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厦门港的中华白海豚Ⅱ.颅骨、耳骨及舌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刘文华  黄宗国 《台湾海峡》1999,18(2):205-209
对厦门海域5头成体(9~30岁)、6头哺乳期幼仔的中华白海豚颅骨、耳骨及舌骨进行了比较研究。5头成体标本的颅骨都已完全骨化缝合,而幼仔的颅骨都基本未愈合。成体、幼仔的耳骨大小和形状都基本一样,表明耳骨的生长和发育与头骨的发育是非同步的。  相似文献   

2.
刘文华 Jeff.  TA 《台湾海峡》1999,18(2):210-214
对厦门5头中华白海豚成体和6头哺乳期的幼仔,进行齿的形态,齿式,内部构造和磨损情况的研究;根据齿的切片判断年龄,5头成体9-30岁,年龄大小和体表颜色及齿的磨损程度密切相关。出生后幼仔齿包埋在齿龈中,其齿数齿式和成体一样。  相似文献   

3.
厦门港的中华白海豚Ⅲ.牙齿和年龄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刘文华  黄宗国 《台湾海峡》1999,18(2):210-214
对厦门5头中华白海豚成体和6头哺乳期的幼仔,进行齿的形态、齿式、内部构造和磨损情况的研究;根据齿的切片判断年龄,5头成体9~30岁,年龄大小和体表颜色及齿的磨损程度密切相关。出生后的幼仔齿包埋在齿龈中,其齿数、齿式和成体一样。  相似文献   

4.
厦门港的中华白海豚Ⅳ.脊柱、肋骨、胸骨及肢带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厦门 3头中华白海豚成体标本S_6、S_7、S_10的脊柱、肋骨、胸骨及肢带骨进行了系统研究。颈椎7块,第一、二颈椎基本愈合;胸椎12块,通过横突与12对肋骨相联;腰椎10块,横突、脊突均发达;尾椎22块。肋骨12对,前5对双头,后7对单头;前7对肋骨为双节,后5对为单节。两头幼仔标本 S_9与 S_11的胸骨分别为两部分和三部分组成,由软骨联结,成体骨化愈合为一块。  相似文献   

5.
厦门港的中华白海豚Ⅴ.对水生生活的适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4~1999年,在厦门港20个中华白海豚监视站进行观测,实施了87航次跟踪拍照,对7头幼仔和6头成体标本进行了现场测量和解剖。第二次下水的中华第豚既具备哺乳动物纲最基本的特征,也在运动(游泳)、水下生殖和哺乳、呼吸和感觉(包括声纳)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对水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6.
1994~ 1 999年 ,在厦门港 2 0个中华白海豚监视站进行观测 ,实施了87航次跟踪拍照 ,对 7头幼仔和 6头成体标本进行了现场测量和解剖。第二次下水的中华白海豚既具备哺乳动物纲最基本的特征 ,也在运动 (游泳 )、水下生殖和哺乳、呼吸和感觉 (包括声纳 )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对水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7.
鞍带石斑鱼仔稚幼鱼骨骼发育与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骼发育对于养殖鱼类苗种培育至关重要,骨骼畸形会影响仔稚幼鱼的外部形态及功能需求。作者利用骨骼染色技术和显微测量的方法对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lanceolatus)仔稚幼鱼的骨骼发育及生长特性进行连续观察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鞍带石斑鱼初孵仔鱼不存在骨与软骨结构,鞍带石斑鱼在变态前期和变态早期(长棘期)仔鱼的全长、颅骨长度、脊柱长度及尾鳍复合物的长度增加缓慢,骨骼发育过程中与摄食、呼吸及游泳功能相关的骨骼优先发育,如颅骨(颌骨、鳃)和鳍元件,且骨化顺序与发育顺序基本一致。进入变态晚期(收棘期),营养摄取及利用的器官发育趋于完善,稚鱼进入快速生长阶段。此外,在仔稚鱼发育早期,颅骨、脊柱以及尾鳍复合物中存在异速生长特性,呈现为在变态前期和变态早期(长棘期)颅骨和尾鳍复合物为正异速生长,而脊柱为负异速生长;在变态晚期(收棘期)和变态后期,颅骨为负异速生长,而脊柱和尾鳍复合物为近等速生长。因此,鞍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颅骨、脊柱及尾鳍复合物骨骼发育的异速生长现象与摄食、呼吸及游泳功能相适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中国对虾消化道和肝胰脏(或称肝脏)在各幼虫期和早期仔虾的发育。 中国对虾的原始中胚层细胞是自原肠的顶壁分出移入囊胚腔中。 在发育过程中,口凹是在第三期无节幼虫时内陷形成,而原肛是在第六期无节幼虫时内陷形成的,所以口凹的发生早于原肛的发生。 在溞状幼虫第一期,消化道的腔才完全贯通。 在糠虾幼虫第一期,胃分为贲门胃和幽门胃两部分。胃磨和几丁质刚毛则出现于早期仔虾。 甲壳类动物的消化道包括前肠、中肠和后肠三个部分。前肠与后肠起源于外胚层,中肠则发生自内胚层。我们对中国对虾胚胎发育的观察,发现中肠远远长于后肠,而后肠将发育为成体的直肠。 两对肝盲囊分别发生自中肠的前段肠壁。在仔虾早期,前面一对逐渐退化消失,而后面的一对将发育为成体的肝胰脏。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中国对虾消化道和肝胰脏(或称肝脏)在各幼虫期和早期仔虾的发育。中国对虾的原始中胚层细胞是自原肠的顶壁分出移入囊胚腔中。在发育过程中。口凹是在第三期无节幼虫时内陷形成.而原肛是在第六期无节幼虫时内陷形成的,所以口凹的发生早于原肛的发生。在溞状幼虫第一期,消化道的腔才完全贯通。在糠虾幼虫第一期,胃分为贲门胃和幽门胃两部分。胃磨和几丁质刚毛则出现于早期仔虾。甲壳类动物的消化道包括前肠、中肠和后肠三个部分。前肠与后肠起源于外胚层。中肠则发生自内胚层。我们对中国对虾胚胎发育的观察,发现中肠远远长于后肠。而后肠将发育为成体的直肠。两对肝盲囊分别发生自中肠的前段肠壁。在仔虾早期,前面一对逐渐退化消失,而后面的一对将发育为成体的肝胰脏。  相似文献   

10.
大弹涂鱼仔、稚、幼鱼消化系统的发育及其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颜开强  张其永 《海洋学报》1991,13(2):240-246
本文观察描述了人工培育的大弹涂鱼仔、稚鱼和早期幼鱼消化器官的发育过程,并对各发育阶段的食性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开口摄食期主要摄食微型颗粒有机碎屑;全长3.55mm以上,同时还援食桡足类无节幼体、桡足幼体及其成体;全长7.50mm以上,桡足类成体已取代有机碎屑而成为主要饵料。进入幼鱼期后,转变为摄食底栖硅藻为主,兼食桡足类和海泥中的有机碎屑。  相似文献   

11.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死壳分布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栖息地带由于近年受拖耙捕生产,底质遭到频繁骚动。同时沿岸带局部水域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河口盐度突发性骤降等因素,直接影响了蛤仔的存活率。因而蛤仔死壳逐年增多。据1990年调查,9月份幼蛤和成蛤死壳平均密度比同年4月分别增加3.5倍和1.8倍,蛤仔资源量亦受一定损失。  相似文献   

12.
厦门港的中华白海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文华 《台湾海峡》1999,18(4):382-388
对厦门3头中华白海豚成体标本S6、S7、S10的脊柱、肋骨、胸骨及肢带骨进行了系统研究。颈椎7块,第一、二颈椎基本愈合,胸椎12块,通过横突与12对肋骨相联; 椎10块,横突、脊突均发达;尾椎22块。肋骨12对,前5对  相似文献   

13.
野生海豚的妊娠、分娩及哺育过程很难进行科学、系统地观察监测,人工饲养海豚的繁殖情况却屡见报道。我馆于2003年3月20日从日本购进6头雌性太平洋瓶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 aduncus),其中1头编号为“270”的海豚于2003年6月19日顺利产下1头雄性幼仔,作者对其母子进行每天24h看护达2周之久。此后的1年中,幼仔生长良好。本文就海豚“270”的妊娠、分娩及哺育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并将工作人员对“270”母子采取的护理措施作一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4.
中华鲟于闽江的人工放流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金忠  王军  苏永全 《台湾海峡》1999,18(4):378-381
1997年10月20日首次将中华鲟受精卵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空运至福建省莆田市中华鲟繁育保护基地,23日孵化出仔鲟,喂养至1998年12月4日,选择全长78 ̄98cm,体重2 ̄5kg的1龄幼鲟400尾,闽侯白沙镇的闽江段进行标志放流。1998年12月21日至1999年5月10日分别在福清市、惠安县肖厝管区、福鼎县、长乐县和连江县沿海的流刺网作业中误行情流放标志和2尾丢失标志的中华鲟幼  相似文献   

15.
美人鱼外传     
1.儒艮是哺乳纲海牛目的海洋动物。它不是鱼,长得十分丑陋。2.儒艮身体膘肥肉胖,头和脖子分不清,小小的眼睛,嵌在圆盘般的大鼻子上方,大而方的嘴,整个头部被口鼻占据。3.它一般栖息在低纬度地区的河口和浅海湾内,以海藻和水生植物为食。4.每年只产一仔,母兽哺乳时,将头和两乳露出水面,两前肢抱着幼仔喂奶,远远看去,很像一个妇人给孩子吃奶,从而被人们渲染成海中的“美人鱼”。说起来也奇怪,世界各地几乎都有这类传说。我国广西、台湾沿海中也有分布。美人鱼外传@段明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以鲍鱼的上足分化幼虫和围口壳幼虫作试验对象,用土霉素、氯霉素、盐酸环丙沙星等抗菌药物作防治幼鲍病害的试验,结果表明:0.5~5g/m3浓度的氯霉素浸浴48h,1~10g/m3浓度的土霉素浸浴48h,0.25~0.5g/m3浓度的盐酸环丙沙星浸浴24h都能有效地抑制或杀死细菌;而幼鲍及饵料硅藻的生长和发育均不受其影响;但这些药物对原生动物、线虫和桡足类均无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不同生长阶段的澳洲鳗鲡为对象,研究澳洲鳗鲡白仔、黑仔、幼鳗和成鳗的耗氧率、窒息点、对水温、非离子氨、亚硝酸盐的耐受性特征及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白仔、黑仔、幼鳗和成鳗的昼间与夜间耗氧率都随体质量增大而下降。但昼夜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15—30°C,耗氧率与水温呈正相关。并得到了白仔、黑仔、幼鳗和成鳗的耗氧率和水温回归方程。在水温25°C,白仔、黑仔、幼鳗和成鳗的窒息点溶解氧浓度随体质量增大而下降。14—29°C为澳洲鳗鲡适温范围。具体来说,25—29°C为白仔和黑仔最适生长温度, 23—29°C为幼鳗和成鳗最适生长温度,随体质量增加对水温的耐受性增强。水中非离子氨对白仔、黑仔、幼鳗和成鳗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35、7.96、2.94和2.62 mg/L,安全浓度为0.24、0.80、0.29和0.26 mg/L,可见黑仔的耐受性最强。亚硝酸盐对白仔、黑仔、幼鳗和成鳗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2.07、63.80、691.89和885.12 mg/L,安全浓度为5.21、6.38、69.19和88.51 mg/L。因此,随体质量的增加,澳洲鳗鲡对亚硝酸盐的耐受性增强。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以鲍鱼的上足分化幼虫和围口壳幼虫作试验对象,用土霉素、氯霉素、盐酸环丙沙星等抗菌药物作防治幼鲍病害的试验,结果表明:0.5 ̄5g/m^3浓度的氯霉素浸浴48h,1 ̄10g/m^3浓度的土霉素浸浴48h,0.25 ̄0.5g/m^3浓度的盐酸环丙沙星浸浴24h都能有效地抑制或杀死细菌;而幼鲍及饵料硅藻的生长和发育均不受其影响;但这些物对原生动物、线虫和桡足类均无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重刚  陈品健 《台湾海峡》1998,17(2):121-123
本文研究了pH对真鲷仔、稚、幼鱼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仔鱼期α-淀粉酶在不同pH条件下的活性曲线呈“倒钟”形,最适pH为4.5 ̄5.0;稚鱼期α-淀粉酶的最适pH为4.0,在pH为2.5和5.0 ̄6.0时出现小的活性峰值;幼鱼期α-淀粉酶活性的最适pH为3.0,在pH为2.5、5.5、7.5时也出现小峰值。真鲷仔、稚、幼鱼α-淀粉酶活性的最适pH下降,是消化系统不断发育完善的结果,也说明  相似文献   

20.
对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仔、稚鱼发育过程中正常和畸形个体的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条斑星鲽仔稚鱼形态异常出现于孵化后第5天,第7天和第8天表现最为明显.仔、稚鱼可分为3种类型:异常类型A:鳃盖和下颌骨发育不良,口膜不通、口不能自由闭合,腹部膨大,胸鳍没有发育,漂浮于水面;异常类型B:鳃盖、下颌骨发育不全,口闭合不全.胸鳍发育不良,漂浮于水面,偶尔水平运动;正常类型C:鳃盖、下颌骨发育正常,口能自由闭合,胸鳍明显变大,靠尾的摆动和胸鳍的快速划动在水中水平游动.A、B类型在孵化后第15~20天大量死亡,B类型少部分个体可以少量摄食并继续发育,但是生长速度缓慢,不能完成变态,发育到第30~50d天时死亡.正常发育个体孵化后第30天d左眼开始上移,第50天大部分左眼完全移至右侧,褪色、着底.色素异常观察发现,褪色着底时,近10%个体出现白化现象,几乎没有形成成体色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