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文着重阐述HMS系统的振动控制机理及其分析模型。在对试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HMS系统考虑其油液压缩性的“可压缩弹性”分析模型(简称“弹性”模型)。试验与分析证明,以该模型描述HMS的系统的工作状态是符合实际的。本文以所建立的“弹性”分析模型,对HMS系统各参数对底层柔性建筑抗震控制体系减震效果影响的规律性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分析,得出了一些结构,这些结论对实际工程抗震控制设计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柔性控制抗震建筑新体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提出了一种柔性控制抗震建筑新体系。它是以作者研制的液体-质量振动控制系统(HMS)施加于建筑物的柔性层而构成的抗震建筑体系。这种受控抗震建筑可以显著地减小地震输入,增加结构的附加阻尼,有效地控制结构的地震反应。对五层铜框架模型的振动台试验和理论分析表明,HMS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振动控制系统,这种控制抗震建筑体系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设有液压质量控制系统(HMS)的底层柔性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分析,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证明了设有液压质量控制系统(HMS)的底层柔性结构控制体系近似存在经典振型,其阻尼阵满足正交性条件,所以,可用振型分解法计算受控结构的地震反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介绍了一幢安装了粘滞阻尼器的复杂体型高层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1/15缩尺模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结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梁、柱构件的多弹簧模型并组建了整体结构的计算分析模型,运用此计算模型首先对试验模型结构进行了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计算模型的正确性;最后,以同样方法对原型结构进行了计算分析,并结合试验结果研究探讨了此结构的抗震性能和阻尼器的消能减震效果。结果表明:该结构未出现明显的薄弱层,能够满足规范的抗震设防要求,阻尼器发挥了一定的消能减震效果,进一步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5.
高强钢组合偏心支撑钢框架是一种新型的抗震结构体系,为分析其抗震性能,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简化分析模型。在验证该简化模型合理有效的基础上,建立了某十层算例的整体模型,施加竖向荷载的同时施加水平倒三角形循环荷载作用,进而分析了该算例的滞回性能。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简化分析模型不仅可以较准确的模拟该结构体系的延性和抗侧刚度,还可以有效预测结构的变形分布和非线性性能。  相似文献   

6.
张家广  吴斌  梅洋 《地震学刊》2014,(5):637-642
提出了一种既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方法,该法采用防屈曲支撑提高框架结构体系的水平承载力和耗能能力,利用外包钢进一步提高柱子的抗弯和抗剪承载力。采用开源有限元程序OpenSees,分别建立空钢筋混凝土框架和防屈曲支撑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分析模型,对2榀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进行模拟。防屈曲支撑采用了弹塑性桁架单元模型,加固框架柱混凝土考虑了外包钢的约束作用。将分析结果与拟静力试验结果进行比较,以检验分析模型的准确性,以及研究防屈曲支撑和外包钢对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基于OpenSees建立的数值模型的准确性;外包钢有效改善了框架柱的抗弯承载力和变形能力;防屈曲支撑显著提高了加固框架体系的水平刚度、水平承载力和耗能能力。  相似文献   

7.
针对国内外土木工程结构实验室中广泛应用的MTS电液伺服加载系统,研究了一种基于内部命令控制的抗震拟动力试验方法。通过对MTS系统硬件配置和软件配置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基于内部命令控制的途径和特点,并同Net SLab平台进行对接并建立了试验系统,对悬臂钢柱进行了单自由度抗震试验,试验者性能曲线与控制中心结果吻合较好,证实了所建立的系统能够进行拟动力试验,上述试验证实了本文提出的内部命令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地震响应,本文根据欧洲研究课题组在最新的实验研究中所采用的往复加载试验模型,利用SAP2000结构分析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对结构进行推覆分析.结构中的柱子构件在地震力的作用下将产生非线性变形,这种非线性变形的特性是由塑性铰和非线性连接来实现的.本文对于塑性铰与非线性连接的材料属性的评估过程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推覆分析结果与往复试验数据的比较表明,本文提出的推覆分析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预制框架结构的受力和变形过程,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有较准确的预测,为数值模型进行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减震控制装置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跨度桥梁结构的减震控制研究对于桥梁结构的抗震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主跨368m的茅草街大桥为研究对象,基于ANSYS建立了该桥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采用子空间迭代法分析了该桥的动力特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地震响应及减震控制研究,重点进行了弹性连接装置和粘滞阻尼器减震效果的参数敏感性分析,并对比分析了不同位置布设减震装置时的效果。结果表明,纵飘振型对该桥肋纵向相对位移的贡献最大;弹性连接装置和阻尼器均能有效减小地震作用下该桥的肋梁纵向相对位移;综合考虑各关键部位的地震响应时,同时采用两类减震装置并将其分散布置时的减震效果最佳。结论可供大跨度中承式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的抗震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0.
桩-土动力相互作用对桩基变形特性和受力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水平地震作用下桩-土体系中桩基的地震反应,为桩基的抗震设计提供依据。以单桩为研究对象,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加以验证,再根据场地条件选取输入波,分析了桩、桩-均匀土体、桩-分层土体3种模型处于弹性和弹塑性状态下的桩基的变形特性和受力性能。研究表明,桩动力分析时必须考虑桩周土的影响,若按静力法的桩-弹簧模型进行桩的设计会使桩身不安全。  相似文献   

11.
地电阻率正常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测地壳浅层电阻率随时间变化以寻找地震信息是地电阻率方法的目的。实际工作中,在保证观测精度的前提下,发现正常(无震)情况的地电阻率仍然存在着复杂的变化,给定量和定性分析地震异常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本文分析了一些台站正常地电阻率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变化电性剖面模式”,来阐明一些台站正常地电阻率变化的复杂过程及其产生的可能原因。从此观点出发,导出以二层电性剖面为特征的台站正常地电阻率相对似年变化幅度公式。通过典型计算,提出获取平稳的正常原始资料是解决上述困难问题的方向,并指出了获取平稳正常变化资料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2.
A l-D numerical model of unsteady flow for river channel has been developed in the paPer. Based ontoPograPhy of l980 and field data of a flood occurred on July l2-25, l981 (,'8l.7" flood), caIculation ofthe "8l.7" flood rouhng has been imPlemented as calibration of the model. Using the same hydrographsof,'8l.7" flood and different toPograPhies of l980 and l993 respectively, processes and profiles ofhydrograps, variations and featores of flood traVel along the Yichang-Jianli river reaches h…  相似文献   

13.
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目前我国地震危险性分析中普遍采用的概率方法,即洪华生模型进行了分析和评述。指出上述方法忽略了断层间的相互影响;将未来大震看作小概率事件是对古登堡震级与频次关系的误解;同时,该方法中极值理论的时间概念是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14.
震源孕育的追赶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了一种一维震源孕育模型。用数学物理方法分析了该模型在地震前的孕育过程和各种物理量的变化规律,提出了震源孕育的追赶模式。追赶模式对纵波速度、地壳运动的前兆异常可作出解释,说明该模式是研究地震前兆的一种可能的力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随县-西安剖面地壳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随县-西安测线的地震测深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讨论了该剖面地壳内主要界面的震相特征。通过对观测走时的分层反演及综合反演,得到三层的地壳模型。地壳的平均速度为6.33km/s,厚度约34km,上地幔顶部的速度为8.10km/s。下地壳是由高速及低速层交替构成,高速层的速度为7.39km/s。构制了主要界面的剖面起伏图,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测井数据分维计算及其应用条件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分形几何已成功地应用于储层表征,分维是储层一征和随机建模的控制参数,为了准确表征储层,必须精确地估计分维值。本文介绍了利用测井数据计算储层分维值的三种方法:变尺度分析法(R/S分析),变异函数分析法、功率谱分析法,研究发现分维计算中对数据的分级处理实际上就是对数据进行灰色累加生成。研究表明影响分维估计精度的主要因素有四种:数据点数、数据概率分布、数据平稳性,无标度区,研究认为,现有的3种方法不能用  相似文献   

17.
神经网络方法在爆炸地震震中定位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定位过程中,由于地球介质的不均一性以及台站局部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使震中距和地震波走时呈非线性关系。利用通常地震定位方法所确定的爆炸地震震中位置和实际震中存在20~30km偏差。人工神经网络具有高度非线性映射功能,可应用于地震震中定位。应用BP(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确定远场爆破地震震中的实例表明,所确定的震中位置和实际震中位置偏差在8km以内,外延预测确定的震中位置和实际震中位置偏差小于18km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天山地区岩石层构造运动的地幔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31,自引:11,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全球重力大地水准面异常、板块绝对运动及全球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计算了青藏高原-天山地区岩石层下部地幔大尺度对流格局以及此种尺度对流驱动下岩石层内应力场分布;同时,利用区域均衡重力异常数据反演青藏高原中、北部到天山地区上地幔小尺度对流模型.结果表明,大尺度的地幔物质运移过程可能驱动着中国大陆岩石层整体从西部以南北方向为主的运动转向东部地区以北东和南东方向的运动;而该区域上地幔小尺度上升流动支持了现代青藏高原和天山地区的抬升运动.提出和讨论了青藏高原隆升的“断离隆升-挤压隆升-对流隆升”三阶段模式,并探讨了大陆岩石层构造运动的地幔深部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19.
区域高阶重力场模型与青藏地区局部位系数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当今全球模型研究的Molodensky理论,推导了相应的区域高阶重力场模型系数修正公式.考虑了球近似边值条件引起的各种偏差,使用了椭球坐标系,按椭球调和展开.并利用中国青藏地区地面重力资料对原始全球模型OSU91A1F的高阶部分系数进行修正,获得该地区的局部重力场模型QZ93G(完整到360阶),它对实测平均重力异常的恢复精度为±11.8×10-5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