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南长兴期菊石动物群的分区及演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华南长兴期菊石非常发育,计有11个科、33个属和154个种。它们分布在华南的南部和北部亚区,中部很少。南、北两亚区又根据菊石带发育情况和岩性特点分成6个小区。形成上述分布的因素可能是古地理环境和沉积相。华南长兴期菊石演化的特点是阶段性十分明显,其演化的历史是“爆发性”辐射、稳定演化和大量灭绝的交替进行史。大量绝灭和“暴发式”辐射的交替常常出现在阶(或亚阶)的界线上。  相似文献   

2.
在兰坪县通甸公社德胜沟花开左组上段(J_2h~2)灰绿色与紫红色泥岩互层地层中,不但有丰富的瓣鳃类化石,而且最近我分队首次发现与瓣鳃类共生的还有菊石化石—阿佩尔菊石科(Oppeliidae)、古巴沟菊石(Cudachetoceraa sp.indet.)。这个菊石的特点是内卷,壳有肋脊和细线两种装饰呈辐射状排列。与菊石共生的瓣鳃  相似文献   

3.
Gyalophylloides Cao 1975属的电镜研究表明,其骨骼构造以方解石晶片组成的层状骨骼为主,它形成壁部构造和横列构造,在隔壁之间充填联结,在隔壁内包绕隔壁刺,在隔壁刺内联结和包绕杆状体。本属纤状骨骼的组成单元是晶粒和短轴晶柱,它们只见于杆状体轴部。文中还描述了本属的两个新种。  相似文献   

4.
对构造体系之间复合与联合关系的研究,是追溯构造应力场的依据.用构造应力场的变化踪迹可以探索、恢复一个地区构造运动方式与方向的演变历史.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构造体系在同一或相邻地区内相互交织、叠置引起的不同构造成分之间以不同方式相互干扰和彼此结合、双方牵就的现象,称构造复合;广义的构造复合包括构造联合.一狭义的构造体系复合的概念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造体系或其一部分,在同一或相邻地区交织发生的现象;它们各自的组成部分基本上保持着其固有的特征.属于不同体系的构造成分复合时,仍各自按照其所属体系中应有的方位排列,大都互相彼此穿插,但并不互相结合成统一体  相似文献   

5.
马俊文  李富玉 《江西地质科技》1997,24(3):123-130,T002
江西上饶和铅山地区茅口期异相沉积的上饶组煤系地层中,寿昌菊石科的菊石化石十分丰富。其中。发现该科的许多菊石级,具有各式各样的口饰围垂形状,这些材料的获得,不仅大在充实了寿昌菊石科的研究内容,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寿昌菊石科的基本定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Aulophyllum fungires (Fleming),1828的骨骼微细构造进行了扫描电镜研究.结果表明,其骨骼纵列构造和横列构造全由纤状骨骼方解石晶针构成.晶针大小可分两级:大者在隔壁和横板中,大小近相等,其平均长度为32μm,平均直径为4μm;小者在鳞板,内斜板和柱隔壁中,其平均长度为10μm,平均直径2μm.晶针只在隔壁中沿轴部组成一排晶(?),其平均直径为30—60μm,晶(?)两侧晶针组成晶束几近垂直,并间歇生长.在纵切面上,横板与隔壁相接处,间歇生长线是连续的,说明两者同步增长和形成过程相同.  相似文献   

7.
《地质论评》1959,19(1):27-27
广东省地质局海丰锡矿勘探队除以前在此地区找到了香港菊石外,最近又在红源轻微量质的岩层中发现菊石,其形状亦似侏罗纪的产物,含菊石层之上还有酸性火山岩系。这说明这里不仅有海相侏罗纪的沉积,而且还可能有侏罗纪的火  相似文献   

8.
张雄华 《地球科学》1995,20(1):43-46,T001
笔者用高倍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Kepingophyllidae壁部构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从成因上将其划分为两类:泡沫板集聚型和隔壁始端集聚型,并对壁构造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威宁宣威组底部硅质页岩Rb-Sr古混合线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滇黔相邻地区,二叠纪宣威组下部发育一层硅质页岩和碳质页岩。页岩层位稳定、分布广泛,与下伏峨眉山玄武岩组上部凝灰岩层呈假整合接触关系。用迭代法恢复硅质页岩的Rb-Sr同位素古混合线,得到硅质页岩的年龄为(255±12)Ma。这个年龄不仅支持地层古地磁研究结果,而且符合地层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Rb-Sr同位素古混合线年代学方法在中生代地层能够适用。这个年龄与普遍认为的峨眉山玄武岩主喷发期258Ma从时代关系上相符,而且有效地约束了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的上限。  相似文献   

10.
除P/T界线间菊石类几乎全部绝灭之外,在二叠纪Guadalupian世Capitanian期与Lopingian与Wuchiapingian期之间,存在着另一次菊石类的全球性大规模选择性绝灭高峰。即菊石类由Guadlupian世Roadian-Capitanian期(茅口期)的高度繁盛阶段,历经高速度、大规模选择性灭绝、因而,Guadalupian世Capitanian期与Lopingian世Wu  相似文献   

11.
田琪 《青海地质》1999,8(2):39-46
柴北缘东段阿尔茨托山一带达肯大坂岩群构造变形强烈,构造样式复杂,据不同尺度上观察到的具有共同几何学、运动学、构造变开场的构造要素,可以将其组成一个个不同的构造群落,并依构造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它地质事件及同位素年龄值,确定其各自的相对时代,明确分关系,进而建立起自古元划唾代三期六个世代的伸缩交替变形序列。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壳构造发展的主要阶段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地壳和岩圈的发展演变是地质科学研究的基本课题,地壳的构造发展是大地构造学,特别是历史大地构造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地壳的构造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从空间上说,地壳是一个非均质体,地表的不均一性是普遍的。这种不均一性首先表现在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之间的差异,在大陆范围内,又表现在相对稳定的刚性地块与比较活动的塑性褶皱区之间的差异,而塑性褶皱区内部又有相对稳定的块体(中间地块)与比较活动的褶皱带之间的差异。这种不同级别的稳定区与活动区的相互间列是大陆地壳结构的基本特征,也是划分不同构造单元的主要根据。从时间上说,地壳的任何空间分异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所谓稳定与活动是指其发展的全过程和总结果而言。但构造发展的过程不是单调的和等速进行的,而是以漫长的平静演化期与短促的急剧变革期相互交替的方式进行的,尽管地表上不同的构造单元各有  相似文献   

13.
东秦岭构造带是个综合性活动带,其形成和发展都同华北与华南两大地块之间的天平式摆动相关联。实际上,来自SSW方向的特提斯构造波系和来自SEE方向的环太平洋构造波系控制着整个演化史。但一个波系在一段时期居于支配地位,其后便为另一波系所替代。这种交替反复进行了多次。  相似文献   

14.
最近在北羌塘盆地中部半岛湖地区索瓦组下段中发现了丰富的中侏罗世晚巴通期—早卡洛夫期菊石。这些菊石保存好,特征明显,可以与西特提斯地中海区菊石带进行精细对比。根据区域菊石化石群的对比,含菊石的地层可能不是索瓦组下段,而是夏里组。早卡洛夫期大头菊石的出现与同期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同步,而地方性的含大头菊石的层序通常也指示了区域性的海侵。羌塘盆地早卡洛夫期大头菊石生物群的发现,证明羌塘盆地在早卡洛夫期还存在区域性的海侵,北羌塘盆地中部的半岛湖地区处于相对较深的广海碳酸盐台地环境,而不是前人所认为的羌塘盆地在卡洛夫期即发生大规模的海退,发生海退的时间应该在早卡洛夫期之后。晚巴通期—早卡洛夫期菊石生物群的发现对于重新认识羌塘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最近在北羌塘盆地中部半岛湖地区索瓦组下段中发现了丰富的中侏罗世晚巴通期—早卡洛夫期菊石。这些菊石保存好,特征明显,可以与西特提斯地中海区菊石带进行精细对比。根据区域菊石化石群的对比,含菊石的地层可能不是索瓦组下段,而是夏里组。早卡洛夫期大头菊石的出现与同期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同步,而地方性的含大头菊石的层序通常也指示了区域性的海侵。羌塘盆地早卡洛夫期大头菊石生物群的发现,证明羌塘盆地在早卡洛夫期还存在区域性的海侵,北羌塘盆地中部的半岛湖地区处于相对较深的广海碳酸盐台地环境,而不是前人所认为的羌塘盆地在卡洛夫期即发生大规模的海退,发生海退的时间应该在早卡洛夫期之后。晚巴通期—早卡洛夫期菊石生物群的发现对于重新认识羌塘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俊文 《江西地质科技》1995,22(3):118-126,T002
本文描述了安德生菊石科9种、3属,其中有9新种、2新属。本文对于安德生菊石科中两个亚科的演化关系作了初步探讨。笔者根据在北美和中东发现安德生菊石科的材料,论证了安德生菊石科的分布,是一个具有世界性的菊石科。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环叶菊石科演化序列中,最原始的菊石属在华南,环叶菊石科在二叠纪地层中上延层位最高的菊石属也在华南;世界上环叶菊石科共有11个菊石属,华南拥有其中10个敬石属等事实,论证了环叶菊石科发源于华南。文中描述了新发现环叶菊石科的1个新属和3个新种、为该菊石科增添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大量含金石英脉的剪切带的研究,我们提出一种石英脉型的三阶段成矿模型。这些阶段表明:随着剪切带的演化,金含量逐渐增加,这三个阶段为:形成“不可见”金的早期阶段,形成细粒金的中期阶段和形成金粒的第三阶段。早期阶段是一种广义的剪切带发展阶段,由两个分阶段组成,该阶段的特点是形成了一种构造糜棱岩,这种构造带就成了后来的热液活动的通道,在岩石形变和热液活动的双重作用下,这种构造中的岩石经历了一种矿化作用,但还决定于原岩的成分。矿化作用的强度向着这种构造的中心方向逐渐增加,而构造活动中心位置正是发生强烈硅化和硫化物化的场所。在第一分阶段中金位于磁黄铁矿的晶格中(金含量高达30ppm)磁黄铁矿呈浸染状分布于整个构造带之中。在第二分阶段,在构造中心处的黄铁矿—白铁矿不够稳定,从其中析出的金便进入局部富含铁的硫化物晶格中:如黄铁矿、毒砂(其中金的百分重量比高达1.6wt%)和辉铁锑矿。在中间阶段中(该阶段也由两个连续的分阶段组成),在这些剪切带中产生了一些连续的裂缝,在其中形成了一些乳白色石英的石英脉和透镜体。由于后继的构造活动。这些石英脉又会碎裂,形成石英微粒,为金矿化提供了“容器”。本文中所说的含金石英脉就是这一阶段特有的产物。其特点是由于早期阶段的含金硫化物不稳定而产生了可见的自然金。一般说来,这种金颗粒非常细(只有几个微米)而且不含银。在一些脆弱的区域里,在早期的或者中期阶段形成的构造中可以出现第三阶段即第五个分阶段。它相当于一个裂隙发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形成了网状石英脉或是石英和碳酸盐脉,引起早期阶段含金矿化物中矿物的重新运移。这种重新运移作用形成了粒状的金,其大小有几个毫米,而且富含银(即银金矿)。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国内、外运用地洼学说编图实践的经验,强调了以“地壳动定转化递进史为主线,时空兼顾,四维思维,现象与本质并映,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为总因”。作为主导思想。详细阐述了构造层、构造区两大要素的确切含义。指出构造层必须具有大地构造的属性,而不仅是构造旋回的时间意义;构造区的划分是以历史发展为纲并应以现阶段的大地构造体制性质为标准。进一步提出,作为地壳递进发展总因的地幔蠕动,其基本变化分为活跃和平静时期,其根本原因在于地幔物质的温差而引起的垂向蠕动强弱变化及由此引起的侧向蠕动强弱变化。由于这些变化的控制,地壳构造发展既在时间上发生质的变化,同时又在立体空间上发生形态、大小和位置的变化。最后论述了幔-壳成矿学及其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0.
Will.  PF 廖云 《世界地质》1993,12(2):120-126
变质或分异层状构造在低级进变质岩(如板岩、变质浊积岩)中发育最好。在分异层状构造切割了早期的层状构造(如层理)之处,则最容易识别。它经常呈轴面面理出现,并以包括有层状硅酸盐及不透明矿物层与富石英或碳酸盐矿物层交替产出为特征。层状硅酸盐层中一般存在小规模剪切带水平错断早期面理的几何特征,并几乎都比相邻的石英或富碳酸盐层薄得多。两种层的厚度从厘米级到毫米级变化。这种构造是多种形式的综合,包括露头规模的层状构造、薄片规模的分异折劈理(或板劈理)。在给定的一套岩石序列中,在岩石的粒度与层状构造的粒度之间,一般存在着强烈的相关关系。这样的层状构造可以通过矿物的局部再分布产生,或通过一些组分局部进出岩石产生。不管哪种方式,认为在溶液中发生了输运,并讨论了溶解过程局域化的不同模型,考虑了输运流体的可能来源,并得出结论,通常最可能的来源是衍生于变形、分异岩体之下的原生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