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毅光  樊晓玲 《内陆地震》1994,8(4):373-377
新疆19号水平断层仪短临前兆异常分析张毅光,樊晓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呼图壁地震办公室,呼图壁)1地质概况新疆19.号水平断层仪安装在距呼图壁县大丰镇南16km处,其地理位置为东经86°32′05″,北纬44°04′38″,位于天山北缘一套中新生代地层...  相似文献   

2.
深入分析了 1999年 9月 2 1日 0 1时 47分台湾南投 (2 3°42′N ,12 1°0 6′E) 7 6级地震时浙江省地下流体观测井出现的显著中、短期前兆异常。异常出现时间早 ,持续时间长 ,阶段性变化明显 ,特征明显 ,易于识别 ,与本区 (震中距≤ 40 0km)地震前兆异常有明显的区别 ,是具有预测意义的地震前兆异常。震中距约 70 0km左右 ,微动态异常基本没有显示 ,属场兆异常  相似文献   

3.
张毅光 《内陆地震》1992,6(2):202-205
0 前言 1990年6月14日北京时间20时47分19.7秒,原苏联斋桑地区(东经85°03′,北纬48°06′),发生7.3级强烈地震;8月3日17时15分,该地区(东经84°43′,北纬48°29′)又发生6.8级强烈地震;随后10月25日7时38分16.7秒在乌苏发生5.2级、7时46分59.6秒又发生5.0级地震;11月12日,原苏联伊塞克湖又发生6.7级地震。1991年6月6日16时16分,和静县北部阿拉沟附近发生5.2级地震;9月18日乌鲁木齐东南发生4.5级地震。这几次地震前,21号井温泉动水位和温泉温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短临异常。  相似文献   

4.
对北天山地区2016年12月8日呼图壁M_S6.2地震周边300 km范围内跨断层精密水准资料进行分析,运用二倍均方差对异常进行判定,计算出2012~2016年断层的趋势累积率Dc,认为地震前存在着一定范围的应力积累、加速运动、尖点突跳等中短期前兆异常,地震发生在形变异常显著及断层形变趋势累积率高值区域。  相似文献   

5.
呼图壁21号温泉动水位“脉冲”式异常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言1 999年 6月 ,呼图壁 2 1号温泉动水位变化一反常态 ,出现“脉冲”式小幅跳跃 ,同时伴随有大量气体团状上涌 ;至 1 999年 9月 2 3日轮台 5 .1级地震发生当日 ,日“脉冲”频次达最高峰 ;此后“脉冲”逐渐减少 ,1 1月份以后完全消失 ,动水位恢复原有稳定下降趋势。探求此次异常的形成机制 ,将有利于加深我们对地震的认识。1 观测点地理地质环境呼图壁 2 1号温泉地处呼图壁河上游西岸、白杨河沟口之南 (东经 86°3 3′3 0″,北纬 43°43′44″) ,海拔高度 1 40 0 m。泉水的电导度为 0 .78m/Ω,p H值为 7.2 5 ,矿化度为 0 .44g/L,溶解氡含…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新疆呼图壁新21泉近23年的观测资料系统梳理分析认为,该泉动水位对其300 km范围内的中强地震有较好的短临异常显示,异常特征为"阶跃"型和"脉冲"型,同时当该泉对其100 km范围内4级地震有较强的同震响应时,可能对后续中强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前兆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用分辨率较高的AR谱分析及周期参数精估计法对呼图壁地震台跨断层形变仪的观测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发现1990年10月25日乌苏南5.2级地震和1991年6月6日呼图壁东南5.2级地震前,资料的周期、振幅、位相和变化趋势均存在明显的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8.
新疆两次Ms≥5.2级地震的重力固体潮观测异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又陵 《内陆地震》1990,4(2):188-192
一、引言 1983年12月15日新疆和静东北发生了5.2级地震(42°48′,87°30′),1987年12月22日罗布泊发生了5.7级地震(φ_N41°20′,λ_E89°48′)。震前乌鲁木齐红山台GS—15—218重力仪均出现一个月以上较明显的短期异常,异常量约150μGal。同时重力潮汐响应也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变化。 红山地震台重力仪1982年正式开始工作。工作基本连续,对周围350km,范围内发生的M_s≥5.0级以上的地震有一定的反映,上述是该仪器对应较好的两个震例。  相似文献   

9.
2003年8月21日盐源5.0级地震的预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 0 3年 8月 2 1日 1 0时 1 7分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发生MS5 0地震。据四川省地震台网测定 ,微观震中为 2 7 4°N ,1 0 1 3°W ;震源深度为 5km。震前 ,根据片区各台前兆手段监测到的短临异常和西昌地震遥测台网记录到的前震活动 ,共同做出了一定程度的短临预测。地震监测、现场调查和震源机制解等分析方法表明 ,这次地震震源深度较浅、震中烈度相对较高 (Ⅵ度 ) ,等震线长轴方向为北北西向的椭圆形 ,烈度沿北北西、南南东方向衰减较慢 ,沿北东东、南西西方向衰减较快 ,是盐源弧形构造西则北西向断裂逆冲兼左旋走滑型断层活动的结果 ;本次序列的时序曲线和各项序列参数计算结果均表明它的余震衰减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10.
康定6.3级地震前鲜水河南段跨断层形变异常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4年11月22日,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县(30.3°N,101.7°E)发生6.3级地震,震源深度18km。地震发生在有跨断层形变测量场地的鲜水河断裂带康定至道孚之间的色拉哈断裂。结合该断裂带2000年以来的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笔者重点对老乾宁、折多塘监测场地在康定地震前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①从2013年5月开始,老乾宁基线观测曲线持续上升,反映出鲜水河南段断层张性活动有所增强;②老乾宁、折多塘场地短水准观测曲线2014年5月至9月加速下降,断层压性活动增强,有明显的短期异常;③老乾宁、折多塘短水准异常对康定6.3级地震的短期预测有着明确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龙门山断裂带上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和玉树-甘孜断裂带上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前,地处鲜水河断裂带的四川甘孜地震台的温泉、姑咱地震台的海子泉、道孚甲宗乡53温泉、康定二道桥温泉地下流体测项有明显的前兆异常.其异常特征表现为破年变规律,存在短临异常,也有1-2年的中期异常.  相似文献   

12.
在系统处理地电长期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大同一阳高-地震的地电前兆变化及大同台地电阻率反映的主压应力(变)方向。结果表明,大同-阳高地震地电前兆异常具有台项少、强度小和零散分布的特征,前兆异常似有由震中往外扩展的现象;大同台震前地电异常同主压应力(变)方向发生了45.2°的明显异变。讨论了对地电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和大同-阳高等中强地震的预报问题,认为只要认真排除了干扰,系统分析处理地电的长期观测资  相似文献   

13.
张毅光 《内陆地震》1992,6(4):406-408
1 地质概况 呼图壁形变站位于北纬44°04′38″,东经86°32′05″的呼图壁县大丰镇南16km处。地质构造上处于天山北缘一套中新生代地层复式褶皱前沿与准噶尔地块相衔接的边缘地带。区内主干断裂为霍尔果斯—吐谷鲁断裂,它出露于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背斜轴部附近,长约110km,总体走向280°左右,向南倾斜,倾角为65°—80°,切割第三系,断层通过处岩层挤压强烈,片理化发育,有泥火山、落水洞及泉水出现,为一压扭活动断裂,构造岩有重新活动现象(图1)。  相似文献   

14.
苍山5.2级地震异常群体时空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 1 995年山东省苍山 5 2级地震异常筛选的基础上 ,分析了异常群体阶段性演化过程。结果表明 ,震前 1 0a左右震中周围出现小震小区域综合断层面解主压应力P轴偏转 (约 3 0°) ,震前 7a左右震中附近 3~ 4级地震增强集中及应变释放加速 ;震前 4a左右转为异常平静 ;震前 1a左右震中外围开始出现形变类前兆异常 ,前兆异常台站比和异常台项比约达 6%及 4%左右 ,异常比例偏少 ;震前约半年起 ,以震中附近地震波速比异常出现为起点 ,相继出现各类前兆异常 6条 ,短期前兆异常台站比和异常台项比分别约达 2 5 %和 1 7%左右 ,显示孕震进入短期阶段 ,但临震异常不明显。对由此获得的 5级地震预测启示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张立  申玻  官致君  周挚 《地震》2007,27(2):121-129
在分析了滇东北地区2006年7月22日、8月25日2次盐津5.1级地震前近震区和外围观测井点地下水物理、化学及断层气CO2异常基础上,总结了地下流体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临近地震发生的短期阶段,流体前兆异常数量有增多的趋势;短临阶段在近震区附近出现宏观异常,异常点分布在距震中120 km范围内;从异常点的时空演化特征来看,距震中180km以内的观测井在震前异常显著,异常演化具有扩散、收缩现象;距震中180 km以外的2个二氧化碳观测点均表现为中短期异常,短临阶段有加速转折特征。由此可见,在地震孕育的短临阶段,地下流体微观异常与宏观异常的配套性综合分析是提高预测能力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陈晨  胥颐 《地球物理学报》2013,56(12):4028-4036
利用四川省地震台网的震相数据和双差定位方法对芦山MS7.0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根据余震分布确定了发震断层的位置和断层面的几何特征,并对余震活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芦山MS7.0级地震的震中位于30.28°N、102.99°E,震源深度为16.33 km.余震沿发震断层向主震两侧延伸,主要分布在长约32 km、宽约15~20 km、深度为5~24 km的范围内.地震破裂带朝西南方向扩展范围较大,东北方向略小,余震震级随时间迅速衰减.震源深度剖面清晰地显示出发震断层的逆冲破裂特征,推测发震断层为大川—双石断裂东侧约10 km的隐伏断层.该断层走向217°、倾向北西,倾角约45°,产状与大川—双石断裂相比略缓,它们同属龙门山前山断裂带的叠瓦状逆冲断层系.受发震断裂影响,部分余震沿大川—双石断裂分布,西北方向的余震延伸至宝兴杂岩体的东南缘,与汶川地震的破裂带之间存在50 km左右的地震空区,有可能成为未来发生强震的潜在危险区.  相似文献   

17.
朱航 《四川地震》2000,(3):57-60
1999年 11月 30日在四川省安县、绵竹间 (10 4°2 4′E ,31°2 4′N)发生了Ms5 0地震。笔者根据成都台地电NE道视电阻率观测资料 ,在震前发现了异常现象 ,经过落实后确认了异常 ,并结合地震活动形势作出了其后一段时间在绵竹附近地区可能发生 5级以上地震的判断。事实证明成都台地电资料具有一定的前兆反映能力。  相似文献   

18.
呼图壁储气库是中国目前存储量最大的天然气储气库,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北天山山前坳陷带内的呼图壁背斜上.储气库靠近百万人口大城市乌鲁木齐,气库的注放气活动对其周缘地震活动的长期影响是事关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安全问题.本文以呼图壁储气库为中心,在86.5°E—87.5°E,43.5°N—44.5°N的范围内,基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在该区域建立的密集流动台阵数据,应用模板匹配滤波技术对2016年全年的波形数据进行搜索识别,检测到遗漏地震事件151个,完善扩充了原有地震目录,使得该区域完备震级由1.1降到约0.7.通过分析新目录中404个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我们发现2016年,即气库建成第三年以后,储气库的气压变化依然会影响周缘地区的地震活动.当储气库的气压增大到超过约22 MPa的阈值后,较小的气压波动也会导致该区域地震活动性明显增强;气压变化对距储气库中心最远约40 km范围内区域的地震活动存在较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04年初开始在川滇地区布设的4个地电台,使用所研制的抗干扰性能极强的PS-100地电测量系统和技术,捕捉地震短临前兆.至2008汶川8.0级地震前,唯一仍在工作的红格台记录到了汶川地震的HRT波短临前兆.根据潮汐力谐振共振波(简称为HRT波)短临地震预测模型,在汶川8.0级地震前5月11日夜至12日凌晨5时分析得到了大震即将来临的结果.所记前兆同以前各台对其他强震所记的HRT波震例的规律有很强的一致性.所测物理量(地电阻率与地电流)仅在强震前才出现潮汐力的周期,而其振幅在震前数月至几天明显增大.通过研究所记的实例表明,它们通常与几天后所发生的地震有因果关系,这种波的到时与台站的震中距成正比;由这种波动所测的断层固有周期%与断层长度(震级)有关,对6-9级地震,死的范围为1-6h.有证据表明,它们是来自即将发生地震的震源区.这种波动周期较长,在地壳中,可传播数百乃至数千公里.对发生在地壳中的浅源大震,地壳固体在其孔、裂隙中通常含有易于流动的(导电的)流体(溶液),这种流体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因受力(孔隙压力)先于断层位移(地震)产生的(微小)扰动(波动),对所观测的HRT波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从2004年在川滇地区增设4个PS-100HRT波台站,试图捕捉强震短临前兆,到2008年发生汶川8.0级地震(距离新增的MN台△=288km;距离记录到HRT波短临异常的HG台△=465km;距离青川640km)前,HG台捕捉到汶川8.0级地震的HRT短临前兆的全过程,表明地震是有前兆的,地震是可以预测、预报的,在可预见的将来实现地震的短临预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赵振 《内陆地震》1992,6(4):313-319
依据黄海、渤海及邻近地区的实测地应力结果,探讨了活动断裂的走向与区域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的关系。结果表明:如果活动断裂的摩擦系数基本相同,则在构造应力场逐渐增强过程中地区内走向为N52°E和N64°W附近的断层面上的剪应力将首先达到摩擦强度而产生滑动(粘滑或蠕滑);走向为N33°W至N21°E附近的断层则不易滑动。海城地震前的短期宏观前兆可能是在走向有利于滑动的断层面上剪应力较早达到断层的剪切强度(τ_(12)≥τ)而产生蠕滑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