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1513号台风苏迪罗云系演变特征及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何晓彤  徐国强 《气象》2018,44(8):998-1008
用GRAPES_Meso模式对2015年13号台风苏迪罗进行了数值模拟,从台风生成发展、成熟和登陆减弱三个阶段对模拟结果与实况资料进行了台风云系时空演变特征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模式较好地再现了台风苏迪罗从生成发展、成熟,再到登陆减弱至消亡的整个过程,模拟的台风路径与实况吻合较好,台风强度的变化趋势也得到了较好的模拟再现。(2)"苏迪罗"在发展阶段台风眼模糊,模式对台风云系云量总体分布模拟较好,但模拟的云顶高度比实况偏低。(3)在成熟阶段,"苏迪罗"有一明显的漏斗状台风眼,云系发展更加旺盛,台风西部呈双眼壁结构,云顶高度比实况高度偏低。(4)"苏迪罗"登陆后强度迅速减弱,台风眼不再明显,模式对登陆后的"苏迪罗"云系结构模拟效果总体欠佳。(5)总的看来,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苏迪罗"云系整体范围,在洋面上的模拟效果好于登陆后,改进GRAPES模式的云量方案可能会提高该模式模拟台风云系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对贵港市2007年8月21日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这次暴雨过程发生在9号超强台风"圣帕"登陆后台风槽北抬的环流背景下,台风登陆前的高温天气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不稳定能量,中尺度对流云图的发展,是暴雨产生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台风过程对广西红树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利用北海红树林生态观测试验站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红树林碳通量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台风"韦帕"登陆前后红树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红树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碳汇峰值在台风登陆前递增并达到极值,台风登陆时碳汇峰值迅速降低,而在台风登陆后...  相似文献   

4.
李惠琴  田伟文  温小文 《广东气象》2012,34(2):29-31,34
利用高空、卫星云图、潮汐和降水资料,以0604号台风"碧利斯"、0709号台风"圣帕"和1011号台风"凡亚比"为例,探讨了登陆后西行热带气旋造成惠东县强降雨的成因和环境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登陆后西行减弱的热带气旋南部出现西南风急流,有利对流不稳定加剧,在地形与潮汐的共同作用下,惠东县极易出现大暴雨。  相似文献   

5.
采用广州有限区域数值预报模式,以登陆台风"黄蜂"(0214号)为例,研究海南岛屿地形和对流凝结潜热对登陆台风"黄蜂"的影响.结果表明,台风"黄蜂"从海南岛东侧附近经过时,海南岛屿地形对登陆台风"黄蜂"的移动路径影响不明显,但是对海南岛附近的降水有明显影响,模式中有无对流凝结潜热加热对台风"黄蜂"的移动路径和降水等均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为研究台风"启德"极端降水的成因,模拟了南海夏季风减弱后台风"启德"的路径、强度、雨带位置、降水强度等。结果表明,夏季风削弱后,南海地区的西南季风受到抑制,台风强度减弱,台风范围内降水强度总体减弱,台风雨带偏南,因此南海夏季风强度减弱不利于极端降水的产生。降水模拟过程中发现,降水强度的减弱在整个模拟试验时间周期内,表现为非峰值强度减弱明显,而峰值强度不明显减弱。进一步分析了台风降水的逐小时演变特征和台风路径特征。结果表明,控制试验与敏感性试验模拟台风登陆在时间上存在时间差,与台风降水的逐小时变化峰值出现的时间差基本对应。这说明可能台风登陆过程的其他复杂因素导致夏季风减弱后台风登陆降水不表现出明显减弱。而非登陆过程,减弱夏季风对台风降水有减幅作用。  相似文献   

7.
郑峰  吴群 《气象科技》2010,38(5):533-536
超强台风"桑美"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中心气压920hPa,是近50年来登陆我国大陆最强的台风。为了认识超强台风"桑美"强度突然增强的机制机理,气象工作者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如"桑美"的观测分析、数值模拟、强度突增原因探究等。文章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述,指出了目前在此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如数值模拟台风强度突增的量值偏小,强度突增的机理没有新的明显突破,以及气候变暖对台风强度突增如何影响涉及较少等。  相似文献   

8.
2013年9月22日1319号台风"天兔"以强台风级在广东省汕尾市沿海登陆,登陆后台风眼中心经过了广州白云机场。利用常规观测站、卫星云图和风廓线雷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等,探讨台风"天兔"登陆前后产生的大风对广州白云机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台风"天兔"大风影响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时间预报准确,但对大风的强度以及风向的预报存在不足。利用探空资料、风廓线雷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发现台风"天兔"风力的非对称结构是造成预报偏差的原因。风廓线雷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可以很好地反映台风风场的水平和垂直精细特征。  相似文献   

9.
谭健  乔琪  李登文 《贵州气象》2004,28(Z1):39-42
对2003年7、8、9月分别登陆的台风"伊布都"、"科罗旺"、"杜鹃"未来的移动路径和副热带高压的变化,以及其减弱的天气形势分析,表明了在较强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登陆台风将沿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向偏西方向移动,副高也呈现从东退减弱到西伸增强的变化过程,并在我省的西部或云南东部形成倒槽,导致我省西部地区出现较大的降雨量;同时利用ECWMF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登陆台风的移动路径及副高的变化的预报进行跟踪检验,得到了ECWMF产品在预报能力及稳定性上优于T213产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研究登陆台风与陕西暴雨的关系,所用资料是中央气象局和上海台风研究所出版的内部资料《历史天气图》、《台风年鉴》及陕西省气象局的有关观测资料,资料年代为1969年——1986年.考虑到台风登陆后大多数较快衰减成为温带气旋(为叙述方便,以下称"登陆台风"),而在低层等压面图上则较容易定位,因此本文用与登陆台风相对应的700百帕低涡中心位置来表示登陆台风的位置.分析表明在辽宁登陆的台风一般与陕西暴雨没  相似文献   

11.
利用惠安县1956-2015年的地面观测数据和常规天气资料,分析影响惠安台风频数气候变化特征,分析正面登陆福建省不同登陆位置路径的台风对惠安县造成的风雨差异,结果表明:影响惠安台风频数多年平均为1.5个,有增多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90年以前为偏少期,1990年以后为偏多期。影响惠安台风频数存在着明显的4a、8a、16a周期变化特征。台风季节分布呈"单峰型"变化特征,6月台风开始增多,8月达到峰值。在各种不同路径登陆福建省台风中,以正面登陆厦门至诏安之间的台风对惠安县影响最大,风雨交加的机率最多。  相似文献   

12.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登陆我国台风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8  
利用1949-2002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登陆我国台风和全球地面温度资料,对登陆我国台风的频数、强度以及登陆位置的年际变化,特别是趋势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西北太平洋台风的变化特征作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登陆台风频数的减少趋势没有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的减少趋势强;登陆台风的平均强度和极端强度均有减弱趋势,极端强度的减弱趋势尤为明显,但其强度弱于西北太平洋台风。在1968-2002年全球明显增暖时段,我国台风登陆位置偏向我国中部,西北太平洋台风在生命史中强度达最强时的位置有向北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正>超强台风是台风中的王者,台风底层中心附近最大风力高达16级或以上,来势汹猛,破坏性极大,是浙江省防御自然灾害重中之重。纵观浙江气象史,超强台风最令人难忘。1956年"八·一"超强台风震惊全国,象山县深受其害,3401人不幸遇难。国产首部灾难大片"超强台风",剧本以真实事件为素材,就取材于2006年8月10日登陆浙江省的超强台风"桑美"。1949—2018年70 a间,在浙江登陆的台风共43个,其中超强台风10个,占所有登陆台风数  相似文献   

14.
统计了1961—2018年对肇庆有影响的台风,结果表明:(1)4—12月均有台风影响肇庆,每年的7—9月影响肇庆的台风最多。(2)除了广东省登陆的台风对肇庆有影响,海南、福建甚至没登陆的台风也对肇庆有严重影响。对台风的防御不能仅仅针对在广东登陆的台风,也关注在其他登陆地点的台风。另外,针对台风服务提出做好台风预报预警、灾害评估、部门间联防、多渠道发布台风信息等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何光碧  曾波 《气象科技》2020,48(5):695-703
应用1949—2016年台风资料和中国地面逐日降水资料,针对中国内陆西部地区,通过对较长样本资料的统计分析,研究台风活动及其在台风登陆背景下,中国西部年、夏半年和盛夏平均降水特征。研究得到:①67年间登陆中国大陆的台风年平均9.09个,6—10月是台风活跃期,登陆台风最早在4月,最晚在12月,8月登陆台风频率最高。②台风活动对宁夏全省、陕西大部、四川盆地、甘肃中东部和青海大部降水影响明显,台风活动多寡与该地区降水多寡总体成正相关。新疆和西藏降水受台风影响极小,贵州、重庆降水与台风活动呈相反情况,台风活动对云南降水影响不明显。③台风活动与中国西部部分地区降水呈正相关特征,其年均降水最明显,其次是6—10月平均降水。此项研究首次聚焦在远距离台风与中国西部降水特征上,将有助于系统全面地认识台风活动特征、登陆台风与中国西部降水的关系以及中国西部降水机理。  相似文献   

16.
环境风垂直切变与登陆台风强度变化关系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了解环境风垂直切变在登陆台风强度突变下所起的作用,利用1990-2004年登陆中国的111个台风的强度、登陆位置以及NCEP/NCAR每日4次等压面风场等资料,分析了风速垂直切变对台风登陆过程中强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海盆中相比,环境风垂直切变与登陆台风强度的线性相关性减小,滞后的时间长度减短;环境风垂直切变与滞后6~18 h的台风强度有不可忽视的相关性,与滞后6 h的台风强度相关最佳,相关系数为0.215;对于显著增强的登陆台风,其所处的环境风垂直切变不太大,平均在9 m·s-1以下,反之当环境风垂直切变在9 m·s-1以上时,登陆台风的强度也有可能显著减弱;与在华南登陆的台风相比,在华东登陆的台风其减弱型样本相对更多,其强度受风速垂直切变影响衰减得更快.  相似文献   

17.
“海棠”台风(2005)雨强差异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对暴雨(A1)、大暴雨(A2)及特大暴雨(A3)区中潜热(大尺度潜热加热和对流潜热加热)、改进的湿Q矢量(Q*)以及地形因子(地形抬升和地表摩擦)作用的计算及对比分析,定量探讨了"海棠"台风(2005)雨强差异成因。结果表明,潜热加热在整个台风登陆过程中,基本都有助于A2与A1之间雨强差异形成,且在台风登陆后约1/3时段内对A1、A2及A3之间雨强差异形成有明显贡献。对于Q*矢量强迫作用,台风登陆前,仅有助于A2与A1之间雨强差异形成,在台风登陆后,则对A1、A2及A3之间雨强差异形成贡献明显。地形因子作用在台风登陆前,仅有助于A3与A1、A2之间雨强形成差异,但在台风登陆后,则有利于A1、A2及A3之间雨强差异形成。  相似文献   

18.
热带气旋登陆时的破坏力和灾害经常非常严重.其强灾害的产生与热带气旋登陆时能量短时内的突然释放及台风中强烈的中尺度扰动特征有很大关系.常规观测站网及常规观测设备,无论时间和空间的分辨能力,都不能很好的反映这种特征,因而给台风灾害的准确预报带来困难.该文采用CLATEX(China Landfall Typhoon Experiment)登陆台风现场科学试验的观测资料,分析2002年强热带风暴"黄蜂"的风场、中尺度扰动场及动量通量特征;研究其登陆期间湍流动量通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使用首次在登陆台风外场观测试验中的风廓线仪观测资料,能较好的分析强热带风暴"黄蜂"的风场结构.有助于对登陆台风的风场和湍流动量通量时空分布及机理有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9.
对2004年8月登陆我国的台风"云娜"的热动力结构及其演变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从大尺度环境场、台风中尺度动力和热力场三维结构、台风云雨特征等多角度,对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模式不仅较准确地再现了台风登陆前24h移动和演变的全过程,在移向、移速和登陆时间、地点上与实况十分接近,而且对台风系统中尺度结构、云雨特征的模拟与分析场及卫星观测也有较好的一致性。采用的模拟工具是新开发的双重嵌套AREM模式,该模式是静力模式,但对台风仍有较强的模拟能力。此外,本试验无任何人为台风模型的嵌入是其中的一个特点,从而增加了试验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影响广西的1209号台风"苏拉"与0604号台风"碧利斯"这两个台风生成的季节、移动路径、强度、对广西的影响分析可以看出:副高西侧的东南气流对登陆后台风能够造成的降水强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西南季风能否卷入到台风环流中也是其发展、维持、造成强降水的重要因素。台风登陆影响广西时会逐渐减弱,如果这时在西北太平洋靠近我国沿海有较强台风活动时,会对水汽和能量的输送有削弱作用,从而减小广西地区的降水。正是因为缺少这些因素,"苏拉"对广西造成的降水范围、强度都明显比"碧利斯"的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