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闽东南沿海老红砂沉积特征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闽东南沿海老红砂分布广泛,发育较典型,但迄今对其成因多有不认识。本文在进行全面野外调查和一系列的室内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本研究区的老红砂主要是由风吹扬海滩砂形成的,局部地方有坡积和冲积等成因。  相似文献   

2.
粤东及琼东北第四纪老红砂风成的若干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粤东及琼东北第四纪老红砂分布于全新世和现代海岸风少强烈作用带,其野外产状,沉积构造与海滩砂不同,粒度,石英砂磨圆度,石英砂表面微结构统计,孢粉和硅藻等分析证明这些老红砂与海岸沙丘砂有着成因上的联系,热释光年代为距今1.62-5.19万a,故它们是毗邻海滩的海岸风成砂,形成于末次冰期的低海洋平面期,其形成和分布与盛行风和向岸风的共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南沿海老红砂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曾从盛  陈居成 《台湾海峡》1997,16(3):363-370
老红砂是中国东南沿海独具特色的第四纪沉积物。本文回顾了老红砂的研究历史,综述了所取得的关于老红砂的成因,年代和红化作用等主要研究成果及其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粤东及琼东北第四纪老红砂分布于全新世和现代海岸风沙强烈作用带,其野外产状、沉积构造与海滩砂不同,粒度、石英砂磨圆度、石英砂表面微结构统计、孢粉和硅藻等分析证明这些老红砂与海岸沙丘砂有着成因上的联系,热释光年代为距今1.62—5.19万a,故它们是毗邻海滩的海岸风成砂,形成于未次冰期的低海平面期,其形成和分布与盛行风和向岸风的共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台湾海峡西岸第四纪沉积层中的老红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采自福建沿海的老红砂作了粒度分析、矿物鉴定和石英电镜扫描。结果表明,组成老红砂的成分主要为中细砂,砂含量大于70%,粘土和粉砂含量较少。概率累积曲线多为跳跃、悬浮两段式,其次为滚动、跳跃、悬浮三段式。轻矿物以石英为主,长石含量居次。含量较高的重矿物有磁铁矿、钛铁矿、白钛石,其次有锆石、赤铁矿、褐铁矿、电气石、绿帘石等。文章对老红砂的成因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粤东沿海“老红砂”成因再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根据作者对粤东沿海“老红砂”进行的野外调查和粒度、重矿、化学全量、石英沙粒表面结构的电镜扫描分析等多项室内分析资料,以及~(14)C测年数据,用比较沉积学的方法,讨论了粤东“老红砂”的成因和形成的年龄,认为老红砂乃风成,并经受长期的风化淋溶作用,形成年代应早于8000年,属晚冰期低海面时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对福建海岸晚第四纪地质若干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福建海岸晚第四纪地质的“老红砂”、“海滩岩”、“海蚀地貌”、海平面变动和新构造运动等问題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与前人不大一致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闽南沿海前湖剖面及其第四纪地质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晓云 《台湾海峡》1997,16(2):117-127
前湖剖面第四系出露比较完整,层次清晰,发育有炭质层、铁盘、重矿砂砾石层、“老红砂”层和玄武岩等特殊地层,是一个研究闽南沿海第四纪地质问题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地表露头剖面。本文通过对前湖剖面中系列样品进行测年、微古、孢粉、矿物、粒度等综合分析研究,探讨了闽南沿海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古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动、“老红砂”的形成年代及成因以及第四纪地层划分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砂质海岸是广东和海南岛主要岸线类型,占岸线总长1/3以上,其规模取决于岸线轮廓、物质来源、海岸动力等因素。据不同动力过程、粒度、结构与历史的差别,从海向陆一般可分为海滩沙、岸堤沙,风积沙和晚更新世老红砂等不同沉积类型;据形态特点、沉积特征和分布情况,可将现代砂质海岸分为7种地貌类型。砂质海岸蕴藏着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如沙荒地的改造利用、砂矿开采、海滨旅游、港口建设等。  相似文献   

10.
研究福建深沪湾多种相的晚更新世沉积,包括有冲洪积相的含砾砂黏土、湖相黏土、潮间带生物沉积相即大片的古牡蛎滩及滨海相河口潮滩砂黏土和风成老红砂等,研究了它们的沉积学特征和形成古环境及其可能反映的复杂的构造形变.沉积相特征表明,深沪湾地壳经历了距今约60 000 a以来早期的可能下沉(距今约28 000 a开始海浸)—距今约25 000~15 000 a的与水动型海平面上升速率大致相同的抬升(生成晚更新世古牡蛎滩)—距今约15 000~11 000 a的可能与古强地震相关的快速抬升(古牡蛎滩脱离海面形成古牡蛎滩台地,深沪湾地区生成多个陆地凹陷)—距今约11 000~7 000 a的相对稳定(凹陷内生长古森林)—距今约7 000 a的古强地震快速下沉(形成潟湖、古森林沉溺)—相对稳定—微弱抬升(又一次成陆)—距今约2 400 a的又一次古强地震快速下沉(形成海底古森林及潮间带古牡蛎滩遗迹)—相对稳定(海岸堤形成)的地壳形变及环境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1.
前处理步骤与方法对风成红粘土粒度测量的影响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中国北方晚第三纪红粘土堆积为研究古气候与古环境提供了很好的地质记录,其粒度测量作为一个重要的代用指标被广泛应用。粒度测量结果受到前处理方法的影响,但是,现在各个实验室的前处理方法还不一致,这就为粒度数据分析和古气候古环境解释带来了困难。在黄土高原从北到南选择了3个具有代表性的红粘土剖面,对每个剖面从下向上取10块样品总计得到30块样品,对每个样品用不同的前处理方法与步骤(包括化学分离石英的方法)处理后用激光粒度仪进行颗粒测量。结果表明,前处理方法与步骤可以使同一个样品粒度参数发生几倍甚至于二十几倍的变化。综合理论和经验分析,推荐了一种较好的进行风尘堆积粒度测量的前处理方法(正文中方法C)。化学分离的纯石英的粒度分布比本文推荐的方法处理同一个样品的粒度结果偏粗,表明在提纯石英的过程中较细的不稳定矿物已经被剔除。  相似文献   

12.
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YL19A钻井岩屑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REE)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旨在研究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沉积物源及古环境变化。钻井岩屑样品的球粒陨石标准化REE配分模式总体呈轻稀土(LREE)富集、重稀土(HREE)亏损的右倾式,但在各时代地层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崖城组和陵水组岩屑呈明显的Eu正异常,而梅山组、三亚组和黄流组岩屑呈Eu的弱负异常,指示了沉积环境和沉积物源上的变化。在早渐新世时期,研究区物源以来自周边凸起的火山碎屑和陆源碎屑为主,沉积环境为海陆过渡相;自渐新世晚期开始,随着琼东南盆地全区发生海侵,研究区水深逐渐加大,沉积环境由海陆过渡相变为浅海相,物源变为远源陆源物质,并具有红河与海南岛多物源混合的特征,红河沉积物对物源的贡献相对较大,基性火山物质对物源的贡献减弱。YL19A钻井岩屑的REE地球化学特征在距今30、28.5、25.5和23.8Ma等地层界面处均发生明显的突变,对区域性构造运动事件有明显的响应。  相似文献   

13.
The Cenozoic Yinggehai-Song Hong and Qiongdongnan Basins together form one of the largest Cenozoic sedimentary basins in SE Asia. Detail studying on the newly released regional seismic data, we observed their basin structure and stratigraphy are clearly different. The structure of the NW–SE elongation of the Yinggehai-Song Hong Basin is strongly controlled by the strike–slip faulting of steep Red River Fault. And the basement is covered by heavy sediments from the Red River. However, structures closely related with rifting are imagined on the seismic data from the Qiongdongnan Basin. This rifting and thinning on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 necessary to be explained by the subduction of a Proto-South China Sea oceanic crust toward the NW Borneo block during the Eocene–Early Miocene. To test how the strike–slip faulting in the Yinggehai-Song Hong Basin and rifting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 develop together in the northwest corner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e reconstructed the tectonics of the northwest corner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est the model with software of MSC MARC. The numerical model results indicate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a collision-extrusion tectonic province and a Proto-South China Sea slab pull tectonic province as suggested in previous works. We suggested that offshore Red River Fault in the Yinggehai-Song Hong Basin is confirmed as a very important tectonic boundary between these two tectonic provinces.  相似文献   

14.
雷刚  蔡锋 《台湾海峡》2005,24(3):395-403,i0003
利用福建长乐江田下沙砂质海滩台风前后两次野外调查资料,探讨了该处沙滩地貌和沉积物组合分布的基本特征;初步研究了该处沙滩对0418号台风“艾利”的响应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下沙沙滩剖面沉积物以细砂和中细砂为主,台风前后采集的18个样品中,细砂6个,占总样品量的33%;中细砂11个,占总样品量的61%.沉积物结构上具有三维均匀性,沉积特征单一.剖面地形具有典型的夷直海岸特点,前滨滩面宽阔平坦,后滨沙丘带发育,岸线平直.受台风“艾利”作用,剖面后滨和高潮带遭受严重侵蚀,后滨低沙丘带平均蚀退超过6m,并出现高度为0.5~1.0m间的直立侵蚀陡坎.海滩沉积物对台风的响应相对较弱,台风过后剖面表层沉积物的平均粒径(Mz)均值由2.48变为2.39,粒度稍有变大;分选系数(σi)平均值由0.52变为0.63,分选稍有变差;偏度(Ski)平均值由-0.02变为0.01,峰态(Kg)平均值由0.96变为1.13;偏度和峰度没有明显变化.剖面底层沉积物对0418号台风“艾利”的响应特征与表层沉积物的沉积响应相似.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TheOkinawaTrough (OT) ,locatednorthwestoftheRyukyuTrenchandtheRyukyugunto ,eastoftheEastChinaSeashelf,isaback arcbasinbulgedtotheRyukyuTrench .TheOTextendsfromKyushuinthesouthwestofJapantotheIlanPlaininthenortheasternTaiwan ,Chinainthesouthwest…  相似文献   

16.
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浅地层剖面仪测量技术在世界各大陆架海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专家们取得了大量实际资料,并发表了多篇调査报告和研究成果(赵松龄,1991;秦蕴珊、赵松龄,1991;赵松龄、于洪军,1993),为查明世界各大陆架海的形成过程、地层结构、环境变迁、海面变化、岸线变迁、河道跟踪、以及地貌类型的划分等提供了新的信息,推动了世界大陆架地质学的发展。在应用浅地层剖面仪测量技术所取得的多种成果中,最为突出的研究,莫过于在世界上的若干大陆架区发现了古河道及其沉积,通过古河道的追踪又可以了解大陆架环境的变迁和海面变化的过程。所以,这项大陆架勘察技术问世以来,一直是大陆架地质勘察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我国大约在70年代初期开始研制浅地层剖面仪,并制成了第一批产品,进人80年代以来,又逐渐引进了国外的新产品用于中国大陆架的勘察。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利用这种勘察仪器,在南黄海和渤海海域已经获得了数千公里的测量记录。浅地层剖面仪测量资料中大量信息的提取是运用这项技术的关键。本文根据作者所获得的测量资料,对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浅地层结构及古环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南黄海陆架沉积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申顺喜 《海洋科学》1993,17(5):24-28
黄海中部、济州岛西南,存在厚层的泥质沉积,它们分别与上述地区的冷涡活动区相对应。在两个泥质沉积区之间又出现连接它们的通道,形成别有特征的“冷涡-通道”沉积体系。经分析发现,这个沉积体系,完全受控于黄海暖流、冷涡及其相关的环流体系。此外,在黄海西南部及东海北部海底发现大面积砂岩及其砾石,揭示了黄、东海陆架沉积物的新源地。  相似文献   

18.
南海北部陆缘记录了南海形成演化的历史,但是其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在东段和西段的差异及其原因目前还不太清楚。本文分别在珠江口盆地和琼东南盆地的深水区选择了数口构造地理位置相似的井通过精细地层回剥分析,重建了两沉积盆地的沉积速率和沉降速率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两沉积盆地在裂陷期的沉积和沉降特征基本相似,但是两者在裂后期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差异明显。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沉积和沉降速率都表现为幕式变化特征,其中沉积速率表现为“两快三慢”的特征而沉降速率表现为“两快一慢”的特征。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沉积速率表现为“地堑式”变化特征,但是沉降速率表现为“台阶式”上升的变化特征。琼东南盆地“台阶式”上升的沉降速率推测主要是受到海南地幔柱伴随红河断裂的右旋走滑而向西北漂移的影响,这也与南海西北部的岩浆活动以及周围盆地的沉降特征吻合。红河断裂在2.1 Ma BP的右旋走滑控制了琼东南盆地1.8 Ma BP以来的快速沉积和加速沉降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