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大型土壤动物在沙漠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腾格里沙漠生态系统大型土壤动物中化学元素含量特征与环境中元素含量关系比较和生物富集量在不同生境下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 :大型土壤动物中化学元素含量的大小排序为Mg >K >Fe >Ca >Zn >Na >Mn >Cu。对Mg、K、Fe的富集程度较高 ,对Mn、Cu的富集程度较低。不同动物类群对K、Mg、Fe、Na等元素富集程度的差异要小于对Cu、Mn、Zn等元素富集程度的差异。各生物群对各种化学元素均有较强的富集作用。在研究的几种生境中 ,大型土壤动物对化学元素的富集基本不受它们相互间在管理方式上不同而导致的环境因素差异的影响。化学元素生物富集量的计算表明 ,大型土壤动物在沙漠生态系统物质的转化作用中是很重要的。随人工固沙植被演替时间的延长 ,大型土壤动物对化学元素的生物富集量是呈提高趋势的  相似文献   

2.
选取湛江市霞山区观海长廊红树林湿地为研究区域,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红树林表层土壤及红树植物根、枝、叶中重金属(铜Cu、锌Zn、铅Pb、镉Cd、铬Cr、镍Ni、砷As)的质量分数;运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估红树林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风险水平,结合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重金属的影响因素及来源;应用生物富集系数(BCF)、转运系数(TF)分析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中的富集和迁移能力。结果表明:1)研究区表层土壤7种重金属分布规律为Zn(57.48 mg/kg)>Cr(29.31 mg/kg)>Pb(19.23 mg/kg)>Cu(16.62 mg/kg)>Ni(8.18 mg/kg)>As(6.00 mg/kg)>Cd(0.20 mg/kg)。7种元素平均质量分数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农用地土壤风险管控标准》(GB15618-2018)(pH≤5.5)风险筛选值;Cu、Zn、Cd和As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广东省土壤背景值的2.08、2.74、6.75和1.11倍。2)重金属中Cd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最高,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很强,其余元素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轻微。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中等。重金属与有机质、黏土、粉砂呈正相关关系,与pH、砂呈负相关关系。3)Zn、Cr和Cu在红树植物体内质量分数较高,Pb、Ni和As次之,Cd质量分数最低。除无瓣海桑Zn的根-叶转运系数>1外,重金属在桐花树、木榄和无瓣海桑中的生物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均<1,说明桐花树、木榄和无瓣海桑对重金属的富集和转运能力不强,大部分有毒元素主要积累在根部,降低了有毒重金属通过食物链传递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利用湿法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植物和表层土壤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其元素含量、相关性、富集系数及污染指数等化学特征。研究发现,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土壤和植物中的Ni、Li、As、Cs变异系数波动较大,且土壤中元素的区域性变化小于植物。植物中的Al、Fe、Mn元素丰度主要依赖于土壤元素丰度的高背景值,而对Ca、K、Cr、Ba元素具有较强的选择吸收能力,对重金属元素Cr、Cu、Zn、Cd、Pb富集能力很强。进行重金属污染评价表明,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Cu元素存在普遍污染,Cd和As均达到了轻度污染,Cd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最大。  相似文献   

4.
李英年 《山地学报》2001,19(5):408-412
同海拔高度、距离相近的寒冻雏形土不同地形部位分布区,虽然区域气候一致,但地温分布具有显著的差异。寒冻雏形土不同地形部位0cm-50cm层次地温均表现较低的水平,且南坡>滩地>北坡。冬季自表层到演化层地温升高明显,夏季自上而下略有降低。地温年较差滩地>北坡>南坡。年内地温在冷暖转换期的春秋季,土壤热量交换迅速,而在夏冬二季热量交换平稳。依土壤温度诊断特性来看,海北不同地形部位的寒冻雏形土均属寒性土壤的温度状况,其中北坡地温更低,属寒冷性土壤温度状况。  相似文献   

5.
河套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粮食主产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为葵花、小麦及玉米,通过对该区农作物及根系土样品连续五年的监测与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农作物硒元素的富集程度不同,造成富集程度的差异除了与农作物品种不同有关,还与土壤化学成分、酸碱度、理化性质、形态及有效态密切相关,本文就从这五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为合理开发富硒农产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南极海洋性气候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杰  龚子同 《极地研究》1999,11(4):241-254
利用特制的石膏抗冻电极作为土壤水分探测探头 ,对南极海洋性气候区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上两个土壤类型饱和寒冻石质土和贫盐基寒冻始成土进行了土壤自由水分含量动态变化定位监测。研究结果表明 ,本区土壤解冻期可持续 5~ 6个月甚至更长 ,解冻期内土壤自由水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地表融雪、坡面径流以及水平侧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因土壤类型差异以及剖面底部有无永冻层而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另外 ,土壤进入冻结与解冻期的时间、冻融作用的强度以及土壤自由水分状况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7.
四姑娘山区土壤及其垂直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区内土壤型类有: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褐土、淋溶褐土、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和高山寒冻土等。土壤分异的显著特点是:1.土壤垂直带谱结构多样而复杂;2.带谱特性随坡向不同而有差异;3.土壤垂直带内以森林土壤为主;4.区内土壤具过渡性。  相似文献   

8.
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与元素迁移特征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对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及元素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合与黄土高原第四纪黄土、古土壤、晚第三纪红粘土以及安徽宣城风成红土等典型风成堆积剖面的对比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 (1) 镇江下蜀土剖面经历了中等强度的化学风化, 明显强于洛川黄土以及古土壤, 显著弱于宣城风成红土, 而与西峰晚第三纪红粘土非常接近。下蜀土的化学风化过程及 其与其他风成堆积剖面风化强度的差异主要受气候条件的控制, 气候条件通过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对化学风化的地球化学环境起重要的影响, 其中降水因素在化学风化过程中可能起着更为重要的制约作用。(2) 镇江下蜀土剖面风化过程中, 绝大部分常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 表现为迁移淋失, 仅Fe 和Ti 轻微富集, 元素的活动性由强至弱依次为: P > Na > Ca > Mg > K > Fe2+ > Si > Mn > Al > Ti > Fe3+; 常量元素的迁移特征揭示下蜀土的化学风化已经完成初级阶段的去Ca、Na 过程, 并初步进入到去K 风化的中级阶段; 微量元素除Sr、Ga 迁移淋 失外, Th、Ba、Cu、Zn、Co、Ni、Cr、V 等均表现出富集特征, 这可能与下蜀土风化成壤过 程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粘粒、有机质对微量元素的吸附作用有关。(3) 元素迁移在剖面 中的变化特征揭示, 在0.24 Ma 之前的中更新世早、中期, 该区气候较为暖湿, 兼有干湿交替的特征; 中更新世晚期气候偏干凉, 风化淋溶最弱; 至晚更新世早期则又出现一段明显暖湿的成壤时期, 形成下蜀土剖面中的S1 古土壤层。总之, 中更新世以来本区气候整体上向干凉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采集研究区小麦根系土样品有毒有害及有益元素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小麦中已有元素的含量,均低于国家二级土壤标准。说明河套地区土壤环境优良。Cu、Mn、Zn、Fe2O3、Mg O、CaO在小麦根系土和淋滤层土壤中都略有缺失,Mo在根系土和淋滤层土壤中发生贫化,P、Na_2O在小麦根系土和淋滤层中大量富集,Pb元素在小麦根系土中略有缺失,K_2O在根系土中略有富集。  相似文献   

10.
异化铁还原是湿地土壤和沉积物中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也是有机质矿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湿地干湿交替等过程会使土壤的氧化还原状态发生改变,影响铁元素及与其相关的元素的迁移和转化。总结了湿地土壤和沉积物中异化铁还原过程及其与碳、磷、硫等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关键过程中的相互作用,阐述了湿地土壤和沉积物中异化铁还原过程对微量金属元素迁移和转化的影响,分析了影响湿地土壤和沉积物异化铁还原过程的主要环境因子。未来相关研究应集中于湿地土壤和沉积物中异化铁还原微生物分析和纯化、不同有机质形式对异化铁还原过程的影响以及异化铁还原对土壤有机质矿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贺兰山地区春季沙尘气溶胶的化学组分和富集因子分析   总被引:29,自引:11,他引:18  
牛生杰  章澄昌 《中国沙漠》2000,20(3):264-268
春季在贺兰山两侧的内蒙古吉兰泰和宁夏银川机场采集不同沙尘天气条件下的沙尘气溶胶浓度样本,用中子活化分析测定35种元素浓度,揭示了沙尘气溶胶中的元素浓度特征,沙尘天气下沙尘气溶胶中地壳元素含量增加,且含量随沙尘暴强度增强而增大。讨论了作为参考物质的地壳元素的取值及地球化学分类。沙尘气溶胶相对地壳和黄土的富集因子,以亲硫元素和亲沉积层元素为最高。亲地壳元素中的主成分元素在有沙尘天气时,其富集因子也偏高。  相似文献   

12.
与内生过程相比,表生过程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本文根据原始土壤与成土母岩间化学组成的相互关系,研究了极地条件下的风化成土过程。分析了乔治王岛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原始来源、生物作用及人为影响,推断了原始环境中元素的迁移特征,讨论了极地条件下成土母岩与原始土壤间化学元素丰度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低温环境下,拉斯曼丘陵斯托尼斯半岛表生环境具有微弱的化学风化作用。富集系数、富集分异系数等指标的分析表明,化学元素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迁移。其中Ca的迁移能力最强,Mg、Sr、Zn、K、Na等元素也均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在不同粒级中各元素表现出不同的集散特征。风化壳硅铝率平均为5.79,属弱风化类型,相对于母岩,风化壳中SiO2、Al2O3均有一定淋失。化学风化作用具有由南向北增强趋势;剖面中具有中下层风化程度略高于表层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王博  夏敦胜  余晔  田世丽  贾佳 《中国沙漠》2012,32(1):168-174
通过对兰州市河道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发现,兰州市河道表层沉积物41种地球化学元素富集因子多小于1,Cl、S、P、Bi、Cr、Cu、Pb、Sn、U、W、Zn富集因子值均大于2,显示了较高的污染水平。对单个采样点总富集因子的分析研究发现,R值均大于2,显示出较多的富集。其中水磨沟下游和鱼儿沟下游富集因子出现高值,显示出严重污染。元素来源研究结果显示,兰州市河道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的来源可分为3类:①生活污水排放以及雨水对地面或街道的冲刷作用;②工业污染,包括冶金、电镀、农药和化肥等污水的排放;③本地土壤类型灰钙土中元素的贡献。通过粒度与元素相关性分析可知,元素P、Cl主要分布于细颗粒物质中,反映了兰州市河道表层沉积物污染物质在细颗粒中有较大量的富集。  相似文献   

15.
选取云南石林红土剖面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岩溶盆地这一独特地貌单元中主量、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 云南石林土壤中主量和稀土元素的组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通过对化学蚀变指数(CIA)与Na/K比值关系图以及A-CN-K(Al2O3-CaO*+Na2O-K2O)三角图分析发现:石林地区2个剖面均经历了温暖湿润环境下的强烈化学风化作用;石林地区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较高,其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表现出高度相似性,且继承了基岩的特征,两者均表现为Eu处负异常,但剖面CK在Ce处表现为负异常,而剖面KP在Ce处无明显变化;2个剖面元素组成及含量变化基本保持一致,表明此地土壤受外来物质影响程度较小,2个剖面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基岩存在一定相似性。  相似文献   

16.
反映资源丰度的各个指标是不相容的 ,因而利用物元分析来对其进行研究是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 ,并且计算方法也简单易行。该文通过物元分析 ,全方位地了解各地区的资源丰度 ,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笔者所选用的 8种人均自然资源 ,在我国西部地区基本上都属于高丰度区 ,具有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7.
胡舒娅  任婕  李吉庆  赵全升 《地理科学》2022,42(11):2039-2046
通过野外抽水试验方法,确定了柴达木盆地马海盐湖储卤层渗透系数,并结合地下卤水赋存特征与沉积环境对其渗透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地区石盐层大多不纯,石盐晶体内包裹有泥、砂,且晶体间也有泥、砂充填。在石盐沉积期间,由于受到洪水与间歇性河流影响,导致地质环境演化过程中沉积形成的储卤层渗透性能在各处相差较大,区域地下卤水的连通性相对较弱。根据试验开采区27口开采井钻孔资料和地下卤水监测数据,进行了储卤层差异性分类,将钻孔所揭露储卤层划分为3种类型,不同类型储卤层卤水富集性能具有较大差异,表现为渗透系数和单井涌水量在平面分布上的较大数值差距。通过对钻孔岩心岩性、孔隙特征及补给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卤水富集性能强的基本条件:储卤层具备天然良好的颗粒骨架和稳定的卤水补给来源与通道。依据储卤层渗透性能和卤水富集规律,将马海盐湖试验开采区划分出不同地下卤水富集区段。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口省际流动重力模型的参数标定与误差估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赵梓渝  魏冶  杨冉  王士君  朱宇 《地理学报》2019,74(2):203-221
空间交互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地理要素关系强度的模拟,然而目前大量研究或建立在模型参数标定理想化、模式化的假设条件下,或是在暗箱中完成,由此导致模拟结果与实际的偏差却被严重低估。基于2015年中国春运期间人口省际流动的城市间O-D数据,在逐日、分市的研究精度下,实证推算人口流动重力模型变量的回归系数,探究模型代理变量影响效应的空间异质性,并评估重力模型在人口流动模拟上的误差。结果显示:① 重力模型参数标定的复杂性体现在交互对象代理变量影响程度的非对称性,和变量回归系数的空间异质性随研究精度加深显著加剧两个方面,因此模型参数标定的模式化将导致估算结果空间差异的趋势收敛;② 2015年春运期间中国人口省际流动距离衰减系数为1.970,在地级行政单元视角下,人口流出地距离衰减系数值域为0.712(驻马店)~7.699(乌鲁木齐),人口流入地系数值域为0.792(三亚)~8.223(乌鲁木齐);③ 应用重力模型模拟人口流动结果与实测流(百度迁徙数据)存在显著误差。就加权绝对平均误差而言,拟合总误差为85.54%,其中空间相互作用效应造成了86.09%的实测流与模拟流的最大误差,相对流出力、相对吸引力分别造成57.73%、49.34%的模型误差。因此,空间交互效应仍然是当前最难以模式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极地研究》1992,3(2):8-27
The chief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hemical weathering process of the weathering crust in Great Wall Station region of China (in Fildes Peninsula), Antarctica by the method of sedimentology. CW,SW,GW,TW,WE weathering crusts developed on volcanic clastic rock, gray aptitic basalt with tuff or basaltic bedrock. On change of minerals, geochemical behaviors of elements, migration and enrichment regularities of elements, Correlation between element geochemical behaviors, change of weathering potential of rocks in chemical weathering process are studied by us. We can see that the sequence fo weathering strengths of the abovementioned sections, from high to low, should reflected in TW, GW, CWand SWF and basical correspond with that calculated from the enrichment and differentiation index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