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以危岩体的变形监测为研究对象,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为数据获取方法,阐述了从点云数据到生成深度图像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提出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取特征线,进而对提取的线状特征进行形变分析的方法,为危岩体的变形监测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李俊宝  陈良良 《北京测绘》2021,35(2):204-207
以危岩体的变形监测为研究对象,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为数据获取方法,阐述了从点云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到生成深度图像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分析了数字图像处理中常用边缘检测算子的优缺点,提出采用Canny算子方法提取得到危岩体表面特征线,进而提取线状特征对应的三维坐标,为危岩体的变形监测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采动区公路路面裂缝引发公路产生松散剥落、唧浆、缓慢沉降等病害,危及公路的正常运营,需要对裂缝长度和宽度信息进行监测。针对传统的公路路面裂缝测量获取方法劳动强度大、成本高、效率低等缺点,该文设计使用手机相机采集裂缝图像,使用图像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增强和除噪、阈值分割,结合尺度基准提取裂缝的长度和宽度信息。运用该方法对采动区公路路面裂缝进行快速获取,实验结果表明:路面裂缝长度计算的相对中误差不超过7.6%;宽度的计算值与实测的宽度相比,其相对误差在8.1%以内,证明该方法检测出的裂缝的长度和宽度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能够高效地获得路面裂缝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县级耕地遥感动态监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不同时相的TM数据,采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首先对TM图像进行几何精校正,然后在图像增强处理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图像复合分类、图像比值和分类结果数学运算3种方法实现耕地遥感动态监测。在耕地信息准确提取的前提下,分类结果数学运算不失为耕地监测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几何纠正是从具有几何畸变的图形中消除变形的过程。利用摄影全站仪远程拍摄安全壳影像,通过图像处理的方法能自动化地检测裂缝。但由于拍摄角度、安全壳柱面起伏和相机畸变等因素,会产生倾斜、偏移、扭曲等图像变形,在用于后期图像拼接与分析处理前,必须先进行几何纠正。讨论针对安全壳影像的几何纠正方法,简述了安全壳表面空间方程的建立方法、摄影全站仪的标定方法和共线方程几何纠正方法的理论基础,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胡贝 《北京测绘》2021,35(1):70-73
综合利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采用基于亮度指数和垂直植被指数的变化向量矢量分析的直接变化监测方法,通过对原数据进行直方图调整,对2010年与2018年的TM影像相应波段数据进行概率分布匹配,使之具有相同的概率分布,并使其均值、标准差也基本一致;然后对这两幅不同时相的影像数据进行图像间的空间匹配,计算提取了亮度指数BI和垂直植被指数PVI,通过二者组成的二维变化向量再加上利用阈值法实现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与变化监测,并与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实际变化进行对比验证,得到较高的贴合度。  相似文献   

7.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很多与图像相关的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反过来,这些变革也对数字图像处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建立新的、面向具体应用的图像处理系统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本文展示了一个基于Unix工作站的、适用于遥感领域的交互式图像系统的设计框架和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离散点监测模式不适用于TLS变形监测,以及现有基于TLS技术变形监测的一维性与仅适用于特定几何对象分析等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TLS技术的伪单点变形监测模式,并基于该监测模式提出了一种以表面匹配技术为核心的变形计算新方法。通过构建广义高斯-马尔可夫模型匹配搜索估计伪单点对象的全三维变形参数,利用TLS多期点云的高密度性,实现了高精度提取全三维变形信息,尤其适用于滑坡等灾害监测领域。试验表明在扫描距离约240 m时,该方法可达到1 cm级的变形提取精度,对推动变形监测从点测绘向形测绘的转变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水利工程设施进行监测是保证工程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文章以南昌市滨江路挡土墙裂缝变形监测为例,阐述采用高精度徕卡测量机器人TS30、电子水准仪DNA03分别进行水平位移、高程变化监测,评估其安全性及变形机理。由此掌握高精度变形监测工作流程及数据处理方法,并为其他水利工程变形监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随着GBSAR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变形监测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基于GBSAR的变形监测方法进行了研究,详细介绍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数据处理、分析方法、技术特点及其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对推广这一技术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建筑裂缝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锋  刘星  张亚利  张璇 《北京测绘》2012,(5):10-13,29
提出一种建筑裂缝测量方法,即利用普通数码相机采集裂缝数字图像,经过图像预处理、图像分割、像素标定、宽度测量,完成建筑裂缝测量。本文利用Matlab实现该种建筑裂缝测量方法,并通过在理想状态下进行的模拟试验结果,证明该测量方法能达到实际建筑裂缝监测工程中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2.
新型FMCW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在大桥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基合成孔径雷达(GB-SAR)是一种新型的建筑变形监测技术,相较于传统的监测手段,该方法拥有高精度,覆盖面大等优点。基于FMCW技术的Fast-GBSAR系统采用调频连续波技术,相较于国内已有的基于步进连续波技术的类似系统,该系统处理速度提高30倍,并拥有更高的可靠性。Fast-GBSAR在国内已对多座大桥进行了公开测试,监测结果表明Fast-GBSAR测量精度能达到0.01 mm,在变形监测领域极具潜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小波模极大值改进算法的变形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永红  文鸿雁  靳鹏伟 《测绘科学》2007,32(4):18-19,26
变形监测中获得的观测资料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噪声,如何从受噪声干扰的数据序列中提取特征信息,提高变形监测的精度是变形监测系统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本文把小波模极大值与变形监测相结合,给出了改进的小波模极大值变形监测模型。该模型把阈值去噪和Witkin尺度跟踪理论结合,有效恢复了信号。与传统的去噪方法相比,该算法有着更高的精度,提高了信噪比,有更好的去噪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直接线性变换(D irect LinearTransformation)解法是建立观测点像方空间坐标和同名点物方空间坐标之间直接线性关系的算法。本次试验通过使用普通数码相机,并应用2维直接线性变换进行了建筑物变形监测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普通数码相机代替常规测量方法能够满足变形监测三等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5.
王迪  邹浜  文静  郭秦 《全球定位系统》2019,44(3):99-104
传统的边坡监测技术有着自动化程度低、警情上报慢和响应时间长等不足,为了克服传统技术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的边坡监测智能预警系统.该系统搭配目前主流的高精度接收机,其平面和高程监测精度均能达到毫米级;在灾情判断方面,结合了传统的点位稳定性分析方法和目前较新的图像移动判别技术,使得灾情的误报率进一步降低;本系统集合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信息管理、灾害预警和跨平台信息发送等功能,一体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该系统运行正常,能有效减轻管理者的工作负担,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数字地籍测量是以计算机为平台,利用数字化设备采集野外数据,将数据存储在计算机里,利用数据处理软件和绘图软件生成地籍图、表册等地籍资料的一种自动化测绘技术。本文对地籍测量的内容与方法作了概述,主要阐述现代测量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对传统地籍测量技术和现代测量技术进行了比较,充分说明了现代测量技术的优越性;并对几种数字地籍测量模式进行了比较,针对不同要求的测量任务和不同环境的测区,应用不同的测量模式来完成任务,可提高测量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测量方法在地铁隧道断面提取及变形监测中存在的成果单一、过程复杂、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采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TLS)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法曲面拟合的断面提取及变形监测分析方法。该方法以隧道中轴线为基础提取隧道连续断面,将截取的断面拟合成曲面,通过多次曲面比较,获取拟合曲面水平与垂直方向的变化尺寸,进而计算地铁隧道的变形量。以西安地铁某隧道上行区间为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技术方法较传统监测方法能够快速实现隧道断面提取及变形监测,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8.
GPS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ming System),以能够提供连续、实时、无障碍和自动化服务,被广泛应用于导航、测量、勘探等诸多领域。尤其是在测量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测量格局,在变形体变形监测领域应用也日趋凸显,由于GPS借助卫星信号传输数据,在实际的监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首先阐述了变形监测技术,监测数据处理的常规方法;其次介绍了GPS系统应用与变形监测中的优势与不足,并概述了GPS系统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