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SPECT是对植入患者体内的放射性粒子发射的γ射线进行成像,其图像中灰度信息反映了γ射线的计数值,变换后相应于射线剂量值。临床中通常为了观察剂量在病灶附近的分布情况,需要将SPECT图像进行伪彩色处理,再与CT图像进行融合。但是,SPECT/CT常用的处理软件中伪彩色处理很难提供足够的剂量细节分辨,难以满足临床诊疗的需求。针对脑部肿瘤治疗中对γ射线剂量分布细节的需求,本文基于SPECT的DICOM数据,提出一种含有可调双向量参数的伪彩色映射显示模型,创建多层次的映射关系。该方法不仅可以控制伪彩色显示区域还可以调整剂量显示的多分段细节。Python的数值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伪彩色映射模型和算法能够更加清晰、准确地显示SPECT图像中感兴趣的剂量区域和数据范围,与CT图像融合后可明显增强SPECT/CT的病灶区域和剂量分布层次感,精准显示病灶部位的粒子空间和放射剂量分布信息,为临床疗效的判定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平扫图像纹理分析方法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腮腺恶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对经过CT平扫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4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和12例腮腺原发恶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软件工具在这些CT平扫图像上对病灶进行感兴趣区(ROI)的勾画,获得18个纹理参数。使用非参数检验对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恶性肿瘤的纹理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作ROC曲线,以评估有统计学差异的纹理参数的诊断效果。结果:由CT平扫的图像生成的18个不同的纹理参数中,共有10种纹理参数有统计学差异(P 0.05),其中中位数强度、平均值、体素值和、均方根误差、离均差诊断效能较高,AUC均大于0.8。结论:用CT平扫图像纹理分析方法可以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腮腺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3.
基于FCM聚类算法的颅内出血CT图像分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提高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的颅内出血病灶分割准确率,提出一种新的颅脑CT图像分割方法,被怀疑为出血的区域可快速而有效地分割出来。首先利用颅内结构提取算法提取颅内区域;然后利用两次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完成出血区域分割。第一次模糊c均值聚类确定疑似颅内出血的区域,根据脑出血CT图像特点,将中心点灰度值最高的类作为第二次模糊c均值聚类对象,第二次模糊c均值聚类分割出疑似出血区域,最后对颅脑CT图像进行实验,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颅脑出血CT图像病灶的分割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在诊断腹部多发病灶同源性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10例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观察证实的腹部多发病灶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多发病灶,包括肝脏、胃、肾上腺及腹腔淋巴结转移病灶的CT能谱图像。多发病灶的感兴趣区按照直径5mm的圆形选取,用能谱后处理工具行多发病灶的能量衰减曲线、直方图、散点图分析,将三个图像的吻合情况分成基本吻合,部分吻合,不吻合三种情况,比较多发病灶能谱图像的吻合情况,总结规律,对腹部多发病灶的同源性作出评价。结果:发现腹部恶性肿瘤原发灶与多发转移灶的能量衰减曲线、直方图图像基本吻合,散点图部分吻合,提示原发灶和转移灶同源。多发良性病灶如血管瘤、能谱图像也基本吻合,可帮助诊断病灶的同源性。结论:初步判断能谱CT可作为诊断腹部多发病灶同源性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平扫图像纹理分析方法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腮腺恶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对经过CT平扫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4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和12例腮腺原发恶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软件工具在这些CT平扫图像上对病灶进行感兴趣区(ROI)的勾画,获得18个纹理参数。使用非参数检验对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恶性肿瘤的纹理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作ROC曲线,以评估有统计学差异的纹理参数的诊断效果。结果:由CT平扫的图像生成的18个不同的纹理参数中,共有10种纹理参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中位数强度、平均值、体素值和、均方根误差、离均差诊断效能较高,AUC均大于0.8。结论:用CT平扫图像纹理分析方法可以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腮腺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应用多层螺旋CT(MSCT)进行体部γ刀定位的CT扫描技术.材料与方法应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ight speed plus多层螺旋CT(4层)对306例胸部占位患者、141例腹部占位患者行γ刀定位增强扫描,对比剂的用量为1.2ml/kg,注射流率为2.5mL/s~2.8mL/s,通过CT扫描所得图像制定治疗计划.结果 CT增强扫描图像可以清晰显示病灶的大小、形态,标志点清楚,靶点确定均一次到位,组织对比度和空间分辨率较高.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体部γ刀定位,采用合适的扫描方案及造影技术能获得较为满意的定位扫描图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能谱CT多参数联合诊断与常规CT图像、最佳keV能量图、70 ke V单能量图像、碘基图在胰岛素瘤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42例胰岛素瘤患者资料,通过能谱分析软件,选择70 ke V单能量值、最佳ke V能量图像和碘基图进行重建,观察能谱CT多参数联合诊断与常规CT图像、最佳keV能量图、70 keV单能量图像、碘基图的检出率。分析病例能谱CT进行腹部双期增强扫描。结果:动脉期和静脉期常规CT图像、70 keV能量、最佳keV能量图像、碘基图、能谱多参数图像的检出率分别为,69%(29)、71.4%(30/42)、90.5%(38/42)、90.5%(38/42)、92.9%(39/42)和47.6%(20)、47.6%(20)、64.3%(27)、69%(29)、76.2%(32)(表1)。动脉期能谱多参数图像检出率(92.9%)大于最佳keV图像检出率(90.5%)等于碘基图病灶检出率(90.5%)大于70 ke V图像(71.4%)大于常规CT图像(69.0%),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χ2=14.191,P=0.004,认为动脉期五组检出率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以能谱多参数图像检出效能最高,常规CT图像最低;静脉期常规CT图像、70 keV能量、最佳keV能量图像、碘基图、能谱多参数图像的检出率比较,Pearson卡方结果χ2=11.724,P=0.02,认为静脉期五组检出率具有统计学差异。虽然动脉期检出率高于门静脉期,但部分胰岛素瘤仅在静脉期显影,因此能谱CT需要对动脉期和静脉期结合观察才能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8.
利用MATLAB实现CT断层图像的三维重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医学图像三维重建为人体结构提供了真实、直观的反映,便于医学人员对病灶的观察及手术的进行.但图像三维重建编程实现困难,不易被非计算机专业人士所掌握.本文运用MATLAB6.5软件中的图像处理工具箱实现了CT断层图像的三维表面重建及体重建,原理简单,编程实现方便.在对头部CT图片进行的三维表面重建及体重建实验中,重建速度快,显示效果良好,便于各类非计算机专业人士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感兴趣区域CT图像重建方法及模拟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虽然CT技术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但在大物体成像、高分辨率成像和减少辐射剂量等方面现有的CT成像方法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事实上,很多工程应用中并不要求对完整的物体进行全局CT成像,只需要获得某些感兴趣区域的物体图像即可,特别是医疗临床诊断中只要能够实现对可疑病灶部位的成像即可。因此,本文研究了针对感兴趣区域的CT图像重建方法,以及X射线束的视野只覆盖感兴趣区域的扫描方法设计,感兴趣区域CT成像研究的关键是如何在投影数据截断情况下实现断层图像的精确、稳定重建;本文介绍了三种投影数据在不同截断方式下的图像重建方法,并设计了相应的数值模拟实验,给出了数值模拟实验结果。最后,对感兴趣区域CT成像技术在工程中应用潜力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能谱CT对急性肺栓塞诊断及肺血流灌注变化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7月43例怀疑急性肺栓塞的影像资料,所有疑似急性肺栓塞患者行能谱增强扫描,原始数据图像在工作站重建肺动脉血管图像及碘基物质图。观察并记录肺动脉栓子的位置、数目;分析碘基物质图中肺内血流灌注降低区的位置及数目,并测量肺内血流灌注降低区的碘基值及CT值,同时测量同层面或邻近层面正常肺实质的碘基值及CT值。混合能量图像与最佳单能量图像对栓子检出的数量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血流灌注减低区与正常区域碘基值、CT值比较采用两样本秩和检验。结果:明确诊断肺动脉栓塞12例,采用混合能量图像观察发现栓子256个,其中中心型栓子(肺动脉主干、肺叶栓子)22个,外周型(肺段、肺亚段栓子)234个;完全闭塞型栓子58个,非完全闭塞型栓子198个。采用最佳单能量图像观察发现栓子273个,其中中心型栓子(肺动脉主干、肺叶栓子)22个,外周型(肺段、肺亚段栓子)251个;完全闭塞型栓子74个,非完全闭塞型栓子199个。最佳单能量图像在诊断外周型及完全闭塞型栓子较混合能量图像能增加检出数量,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内血流灌注减低区42处,血流灌注减低区((2.70±1.81)100μg/mm3、(-829±45.94)HU)与正常区域肺野((17.78±3.29)100μg/mm3、(-741±34.34)HU)碘基值、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能谱CT对肺栓塞能进行定性和定位诊断,碘基物质图能够评价肺血流灌注变化,为评估肺栓塞病情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宿主免疫功能低下并发肺结核的CT影像表现特征。方法:搜集38例免疫功能低下并发肺结核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从病变类型、分布、大小、形态、性质以及淋巴结改变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免疫功能低下并发肺结核患者的CT影像表现以浸润型肺结核为主,病变广泛分布,主要表现为实变阴影(38/38,100%)、多发性结节(21/38,55%)、空洞(16/38,42.1%)、淋巴结改变(11/38,28.9%),多伴有肺气肿、纤维条索硬化、钙化、支气管狭窄或扩张、胸膜改变等征象。结论:宿主免疫功能低下并发肺结核的CT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多变,发病部位及CT征象均不典型;病变范围广,多性质病灶共存且易扩展播散,肺受损严重、预后差为其特点。CT检查结合病史及临床资料对明确诊断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结核好发部位上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瘤的CT征象及鉴别诊断依据。方法:搜集近6年来有结节或肿块发生在肺结核好发部位的陈旧性肺结核患者134例,其中合并周围型肺癌80例,继发结核瘤54例,所有病例均有完整CT影像资料,并均经病理证实。将周围型肺癌病例定为Ⅰ组,结核瘤病例定为Ⅱ组。再分别将结节或肿块与陈旧性肺结核灶不在同一肺段而孤立存在的,定为Ⅰa组(49例)和Ⅱa组(39例);两者在同一肺段上混合存在的,定为Ⅰb组(31例)和Ⅱb组(15例)。回顾性分析各组的CT征象,对Ⅰ组和Ⅱ组数据组间及组内CT征象分别进行χ2检验并分析。结果:Ⅰ组患者中腺癌比例最高(61/80)。Ⅰ组与Ⅱ组病灶发生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a组与Ⅱa组对比,病灶大小≥3 cm、密度不均匀、空泡征、浅分叶征,强化≥20 Hu及不均匀强化以Ⅰa组多见(P〈0.05);密度均匀、钙化、边缘清楚、强化〈20 Hu及环形强化以Ⅱa组多见(P〈0.05)。Ⅰb组与Ⅱb组对比,病灶大小≥3 cm、密度不均匀、强化≥20 Hu、不均匀强化及合并肺气肿以Ⅰb组多见(P〈0.05);密度均匀及强化〈20 Hu以Ⅱb组多见(P〈0.05)。Ⅰa组与Ⅰb组对比,空洞及强化〈20 Hu以Ⅰa组多见(P〈0.05);钙化、强化≥20 Hu、不均匀强化及合并肺气肿以Ⅰb组多见(P〈0.05);Ⅱa组与Ⅱb组CT征象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陈旧性肺结核患者合并周围型肺癌与继发结核瘤CT征象多有重叠,对各种CT征象综合分析是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能谱纯化结合迭代重建算法在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低剂量CT检查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6月武汉市肺科医院确诊的70例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初检采用常规剂量组:管电压110 kV,参考管电流52 mAs,滤波反投影(FBP)重建图像;复检采用低剂量组(能谱纯化):管电压Sn 110 kV,参考管电流73 mAs,正弦图迭代重建(SAFIRE)。比较两组图像主观评分、升主动脉CT值、图像噪声、SNR及辐射剂量差异。结果:两组图像主观评分相比无差异,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两组升主动脉CT值无差异;低剂量组图像SNR低于常规剂量组。低剂量组ED(0.36±0.15)mSv与常规剂量组(2.35±0.73)mSv相比降低约84.7%。结论:能谱纯化结合迭代重建算法在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检查中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所受辐射剂量,同时图像质量也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放射性肺损伤的CT表现,评价其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放射性肺损伤病人160例,对其CT表现回顾性分析与平片表现进行比较。结果:160例首诊表现为放射性肺炎者66例,过渡期者40例,瘢痕期者54例。CT表现:急性放射性肺炎期表现为照射野内出现均匀的密度稍高影或仅表现为轻度的肺野透光度减低,过渡期表现为照射野内出现均匀的密度稍高影或仅表现为轻度的肺野透光度减低,过渡期表现为照射野内索条影夹杂小斑片影,瘢痕期表现为照射野内浓密的索条影及斑片影,范围缩小。CT显示急性放射性损伤平均较平片早1-2周,且对于隐秘部位病灶显示、各期区分、肺损伤与原发灶(或复发)区分CT明显较平片更容易、精确。结论:CT能明确显示放射性肺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及大体分明,具有较平片更高的敏感性,对临床有较好的指导与鉴别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逐渐开始重视CT扫描中辐射剂量过高的问题,低剂量CT已成为医用CT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低剂量CT重建图像质量会发生严重的退化,从而影响医疗诊断。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各向异性扩散模型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4邻域偏微分投影域降噪算法。为有效地实现图像噪声快速平滑和特征保留,该模型根据相关像素控制率定义了归一权梯度函数。此外,本文根据扩散图像的特征变化规律构造了时变扩散函数,该函数能够自适应调节噪声平滑和轮廓保留之间的平衡。仿真数据和乳腺模体扫描数据结果表明,改进算法能够获得更高质量的重建图像,并具有较好的运算效率。   相似文献   

16.
皮肤图像分析系统对祛斑类化妆品功效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是探索如何获得不同色素性皮肤病的清晰图像,研制出操作简单、自动化与精度高的皮肤图像分析系统。方法:应用多光谱皮肤显微偏振光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测量目标皮损形状、面积、灰度、积分光密度及色素颜色参数的变化等。结果:用祛斑类化妆品和药物治疗136例黄褐斑、经该系统测量分析后各治疗组相关参数随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而药物组与对照组相比各参数值明显下降、与各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并提出客观的疗效评定单位“ID”值。结论:该系统是一种潜力较大的皮肤表面色素定量工具,客观性和重复性好,灵敏度高,不对观察对象造成损伤,在临床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7.
空洞性肺结核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空洞性肺结核的CT表现和特征,探讨CT诊断该病的可靠性。材料与方法:21例空洞性肺结构病人均做胸部CT和胸片检查,分析CT所见并与病理、胸片对照,10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11例痰检和临床证实。结果:(1)肺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为空洞性肺结核的好发部位;(2)空洞呈圆形或椭圆形,空洞外壁较光整,空洞壁常有钙化;(3)空洞所属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4)临近空洞胸膜局限性增厚;(5)空洞以外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肺动脉栓塞(APE)继发肺梗死(PI)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APE继发PI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总结PI的数量、位置、形态、边缘、胸腔积液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PI的CT特征:①数量及位置:共79个PI病灶,18例患者为单发PI,23例患者为多发;所有PI病灶均位于胸膜下,与胸膜呈宽基底相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并对照病理结果进行分析,以提高对其认识及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病理确诊的PSH患者的CT征象,3例仅行胸部CT平扫,余36例行CT平扫和增强。结果:男6例,女33例,平均年龄(46.9±14.36)岁,均为单发病灶,左肺19例,右肺20例。周围型30例,中央型9例,胸膜下32例(15例宽基底贴于胸膜),非胸膜下7例。病灶最大径5~57 mm,呈类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晰,11例边缘见浅分叶。平扫33例密度较均匀,6例欠均匀,平均CT值(34.0±13.4)HU,12例内见钙化。增强扫描多为中等至明显强化(30例),22例强化较均匀,14例强化不均匀,其中4例见低密度坏死区。动脉期平均CT值(77.0±25.6)HU,静脉期病灶呈渐进性或持续强化,平均CT值(91.0±17.1)HU。贴边血管征30例,周围磨玻璃密度影4例。结论:PSH的MSCT表现中贴边血管征、周围GGO征、显著肺动脉征、空气新月征及尾征,具有相对特征性,有助于提高术前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