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GIS空间数据库的"一库两用"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IS有两种普遍的应用需求:空间分析和数字制图,但两种需求对空间数据的要求不完全一致,导致空间数据在同一GIS中无法充分共享。该文探讨能够同时满足两种需求的GIS构建方法。分析地理空间数据存在的冲突,引入"一库两用"思想,建立空间分析型数据模型;利用专家系统机制实现空间分析数据向数字制图数据的转换,转换过程中补充的信息源于专家知识库。该研究有助于解决GIS中数据不一致问题,使GIS更实用、功能更完善。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一江两河"农区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民食物消费受自然地理环境、城镇化等因素影响,同时通过市场机制影响区域粮食安全和农牧业发展。以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为例,基于分层抽样,通过2019年实地入户调研,获取了262户农村居民上年度食物消费数据,对青藏高原农区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样本内居民的植物性食物的消费量是动物性食物的3.19倍,植物性食物以蔬菜和粮食为主,动物性食物以肉类和牛奶为主;青稞及青稞酒在藏民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② 居民食物消费规模和结构与食物自给率指标密切相关,自给自足特征显著。③ 不同地区、家庭规模、务工规模、收入水平以及家庭年龄之间,居民的家庭食物消费结构均有所差异,且不同家庭之间面粉和水果的消费差异最显著。④ 区域差异、家庭规模类型和家庭务工规模是影响样本农区居民食物消费综合差异的主要因素。结果可为青藏高原地区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改善、膳食营养提升以及农牧业转型发展提供科学基础和决策借鉴。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人才流动网络结构演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高等学校留学生流动数据,构建加权有向网络模型,对2000~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人才流动网络结构演化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沿线人才流动网络规模迅速扩大,人才流动的数量和路径在迅速增加。沿线人才流动网络呈“由中向西,自南到北”的空间格局特征,中亚地区的留学生主要向西流向俄罗斯、乌克兰等国,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留学生主要向北流向中国内地。沿线人才流动网络分化为独联体社团、中国东盟社团、西亚北非社团、中东欧社团、南亚社团等5个社团。中国内地和俄罗斯处于沿线人才流动网络的核心位置,东南亚、西亚和东欧部分国家处于边缘地带。  相似文献   

4.
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研究对象,利用MLE模型、固定效应模型、似不相关模型(SUR)以及门限模型,分析1997—2017年性别结构对国际贸易进口和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性别结构通过社会渠道传导更直接,对出口的影响比进口更显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第二产业对出口的影响作用更明显;不同收入程度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性别结构对进出口的影响存在差异,且具有门限效应。  相似文献   

5.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基本思维方法,提升广大高三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本文将综合思维融入到真实情境,采用“一境到底”策略,引导学生将地理学基本原理与实际情境相联系,构建分析湖泊演变的一般思维方法,有利于提升高三第二轮复习的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  相似文献   

6.
杨家蕊 《地理教学》2021,(12):38-40,51
结构化思维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和知识的内化有直接影响,因此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知识碎片化"的获取趋势在丰富信息的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结构化思维的培育.本文以新教材中易混淆的"沟谷"和"河谷"的辨析为知识基础,进行结构化拆解与贯通,并尝试将其运用于"流水地貌"的教学案例设计,以增强课堂中对学生地理结构化思维的培育.  相似文献   

7.
8.
"一江两河"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祥妹  高攀  刘键 《山地学报》2003,21(Z1):77-80
以“一江两河”为研究区,选取人均GDP、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城镇化水平等6项指标,采用量图分析法,探索了该区域18个县级行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分析发现城关区和日喀则市属先进类型,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水平都较高;堆龙德庆县、墨竹工卡县等11个县为中等发展水平县,其中堆龙德庆县、墨竹工卡县、贡嘎县、乃东县、江孜县等5县为中等类型中较先进类型,尼木县、达孜县、琼结县、扎囊县、白朗县、拉孜县等6县为中等类型中较落后组;而曲水县、桑日县、林周县、南木林县、谢通门县等5县为落后类型。最后根据“一江两河”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各类型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绿岛模式"研究--一个循环农业企业案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肖玲  林琳 《地理科学》2006,26(1):107-110
指出潮州市绿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先后实施“果林开发”战略、“种养结合”战略和“旅游带动”战略,经历了“绿岛名、优、稀水果产业基地”、“绿岛猪—沼—果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和“绿岛循环农业生产基地”三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绿岛模式”。认为“绿岛模式”是基于循环经济理念构建的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循环农业生产系统,在形态上表现为以生态农业旅游区为载体的循环农业生产基地,是一种资源节约型农业企业模式,属于先进的现代农业企业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11.
牛民吉 《地理教学》2021,(18):29-32
在教育领域中,深度学习是由教师的科学引导和学生的深度认知组成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模型和具备自学能力,能对给定的地理事象从多个角度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问题驱动"式教学策略则是从技术层面上帮助学生实现学科知识的深度学习,在会话中完成深度理解.为此,本文通过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搭建学习支架,设计不同维度、层级和梯度的问题链来推动课堂流程,探究"问题驱动"式教学策略在课堂"深度学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西藏"一江两河"中部地区的农业发展与农田沙漠化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魏兴琥  杨萍  董光荣 《中国沙漠》2004,24(2):196-200
一江两河中部地区是西藏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 也是沙漠化土地最集中、危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作者分析了区域内农业开发、农业耕作制度改变和土壤肥力变化对农田风蚀的影响, 初步得出: 盲目开垦、不合理的农作制度和薄弱的农田基础条件加剧了农田沙漠化的发生、发展, 造成目前区域内约5万hm2占区域内总耕地面积47%以上的农田遭受风沙危害, 并呈扩展态势。为了有效的防治农田沙漠化的发生、发展, 建议加强农田防护林等基础建设, 大力发展草田间作、草田轮作等草地农业模式, 建立适宜的传统农作与现代技术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的农作制度, 扩大冬小麦、冬青稞、油菜和豆科作物、豆科饲料等冬春季节覆盖农田地表的作物面积。  相似文献   

13.
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以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为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陶和平  高攀  钟祥浩 《山地学报》2006,24(6):761-768
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是当前人类日益关心的问题之一。以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为例探讨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逆向指标测度的评价模型;同时选取1990年和2004年两个时段的数据进行分形,通过比较两个年份脆弱性评价结果可以看出自1990年“一江两河”开发区建立以来,随着区域经济活动的日益加强,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不断加剧,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区域未来持续发展受到威胁;从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因子看,1990年主要是自然因子,2004年人为因子占比重加大;从县域生态环境脆弱类型来看,自1990年以来“一江两河”地区高脆弱型县由4个增加到10个,县域经济发展越迅速,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越快,经济发展对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地理空间思维是地理学科核心思维能力之一,教材是渗透地理空间思维的重要载体.本文基于地理空间思维模型,以中图版新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和选择性必修一为例,对教材中设置的"问题"进行编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问题"的进阶要求明显,有利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从低阶向高阶的发展;(2)"问题"的表征工具丰富,有利于高效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3)"问题"涉及的空间概念集中在某些概念上,部分复杂的关键空间概念有待丰富;(4)"问题"的认知过程水平居中,拓展型空间思维问题有待丰富.基于此,建议未来教材编写设置内容更广泛、层次更丰富的空间思维问题,以及建议一线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空间思维问题,必要时对"问题"进行变式和拓展,以培养学生的高阶空间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5.
16.
伊春市城镇体系的演变及对策--一个"边缘化"地区的实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修春亮  袁家冬 《地理科学》2002,22(4):495-499
伊春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边陲,小兴安岭腹地,社会经济和城镇系统是伴随小兴安岭森林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而形成的,在1990年代的区域发展中,与主流和核心地区相比,在先进生产力和生态方式发展方面的差距在拉大,表现出日益“边缘化”的特征,此间,市域城镇体系特征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特征表现为作为支撑各城镇发展的新的基本经济部门成长缓慢,各城镇的成长已经走向分化,而且这中分化在市域内部印证了“边缘化”现象的存在,作为地广人稀,生态条件优越的地区,伊春也存在摆脱边缘化趋势的机遇。  相似文献   

17.
刘毅华  董玉祥 《中国沙漠》2003,23(4):355-360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现代土地沙漠化变化的机制及其驱动因素的研究更倍受关注。选择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为研究区域,依据该区1991年与1997年的两期土地沙漠化类型与面积数据,利用定量方法分析了同期土地沙漠化的发展变化与区内各种自然与人文因子间的数量关系,以定量辩识其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近期土地沙漠化的变化是在多种气候因子、社会因子与经济因子共同驱动下自然变化过程与人为变化过程相互影响的结果,其中,自然驱动因素主要是风力与干旱程度,人为驱动因素主要是农作物播种面积与牲畜(超载)数量,但比较之下自然驱动因素的作用相对稍重,具有相对主导性。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