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Marton  A 《地理科学》1997,17(1):8-17
在东北亚区域发展方向论述了经济快速增长,资源转移和区域贸易格局的特点,随着后分析了图们江地区开发的国际环境以及图们江发展计划,指出图们江开发的几种可能选择和图们江与东北亚经济协作前景,特别提出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图们江地区的多国合作开发已进入新阶段,本文论述了在图们江地区多国合作开发过程中,所要进行的若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及在未来15年中,在城市建设、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的若干构想,指出要实现图们江地区多国合作开发这一重大的跨世纪工程,应积极进行多国之间的利益协调。  相似文献   

3.
水环境容量是一种有限的可再生自然资源,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罗定江是西江的一条支流,水量较小,水环境容量并不丰富。通过对罗定江流域水文特征、污染物特征、水环境现状调查,同时结合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选用一维水质数学模型对罗定江流域水环境容量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上游地区水环境容量较小,部分河段出现氨氮超标,水环境容量利用困难;下游地区水环境容量较丰富,可以充分利用发展地区经济。  相似文献   

4.
东北亚地区是一个工业化潜力极大的地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区域一体化将更适应东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关系。开发建设图们江地区国际交通运输枢纽是东北亚地区一体化的关键,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又能促使图们江地区国际交通运输枢纽地位的提高。为此,本文在对图们江地区国际交通运输枢纽的构成和物流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2020年前图们江地区国际交通运输枢纽的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东北区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所面临的问题的分析,论述了图们江地区开发和东北区经济发展关系,阐明了图们江地区开发对东北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图们江流域是我国东北地区很有发展潜力的区域,它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此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地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升级进展迟缓,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农业生产环境恶化,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发展缺少可持续性等。对此,本文立足图们江流域的现实条件,认为在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区域合作,进行产业互补将是图们江流域今后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悠悠九龙江,一条蜿蜓于闽南千山万壑中的绿色飘带。同两岸碧绿的青山、青翠的树林和古老的村落相辉映,山野青青,绿水长流,秀丽多姿。九龙江,一部渊源流长的古老神话,一轴雄奇瑰丽的山水画卷!她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闽南风情和名胜古迹,向世人展示着无穷的魅力。 一江流水一江涛。九龙江是福建第二大河流,分北溪、西溪和南溪,穿行于闽西龙岩、连城、漳平与闽南华安、南靖、平和、长泰、漳州、龙海,干、支流总长1923公里,总流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干流北溪发源于连城县的玳瑁山,两岸青山夹峙、树林苍郁、落英缤纷,河水…  相似文献   

8.
采用浦口区跨江择居居民的居住满意度问卷调查的数据,利用SPSS和AMOS分析平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南京市跨江择居居民居住满意度水平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居民跨江择居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不同属性居民之间有一定差异,年龄较小或较大、收入水平一般、工作比较稳定、家庭结构简单等人群满意度较高;家庭人口数量多、收入较高、工作稳定性差等人群满意度相对较低;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居住满意度差异较小。跨江择居居住满意度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住房质量和自然环境是影响居民居住满意度的最主要因素,而跨江交通可达性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加强跨江交通建设,提高跨江交通通达性尤为重要。研究旨在厘清城市居民跨江择居的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居民跨江择居提供参考,对加快城市跨江拓展进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俊峰  焦华富  梁梦鸽 《地理研究》2012,31(12):2162-2172
跨江发展是滨江城市拓展生长空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对国内外跨江发 展城市分析的基础上, 从跨江主体组织方式的视角, 探讨了城市跨江发展的一般模式和过程, 分析了城市跨江发展的影响因素和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城市跨江发展可分为独立跨越、 组合跨越、兼并跨越和联合跨越四种模式, 其中, 独立跨越和兼并跨越是我国较为常见的两 种跨江发展模式; (2)城市跨江发展一般经历初始、生长、加速发展和稳定发展四个阶段。 小江河流域城市的跨江发展为渐进过程, 多为城市自组织结果, 而大江河流域城市的跨江发 展主要集中在加速发展期, 多为他组织结果;(3)城市跨江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政治、 科技等多种因素影响; (4)跨江发展过程受需求力、保障力、引导力和驱动力等共同驱动, 其中, 政策引导下的体制创新、区划调整下的空间整合、园区带动下的区域发展、交通引导 下的空间组织是当前城市跨江发展最为重要的引导和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才之乡”医学乡:江西省盱江(今名抚河)流域为我国历代名医辈出之地,仅宋、元、明、清四代,有传略可考据的医学家就达200多人。各种医学著作100多种。形成了“盱江医学”。著作涉及到内科、伤寒、金匮、本草等方面的医学基础理论。它在祖国医学中占有重...  相似文献   

11.
长江江苏段末次盛冰期古河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长江江苏段作为研究河段,根据南京长江三桥、长江大桥、长江四桥、润扬长江大桥、扬中长江大桥、江阴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7个断面的285个地质勘探钻孔资料及参考文献中的8个钻孔资料,建立了7个长江古河谷地质剖面图。在拟建南京长江四桥附近、扬中长江大桥附近的7个钻孔进行了采样分析,获得了8个14C年代、1个ESR年代数据。通过分析发现,末次盛冰期长江古河槽镇江以上切割到基岩,镇江以下嵌在老河床相沉积层上,河槽在南京下关-栖霞山段形成局部深切;南京段约-63 m以下的河槽为末次盛冰期的古河槽,相对狭窄陡峭,宽深比较小,向下游宽深比逐渐变大,扬中以下形成分叉河道体系;古河槽中自下而上充填了从粗到细的沉积旋回,河床相沉积物向下游逐渐变细。  相似文献   

12.
1570—1971年长江镇扬河段江心沙洲的演变过程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霄 《地理学报》2020,75(7):1512-1522
受黄河夺淮的影响,从1570年开始淮河下游由向东独流入海逐渐演变为南下入江,成为长江一条支流。这一变化为长江河流地貌的演变增加了新的变量,改变了长江镇扬河段原有的河槽特征和水流结构,洲滩冲淤、岸线进退随之发生变化。本文使用历史文献考证与古地图判读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淮河入江口外沙洲群的形成年代与演变过程进行考证,认为裕民洲、南新洲等沙洲至少在17世纪前已经存在于淮河入江口外,是成化、弘治年间藤料沙等沦没后新淤长的沙洲。淮河入江后上述沙洲不断扩大、与新淤长沙洲一起向北并岸,致使镇扬河段北汊消亡,并由江心洲型河床向弯曲型河床转化。曲流的形成又使位于上游凹岸的瓜洲受到侵蚀,而位于凸岸的镇江不断淤积,长江镇扬河段逐渐演变为今天的面貌。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入境旅游空间聚集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经济发展迅速,区位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经济发达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入境旅游发展优势。系统收集2000~2009年长江三角洲经济区25城市入境旅游数据,利用市场占有率、地理集中指数和变异系数对入境旅游地域分布的空间聚集性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入境旅游具有较高的空间聚集性,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市和高级别旅游景区(点),如上海、杭州、苏州、南京、无锡、宁波、嘉兴、镇江等城市;外国游客占主导,以日本、美国、韩国、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英国等国家游客为主,台湾是稳定的客源市场;入境旅游的空间聚集性在逐渐下降,而空间均衡度在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4.
镇江市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国家大气质量标准,运用属性识别理论模型和变异系数的方法,以镇江市环保局2009年提供的原始数据为对象,对镇江市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进行时空上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镇江市城区大气环境质量整体状况属于Ⅱ级(轻度污染);在时间尺度上第三季度各月份的大气环境质量最优,6月和10月具有较强的特点;空间尺度上丹徒监测站的大气环境质量较好,环境监测站较差。  相似文献   

15.
孙阳  姚士谋  张落成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1):1381-1387
高铁作为城市群内部物质与信息交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扩展和城市间相互联系的重要通道,而城市群则是被高铁系统压缩了空间的众多城市空间。本文通过采集长三角城市群380个高速铁路客运数据建构20×20的矩阵,建立了基于高铁客流的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间联系的矩阵,并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城市群内外空间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宁波间城市网络联系密度高于其他廊道城市间联系;②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向外延伸的轴线联系加强,主要表现为上海与镇江、嘉兴,南京与丹阳、湖州,苏州与常州、昆山等城市间联系紧凑;③在城市群“空间流”分层方面:第一层级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沪—苏—锡—常”及其沿线;第二层级城市网络主要由“沪—宁”及其沿线路线构成;第三层级城市网络主要由“沪—杭—甬”及其沿线路线构成;第四层级城市网络主要由上海—金华—义乌及其沿线路线构成。  相似文献   

16.
镇江下蜀黄土-古土壤序列磁化率特征与环境记录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将北方黄土研究中广泛应用的磁化率参数引入长江中下游下蜀黄土的研究,对镇江下蜀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了系统的质量磁化率采样测试。磁化率变化记录了中更世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经历了7~8次大的气候旋回变迁,与邻区风尘堆积及北方黄土高原具有一致性和相似性;下蜀黄土S2以来磁化率记录可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进行细节上的详细对比,首次在下蜀黄土记录中发现了对应于MIS中5a、5b、5c、5d和5e亚阶段的波动特征;对比揭示,近20多万年以来,下蜀黄土堆积区对全球古气候变化有着积极的响应。  相似文献   

17.
末次冰期时存在入海的长江吗?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李从先  张桂甲 《地理学报》1995,50(5):459-463
钻孔揭示璀长江三角洲地区存在自镇江、扬州向东南延伸至海的古河谷,其中的充填物为河流相、浅海相和三角洲相,沉积时间为冰后期,古河谷当形成于末次冰期低海面之时。研究地区巨大古河谷的存在说明末次冰期低海面时长江仍为入海河流。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沿江城市带的构建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江苏沿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化率都比较高,且交通通信发达,但中等城市偏多、小城市较少,规模等级不完善。 通过把沿江地区的城市作为一个体系研究,研究城市间的空间组合及其协调发展问题,并突出了城镇间的跨江联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沿江城市带可构建成"三轴三组团"式的空间格局,即宁通、宁苏、苏通三条城镇发展轴,宁仪、三江、泰扬三个城镇发展组团,其中宁通、宁苏二条沿江发展轴是城市带的中心轴线,沿江地区的高等级公路、铁路及跨江大桥是构建沿江城市带空间格局的主要依托。根据各发展轴及发展组团的特征,构建出了各发展轴(组团)的发展战略及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带的构建要以市场运作为主,并辅以行政手段,把区域共同发展作为目的。  相似文献   

19.
对澧阳平原SL剖面的系统采样和室内稀土元素分析、粒度分析和AMS14C年代测定,揭示了澧阳平原岗地黄土剖面成因特征,探讨了澧阳平原晚冰期短尺度的气候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澧阳平原岗地黄土在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上与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镇江下蜀黄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且岗地剖面沉积物无任何水流作用痕迹,因此表明,澧阳平原岗地黄土剖面为风成成因。粒度结果表明,SL剖面较好地记录了晚冰期短尺度的气候变化过程,SL遗址剖面自然沉积物记录了晚冰期千年尺度的气候事件,如BL事件、OlderYD事件、AL事件、YD事件。SL剖面全新世早期表现为升温阶段,9.0~8.00kaBP的彭头山文化在此区兴起,表明此时气候相当适宜,适合人类生存。  相似文献   

20.
从地区生产总值、非农业人口数、专利授权量、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方面,运用中心城市职能指数、经济联系总量、潜力强度与隶属度等模型,对长三角25个地级以上市区进行了空间重构,初步建立起由五大城市圈构成的城市群网络体系,并结合分形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沪、苏、锡、禾等7座城市构成了长三角的核心城市圈,宁、镇、扬、泰组成的南京城市圈与杭、绍、衢、金组成的杭州城市圈为长三角的半核心城市圈,而徐、宿、连、淮、盐组成的徐州城市圈与甬、温、台、舟组成的宁波城市圈则为长三角的边缘城市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