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地面温度的差异及其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我国在人工观测向自动观测转变时原基本 (准) 站的平行对比观测及2005年基准站平行观测的地面温度资料, 进行了自动站观测与人工观测地面温度资料在日、月、年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差异分析。用最大似然率检验方法检验地面温度月值的均一性, 对自动观测影响地面温度均一性的程度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全国自动观测地面温度日平均值比人工观测高0.54 ℃。地面温度、地面最高温度、地面最低温度年对比差值大于0.0 ℃以上的比例分别为80.3%, 58.2%, 92.2%, 绝大多数站自动观测地面温度的年平均值比人工观测值高。自动与人工观测地面温度日差值从北到南逐渐减少, 45°N以北的黑龙江及内蒙古北部、新疆大部地区是自动与人工观测地面温度日差值平均最大的地区。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地面温度的差异在日、月、年的时间尺度上均表现为冷时段比暖时段的差异大, 北方冬季差异最为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在北方冬季有积雪时, 自动观测的地面温度是雪下温度, 比原人工观测的雪上温度明显偏高, 如果无积雪影响, 两种仪器观测的差异并不明显, 差值来源于两种仪器和场地差异的共同结果。非均一性检验表明:在北方地区地面温度产生非均一性的主要原因是自动站观测的变化; 而在南方地区, 自动观测的改变对地面温度非均一性影响不大。北方有积雪时, 观测的地面温度不能表现真实的地面温度, 因此, 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2.
采用吉林省特种观测资料中的柏油路面温度资料,分析高速路面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分季节、分月份计算气温与高速路面温度的偏差值,并分不同天空状况(晴天、雨天、多云天)进行讨论.分析发现:全省高速路面温度和气温均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各季节高速路面温度的日变化幅度明显大于气温.夏季高速路面温度与气温的偏差值最...  相似文献   

3.
朱景  袁慧珍 《气象科技》2019,47(2):289-298
利用浙江省2016年71个气象台站观测的日平均气温和地表(0cm)温度资料对ERA再分析陆面温度资料的适用性进行了初步评估,通过计算2套再分析资料(ERA5和ERA-Interim)与观测资料之间的相关系数、平均偏差、平均绝对偏差、均方根误差和纳什效率系数等统计参数,综合评估了ERA再分析资料在浙江省的适用性。结果表明:①ERA2套再分析资料与观测值均较为接近,均能够较好地再现浙江省2m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且变化相关系数均高于0.98,日绝对偏差较小。②对于地表温度,2套再分析资料的适用性要差于气温,主要表现在2套再分析地表温度均低于观测值,且夏季的偏差显著大于其他季节,但绝大多数站点相关系数高于0.9,均方根误差高于2℃。总体来说,2套ERA再分析陆面温度资料对浙江省具有较好的适用性,ERA5整体上优于ERA-Interim,地表温度的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基于南极18个站点探空气象观测数据对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再分析数据(ERA-Interim)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再分析数据(NECP)在南极地区高层大气的适用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南极上空,随着高度抬升,探空气象观测数据与两套再分析数据中四个气象要素的差值均逐渐变大,再分析数据数值愈加偏离实际观测数值。两套再分析数据的位势高度和温度与探空观测数据偏差较小;风向则和探空观测数据相差甚远;两套再分析数据的风速与探空观测数据在300 hPa偏差较大。在季节变化中,南极的春季,再分析数据中的位势高度和温度与探空观测数据相差较大,在其他季节相差相对较小。再分析数据中的风速与探空观测数据在南极的夏季相差较小。再分析数据中的风向与探空观测数据存在较大偏差,且差值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尽管两套再分析数据都存在很大偏差,但ERA-Interim数据整体上优于NCEP数据。对比分析也表明,采用这些再分析资料作为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驱动南极区域大气模式将带来较大的误差。未来需要加强南极探空观测,改进再分析资料同化和数值模拟系统。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3年6月—2014年11月青海15个台站草面温度观测资料,建立了各站草面温度审核规则库,在进行质量控制时,还应结合不同的方法进行判断。差值分析结果表明,在各定时草面温度和地面温度温度的差值中,大部分台站为草面温度小于地面温度,最大差值出现在14—15时,夜间差值较小,且基本表现为草面温度小于地面温度;晴天平均差值最大,阴天最小;春、夏季日最高地面温度大于日最高草面温度,秋、冬季日最高草面温度大于日最高地面温度;秋、冬季日最低地面温度大于日最低草面温度;月平均差值较大的站点分别在青南和柴达木盆地,最大差值出现在达日,为-10.8℃;在阴天、多云天和晴天3种典型天气条件下,地面温度和草面温度差值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王传辉  姚叶青  时刚 《气象》2018,44(9):1220-1228
通过对比江淮地区1992-2016年08和20时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与观测资料的温度要素,发现它们在垂直方向上的偏差存在从低层到高层先减小后增大的特点,对流层低层各站偏差的空间差异明显,到中高层各站偏差趋于一致。偏差存在明显年际变化,500 hPa及以上等压面在2000年前后再分析资料比观测资料存在由偏低向偏高的转折;除地面外,其他高度上两种资料的平均绝对偏差均呈显著减小趋势。在偏差的月际分布上,地面和500 hPa以上高度再分析资料普遍比观测资料偏高,各高度上平均绝对偏差在8-9月最小。进一步对各天气现象下两种资料比较发现,雪、雨夹雪、冰粒子和冻雨天气发生时,地面至1000 hPa和850 hPa上再分析资料比观测资料偏高;大雾天气发生时,再分析资料比观测资料在1000 hPa偏高幅度明显高于地面。可见,在江淮地区使用ERA-Interim再分析温度资料判别降水相态时,大气边界层和850 hPa温度需慎重使用,近地层虚假逆温对大雾判别会产生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用湟源县气象站2014年1月—2016年12月草面温度观测资料,运用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对湟源地区草面温度的变化特征、草面温度与气温、地面温度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草面温度呈一高一低的日变化特征,草面温度日最低出现在6时,14、15时达到日最高值,说明太阳辐射是影响草面温度日变化的主要因素。月平均最低值出现在1月,为-7.8℃,月平均最高值为18.5℃,出现在7月。最大变温出现在11月和3月,其主要原因是由于11月至次年3月冷空气活动频繁;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气候特征。湟源地区草面温度与气温、地面温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水平。各层积雪深度下草面温度与气温、地温均呈正相关,差值的大小与天空状况有关,说明天空状况的变化,也是造成两者差值大小的原因之一。当地面被积雪覆盖时,各层均表现为地面温度草面温度气温的特征,且积雪深度越厚,草面温度、气温和地面温度越高。  相似文献   

8.
在山区一个卫星视场内温度差异可能很大,这使得山区地面温度反演变得更加复杂,温度与山坡相对于太阳的朝向有关,它在很短的距离内可以相差很大。由卫星测得的地面温度偏向于直接面向卫星的亚视场地面元的温度。本文对科罗拉多中部卫星对地观测的星视几何状况对地面温度反演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用一个中尺度模式计算了地面温度,对坡向与坡度角的次网格变化进行了参数化。模拟表明,在科罗拉多山区秋季坡度坡向的影响可以导致局地地面温度变化达30℃。在实际卫星观测条件下反演的地面温度偏差达3℃。不同视角的两颗卫星得出的相对温度偏差可以超过6℃,这还会导致在合并多个数据集时发生混乱。这种偏差的计算受到现有地形高度资料分辨率(约90米)的限制。结果表明如果资料分辨率精细足以表示科罗拉多的详细地形状况或者在陡坡所占比例大于科罗拉多落基山脉的山岳地区做反演,那末偏差会非常大。按照模拟计算出的科罗拉多地区的偏差梯度还未大到足以显著改变周日上坡-下坡环流的强迫作用,模拟中考虑了视角偏差的地面温度反演值被同化到在时间上连续的分析中。由于这种视角偏差引起的误差是系统性的,反演的视角偏差对依赖于遥感资料的气候分析就可能密切有关了。  相似文献   

9.
几种再分析地表气压资料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台站观测资料对ERA-40, NCEP/NCAR以及NCEP/DOE再分析地表气压产品在中国不同区域、不同年代和不同季节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估。分析发现, 几种再分析产品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观测资料所具有的时空分布特征, 但它们之间的差异却具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变化特征, 即冬季小而夏季大、东部地区小而西部地区大; 同时还发现ERA-40和NCEP/NCAR再分析产品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均与观测资料有相对较大的差别, 特别是NCEP/NCAR在70年代以前的夏季气压值过于偏低, 从而夸大了很多地区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相比而言, ERA-40地表气压的长期变化趋势以及时空演变规律在中国大多数地区要优于NCEP/NCAR再分析产品, 特别是在中国西部地区。分析还表明, NCEP/DOE虽与观测资料存在一定的系统性偏差, 却与另外两种再分析产品有着较为相似的年际变化特征及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最新推出的两套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Land(简称"Land")和ERA-20C(简称"20C")1981—2010年积雪深度资料,以内蒙古地区气象台站观测资料为标准,综合评估积雪深度再分析资料在内蒙古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两套再分析资料都较好地再现了内蒙古积雪深度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20C再分析资料更好地体现中东部积雪深度依次递减的趋势。(2)Land再分析资料的积雪深度与观测值差值的月际变化整体呈现负差值,系统模式低估计了积雪深度;而20C再分析资料的模拟效果在东西部较好,中部20C再分析资料的积雪深度与观测值的正差值较大。(3)两套再分析资料均能较好地再现内蒙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积雪深度的逐月变化特征,均表现为东部模拟最好、中部次之、西部最差。(4)两套再分析资料的积雪深度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较小,再分析值和观测值的相关系数通过0.001的显著性检验,20C和Land再分析资料的积雪深度差距不大,但与观测值比较均出现负偏差现象。  相似文献   

11.
白水成  李社宏 《气象科技》2016,44(3):354-357
通过对陕西省7个国家气象站2014年新、旧双套自动站逐小时地面温度对比差值进行分析,发现利用现有观测方法和观测设备,地面温度观测值误差较大,数据一致率仅有93.67%,而超差率高达35.70%,且白天误差更为明显。通过对可能影响地面温度观测值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试验结果,得出太阳辐射强度对地面温度观测差值的影响不大,而观测场土质、观测方法、传感器维护以及设备型号与其有密切关系。建议采用采样面积更大的观测设备或观测方法替代现有单支铂电阻直埋观测法。  相似文献   

12.
利用深圳国家基本气象站WUSH-RZ日照仪与暗筒式日照计的日照时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由于两种观测仪器的日照时数统计方式不同,将日照仪的日照数据按10分法换算后,两者差值为0.26 h/d,与两种仪器观测的感光阈值特征相符;(2)日出时段两者差值为-1.8min/h,日落时段两者差值为4.2 min/h,在其他时段,差值在-0.6~2.4 min/h之间;(3)两种资料的差值随云量的增加逐渐增大;差值随能见度的增加逐渐增大;温度≤25℃时,两种日照资料的差值随温度升高的趋势变化较小,当25℃时,两种观测资料的差值随温度升高的趋势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3.
根据“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 2014年7、8月青藏高原西南部狮泉河站、东南部林芝站的3 m涡动相关系统原始数据和10 Hz湍流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台站观测资料、JRA-55(Japanese 55-year Reanalysis)逐日再分析资料、GPCP(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全球降水逐日观测资料,分别讨论了这两个站在10~20天低频振荡的天气背景下其干、湿位相近地层气象要素的日变化特征以及湍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两站高低空环流场、水汽通量场、热源的10~20天低频分量在其干、湿位相期间的配置相反。低频地表感热和潜热的不同变化对降水的影响分别在高原西部和东部有不同表现。狮泉河站的低频振荡在纬向上自西向东传播,而林芝站的低频振荡在纬向上自东向西传播,结果表明这两个站分别存在两种不同起源的低频振荡。两站干、湿位相的近地面气象要素以及湍流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通常温度极大值出现在午后14时(北京时,下同),但狮泉河站干、湿位相的温度极大值均出现在夜间20时;由波文比可知,狮泉河站湿位相全天以潜热为主导,干位相期间,06时之前以潜热为主,06时之后以感热为主;林芝站干、湿位相均为08时之前以感热为主,08时之后以潜热为主。两站湍流平均动能与平均风速正相关,垂直动量表现为向下传输,热量和水汽表现为向上传输。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新疆阿勒泰气象站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CAWS600SE-H型自动与人工气象站平行观测气温资料的差值。结果表明:两者差值较大,有日、季节变化,最低、最高气温系统性误差,人工观测低于自动观测0.05~0.20 ℃;误差具有正态分布特征。气温整点观测,人工比自动观测提前,造成系统性误差,气温急剧升降时误差更大,通过时差订正,绝对误差一般收窄0.1~0.2℃,均方差减少0.142。1和10月,4、24次日平均模式,差值变化幅度≥1℃的频率达15%。平均差值,除7月外, 4次平均值低于24次平均0.1℃,10月低于0.5℃以上。平均模式对日值的影响最大,变化幅度3.7℃;对季的影响较小,变化幅度只有0.4℃。自动观测仪器的系统性偏差、测量元件的精度及对气象要素变化响应的灵敏度、观测时间的差异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是造成观测误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不同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对浙江省气温刻画能力的对比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浙江省66个基本气象站1979—2010年的日平均气温数据,系统评估了三套再分析资料R1、R2和CFSR对浙江省气温的刻画能力。结果表明:三套再分析资料的气候平均态与观测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R1、R2的空间分布型与观测较为接近,CFSR与观测差异较大;三套再分析资料均存在系统性冷偏差且这一偏差在32年中稳定存在,其中CFSR的冷偏差更显著,浙南地区是其冷偏差的重要来源。三套资料的均方根误差均存在季节变化:冬季(特别是1月)误差较小而夏季(特别是7-8月)误差较大,R1和R2的季节差异强于CFSR。CFSR对浙江省气温变率的把握能力优于R1和R2,其距平场EOF分解前三模态的空间型态和时间系数与观测更为接近。系统误差订正后,三套再分析资料的可信度得到显著改善,CFSR的改善效果最明显,说明系统性误差是三套再分析资料偏差的重要来源。改善后三套再分析资料的均方根误差和空间相关系数大体相当。CFSR网格点气温插值到观测站点时因海拔差异导致的误差以及CFSR在浙江省的模式地形偏高可能是其有较大冷偏差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三套再分析资料的中国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戴泽军  宇如聪  李建  陈昊明 《气象》2011,37(1):21-30
利用台站观测降水,评估分析了三套再分析(NCEP,ERA40和JRA25)降水资料对中国夏季降水日变化的再现能力.结果表明,三套再分析资料呈现的中国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较观测存在明显偏差.对比台站观测的白天(08-20,北京时)和夜间(20-08时)降水比例.再分析降水在大部分区域都表现为白天较夜间偏多,NCEP和ERA...  相似文献   

17.
吴哲明 《气象》1983,9(4):27-28
一 地面温度是表征大气与地面的界面温度状况的一个物理量。这一项目的观测,在技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目前所采用的将温度表球部的一半埋置于土壤内的观测设计,虽然还不能获得上述确切的界面温度,但所得的地面温度却有相对的稳定性。这一资料在气象业务中也已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地面温度的准确性出现不小的误差,例如,经常出现地面最高温度表的示值低于0厘米地温表的示值。笔者工作所及,常见这种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6-2010年长春国家基准气候站人工与自动两种观测系统并行观测期间的温度(气温、地温)资料,计算温度(气温、地温)对比差值,统计它们的时间变化频率分布,对其对比差值的标准差、粗差率、一致率变化情况进行计算分析,分析两种观测数据存在差异的原因,从而阐述自动观测温度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  相似文献   

19.
以江西省376个气象自动观测站的逐小时气温数据为基准,采用偏差、相关性和平均绝对误差等评价指标,对比分析2017—2022年CLDAS陆面同化和ERA5 Land再分析气温资料在江西省的适用性。结果表明: 1) ERA5 Land、CLDAS资料均能很好反映大部分站点的气温变化,CLDAS资料与观测资料的相关系数为0.99,相关系数区间分布较为集中;ERA5 Land资料与观测资料的相关系数为0.97,分布较为分散。2) 相较于观测站点多年平均气温,CLDAS资料较为接近,ERA5 Land资料则偏离较大。3) CLDAS资料的平均绝对误差明显低于ERA5 Land资料,二者均存在平原、盆地部分站点平均绝对误差较小而局部高海拔山区站点异常偏大的空间特征,以及秋季最大而冬季最小的季节特征。4) ERA5 Land资料偏差的日变化范围为-0.65—0.39 ℃,整体呈现单谷形分布;CLDAS资料偏差日变化范围为-0.05—0.05 ℃,波动幅度较小,没有明显的变化特征。5) 两种格点资料均能较好反映大部分站点的低温日数变化,但对于高温日数变化,ERA5 Land资料偏差较大,CLDAS资料偏差较小。  相似文献   

20.
微波辐射计与探空仪测值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武汉站高时空分辨力探空资料(3h,30m)与同址的MP-3000A型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分析了微波辐射计探测偏差的日变化及时间序列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微波辐射计对大气要素的探测具有较高的探测准确度,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探测偏差。温度的探测偏差大值区出现在午后,相对湿度及水汽密度的探测偏差大值区则在凌晨;温度及相对湿度探测误差的时间序列表现为起伏较大,而水汽密度则相对平稳,降水,特别是强降水,会对微波辐射计的探测准确度产生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