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南华北晚石炭世风暴事件及其对聚煤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煤地质学和沉积学相结合的理论和方法,揭示了南华北晚石炭世地层中存在的异地煤。根据煤层顶、底板和煤层本身的特征以及煤层在区域上分布的特点,可以看出,这些异地煤的形成,是由于热带-亚热带频繁的风暴作用侵蚀滨海泥炭沼泽的结果。强烈的风暴作用,不仅通过风暴上升流侵蚀改造泥炭层,而且还通过风暴回流将部分泥炭物质搬运到浅海环境再沉积,从而在泥炭沼泽内和浅海海底两种场所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异地煤。  相似文献   

2.
河南晚石炭世含煤地层中的风暴异地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南省晚石炭世含煤地层中,存在着因风暴作用强烈侵蚀滨海泥炭沼泽,而后通过风暴回流把泥炭物质和植物遗体长距离搬运到浅海环境再沉积的风暴异地煤。这种异地煤的直接顶底板是具有风暴沉积特征的浅海碳酸盐岩.煤破碎成粉砂级—泥级,煤层原生结构已完全看不到,煤层下部为含有大量海相动物化石的滞积层,中部为具有类似丘状层理的波状层,上部为水平纹层,其层序特征几乎可与煤层直接顶底板浅海碳酸盐风暴岩类比。研究这种异地煤的沉积背景和形成机制以及这种煤层所反映出的煤质特征、煤岩特征、沉积特征、层序及层序类型特征,不仅可以开拓出一种新型异地成煤类型而扩大煤地质学的研究领域,而且有助于研究古气候、古水深和煤岩层对比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乌达矿区主采煤层煤相特征与煤的可选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内蒙古乌达矿区主采煤层9煤层的煤岩学特征和煤相进行了分析,用煤样密度组成的煤岩学方法讨论不同煤相煤的可选性。研究表明,相同煤相不同煤的可选性相似,聚煤环境决定了煤中矿物的含量和赋存状态,同时也决定了煤的可选性。高位泥炭沼泽形成的煤可选性好,而低位泥炭沼泽形成的煤可选性差。   相似文献   

4.
通过煤相研究,揭示了形成D^2煤层的成煤泥炭沼泽,首先起源于平塑,大同和霍西等地的水域泥炭沼泽化,在垂向扩展和水平扩展过程中,若干孤立的源地泥岩沼泽联结成片,形成巨大的泥炭沼泽体之发展演化规律,及从北往南,山前湖泊泥炭沼泽(湖沼)、溢水洼地泥炭沼泽(浅沼)、泻湖海湾泥炭沼泽(盐沼)和滨海平原泥炭沼泽之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5.
梅河盆地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断陷型聚煤盆地,结合沉积环境对梅河盆地的主要聚煤环境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总结了聚煤模式。扇三角洲平原和湖泊淤填后形成的泥炭沼泽是最主要的聚煤环境。而浅水周缘扇三角洲和湖滨聚煤模式形成了主要可采煤层。  相似文献   

6.
吐鲁番-啥密盆地形成于晚二叠世,早、中侏罗世是盆地扩张坳陷全盛时期,此期盆地成煤条件最好。早侏罗世八道湾期,聚煤场所主要是盆地隆、坳结合部位的一些箕状凹陷,中侏罗世西山窑早期,聚煤场所随盆地扩张坳陷发育而内迁,西山窑晚期扩张坳陷达到鼎盛,聚煤场所几乎遍及全盆地。在冲积扇裙带前缘,辫状河及曲流河平原的河间洼地和岸后、岛状残山周围网状河漫滩及一些闭流凹地都有泥炭沼泽形成,并发生聚煤作用。其中以同沉积岛状隆起周围网状河平原与闭流凹陷中的泥炭沼泽聚煤条件最佳,有富(厚)煤中心存在。  相似文献   

7.
吐鲁番-哈密盆地形成于晚二叠世,早、中侏罗世是盆地扩张坳陷全盛时期,此期盆地成煤条件最好。早侏罗世八道湾期,聚煤场所主要是盆地隆、坳结合部位的一些箕状凹陷,中侏罗世西山窑早期,聚煤场所随盆地扩张坳陷发育而内迁,西山窑晚期扩张坳陷达到鼎盛,聚煤场所几乎遍及全盆地。在冲积扇裙带前缘,辫状河及曲流河平原的河间洼地和岸后、岛状残山周围网状河漫滩及一些闭流凹地都有泥炭沼泽形成,并发生聚煤作用。其中以同沉积岛状隆起周围网状河平原与闭流凹陷中的泥炭沼泽聚煤条件最佳,有富(厚)煤中心存在。  相似文献   

8.
在石炭-二叠纪,元氏地区随地壳脉状均衡沉降,海水频繁侵入。在二叠纪早期仍有海水侵扰,滨海环境在区内多次重复出现,发生多次聚煤作用,共形成煤层8~18层,可采煤层6层,其中稳定可采煤层2层,煤层总厚度约10m。由于元氏地区邻近石家庄-卫宁构造带,在石炭二叠纪聚煤期间具有相对活动的特征,下坳则覆水偏深,上隆则堆积补偿不足,均不利于泥岩沼泽之生成,致使此区聚煤程度明显逊于南、北两侧矿区。  相似文献   

9.
以井田大量钻孔地质资料为基础,从岩性特征,层理特征、古生物、含煤性、煤质等方面对官寨井田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含煤地层沉积环境、聚煤作用进行分析,得出本区沉积环境为过渡相,地势北东低南西高,海水由北东向南西推进,根据海水进退规律可分为三个成煤期:早期为泻湖—潮坪环境,总体处在海平面上升期,属退积型。因海水进退频繁,不利于成煤,形成的煤层多为薄层,煤层局部可采;中期为潮控三角洲环境,是海平面下降期,属进积型,此时地壳运动相对稳定,形成了井田中主要可采煤层4号、9号煤,属中厚层,连续性好;晚期为泻湖—潮坪环境,该期总体为海平面上升期,属退积型,海水进退较频繁,在垂向上旋回多而小,完整性差,形成了不可采的1、3号煤层及全区大部分可采的2号煤。在横向上区内北东部较南西部聚煤条件好,从西—东,二叠系沉积厚度增大,煤层含煤系数增大,可采系数变大。  相似文献   

10.
平顶山矿区二_1煤层煤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煤岩学和煤化学方法,对平顶山矿区二_1煤层的煤相组成、泥炭沼泽类型及其形成条件进行了探讨。将煤相划分为还原相和氧化相。它们具有相应的定性和定量指标。二_1煤层由3~4个周期性相序构成,反映了成煤沼泽由森林沼泽向草本或草本木本混生沼泽的演化过程。这种相序可能代表一种滨海平原环境下的聚煤特征。二_1煤属贫营养的雨成凸起沼泽,基本上为原地堆积成煤。二_1煤层形成于淡水泥炭沼泽,但其顶部曾受过半咸水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1.
抚顺盆地超厚煤层的沉积条件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抚顺盆地早第三纪超厚煤层中异常丰富的成因标志,论证了一种与河流、风暴作用有关的陆相超厚煤层形成新机制-湖成异地-微异地混合堆积机制。在这一新机制中,由风暴上升流(也许还有地震)触发的水下重力流及风暴回流,既驱动湖滨泥炭沼泽和三角洲上的有机碎屑及无机碎屑进入湖泊中心区,又造成泥炭碎屑在较深水环境的再次堆积,从而使其中无机碎屑与泥炭碎屑有效地分离。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东北部中、新生代陆相含煤地层的中部为厚层泥岩,其上、下均含有煤层,顶底为粗碎屑岩。可据此规律探找新含煤层位和含煤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神木煤田2-2煤层煤岩特征的基础上,划分了三种泥炭沼泽类型,即开阔水体草本沼泽、陆地森林沼泽和潮湿森林沼泽。泥炭沼泽由三角洲平原上的浅水湖泊演化而来并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成煤植物早期以草本为主,中期和后期以木本为主。森林火灾和洪泛事件在中期最为频繁。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低可容空间浅水三角洲体系沉积层序及聚煤模式,以渤海湾地区下二叠统山西组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层序地层研究,在层序地层格架内揭示低可容空间浅水三角洲体系聚煤模式。根据沉积相转换面以及下切谷冲刷面两类不整合面(SU)可将山西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Sq1、Sq2及Sq3,每个三级层序代表 1期三角洲。通过最大洪泛面(MFS)与最大水退面(MRS)将每个三级层序划分为LST、TST及HST 3个体系域,代表 9个四级层序。根据岩性参数等值线绘制一系列特定于层序的沉积相图,在可容空间增长速率及泥炭堆积速率的控制下,三角洲平原泛滥平原及三角洲前缘泥炭沼泽为聚煤中心,位于冀中坳陷东部、黄骅坳陷中北部以及济阳坳陷部分地区。泛滥平原中形成的煤层厚度大,且聚煤中心具有随三角洲推进逐渐南移的趋势,三角洲前缘聚煤环境相对较差,形成的煤层厚度较薄,且易被分流河道砂体冲刷。渤海湾地区下二叠统浅水三角洲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分析为聚煤模式提供了基础,该模式包括LST、TST早期、TST中期、TST晚期以及HST 5个时期的演化。煤层主要聚集在Sq1与Sq2的TST以及HST时期。这些成果对渤海湾地区煤炭资源勘探及提高钻探工程地质效果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低可容空间浅水三角洲体系沉积层序及聚煤模式,以渤海湾地区下二叠统山西组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层序地层研究,在层序地层格架内揭示低可容空间浅水三角洲体系聚煤模式。根据沉积相转换面以及下切谷冲刷面两类不整合面(SU)可将山西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Sq1、Sq2及Sq3,每个三级层序代表 1期三角洲。通过最大洪泛面(MFS)与最大水退面(MRS)将每个三级层序划分为LST、TST及HST 3个体系域,代表 9个四级层序。根据岩性参数等值线绘制一系列特定于层序的沉积相图,在可容空间增长速率及泥炭堆积速率的控制下,三角洲平原泛滥平原及三角洲前缘泥炭沼泽为聚煤中心,位于冀中坳陷东部、黄骅坳陷中北部以及济阳坳陷部分地区。泛滥平原中形成的煤层厚度大,且聚煤中心具有随三角洲推进逐渐南移的趋势,三角洲前缘聚煤环境相对较差,形成的煤层厚度较薄,且易被分流河道砂体冲刷。渤海湾地区下二叠统浅水三角洲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分析为聚煤模式提供了基础,该模式包括LST、TST早期、TST中期、TST晚期以及HST 5个时期的演化。煤层主要聚集在Sq1与Sq2的TST以及HST时期。这些成果对渤海湾地区煤炭资源勘探及提高钻探工程地质效果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瓦窑堡煤系有机岩石学特征及煤成烃潜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瓦窑堡煤系是我国重要的含煤岩系之一,陆相生油的观点最早可能源于瓦窑堡煤系含油性特征。通过对瓦窑堡煤系煤和暗色泥岩有机质的显微岩石学和宏观煤岩学特征的分析,提出了瓦窑堡煤系煤主要形成于深覆水森林泥炭沼泽相,类脂组含量高,且镜质组的主要类型为富氢的基质镜质体,有机地球化学结果表明瓦窑堡煤系煤具有Ⅱ型有机质的特征,处于低熟-成熟阶段,热模拟实验证明其具有良好的油气生成潜力。但由于瓦窑堡煤系规模小,煤层厚度薄,煤系泥岩有机质类型偏差,且煤中主要生油显微组分尚末进入大量生油期,因此难以形成油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贵州省织金地区含煤岩系进行成因地层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受潮汐作用影响的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地方性沉积模式和聚煤特征。将三角洲体系划分为六种地貌单元:上三角洲平原、下三角洲平原、水下三角洲平原、边缘三角洲盆地、边缘三角洲潮汐平原及边缘三角洲沼泽平原。其中三角洲沼泽平原是最好的聚煤场所。  相似文献   

18.
先锋盆地超厚优质煤层的异地成因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先锋盆地赋存有超厚的优质褐煤。煤层中发育有着丰富的异地成因的沉积学标志。这些成因标志揭示了一种新的异地堆积亚模式,即“腐植型植物碎屑河流远源搬运→植物碎屑扇三角洲沉积+湖滨泥炭沼泽植物碎屑沉积+泥质碎屑沉积→洪水或水下重力流的混合和搬运作用→有机碎屑与无机碎屑的机械分异和再沉积”,简称为“湖相植屑扇三角洲-水下重力流二次堆积”,或者“先锋亚模式”。这种亚模式补充了作者原先所建立的中国中、新生代内陆断陷盆地超厚煤层的成因模式——“阜新亚模式”和“抚顺亚模式”,可以统称为“异地-微异地湖泊二次复合堆积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以定边地区钻孔成果及测井新资料为基础,运用沉积学研究方法对区内延安组沉积体系、沉积微相及聚煤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本区延安组一段、四段主要发育辫状河、曲流河沉积体系,由于辫状河的“游荡性”其成煤作用较差,曲流河河漫沼泽成煤作用相对较好,而河流沉积体系成煤作用总体较差,煤层厚度交化大、层位不稳定、多次分叉或合并、结构复杂.延安组二段、三段主要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环境是有利的成煤场所,其煤层层位及厚度稳定、结构简单、分布范围广,是本区乃至整个鄂尔多斯盆地主要成煤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