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ltogether 10 surfaces and 8 cores were sampled quantitatively from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4°00′S—5°00′N, 160°00′—165°00′E and 2°00′—10°00′S, 170°00′—173°20′E) in 1978 and 1979. The results of preliminary analysis show that the faunal composition was quite simlpe, only eight species of macrobenthic invertebrates, four species of Polychaete, two  相似文献   

2.
东海大陆架底栖生物群落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国家海洋局1977年10—11月和1978年9—10月,在东海大陆架进行了两航次综合调查所获得的底栖生物资料整理而成。调查范围为26°00′—34°00′N,124°00′—128°30′E。水深为39—569m。全区共布设定量采泥站285个,定性拖网站74个(图1)。获得了定量标本1200份,定性标本4750份。调查的仪器与方法见水刊第四卷第一期第89页.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长江口外和毗邻东海陆架的沉积过程,由中美海洋科学家联合进行的枯水期调查工作,于去年11月9日开始至11月30结束。调查范围自北纬30°30′至北纬32°00′,东经122°15′至东经126°00′,航程计二千余海里,调查船是“实践号”和“曙光—07”号。这次调查也是去年八月间长江丰水期调查的继续。  相似文献   

4.
我所科学调查船《实验号》于1979年11月—12月对南海中部海域(北纬12°00'—15°05',东经110°51'—118°00')进行海洋综合调查中,采用大型Ⅱ号浮游生物网(网目7.5目/厘米,网口直径113厘米),在水深1050—0米,垂直拖网采得大洋性深海鱼类标本200余尾,经鉴定其中有6种为我国鱼类新记录,隶属于3目5科,种的名录如下:  相似文献   

5.
闽南—台湾浅滩大陆架海绿石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闽南—台湾浅滩大陆架位于东海与南海的交界处,是台湾海峡向开阔的南海的过渡区。调查范围界于116°00′—118°30′E,21°20′—24°00′N之间。本文对表层沉积物中的海绿石进行了研究,共分析样品76个。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海域范围为115°00′,—119°00′E,20°00′—24°00′N,笔者研究该区碎屑矿物,共分析表层样品60个。 海绿石发现于150多年前,多数人认为海绿石是一种海相自生矿物,形成于稍呈碱性(pH=7—8)的正常盐度海水中,曾一度被视作鉴别海相地层的标志。然而,也有人在非海相沉积中发现过海绿石,但有人认为是从海相地层中带入的。随着科学研究逐步深入,60年代就有人用K-Ar比确定它的年龄,至今已积累不少资料,证实近代海洋中有两种沉积海绿石,即陆源他生海绿石和自生海绿石。近几年来,我国不少学者研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论述了中南—礼乐断裂带的研究现状, 然后基于重力、磁力、地震剖面和地形等地球物理资料, 综合分析了中南—礼乐断裂带在南海海盆中的空间展布和内部构造形变特征。研究表明: 该断裂带在海盆中由北至南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北段(西北次海盆与东部次海盆北部之间)断裂带宽15km, 由(18°00'N, 115°30'E)向(17°30'N, 116°00'E)呈NNW向分布。南段(西南次海盆与东部次海盆之间)断裂带宽约60~80km, 由中沙海台东侧向礼乐地块西侧呈NNW向展布。中南—礼乐断裂带的主控断裂沿中南海岭呈NNW向分布。断裂带在南北两段的过渡区总体呈NNE向展布。断裂带两侧海盆的沉积厚度和洋壳厚度存在差异, 推断该断裂带对其东西两侧海盆的地质构造具有控制作用。根据地壳结构变化, 推测该断裂带至少是一条地壳级断裂。  相似文献   

8.
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年变化与季节内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 ,对热带太平洋 ( 30°S— 30°N ,1 30°E— 80°W ) 1 992年 1 0月 3日—1 996年 1 0月 9日期间的海平面高度资料从振荡周期、强度和传播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海平面高度存在明显的年变化、5 8— 1 39天振荡和 2 9— 35天振荡。其中年变化主要存在于 0°— 1 5°N、1 35°E— 95°W ,传播不明显。 5 8- 1 39天振荡主要位于以 2 0°N和 2 0°S为中心的两个副热带区域中 (范围约为 1 6°N— 30°N、1 30°E— 1 5 0°W和 1 7°S— 30°S、1 5 0°E—1 5 0°W) ,它们向西传播 ,传播速度随纬度增高而变慢 ,在 2 0°N传播速度约为 1 0cm/s,波长约为80 0km。 90天左右的振荡具有年变化且与ElNi no事件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2 9— 35天振荡主要存在于中东太平洋以 5°N和 5°S为中心的带状区域中 ,经度范围约为 1 60°W— 1 0 5°W和1 70°W— 1 40°W ,传播不明显。年变化、5 8— 1 39天和 2 9— 35天振荡方差占总方差的百分比分别约为 :2 0 %— 40 %、1 0 %和 1 %— 2 %。  相似文献   

9.
INTRODUCTIONThe Zhujiang (Pearl River) Estuary (22°00′-22°45′N, 113°30′-114°00′E), created by the inflow of fresh water from various tributaries of the Zhujiang, is the largest estuarine system in the southern China with an area of about 2 300 km2 . Average depth of the water body is about  相似文献   

10.
南海东北部的海底地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海区地理地质特点 南海东北部范围大致是从珠江口以东粤东沿岸至台湾南端鹅銮鼻一线以南和吕宋岛北端以北的海域。地理座标是:114°—121°E、18°30'—23°00'N。  相似文献   

11.
冲绳海槽系指中国东海大陆架以东、琉球群岛以西、对马海峡以南、我国台湾岛以北地区,从对马海峡以南起,以南西方向向钓鱼岛一带延伸,并于宫古群岛附近收敛,为一长约1200公里,宽约100公里的狭长地带,水深500米—2270米,是大陆坡中的深水海槽.1978年笔者在冲绳海槽采得样品,其中两个柱状样品为浮岩.A样位于129°E、29°30’N,B样位于127°45’E、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6年8月和2007年1月对浙东海域(28°00′N~30°00′N、122°00′E~127°30′E)25个站位浊度的监测结果,结合水温、盐度等相关环境要素,本文对该海域浊度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探讨了温、盐变化对浊度分布的影响.初步揭示海区浊度夏、冬季受不同水团控制,分布为近岸高于外海,底层高于表层...  相似文献   

13.
采用封闭流水式实验方法,研究了氨氮、温度和体重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耗氧率、窒息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定的总氨氮浓度0—8.61mg/L范围,随着氨氮浓度增加,大口黑鲈幼鱼耗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峰值为0.338mg/(g·h),窒息点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加而递增,影响显著(P0.05);在13—33°C的实验温度范围,随着温度升高,耗氧率先增加,在29°C时达到峰值0.392mg/(g·h),随后出现下降。在体重6.66—15.87g范围,耗氧率随着体重的增加而下降,最低值为0.112mg/(g·h);耗氧率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夜均0.214mg/(g·h)日均0.199mg/(g·h),二者差异显著(P0.05),并在2:00—6:00和18:00—20:00时间段出现两个峰值。  相似文献   

14.
东海北部海域虾类不同生态类群分布及其渔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1986~1991年对东海北部海域(26°00’~326°00’N,100m水深以浅)虾是调查资料,研究了不同虾类的栖息水深与调查区水系分布之间的关系,把本海区的虾类资源划分为广温低盐,广温广盐和高温高盐三个生态类群,并阐明各生态类群及主要种类的分布特点。文中还叙述了东海区拖虾渔业的发展现状,讨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2008—2016年青岛流亭机场(简称青岛机场)各季节地面风向日变化规律,发现有两支海风环流影响青岛机场:一支是西支海风,风向210°~230°,一般上午影响机场,午后发展至最强,下午消失;另一支为南支海风,风向150°~170°,午后影响机场,下午取代西支海风,傍晚发展至最强,夜间逐渐减弱消失。两支海风夏季最为明显,南支海风强度季节性差异强于西支海风。海风对机场飞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支海风引起的三种海风锋型低空风切变,分别为西支海风锋引起的侧风切变、两支海风环流相互作用引起的侧风切变以及南支海风引起的顺风切变,其季节及日变化规律为:夏季出现概率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几乎不会发生;一天中最可能发生时段分别为08:00—11:00、12:00—15:00和15:00—17:00,具体时段在各季节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南海东北部大陆斜坡铁锰结核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1979年我们在南海东北部33站(117°58'50″E,21°30'00″N),水深1450米处发现似铁锰结核后,我们又于1982年在23站(118°00'4″E,21°31'07″N),水深1656米的大陆坡发现铁锰结核(含铁29.06%,锰22.27%——电子探针分析)。 关于南海锰结核的报道,在深海盆不断有所发现。六十年代,美国海军海洋局H.W.Dubach提出“…南海整个深水地区所有沉积物中都发现了锰结核或小的结核体,但不  相似文献   

17.
大型深冷金枪鱼延绳钓典型渔具性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绳钓是中国远洋金枪鱼渔业的主要作业方式,为探讨其渔具结构与性能特征,提高生产效率,笔者于2003年12月~2004年2月期间,在西印度洋5°30′N~6°30′S,44°00′E~62°00′E一带海域,以国内大型深冷金枪鱼延绳钓典型渔具为对象,研究了不同位置钓钩所处水深、上钓率及渔获效率.结果显示,调查期间钓钩水深分布范围约100~300 m,渔具对大眼金枪鱼上钓率以4~6组钓钩较高,对黄鳍金枪鱼则以2~4组钓钩最高.通过减少相邻浮子间钓钩数量至11枚,理论上可使钓钩水深大幅减小,并提高产量22.73%左右.  相似文献   

18.
1 IntroductionSamples of medusae collected from 37 stationsof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 28°0. 00′~32°19.60′N,121°6.52′~124°0.00′E) during14 ~16 June 2003,Altogether,164 qualitative andquantitative samples of the plankton are analyzed,and 49 s  相似文献   

19.
冲绳海槽第二航次地质调查新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质部海洋地质司领导的关怀下,由海洋地质调查局和海洋地质研究所联合组成调查队,再次借用东海水产研究所《东方》号调查船,于1981年8月22日至9月15日对冲绳海槽进行第二航次地质调查.本航次调查范围涉及的地理座标为123°—129°07′E;24°26′—31°N,包括东海陆架外缘、陆坡、海槽、琉球岛坡及琉球海岭的一部分.其中,123°—127°20′E、24°26′—25°30′N之间的沉积物取样,在国内是首次进行.此次调查共完成测深线2465公里,取样站位71个,调查总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通过调查并综合国内以往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后,拟将对海槽区地形地貌、底质等的新发现、新认识,扼要报导如后.1.地形地貌(1)调查过程中并未发现海槽中有大于2400米水深的海域;(2)陆坡(相当海槽西或西北坡)平均坡降为0.042,坡角为2°24′:岛坡(相当海槽东或东南坡)平均坡降为0.045,坡角为2°36′;(3)海槽的平面形态呈单个香蕉形.总体走向为北东,实际上其北段为北北东,向南逐渐过渡为南南西,呈开阔弧形,在宫古岛以北地区向东南突出.海槽槽底平均宽100公里,最窄处约60公里,最宽处位于奄美群岛西北部,可达125公里;  相似文献   

20.
东海海樽类数量分布及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要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采用方差贡献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东海海樽类的数量变化和相应的动力学。结果表明,海樽类是东海浮游动物第二大类群,在数量上仅次于桡足类,其丰度春季最高,夏季次之,冬季最低;冬、春和夏季的东方双尾纽鳃樽(Thalia orientalis)和冬、秋季的小齿海樽(Doliolum denticulatum)是影响海樽类数量分布的主要优势种;海樽类高丰度区常位于暖流与各水团交汇处的偏暖流一侧,其数量变化的动力主要来自暖流势力的消长。海樽类在东海出现率较低,集群性强,较高丰度的分布仅局限在暖流势力范围内,其高丰度水域是东海暖流锋面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