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本文将乡土地理融于课堂教学,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角度,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农业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通过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和分析乡土地理环境,培养综合思维。  相似文献   

2.
农业的现代化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而区位因素分析是实现农业发展的关键.本文选取"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课作为案例,采用问题式教学,创设"徐闻如何能够依靠菠萝生产实现振兴"这一真实问题情境,探讨徐闻依靠菠萝实现乡村振兴的模式和路径,进而培养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3.
印志 《地理教学》2022,(4):46-4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要求教学转向“课标本位”,新版教科书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写的,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对地理教学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以“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为例,结合“家乡的水稻种植变化”乡土情境设计教学活动,通过课前调查、课堂学习、课后梳理三个环节,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生成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相关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农业区位是人文地理当中的重要内容,历来是教学和学习的重点;在高考考纲中就明确要求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具体还要求学生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分析影响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与限制区位因素、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运用农业区位分析的一般原则,分析具体区域的农业区位因素,掌握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那么,如何突破农业区位重难点,使学生能轻松掌握并熟练应试呢?笔者总结归纳了农业区位分析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核心素养是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创设有益情境成为每位教师必须考虑的事情.教学情境贵在真实、重在提升、妙在实践,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将真实社会浓缩在课堂之内,利用有限的资料与空间,迸发学生无限想象.本文对情境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展开分析,以教学案例为依托,总结地理课堂利用情境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夏侯泼 《地理教学》2021,(12):44-47
现实情境具有真实性、综合性、时代性和思想性等特征,是培养地理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总目标的重要课程资源.选取学生较为熟悉的现实情境,把其中的真实问题转化成地理问题,能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综合思维素养.本文以我国南极科考的三个选址问题为教学案例,说明提升初中生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能力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7.
最近在省教研室网站观看了一节视频课,教学内容为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区位选择"。以下是这节课的一段教学实录:教师首先向学生呈现了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劳动力、市场、交通、科技等,然后教师以苏州当地的主要农作物——水稻为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伟 《地理教学》2009,(7):16-19
一、农业区位论概述 农业区位理论认为区位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空间选择的重要因子,其创始人杜能认为成本和价格是农业生产布局的决定因素,其中运费起关键作用。随着与市场距离的增加,农业区位布局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6个农业地带,其中第一圈为自由农业带,生产易腐败的蔬菜、水果、鲜奶等新鲜产品。  相似文献   

9.
钱海义 《地理教学》2022,(8):30-32+6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地理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思维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日常教学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存在一定难度。本文运用鱼骨分析法分析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布局及其变化的原因,并通过鱼骨图的形式分级表示其原因,以达到整体把握地理现象和事物的目的,实现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需重视创建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认知地理事物,同时也强调单元式学习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方法。本文以“中国气候”这一单元为例,通过创设跨学科真实情境,设计问题链,逐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时空综合分析能力,以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地理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鲁琦 《地理教学》2023,(22):24-27
浙江省省内的跨区域交流与合作是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真实情境,是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动载体。本文以衢州海创园的建成与发展为例,分析高新技术产业转移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课程内容,以期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乡土情怀与家乡归属感。  相似文献   

12.
跨学科主题学习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本文以招堤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挖掘乡土地理资源,创设乡土情境问题。以探寻湿地保护措施为总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实施跨学科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语文、生物、历史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深度探究,并鼓励其运用跨学科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以此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3.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复习课应进一步关注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逻辑,关注在不同真实情境下学生的知识迁移情况和问题解决能力.大单元教学设计应用于复习课解决了课时不足或课时零散的问题,基于学生的学情与认知规律,在统摄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教材解构、素材锁定、情境生成,从而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情境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的复习课模式.本文选取"中国网店第一村——青岩刘村"作为代表性的真实情境,整合人教版地理必修地理二中的内容形成大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在真实情境下打乱学生原有的知识序列,提高学生在劣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地理教学真正回归学科核心素养的增强与提升.  相似文献   

14.
韩世豪  黄静 《地理教学》2021,(24):58-61
本文以京西地区不同时期水稻种植变化的情境为线索,采用室内资料收集、室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形式,通过线上学习与线下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身边鲜活的乡土案例,增强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感性认识,深化学生对农业区位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相似文献   

15.
陆文博 《地理教学》2021,(13):26-29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其内涵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问题链条,在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课中,以青藏高原为例,分析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体现要素关联;分析青藏高原隆升对周边区域产生的影响,体现时空角度下地理事象的统一演化;分析青藏高原卓乃湖决堤的前因后果及人为干预,体现地方或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外界干扰的整体响应.  相似文献   

16.
地理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应对复杂地理问题的关键能力。在地化教育通过联结学校、地方和社区,将地方资源与课程内容相结合,鼓励学生以批判性眼光看待真实问题,与地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着紧密联系。本研究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例,在把握地理批判性思维概念框架的基础上,依托图尔敏论证教学模型,构建在地化教育新模式,为中学地理教学开展在地化教育、培养学生地理批判性思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虞文君 《地理教学》2021,(18):33-35
新时代背景下地理课堂的教学更多关注真实情境下,整合意义关联的地理问题链,通过利于促进高阶思维发展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促进思维发展,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培育地理核心素养.本文以新人教版"喀斯特地貌"一课教学处理为例,从深度学习视角,提出"情境·问题"教学有效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8.
吉茹 《地理教学》2021,(21):50-52
问题式教学是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一课为例,借助嘉兴市区域背景,以"嘉兴交通的发展历程"为时间主线,创设了"古时·运河抱城八水汇聚促形成""今日·水陆共建交通成网助发展""未来·内联外畅综合枢纽展未来"三大真实情境,每一情境创设问题链,在解决复杂真实地理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地理知识,提升地理素养,认识到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的学科价值.  相似文献   

19.
陆春芳 《地理教学》2012,(12):43-45
一、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要求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举例说明"是行为动词,属于应用层次认知水平,因此在教学中选取以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牧牛业和西欧的乳畜业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说明该类农业地域类型的一些共性知识,使学生感悟和体会出其中蕴涵的人文地理原理: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及特点。  相似文献   

20.
张蕾 《地理教学》2022,(9):58-62
传统的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常以专题、微专题的形式构建知识体系,以机械化的“题海”战术为复习手段,这使得学生在解决真实复杂情境问题时的能力不足,难以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本文以两道高考真题为例,通过精选适合“再情境化”的母题、整合母题“再情境化”素材、重构层进性的主题式问题链和构建知识体系等环节,阐释试题情境“再情境化”在高三地理主题式复习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提供教学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