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叶藻的生态学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大叶藻是近海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本文从5个方面论述了大叶藻的生态学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1)大叶藻对海洋沉水生活的适应;2)大叶藻在资源分配上的繁殖策略;3)大叶藻的营养盐代谢;4)大叶藻对近海生态的贡献;5)大叶藻衰退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以采自山东荣成褚岛桑沟湾南岸成熟的大叶藻种子为材料,研究了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胚乳成分及胚的解剖结构,并初步了解了大叶藻种子的萌发过程。结果表明,大叶藻种子是单子叶有胚乳的种子,呈暗褐色,椭圆形或长圆形,种皮革质且有17~20条纵肋,胚乳丰厚坚硬,胚乳细胞被淀粉粒充满;胚弯曲,由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组成,子叶U形棒状,其弯曲部有一裂缝,胚芽位于裂缝处,胚轴较短,其下是两个对生的胚根,有中央维管束贯穿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在子叶出土萌发的植物类型中,大叶藻种子萌发过程是罕见的。萌发初期,子叶优先生长突破种皮而长出地面,此后胚根才开始生长并产生不定根。对大叶藻种子结构和萌发过程的研究,为探讨大叶藻种子萌发和幼苗更新的限制因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用光镜和电镜对一种绿藻分离物(MC-1)的显微结构进行研究。显微与亚显微结构表明,MC-1以似亲孢子方式繁殖,在细胞形态、叶绿体和蛋白核结构上具有绿藻门绿藻目绿球藻科绿球藻属的形态分类特征。结合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该藻种可能是绿球藻属的一个新种,建议定名为嗜碱绿球藻Chlorococcum alkaliphilus。  相似文献   

4.
为全面了解栽培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成熟藻体假根、茎、叶(气囊)和生殖托(雌托和雄托)四类器官的组织形态特征,运用石蜡切片法,对栽培羊栖菜成熟藻体各器官进行了组织形态学观察和讨论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器官横切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宽度差异显著;假根,茎,叶,雌、雄生殖托的横切面由外向内分别为表皮、近表皮、皮层和髓部组织,而气囊无髓部组织结构,但具有内皮层。此外,雌、雄生殖托还包括生殖窝、卵和精子结构。栽培羊栖菜各器官表皮细胞均呈栅栏状排列,宽度顺序为:雄生殖托茎雌生殖托气囊叶假根;表皮和近表皮细胞含淀粉粒最多,内含色素体;皮层和髓部细胞的淀粉粒含量相对较少;皮层组织的细胞腔最大,具有典型植物细胞形态和发达的胞间隙;髓部细胞致密,细胞腔多数较小。有关文献报道表明,羊栖菜不同器官响应光照、水温、干出与沉水及低盐胁迫等环境信号表达的生理生态学特征差异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深度解析栽培羊栖菜各器官之间的亚细胞结构差异,不同器官生理代谢响应环境信号表达差异,不同器官组织对微量元素或重金属离子的吸收、转运和储藏机制分析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理论上改性黏土絮凝体的形态变化对其除藻过程有指示作用,可作为改性黏土用量和用法调控的依据,本文探讨了现有絮凝颗粒形态学观测与分析方法在改性黏土除藻效率评价上的适用性。借助激光颗粒表征技术和电子显微成像技术,本文观测了改性黏土除藻时的颗粒表面电性、粒径分布、絮凝体结构等絮凝形态学特征,分析了其与除藻效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现有观测方法可以表征改性导致的黏土颗粒Zeta电位反转、改性前后黏土在不同介质中的颗粒粒级分布差异、以及改性黏土与微藻形成絮凝体的多种显微结构;但由于较大粒径絮体对现有方法观测结果的影响更大,各种黏土的粒径特征与其除藻效率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现有观测方法获得的改性黏土颗粒形态特征仍不能反映其消除藻细胞的精细过程,特别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絮凝体形态分析方法而导致现有形态参数还不能指示除藻效率的变化,亟需发展适用于改性黏土法除藻过程的颗粒形态分析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山东荣成天鹅湖海草场大型底栖贝类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了解天鹅湖不同微生境条件下底栖贝类的群落结构及时空分布特征,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对天鹅湖矮大叶藻区、空白区、大叶藻区边缘及其内部的底栖贝类和环境特征进行了调查。共发现15种大型底栖贝类,隶属14科15属;贝类种类组成、分布密度、生物量以及物种多样性指数在4种生境中差异显著,但均无明显的季节变化。空白区域中贝类总密度和单位面积生物量最高,大叶藻区内部最低,但矮大叶藻区和大叶藻区内部多样性指数较高。大叶藻区内部的贝类以腹足类锈凹螺、日本月华螺、刺绣翼螺等刮食者为主,而双壳贝类则更倾向于选择无海草覆盖的空白区或者海草较为稀疏的草场边缘。综合分析表明,天鹅湖底栖贝类的分布和多样性受底质特征和海草覆盖影响最为显著,同时与水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作者逐月对天鹅湖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的形态特征、植株密度、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大叶藻周年株高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叶鞘高度、叶鞘宽度和叶宽的最高值均出现在7月,叶鞘高度最低值出现在1月,叶鞘宽度和叶宽最低值均出现在2月;大叶藻顶枝、侧枝和花枝的周年密度最大值分别出现在6月、4月和5月,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月、8月和7月;单株生物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地下部分出现在10月,而单株生物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最小值均出现在1月,地下部分生物量最小值出现在3月;单株地上和地下生产力最大值均出现在6月,最小值则分别出现在1月和2月。分析显示,大叶藻在冬季由于水温较低导致生长缓慢,且植株较小,在春季随水温上升,生长开始加快。水温在夏初达到大叶藻的最适生长水温,大叶藻的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达到最高值,而夏末和初秋由于水温过高导致大叶藻个体生物量、密度和初级生产力开始降低。这种季节性变化与水温的季节性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大叶藻内生放线菌的分离及抗菌活性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叶藻是一种水生单子叶植物,是构成海草床的主要藻类之一.对大叶藻内生放线菌及其活性物质的研究是发现海洋微生物资源和新天然产物的有利途径.通过纯培养的方法,使用2216E等7种培养基,从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天鹅湖采集的大叶藻样品中分离出62株内生放线菌,并利用纸片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7种指示菌进行了...  相似文献   

9.
对威海双岛湾大叶藻的形态及生长发育特征进行了实地观察和精细解剖研究。结果表明, 大叶藻的形态特征主要表现为: 营养枝具4~8 片叶, 互生, 具管状叶鞘, 叶片线型; 根状茎匍匐于底泥; 每节生两簇不定根; 雌雄同株异花, 佛焰苞花序, 两雄一雌单性无花被花交互排列于花序轴两侧, 花粉胶质丝状; 瘦果。其主要生长发育特征表现为: 叶和节间的基部具有分生组织, 叶和节间生长主要体现为基部的生长; 腋芽的发育具有明显的窗口期; 先出叶先于侧枝萌发; 实生苗或克隆分株的端枝经过近一年的生长分化为成生殖枝, 开化结果后即死亡; 同一花序内的雌花先于雄花开放, 水中受精, 果实败育率较高。大叶藻营养、生殖器官形态结构的特化和它们生长发育的时序优化充分体现了该种对海洋水生环境的高度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对产于雷州半岛的雷州马尾藻(Sargassum leizhouense)形态结构进行研究,结合形态解剖、分类学特征等观察,比较了与同类组中其他3种马尾藻的特征差异,澄清了其分类地位,并修改了雷州马尾藻的检索表。结果表明,雷州马尾藻属于马尾藻属、真马尾藻亚属、叶托混生组、拟叶托混生亚组;尽管雷州马尾藻与该组的瓦氏马尾藻(S.vachellianum)、鳞茎马尾藻(S.bulbiferum)及滑托组的亨氏马尾藻(S.henslowianum)形态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其与上述3种马尾藻的主要差异在于球芽及分裂叶的有无。本研究不仅修改了雷州马尾藻分类地位,也为将来开展该马尾藻的人工繁育及养殖、加工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