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西昆仑山前晚新生代地貌与沉积特征记录了西昆仑山及青藏高原西北缘的隆升过程。利用沉积学、地貌学、古地磁研究结果,对西昆仑晚新生代构造活动进行了探讨。约25Ma,西昆仑山前沉积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反映西昆仑山整体开始隆升;约5Ma时,西昆仑山前磨拉石发育,表明西昆仑山开始快速隆升。古地磁结果表明:始新世—中新世西昆仑有显著的旋转运动,而第四纪以来水平挤压造成的垂直运动为主,没有明显的旋转运动。河流阶地发育显示,西昆仑地区约在1.2Ma时河流下切开始形成阶地,第四纪中晚期以来西昆仑地区构造抬升幅度与频率加快,全新世中期(约5kaB.P.)有一次快速隆升过程。  相似文献   

2.
一、和田河流域水系概况 (一)水系组成及自然地理和行政区划和田河流域由和田河(含玉龙喀什河,下同)及其支流喀拉喀什河组成。上游为崇山峻岭,终年积雪,下游为广阔的戈壁沙漠,流域绝大部分呈荒漠景观。流域东邻克里雅河流域,南以喀拉昆仑山及昆仑山与克什米尔和我国西藏为界,西与叶尔羌河流域接  相似文献   

3.
受西昆仑山抬升挤压的影响,西昆仑山前东段发育褶皱冲断带,最新反射地震资料显示该地区发育了多套新生代的生长地层。本文利用这些生长地层数据分析了和田-柯克亚挤压构造带的变形时序,并且结合新生界的沉积形态探讨了西昆仑山的挤压隆升时间。研究结果表明,西昆仑山前和田-柯克亚挤压构造带西段的克里阳-甫沙构造发育三期前列式的生长地层:第一期在甫东构造东端始于中新世中期安居安期;第二期从上新世早期在柯克亚背斜后翼沉积;第三期在上新世晚期沉积于柯克亚背斜前翼,揭示柯克亚背斜变形时间,并且第三期构造变形将第二期生长地层旋转变形为"反向扇形"的形态,第二期生长地层形成由翼部向背斜顶部逐渐增厚、下部地层向上部产状变陡的奇怪现象。另一方面,和田南背斜的生长地层也从中新世中期开始沉积,因此西昆仑山前和田-柯克亚挤压构造带的变形时间始于中新世中期。结合西昆仑山前东段新生代褶皱冲断带区域剖面中显示的从中新世开始、向盆地内减薄的沉积楔形体,作者认为西昆仑山中新世中期开始,挤压隆升作用已经扩展到山前和田-柯克亚挤压构造带。  相似文献   

4.
西昆仑山前晚新生代磨拉石时代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昆仑山前柯克亚剖面晚新生代沉积记录了昆仑山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古地磁研究结果显示,西昆仑山前磨拉石形成于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中期,反映西昆仑山-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晚期有一次快速的隆升过程.孢粉记录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表明,柯克亚剖面上部厚层砾岩的形成时代应为上新世早中期,而整个磨拉石开始沉积的时代应更早,为中新世晚期.沉积记录和气候变化显示了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晚期发生了显著的构造隆升事件.   相似文献   

5.
塔西南西昆仑山前带油气资源丰富,是近年塔里油田分公司地震勘探主攻区之一。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西昆仑山前复杂地表地下的地震地质条件影响,该区地震资料成像效果较差,难以满足地质勘探需要。在众多影响地震资料成像效果的因素中,西昆仑山前普遍存在的巨厚黄土及剧烈的地表起伏使得该区静校正问题尤为突出,为后期去噪、速度分析和偏移成像处理带来不利影响,是导致该区地震资料成像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这里基于波动方程正演模拟结合地震勘探实践,分析了西昆仑山前带静校正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层析静校正为主的综合静校正方法,达到了精细刻画巨厚黄土层复杂近地表结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新疆塔里木—西昆仑宽频地震观测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获取的宽频地震数据,采用接收函数方法,获得了塔里木块体与青藏高原北缘西昆仑山结合部位的地壳及上地幔结构新信息。塔里木块体的地壳结构相对简单,其块体南缘的莫霍界面深度为42km,且向南倾斜,在西昆仑山前深度增加到50km左右。接收函数图象清晰地显示出,塔里木块体南缘和西昆仑山下存在南倾和北倾的构造特征,这些构造特征可以用地壳和上地幔相互穿插和变形的岩石圈碰撞模型来解释。  相似文献   

7.
西昆仑山前河流阶地的形成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永  王军  肖序常  迟振卿  王彦斌 《地质通报》2009,28(12):1779-1785
西昆仑山前河流普遍发育6级阶地,利用光释光(OSL)与热释光(TL)方法对采自西昆仑山前几条主要河流的低阶地堆积物样品进行年代测定。研究结果显示,主要河流低阶地的形成具有同时性,构造活动是河流阶地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河流阶地的年龄测定结果表明,西昆仑山前河流阶地最早形成于约1.2Ma,T4、T3、T2阶地分别形成于约39ka、18ka和5ka。多级阶地的形成反映了河流自早更新世中期开始下切于活动抬升的西昆仑山。河流阶地的发育及区域对比揭示了西昆仑第四纪晚期以来的隆升过程,区域构造活动明显地影响河流的形态与行为。河流阶地的分布、地貌特征及区域对比表明,河流阶地的形成与演化受新构造活动、山脉隆升、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完成情况 (一)1:100万区调工作:主要在西藏自治区进行,1984年完成填图面积12.2万km~2,为年计划的122%。截止到1984年底,全国1:100万区调工作累计完成填图面积928.25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96.69%(参见附表)。目前共计完成56个图幅,其中已出版53幅,还有日喀则、亚东二幅已进厂付印,改则幅正在编写最终地质报告;日土、噶达克二幅仍在继续进行野外调查工作。此外,1980年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阿尔金山、西昆仑山等  相似文献   

9.
张世杰  胡修棉  郜周全  赵永强  马安林  许艺炜 《地质论评》2021,67(3):67040013-67040013
西昆仑山新生代隆升变形过程对于中亚的地貌与水系演化、资源和能源矿产分布、气候及环境变迁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至今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西昆仑山新生代初始隆升与变形的时间存在三种不同观点,分别为古新世、中—晚始新世、渐新世末期—中新世早期。本文通过对塔西南地区地层学、沉积学、物源分析和热年代学的研究综述,详细讨论了西昆仑山古新世、中—晚始新世隆升变形的时间、证据、解释和争议。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西昆仑山在古新世发生了隆升变形,中—晚始新世是新生代变形中的一个加速节点。这两期隆升变形分别对应于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新特提斯洋俯冲板片断离的远程响应,反映了印度板块向北的碰撞拼贴与持续挤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张世杰  胡修棉  郜周全  赵永强  马安林  许艺炜 《地质论评》2021,67(4):67041057-67041076
西昆仑山新生代隆升变形过程对于中亚的地貌与水系演化、资源和能源矿产分布、气候及环境变迁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至今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西昆仑山新生代初始隆升与变形的时间存在三种不同观点,分别为古新世、中—晚始新世、渐新世末期—中新世早期。本文通过对塔西南地区地层学、沉积学、物源分析和热年代学的研究综述,详细讨论了西昆仑山古新世、中—晚始新世隆升变形的时间、证据、解释和争议。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西昆仑山在古新世发生了隆升变形,中—晚始新世是新生代变形中的一个加速节点。这两期隆升变形分别对应于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新特提斯洋俯冲板片断离的远程响应,反映了印度板块向北的碰撞拼贴与持续挤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西起中巴公路西侧的帕米尔东缘,东迄青藏公路的昆仑山口,南及羌塘高原北部可可西里山,北达昆仑山北麓,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该区是青藏高原有关地学、生物学重要理论问题的症结所在,是最终了解古地中海消亡以及青藏高原板块碰撞机制的关键地区。西昆仑山有第四纪火山分布,新构造和地震活动强烈,地热活动却比较微弱;晚新生代以来,该区气候、湖泊、水系、冰川和地貌等自然环境变化剧烈;气候极端干旱寒冷,却又是高山冰川集中发育的中心;生物区系既古老又年青,处于不同区系组成的过渡地带,形成独特的高原生物区系;该区的主要自然景观是荒漠和草原,特别是高寒荒  相似文献   

12.
西昆仑山前冲断带断裂特征及构造单元划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受新生代帕米尔构造结大幅度向北推移、旋转的影响,形成了弧形的西昆仑山前冲断带.本文主要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震反射剖面的精细解释,对西昆仑山前冲断带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断裂进行系统研究.西昆仑山前冲断带内以发育与其弧形形态一致的逆冲断裂为主,但弧形冲断带中段的断裂具有挤压逆冲的同时兼有右行走滑性质.冲断带内还发育了NE 向和近EW向的走滑断裂,它们的发育时间和成因不尽相同,它们控制了冲断带内的变形,调节和改造了早期形成的构造.在对断裂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冲断带各个部位的结构特征和变形时间,将冲断带划分为9个次级构造单元.西昆仑山前冲断带开始发育于中新世中晚期,此后经历了上新世早期、上新世中晚期、早更新世早中期以及早更新世晚期四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日本极地研究所和北海道大学应用物理系组成的西昆仑山联合考察队,共15人,于1985年7-8月,对我国西昆仑山南坡进行了现代冰川、第四纪冰川、地貌、冻土和气候等学科的科学考察。西昆仑山是我国现代冰川作用的中心之一,发育有大型的山谷冰川、宽尾冰川、平顶冰川。南坡共有冰川428条,冰川面积1628.3平方公里,冰川储量260.3497立方公里。北坡冰川更为发育,约有1300余条,  相似文献   

14.
应用锆石TIMSU-Pb测年获得西昆仑山奇台达坂花岗岩年龄为(202.2士3.4)Ma(MSWD=8.65);利用不同海拔高度获得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定年龄为24.8~14.0Ma。通过裂变径迹热史模拟,并结合前人40Ar-39Ar测年数据,得出西昆仑山奇台达坂花岗岩就位以来,至少经历了三快二慢的冷却降温(隆升剥蚀)过程:即202.2~195.6Ma、26~15Ma和5Ma以来3个阶段的快速降温(隆升剥蚀),195.6~26Ma和15~5Ma2个阶段的缓慢冷却降温(隆升剥蚀)。西昆仑山地壳最上部约3km的快速去顶作用主要发生于26~15Ma和5Ma以来,它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西昆仑山构造特征与演化   总被引:82,自引:6,他引:8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裕生 《地质科学》1990,(3):224-232
西昆仑山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新疆的南部。该区存在两条不同时期的重要构造带,即麻扎—康西瓦—木孜塔格和库地—苏巴什构造带。昆仑山被这两条构造带分成了三部分:北带、中带和南带。南带从构造意义讲已不属昆仑山区范围,中带是两期岛弧的叠加,北带是在被动大陆边缘基础上叠加了岛弧到弧后的发展产物。因此,昆仑山区是一个复合地体,经历了多期变形与岩浆活动,沉积类型也较多。  相似文献   

16.
横过西昆仑-塔里木结合地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首次揭露出新疆地学断面南部山盆结合部位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精细结构,发现了塔里木岩石圈下部南倾,西昆仑山岩石圈下部北倾的强反射特征,它们相向倾斜,相互交织,构成了塔里木岩石圈挤入到西昆仑北带之下,与青藏高原西北缘岩石圈相碰撞的地震证据。深地震反射剖面还揭示出西昆仑山与塔里木盆地在岩石圈尺度呈“V”型的盆山耦合关系,这种“V”型的耦合关系代表了陆内陆-陆碰撞变形过程的一种样式。  相似文献   

17.
位于西昆仑山腹地的瓦卡、班迪尔两幅1:5万区调填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是西昆仑造山带的一个缩影,特别是前震旦系变质地层和下拉夫迭组的系统研究和时代、层系的重新厘定,为该区构造系统的建立和构造单元的重新划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新的资料出发对康西瓦一西昆中断裂的性质、延伸及形成时代提出了新的看法,这些认识会对西昆仑造山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8.
1 研究区地质背景 巴什布拉克铀矿区位于喀什拗陷西缘乌恰县境内,天山地槽褶皱带与西昆仑山地槽褶皱带的夹持地区.该夹持地区为一复向斜盆地,由中部次级背斜及其南北二侧的次级向斜组成.中部背斜已被断裂构造复杂化,称卡巴加特背斜.南侧的次级向斜为西昆仑山褶皱带山前盆地.北侧的次级向斜为南天山冒地槽山前盆地,称巴什布拉克盆地.  相似文献   

19.
叶城晚新生代山前盆地的岩性主要由中新世的细粒泥岩和砂岩(乌恰群),上新世的砂岩夹薄层砾岩(阿图什组)及上新世-更新世的粗粒砾岩(西域组)构成。中新世的沉积以细颗粒泥砂岩为主,表明物源区较远,古流域坡度较小,搬运距离较长。古流向分析显示物源区位于南和偏南方,此时昆仑山的地势起伏尚不大。到上新世的阿图什组沉积时,开始出现砾石沉积,反映西昆仑山已经开始有规模地隆升。西域砾岩的沉积标志着作为物源区的西昆仑山民有相当的高度,随着山系的隆升,基底岩石被暴露和剥蚀。  相似文献   

20.
叶城晚新生代山前盆地的岩性主要由中新世的细粒泥岩和砂岩(乌恰群),上新世的砂岩夹薄层砾岩(阿图什组)及上新世-更新世的粗粒砾岩(西域组)构成.中新世的沉积以细颗粒泥砂岩为主,表明物源区较远,古流域坡度较小,搬运距离较长.古流向分析显示物源区位于南和偏南方,此时昆仑山的地势起伏尚不大.到上新世的阿图什组沉积时,开始出现砾石沉积,反映西昆仑山已经开始有规模地隆升.西域砾岩的沉积标志着作为物源区的西昆仑山已有相当的高度,随着山系的隆升,基底岩石被暴露和剥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