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壮医脐环穴针刺法对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CE)患者的疗效及血清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 例血虚风燥型CE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 例。治疗组予壮医脐环穴针刺法治疗,对照组予复方甘草酸苷片合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及干扰素-γ(IFN-γ)水平,并根据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愈显率治疗组为65.0%(13/30),高于对照组的45.0%(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症状积分及IL-4、IL-6、IFN-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壮医脐环穴针刺法可降低血虚风燥型CE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介绍高智颖教授运用针灸疗法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经验。高教授认为该病病机可归纳为脾胃虚弱、脾阳湿困、肝肾亏虚、肾虚痰阻,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针灸治疗该病多取手足阳明经穴、夹脊穴、俞穴、募穴为主,并重视灸法、穴位注射等特色疗法,配合中药汤剂治疗,疗效良好。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印堂穴相关古文献的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古代对印堂穴的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收录的1156部中医古籍为检索范围,对印堂穴主治病证、腧穴配伍、配伍主治病证以及推拿刺灸法的相关条文进行归纳整理,并建立数据库。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条文172条,涵盖57本古籍,与印堂穴主治相关的条文有142条,包括33种病证,涉及内、外、儿、五官等多门学科。其中单穴及配伍主治病证频次最高者均为儿科病证,配穴频次最高者为神庭穴。印堂穴刺灸法条文共计103条,使用治疗方法共7种。结论:印堂穴主治规律以局部病证为主,其中关于头面疾患的选穴体现辨证分经的规律,并以循经主治病证为辅;督脉穴、足太阳膀胱经穴等配穴应用主要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印堂穴刺灸法主要以针刺为主,针刺深度多为针入1分,灸法刺激量以灸3壮为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选穴规律。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三大数据库检索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相关临床文献,检索年限为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对全部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性分析、聚类分析,总结出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特点和用穴规律。结果:最终纳入文献73篇,腧穴33个。排前10位的腧穴依次为翳风、地仓、颊车、太阳、阳白、足三里、迎香、下关、颧髎、牵正穴。涉及10条经脉,使用频次排前3位的依次为足阳明胃经、经外奇穴、手少阳三焦经。16个腧穴属于特定穴。腧穴主要集中在面部、头颈部。关联分析显示,符合要求的腧穴组合共16组。聚类分析得到4个有效穴位组合;树状图将排前20位的穴位分为两类,翳风-地仓-颊车-太阳为一类,属重点要穴。结论:周围性面瘫病位主要在面部,故治疗多选取近部穴位,配合远部取穴,选穴应多重视十二经脉阳经腧穴、经外奇穴、交会穴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五俞穴为主配合十宣放血治疗丘脑卒中后肢体麻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丘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治疗组采用针刺五俞穴、阳明经穴联合十宣放血治疗,对照组仅用针刺阳明经穴联合十宣放血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感觉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麻木症状的变化。结果:麻木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7%(26/30),对照组为73.3%(22/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Lindmark感觉运动功能评定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五俞穴、阳明经穴联合十宣放血疗法治疗丘脑卒中后肢体麻木临床疗效肯定,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感觉神经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改善肢体麻木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20日中国知网(CNKI)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腧穴处方,采用Excel统计腧穴频次,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纳入63篇文献,共计63首穴位处方。使用频次排前5位的穴位依次是听会、翳风、听宫、耳门、中渚;最常选取的经脉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使用频率排前3位的特定穴是交会穴、五输穴和八脉交会穴;腧穴分布情况主要以头颈部腧穴为主,其次是下肢与上肢的腧穴。关联性分析结果提示,核心腧穴处方为翳风-外关-听宫-听会-中渚-耳门,核心穴对是翳风-外关-听宫。结论: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以核心穴组为基础,兼顾祛风、活血、补肾及醒脑开窍,临床应结合经络配穴及辨证取穴。  相似文献   

7.
介绍王富春教授运用手三关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指麻木症状的临床经验。王教授认为脾阳不足,湿邪困阻中焦脾土,水谷精微无以送至四肢经络,加之风寒湿外邪或痰湿、瘀血阻滞,久之则经络气血阻滞,而发手指麻木之症。临床上治当循因结合辨经治疗,选取手三阳经循行部位的穴位和腕背横纹三穴,同时选取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穴,结合效验穴手三关穴,以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扶正兼驱邪外出,临床效果显著。并附验案1则,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8.
总结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所表达的治疗血证的独特经验。唐氏善用小柴胡汤治疗诸血证,全书单以小柴胡汤为处方治疗血证者即有56处,涉及各个篇章,取柴胡、黄芩和解少阳之义者更广。通读全书发现唐氏之义,可知小柴胡汤不仅为少阳病主方,因其通达三焦阳气故加化瘀之品可散三焦腠理瘀血;因其达木郁故可解郁热、行结气,以清化内郁之相火;因其通上焦津液、展布气机,故加宣发卫气之药,可解血家表证而无伤津动血之患。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IBM SPSS Modeler 14.1和SPSS 22.0进行药对挖掘,分析明清时期治风剂药对的组成,探究治风剂常见的药对运用规律,以期为风证的现代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所收方剂为主线,全面整理明清时期治疗风证的方剂,构建治风剂Excel数据库,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明代外风方、明代内风方、清代外风方、清代内风方中药对的运用规律进行挖掘、分析和探讨,提炼其用药特点,探究其演变和递嬗关系。结果:共搜集出明清时期治疗风证的方剂1347首,其中明代949首,清代398首;在明代治风剂中,内风方有289首,外风方有660首;在清代治风剂中,内风方有125首,外风方有273首。以朝代与内风、外风为分类标准,经过分析,在明代外风方中,常用的药对有当归-白芍、防风-刺蒺藜、当归-知母、当归-续断等23对;在清代外风方中,常用的药对有防风-蝉蜕、乳香-没药、防风-荆芥、当归-秦艽等14对。在明清外风方中共同出现的药对配伍模式有补气药-补血药、补血药-祛风湿热药、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药、活血止痛药-发散风寒药等。在明代内风方中,常用的药对有当归-白芍、防风-白芷、川芎-白芷、川芎-独活等10对;在清代内风方中,常用的药对有麝香-没药、人参-附子、麝香-乳香、乳香-没药等24对。在明清内风方中共同出现的药对配伍模式有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药、活血止痛药-发散风寒药、开窍药-息风止痉药、开窍药-清化热痰药、发散风寒药-祛风寒湿药等。由此可见,明清时期治风剂药对具有一定的配伍模式。结论:明清时期治风剂药对运用规律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思维,根据外风与内风不同的病因与临床表现,辨证施治,或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或两者兼而有之,如外风与内风相互影响,互为病因,宜分清主次,兼顾治之。因此明清治风剂药对的应用规律与药对配伍模式在临床治疗风证方面值得进一步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四关穴、四花穴为主治疗肝火上扰型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 例肝火上扰型不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 例。治疗组予以电针四关穴、四花穴为主治疗,对照组予以口服丹栀逍遥丸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32%(28/31),高于对照组的77.42%(24/3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SRSS、PSQI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电针四关穴、四花穴为主治疗肝火上扰型不寐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列缺穴进行文献考证,以阐述其源流,考证其特定穴属性及解析穴名内涵;从经穴同源理论、解剖位置、疗效差异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浅析其定位历来存在的争议;汇述其古今临床应用,主要阐述了古代列缺穴在肝胆系、心系病证中的临床应用及现代治疗中于头痛、发热的应用,并讨论了该穴在治疗疾病时的优势,以期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头穴透刺为主治疗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的疗效。方法:将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头穴透刺疗法治疗。观察2组的综合疗效,并于治疗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5.0%,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MoCA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组间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透刺联合常规针刺可有效地改善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等速技术选穴电针治疗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膝关节前后肌群肌力的影响。方法:将61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按肌群选穴电针治疗,对照组按常规选穴电针治疗。观察2组患者症状积分,膝屈、伸肌峰力矩及峰力矩比值的变化,并比较2组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87.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症状积分、膝关节部分项目评分、等速肌力测试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肌群选穴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优于常规选穴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肛三针合体穴电针治疗肛周瘙痒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肛周瘙痒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予肛三针合体穴电针治疗,对照组予三味清热止痒洗剂治疗,连续治疗21d。比较2组肛周瘙痒程度、苔藓样化评分及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44%(34/36),对照组为77.78%(28/3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肛周瘙痒、苔藓样化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三针合体穴电针能够有效改善肛周瘙痒症苔藓样化皮损,减轻患者症状及痛苦,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结合南沙群岛海域出现的内潮现象 ,利用一个两层数值模式 ,通过数值试验来探讨潮汐性质、水体的层结程度、跃层所在的深度、风应力等因子对陆架坡折处内潮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内潮的波动周期只与海区的潮汐性质有关 ;风应力、非线性效应以及正压潮源地的深度等都可改变内潮的波动振幅 ;内潮的波动振幅随海区的水体层结程度及温跃层所在的深度不同而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结合穴位贴敷消炎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电针夹脊穴治疗,治疗组采用电针夹脊穴结合穴位贴敷治疗。观察2组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对照组为8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JOA、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电针夹脊穴结合穴位贴敷消炎散的疗法相较于单一的电针疗法,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7.
内潮动力机制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南沙群岛海域出现的内潮现象,利用一个两层数值模式,通过数值试验来探讨潮汐性质,水体的层结程度,跃层所在的深度,风应力等因子对陆架坡折处内潮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内潮的波动周期只与海区的潮汐性质有关,风应力,非线性效应以及正压潮源地的深度等都可改变内潮的波动振幅,内潮的波动振幅随海区的水体层结构程度及温跃层所在的深度不同而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对照组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予电针八髎穴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使用SF-MPQ-2、SF-36量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7%,对照组为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SF-MPQ-2量表各项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SF-36量表评分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除SF评分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RP、BP、GH、RE、MH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八髎穴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疗效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背俞穴埋线法治疗月经先后无定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月经先后无定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各15例。治疗组采用背俞穴埋线治疗,对照1组采用常规腹部腧穴埋线治疗,对照组2采用背俞穴针刺治疗。3组均连续治疗4个月经周期,比较3组中医证候积分、子宫内膜厚度,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为93.33%(14/15)、73.33%(11/15)、66.67%(10/15),治疗组与对照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中医证候积分、子宫内膜厚度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采用背俞穴埋线法治疗月经先后无定期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子宫内膜厚度,临床疗效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董氏奇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 例。治疗组采用董氏奇穴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以及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3%(42/46),对照组为76.1%(35/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ODI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董氏奇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穴少,疗效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