动有成因联系的金、铜多金属矿床多处,矿化蚀变线索多见,构成了知名度很高的五凤-小西南岔近东西向火山-岩浆期后低温热液型金、铜多金属成矿带.区内中生代火山-岩浆岩的形成是上地幔岩浆上侵的结果,同时伴有成矿作用的发生,在构造有利部位形成金、金铜或铜金多金属矿体.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幔,成矿是在酸性介质中还原条件下发生的.从远源至近源,成矿分带为Au、Ag→Au、Cu、Ag→Cu、Au、Pb、Zn→Cu、(Mo、Au),成矿温度从低温至高温变化,硫化物从贫硫化物向富硫化物变化.  相似文献   

20.
维拉斯托锌铜多金属矿床矿石中富含多种元素,其中铜、铅、锌、砷、银、钨、钴等元素具有综合利用价值,矿石类型属于比较难选多金属矿石.采用混合浮选铜铅(-0.076 mm为65%)-依次浮选锌、砷(钴)-再浮选钨-重选(摇床)选钨的选矿工艺流程,对选矿pH值、药剂种类及用量等系列选矿条件进行了实验研究,达到较为理想的选矿效果,为矿山生产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