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不同月龄数量性状遗传力估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不平衡巢式配对的技术,构建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半同胞家系30个,估计尼罗罗非鱼数量性状的遗传力。分别对3、4、5月龄的所有家系的家系个体的体重、全长、体长、头长、躯干长、体高、尾柄长、尾柄高及体宽共9个数量性状进行测量,运用半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尼罗罗非鱼3、4、5月龄数量性状的遗传力。结果表明,3月龄尼罗罗非鱼数量性状遗传力的估计值较大为0.73—0.21,4月龄尼罗罗非鱼数量性状遗传力的估计值为0.21—0.06,5月龄尼罗罗非鱼数量性状遗传力的估计值为0.25—0.05,尼罗罗非鱼各性状的遗传力随着月龄增长而减小,遗传力在3月龄最高,4月龄和5月龄较低并接近。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尼罗罗非鱼选择育种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尼罗罗非鱼可量性状进行分析,并采用Logistic、Gompertz、Bertallanffy三种非线性模型对尼罗罗非鱼生长相关参数进行生长模型构建,以研究尼罗罗非鱼的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各形态性状与体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体重与全长、体长、体高的相关性相对显著,与尾柄长的相关性不明显。生长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模型均能很好地模拟尼罗罗非鱼生长曲线,拟合度(R2)均高于0.983,其中以Logistic模型的拟合度最高(R2=0.991),运用这3种模型对尼罗罗非鱼进行生长曲线的拟合和比较分析较为可行。  相似文献   

3.
尼罗罗非鱼是淡水养殖的好品种。近年来我国已大量引进并大面积进行淡水养殖。但是,从国内外资料看,尼罗罗非鱼还很少作为海水养殖对象,使其与东方对虾混养更是一个新课题。山东掖县防潮堤管理局试验的尼罗罗非鱼与东方对虾混养总结出了新经  相似文献   

4.
采用6种等蛋白质(34.4%)、等能量(16.10MJ/kg)试验日粮,研究了尼罗系吉富罗非鱼幼鱼实用日粮中蔗糖糖蜜替代小麦次粉的养殖效果与血糖代谢变化。结果表明,56d试验期间各试验组鱼均无死亡;蔗糖糖蜜替代小麦次粉40%—100%日粮组鱼的摄食量、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益和蛋白效益均高于小麦次粉组鱼,当蔗糖糖蜜100%替代小麦次粉时,其摄食量、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益蛋白效益比均显著性上升(P<0.05)。各试验组鱼鱼体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灰分和水分)和肝体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结构正常。蔗糖糖蜜组鱼血浆中血糖、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明显高于小麦次粉组鱼(P<0.05)。本试验结果认为,蔗糖糖蜜在尼罗系吉富罗非鱼幼鱼实用日粮中可以完全替代小麦次粉,蔗糖糖蜜对尼罗系吉富罗非鱼幼鱼具有较好的生长效益、节约日粮蛋白质效益和适口性,其主要原因与摄食蔗糖糖蜜后尼罗系罗非鱼幼鱼产生的较长时间高血糖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5.
用9对微卫星引物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和红罗非鱼O.sp.群体的遗传变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在3个群体109个个体中共检测到60个等位基因,3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11、1.33和3.44,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528、0.056和0.491,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644、0.091和0.526,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580、0.077和0.466。杂合子偏离度D值分别为0.148、0.222和0.044,表明3个罗非鱼群体存在不同程度的杂合子缺失。卡方检验表明3个群体的大部分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存在遗传漂变现象。群体间遗传分化显著(遗传分化指数FST在0.329到0.656之间,P<0.01)。尼罗罗非鱼和红罗非鱼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47)。上述分析表明,尼罗罗非鱼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奥利亚罗非鱼的遗传多样性最低,群体间分化显著。表明尼罗罗非鱼和红罗非鱼尚具有一定的选育潜力,而奥利亚罗非鱼遗传多样性低,不利于选择育种,需要引进新的种群。  相似文献   

6.
采用主成分与判别分析的方法,研究尼罗罗非鱼形态性状的增长规律,并判定其最佳生长季节体格与月龄的关系。选择2—5月龄尼罗罗非鱼各100尾,测量体长、头长、躯干长、体高、尾柄长、尾柄高、体宽和体重共8个性状,并对其进行主成分与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各月龄的体型特征参数间均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5),体重与体长、体高的相关性最显著;不同月龄尼罗罗非鱼性状的主成分有所不同,主成分1:2—5月龄均相同为增重因子;主成分2:2—4月龄均为尾柄因子,而5月龄是躯干因子;主成分3:2月龄是头部因子,3—4月龄是躯干因子,5月龄是尾柄因子。通过建立判别式来判断错过最佳生长季节尼罗罗非鱼的体格与大小相符的月龄,判别结果表明,总的判别准确率为99.25%,其中2—4月龄尼罗罗非鱼的判别准确率为100%。  相似文献   

7.
采用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3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新引进的萨罗罗非鱼与我国已有的尼罗罗非鱼、以色列红罗非鱼、台湾红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和齐氏罗非鱼间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1)引进的萨罗罗非鱼头长是体长的35.4%,属“小头”型。(2)萨罗罗非鱼与另外5种罗非鱼之间有着非常显著的形态差异,萨罗罗非鱼在头长、体高和体厚方面占有较明显的优势。(3)在亲缘关系上,萨罗罗非鱼单独为一支,齐氏罗非鱼与奥利亚罗非鱼亲缘关系较近,台湾红罗非鱼与以色列红罗非鱼亲缘关系较近,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与台湾红罗非鱼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8.
为了分析半胱胺盐酸盐(CSH)对尼罗罗非鱼生长调节的作用,设计了长期和短期2个实验,采用腹腔注射(剂量100μg/g体重)方法,分析CSH对尼罗罗非鱼绝对生长率、特定生长率、肝体系数和肥满度的影响,并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在注射CSH后不同时段(6h,12h,24h,2周)尼罗罗非鱼垂体GH、肝脏GHR和肝脏IGF-I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CSH组尼罗罗非鱼的绝对生长率、特定生长率、肝体系数、肥满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注射CSH后12h、24h垂体GH和肝脏GHR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2周后恢复到对照组水平;注射CSH后6h肝脏IGF-I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12h恢复到对照组水平,24h和2周表达水平极显著上升(P0.01)。以上结果提示,CSH可显著上调尼罗罗非鱼生长轴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鱼类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系鲈形目,鲈亚目,鲡鱼科,罗非鱼属。原产于非洲热带地区,栖息于淡水和半淡半咸水域。在埃及已有两千年的养殖历史。尼罗罗非鱼生长快、产量高、食性杂、病害少,适应力和繁殖力强,养殖周期短,经济见效快;加上肉嫩,味美,刺少,肉多,深受人们的欢迎。为此,一九七六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日本东京都召开的水产增殖会上,把这种鱼作为“有希望的养殖鱼”向全世界推荐。  相似文献   

10.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以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实验鱼,按投喂饲料种类分成6组,每组50尾。平均个体重为10g,分别饲养于6个大小相同的椭圆形白色瓷砖池中(2.O×1.0×0.8m)。分别喂以鱼粉、花生饼面、豆饼面、浒苔粉、麸皮  相似文献   

11.
用磁场和磁场处理水进行尼罗罗非鱼养殖试验,观察其对罗非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鱼在磁场组中比在磁场处理水组中生长快,而鱼在磁场处理水组中比在对照组中生长快,增重可达23—34%。  相似文献   

12.
在实验水温(28±2)℃条件下,以60mg/kg单剂量甲基睾丸酮对尼罗罗非鱼混饲口灌给药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UPLC-MS/MS)法测定尼罗罗非鱼肌肉中的药物水平,研究甲基睾丸酮在尼罗罗非鱼肌肉中的代谢及消除规律。结果表明,肌肉中药物浓度时间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达峰时间T(peak)为3.04h,质量浓度C(max)为33.331ng/g,消除半衰期T(1/2)β为23.073h。肌肉中甲基睾丸酮浓度24h内呈指数型下降,具有较高的消除速率,其后消除得较缓慢,消除方程符合C=46.18e0.101t。29d后罗非鱼肌肉中甲基睾丸酮水平在美国FDA的检测限0.8ng/g以下,给药120d后肌肉中检测不到甲基睾丸酮残留。  相似文献   

13.
采用微卫星标记分析技术,选用36对微卫星引物对罗非鱼原始群体和引种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原始群体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保种的奥利亚罗非鱼("夏奥1号",ZA)、埃及尼罗罗非鱼("99品系",ZN),引种群体为广西水产研究所从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引进培育的奥利亚罗非鱼群体(GA)和埃及尼罗罗非鱼群体(GN)。结果显示19对引物具备多态性,比率为52.8%,ZA与GA两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10、0.15、0.12,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9867,平均近交系数(FST)与基因流(Nm)分别为0.0379、6.3408;而ZN与GN两个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7、0.49、0.43,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7696,平均近交系数(FST)与基因流(Nm)分别为0.1146、1.9309。分析结果表明:(1)两个奥利亚群体中ZA与GA遗传多样性小,群体间遗传距离小,相似度较高,选育出的奥利亚群体遗传结构相对稳定;(2)两个尼罗群体中ZN与GN遗传多样性适中,群体间存在一定的遗传距离,相似度低,ZN与GN两个埃及尼罗群体具备进一步选育出新品系的潜力;(3)基因座UNH896、UNH995、UNH999可应用为鉴别奥利亚群体与埃及尼罗群体的特异性标记。  相似文献   

14.
尼罗罗非鱼对不同颜色定置网片的反应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初步研究了尼罗罗非鱼对红、黄、绿、蓝、青灰色定置网片反应特性,并探讨了该鱼对青灰色网片的适应特性。结果表明:绿色网片对罗非鱼的阻拦作用最大,青灰色网片次之,红、黄色网片再次,蓝色网片最小。罗非鱼对青灰色网片具明显的适应现象,它们完成整个适应过程所需的实验重复次数约为7次。  相似文献   

15.
快Golgi法显示,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e niloticus视顶盖的组织结构可描述为6层,由表及里依次为:边缘层(SM),视觉层(SO),表面纤维层(SFGS),中央细胞层(SGC),中央纤维层(SAC)及围脑室层(SPV)。多种神经元类型分布于视顶盖。诱发电位(VETP)的暗适应曲线时程为90min,并出现平台。VETP的暗视Sλ峰值为520nm,当logI_B=-2.0,明视峰值位移至555nm.这表明尼罗罗非鱼可能有辩色能力。  相似文献   

16.
根据已知罗非鱼相关基因序列设计了5对微卫星引物,对萨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以色列红罗非鱼、台湾红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和齐氏罗非鱼6种罗非鱼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6种罗非鱼在5个微卫星座位上共发现22个等位基因和49种基因型,萨罗罗非鱼、台湾红罗非鱼及齐氏罗非鱼的等位基因数和基因型数较少,萨罗罗非鱼特有的等位基因是190和204,特有的基因型为190/190、204/204、270/223和270/243;(2)与另外5种罗非鱼相比,萨罗罗非鱼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杂合度期望值(He)和多态信息含量值(PIC)都较低,分别为1.812、0.331和0.326;(3)6种罗非鱼明显分为2支,萨罗罗非鱼单独为一支,另外5种罗非鱼聚为一支;(4)萨罗罗非鱼保种的主要问题是要特别防止近亲繁殖。  相似文献   

17.
研究青海钩虾对罗非鱼两品系吉富罗非鱼和彩虹鲷生长的促进作用。实验用青海钩虾与面粉、麸皮和豆饼制成 5组 ( ~ )配合饲料及良种场原用饲料 ( 组 )饲育吉富罗非鱼和彩虹鲷 ,经2 5 d试验结果表明 :( 1)彩虹鲷增重效果以 组饲料最高 ,平均增重为 4 4 .9g,较大于 组的 4 3.1g;( 2 )所有钩虾饲料对彩虹鲷的增色效果都高于良种场的原用饲料 组 ,其中以饲料 组最高 ;( 3)饲料 I组饲育吉富罗非鱼平均增重为 4 4 g,高于 组的 4 0 .1g;( 4 )吉富罗非鱼和彩虹鲷比较则显示出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明显高于彩虹鲷而饵料系数又较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尼罗非鱼 Tilapia nilotica L.是原产非洲的一种热带鱼类隶属于鲈形目 Perciformes鲡鱼科Cichlidae。虽然我国引进时间不长,但因其生活力强,繁殖快,生长迅速,肉质鲜美等,现已在我国广泛养殖。关于罗非鱼的生殖习性,国外已有一些报道,国内近年也开展了研究。本文旨在对尼罗罗非鱼的产卵习性、怀卵量,雌鱼含卵期间的摄食问题,以及水中溶氧量对亲鱼生殖的影响等进行了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方法,进行了饲料蛋白水平对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生长、免疫功能和抗无乳链球菌能力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对奥尼罗非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率以及成活率不产生显著影响,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伴随着蛋白水平的升高显著下降。35%(D35)饲料组奥尼罗非鱼肝脏过氧化氢酶含量显著高于其它饲料组,然而奥尼罗非鱼肝脏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丙二醛含量并不受饲料蛋白水平的影响。无乳链球菌攻毒实验结果表明,蛋白水平对奥尼罗非鱼在攻毒后24h和48h后的累积死亡率是不存在显著影响。本实验的结果表明,24.8%(D25)蛋白水平饲料能够满足奥尼罗非鱼正常生长、以及维持机体正常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抗病力的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20.
我们于1984年进行了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与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ua)在海水中的混养试验。混养面积3.28亩。于7月20日发现罗非鱼呈不安状态,在沙石上蹭来蹭去,有的浮上水面,单独慢行,体色发黑。我们马上取样观察,发现罗非鱼身上有鱼虱(Caligus orientalis Gussev)爬行。鱼的头背部最多,有的遍布全身,被咬得皮肉模糊。如果是罗非鱼单养,用敌百虫马上就可把鱼虱杀死;但混养同时又会把对虾全部杀死。所以,为了使鱼、虾共生,达到中国对虾和罗非鱼混养试验成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