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以往研究辽宁地震群序列性质的基础上。结合该区曾发生的具有明确预报意义的前兆震群和前震序列等典型的震群活动特点。利用“八五”和“九五”地震预报攻关以来较新的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对2002年4月30日营口-海城震群的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其统计特征和自然类比以及定量识别等综合分析。认为该震群属于非前兆震群,无前兆意义。同时,对如何正确识别震群性质的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有意义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地震预报试验的另一种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地震预报试验要研究潜在大地震之前的地震活动特征,有证据表明,孤立震群中比较小的典型事件可能具有前兆意义,这种前兆性活动与更为复杂的地震活动区内大得多的地震之前的前兆特征相似。孤立震群中的这种典型事件有时候以短至几天的重复时间,在相似地点以相似的震级频繁地重复发生。作者认为,监测孤立震群中的这种典型事件可能是获得前兆活动的经验的一种有效途径,并对研究大地震前兆来说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2011年11月1日和2012年6月30日,在新疆的尼勒克、巩留和新源、和静交界处相继发生MS6.0和MS6.6强震,这两次6级强震之前,在主震震中周围及其较大范围内观测到大量震群活动,其主要特征如下:(1)不仅震群数量明显增加,而且其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震群空区,其后的强震震中均位于震群空区内;(2)震群空区的持续时间较长,约为2~3年;(3)震群累积频度的时间进程特征显示,主震前几个月震群活动较为平静。最后对所得结果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2015年河北滦县震群发震机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震群发震机理研究是近年来地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基于观测现象对不同发震机理模型的分析和讨论是研究焦点.本文以2015年河北滦县震群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模板匹配方法检测震群活动期间目录遗漏地震事件,得到更为完整的地震目录.再通过波形互相关震相检测技术标定地震事件在记录台站的震相到时,依据标定的震相到时,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震群进行精定位,基于地震精定位结果分析震群的震中扩展特征.最后通过波形互相关系数和破裂面重合程度检测震群中是否存在重复地震活动.通过计算共检测到目录遗漏地震事件103个.地震精定位结果显示发震构造为北东向断层,震中扩展表现出迁移速率先快后慢的两阶段线性扩展特征.震群活动期间共检测到两组重复地震活动,其中第一组发生在震中扩展的第一阶段,第二组发生在震中扩展的第二阶段.在三种常见的震群发震机理模型——级联触发模型、断层慢滑动模型和流体侵入模型中,断层慢滑动模型能够解释我们观测到的重复地震活动和震中线性扩展现象,因此认为此次滦县震群活动可能伴随断层的慢滑动,断层慢滑动可能对滦县震群的触发和持续活动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2008年3月—2013年12月新疆南天山西段小震群活动水平较高,系统整理该地区31次小震群,并对震群活动的参数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以探讨小震群活动与中强地震的关系,同时检验前兆震群类型的判断指标。结果表明:(1)新疆南天山西段震群活动集中,强度以M_L2.0~3.9地震为主,震群中最大震级多数为M_L3.5左右,而震级值M_L≥4.0共7次,最大为M_L4.9,震群序列总频次多数小于20,持续时间大多为7天以内;震群序列中地震总频次和震群持续时间与震群中最大地震震级之间不成正比。(2)震群活动主要集中在阿图什附近,75%震群发生两个月后对应M5.0以上中强地震,对应范围为0~500km,未来中强地震震中位置主要集中在喀什—乌恰交汇区,震群强度大小与未来中强地震的对应率高低值和对应的地震强度大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震群序列频次与震群的地震对应率之间也不存在相关性。(3)采用U-K和U-ρ组合方法判定震群类型的检验效果相对较好,正确率约占总数的32%。分析结果可以为判断震群活动是否具有前兆特征和震情跟踪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辽宁地区震群序列特征及其性质判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以往研究震群性质及其预测方法的基础上,从统计的角度出发,结合“八五”和“九五”地震预报攻关成果中有关震群序列参数的分析方法,对1974年以来,在辽宁及其邻近地区发生的23个震群作了详细研究。根据这些震群时序分布的表象特征,将其分为四种类型:Ⅰ增强型;Ⅱ衰减型;Ⅲ增减型;Ⅳ双丛(峰)型。又根据这些震群参数及有关特征量的统计特征,经认真分析,给出了识别震群性质的标志和定量指标(其中有些是对老指标的修正),进而总结出了较适合辽宁地区的震群性质综合判定方法。同时,与以往判定震群性质的方法还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较以往方法判定结果的质量、信度和科学性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因此,可作为辽宁地区中强震短临预报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江苏及邻区震群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系统地整理研究了江苏及其邻近地区36次小震群活动,总结了震群活动的参数特征,探讨了震群活动与大震的关系,分析检验了前兆震群类型的判定指标.江苏地区震群活动分布集中,强度以ML2.0~3.9地震为主,震群序列总频次在30次以下居多,持续时间在15天以内的震群占总数的55%;震群序列中地震总频次和震群持续时间与震群的最大震级之间不成正比;研究区78%震群发生后对应M4.6以上中强地震,其中500km范围内时间间隔在1年内的占对应地震总数的57%,具有一定的中短期地震预测指示意义;震群与未来中强地震的距离较为离散,但尚无在原地发生大地震的震例.震群强度大小与未来中强地震的对应率高低和对应的地震强度大小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震群频次的多少与其后发生地震的对应率高低也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采用U-p组合或者全组合判定震群类型的效果相对较好,检验正确率约占总数的50%,但总体而言效果并不十分有效,需要参考其它方法和手段综合判定.  相似文献   

8.
地震预报中最难的是临震预报,而且最需要的也是临震预报。因此,寻找一种临震指标是非常重要的。大地微电流异常可能是一种能在地震前出现异常的观测方法,它具有地震前突变异常,而且是异常幅度明显的指标。通过大地微电流在云南,新疆,黑龙江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7个台站的实际观测结果可见,一般在地震前几天到20天左右出现异常,异常持续时间约2天。我们根据其异常规律,预测过5个地震的发生,特别是2007年6月3日云南省普洱6.4级和2008年7月7日黑龙江龙江县4.6级地震。  相似文献   

9.
山东乳山地区自2013年10月起发生震群活动,并且持续至今(2014年10月);截至2014年9月30日,共记录到余震7 000多次,其中可定位事件2 000多次,ML≥3.0的18次,其持续时间、活动频度为1970年以来华东地区罕见。2014年5月6日起,陆续在现场布设了18个流动台,持续对序列活动进行观测。基于固定台网和流动台阵的资料,使用双差方法对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流动台阵定位结果与固定台网结果存在较大差别,由于数据本身的问题,固定台网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流动台阵精定位结果显示,乳山震群的余震呈NWW向展布,倾向SW,与震源机制解结果一致;余震震源深度较浅,4.5~8km;余震主要集中在3km×3km×1km很小的范围内密集活动,并且具有阶段性、丛集性的特点,余震活动符合裂纹扩展模式,可能存在流体触发因素。最后结合有关地质资料对此次乳山震群的发震构造、性质以及震群的活动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对阳江6.4级地震晚发余震的ML≥4.O级地震、频度和前兆震群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地震余震序列的频度和强度变化与震区周围的较大地震对应较好,其前兆震群和一般小震的前兆震群一样具有前兆意义.它的余震频度、强度和震群活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显示粤桂琼三省区的地震活动水平并对地震预报有一定的帮助,可作为监视粤桂琼地区地震活动的“窗口”.  相似文献   

11.
大气电场异常判别及预报效能的统计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明  刘元壮  张天中 《地震》1999,19(3):281-287
依据郝建国等提出的异常判别规则对大气电场的原始观测资料重新进行了异常判别和分组, 并依据朱成熹等提出的效率值法,分别对监测到的异常及实际上报的异常与地震预报的相关进行了统计检验及评分,信度在 15% 以下,该方法通过了假设检验。 结果表明,这一方法用于地震预报是有统计依据的。  相似文献   

12.
辽宁地区震群序列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文福  王玉莹  李芳 《地震》2000,20(4):63-68
利用经验类比的方法, 对 1999年 11月岫岩偏岭震群序列及以往在辽宁地区发生一些典型的具有地震预报意义的前兆震群和前震序列进行了详细研究。 结果显示, 前兆震群与前震序列之间差别很大, 其性质和前兆特征迥然不同。 1999年 11月岫岩 5. 6级地震震前序列与 1975 年海城 7. 3级地震前震序列特征及性质相同, 属于前震序列。 同时, 研究结果中也包含了判别地震序列性质的方法和须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震群时空演化成因与强震预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综合震源模式为基础,研究了强震发生前震群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强震的位置预报,由震 生时间与外因的相关性探讨了大震的逼近程度,整个研讨围绕我国的某些震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物理模式对理解震群的成因,进行地震预报有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日本北海道大学理学部的地震预报观测区域中心,通过观测台网,将北海道地区的42个地震地壳观测点连接起来,进行地震预报和震后的分析、解析工作。1976年,该中心因在地震观测中首先采用了数字通讯而驰名于世。它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工作人员总共才11人。尽管鲜为人知,但北海道东部太平洋一侧却也是日本列岛屈指可数的震群区。据过去的资料统计,地震的年平均发生次数大约超过3000。这一频度仅次于关东和东海地区。该中心主任冈田广教授说:“就地震而  相似文献   

15.
新疆天山近7级地震前震群活动的时空分布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敖雪明  龙海英  王桂岭 《地震》2010,30(4):124-132
通过普查与系统研究发现, 新疆天山近7级强震之前, 震群活动携带了丰富震兆信息。 主要结果如下: ① 震前1年半至3年多, 包括未来强震震中在内的整个地震带或某一区段震群活动明显增强; ② 在未来强震震中附近, 震群的数量最多且空间分布最为集中, 这些大量密集的震群构成的震群环包围了未来主震震中, 即形成震群空区或空段。 震群空区或空段的几何形状大多为椭圆, 其最大尺度约200 km; ③ 强震之前, 震群数量的多少, 随未来强震震级的增加而增加; ④ 个别强震前几个月, 震群增加的速率有加快的趋势, 同时震群空区内出现填空, 可作为近7级强震进入短期异常阶段的参考标志。 最后, 对所得结果的物理机制以及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一、观测现象在地震观测中,我们发现有这样的事实:在一定距离内,地震记录仪上记到的地震波持续时间几乎与震中距无关,震级愈大,振动持续时间愈长。为此,我们统计了1978年1月1日以来至1980年6月30日为止佘山台记录到的全部近震(取△<500公里)共118次。我们逐个测量了其振动持续时间,并校核了每个地震的震级M_L,全部结果见表一。我们以地震图上可见振动终止时刻F,减去地震初动到时P,即(F—P)秒,取其对  相似文献   

17.
震级是根据地震仪的记录,测定地震强度大小的一种量度,是地震学研究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参数。在地震预报研究中,如b值、缺震、震群的确定,空区、地震条带的划分等,都要用到震级。这说明震级的正确与否,对地震学的深入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对山东台网计算的震级和北京台网计算的震级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山东台网计算的震级比北京台  相似文献   

18.
1997年发生在新疆伽师的强震群迄今仍在持续活动,从1997年1月21日震群发生至1997年10月18日,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5次.震群发生前,该地区几乎没有地震活动.根据伽师震群地震的精确定位结果及震源机制解,我们设定该震群的发震构造是一组NNW(北北西)向的雁形右旋走滑断层和一组NE(北东)向雁形正倾滑断层.并以此作为模拟该区域理论地震活动的力学模型,开展震群区域理论地震活动的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证实了断层间的相互作用或应力传递能产生震群活动的猜测,并对伽师震群中为何部分地震的震源机制是正断层进行了合理解释.进一步推测伽师位于地壳厚度的陡变带也可能是引起该地区地震活动丛集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张博  钱蕊 《中国地震》2019,35(2):269-276
使用辽宁地区中小地震的数字波形资料,基于Brune圆盘模型计算了2012年2月~2016年12月盖州青石岭震群M_L≥2.5地震的震源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震群的视应力为0~12bar,视应力随时间整体表现为突升突降中逐渐衰减的变化形态;应力降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加,这与Nuttli的板内地震增加应力降(ISD)模型较吻合;通过对比1999年岫岩5.4级地震序列中M_L≥3.5地震的震源参数定标率发现,同震级的青石岭地震其应力降要小10倍左右,综合震源区地质构造、震源机制等因素认为,流体可能在青石岭震群的孕育和发生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自贡地区小震群活动频繁,并经常造成一定的社会经济影响的特点,以震群为研究对象,以震群序列的类型判断为分析重点,选用b值,U值、h值、震群信息熵K,最大地震与次大地震震级差△M、最大地震能量占总能量的百分比E_1/ΣE、蠕变曲线Σ—logt等7种常用的地震学方法作为震群类型判断的依据。以《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有关对震群的定义为准则,从自贡地震台网1974年以来的地震观测资料中,选出自贡及周边地区30个震群,利用上述方法对所有震群进行定量的分析和判断,并将判断结果与实际情况对比检验,初步评价了各方法的判别能力,找出了一些适合本地区各类型地震活动特点的判别方法和指标,为今后本区地震预报服务。计算分析结果表明:(1)自贡地区地震序列以震群型为主,约占60%。(2)所选用的地震学方法对本区的小震群均有一定的判别效能,判别正确率在0.857~0.625之间。(3)30个震群综合判断正确25个,错判5个。其中震群型序列判断正确率最高,为0.944;主—余震型震群次之,为0.833;前震型震群样本较少,判断正确率也最低。(4)对于震群型和主—余震型震群的判别,K值、b值效果最佳,判断正确率分别为0.9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